無商不奸?日本商業之父:商乃仁業!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坦率地說,論及商業的『社會責任』,我認為沒有人能超過澀澤榮一。他是明治時代偉大的奠基者之一。他比任何人更早地看到,經營的本質是『責任』。」這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其經典巨著《管理》中對澀澤榮一的評價。

澀澤榮一,日本近代著名實業家,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出身埼玉縣的豪農家庭。早年曾參加尊王攘夷活動。1868年創辦日本第一家銀行,1869年到大藏省任職,積極參與貨幣和稅收改革,1873年辭官,任日本第一國立銀行總裁,一生創辦了500多家企業,確立了他在日本實業界的霸主地位。在實業思想上,他把中國的儒家思想與歐美的經濟倫理結合,提出了「義利合一」的經營理念,也就是道德與利益相統一,奠定了日本經營思想的基礎。他不僅是日本人所公認的近代產業先驅,而且是近代日本工商業者的精神領袖。

澀澤榮一是朱熹之後《論語》最重要的闡釋者,一掃宋學之高蹈空疏與漢學之餖飣瑣碎,使孔子思想回歸生活日常,在新時代煥發生機;他主張將《論語》作為經商和立身處世的準繩,打碎了無商不奸、言利即恥的千年道德枷鎖。

《論語與算盤》是澀澤榮一影響最廣的作品,這是他多年以來在學校、慈善機構以及商會、協會所做演講的合集,主題涉及青年立志方法,如何應對逆境,正確的工作態度,保持精神年輕之法,金錢觀,對商業道德教育的關注,對慈善事業和履行社會義務的鼓勵,對教育制度的思考甚至如何盡孝等,包含了他多年的人生經驗和處世智慧。

澀澤榮一認為,傳統觀念總把「義」與「利」對立起來,這從中國古代到西方古代都有種種說法,如中國儒生有「為富不仁」之說,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也有「所有的商業皆是罪惡」的論述。這些觀念的形成當然是與一些不法商人的種種不當牟利有關,以至形成「無商不奸」的看法。但是,當把這種觀念絕對化之後,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卻產生了極大的害處。因此,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過《論語》來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曉「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時又要讓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實並不違背「至聖先師」的古訓,盡可以放手追求「陽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為與道德有虧。他說:「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同時《論語》也要靠算盤才能從事真正的致富活動。

以下摘自《論語與算盤》

《論語》與算盤,似遠實近之物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編撰的著作,該書記錄了孔子的言行,對於後世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人們即使沒有讀過,也多半聽說過其中的隻言片語。《論語》與算盤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將兩者相提並論,似乎有些不倫不類,但是我始終相信,用算盤經商要依靠《論語》的指引;同時《論語》的思想也要依靠算盤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財富。因此可以說,《論語》與算盤的關係似遠實近。我年滿七十歲的時候,有位朋友送給我一本畫冊, 其中一頁上畫著《論語》和算盤,另一面畫的是一大一小的禮帽和紅色刀鞘。有一天,學者三島毅先生來我家造訪,看到這幅畫覺得很有意思。他說:我是研究《論語》的人,而你是專攻算盤的人,既然連你這個拿算盤的人都如此認真地讀書,那麼我這個讀《論語》的人也必須研究一下算盤了,你我二人一起努力,讓《論語》與算盤密切地聯繫起來。後來他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論述《論語》與算盤的關係,舉了各種各樣的例子來證明道理、事實和利益必然是一致的。

我一直認為,人必須抱著巨大的欲望,全力謀求利益,才能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那些追求不實際的理論、愛慕虛榮的國民,不可能推動真理的進步。因此我希望,那些在政治界爭權奪利、在軍界專橫跋扈的人都儘量收斂,致力於增強實業界的力量,也就是生產物質財富,如果做不到的話,國家就無法富裕。而說到致富的根源,那就是根據仁義道德的原則,以正確的道理創造財富,唯有如此, 這種富裕才能永遠維持下去。所以我主張,如今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將看似毫不相干的《論語》與算盤聯繫起來,讓它們共同發揮作用。

士魂商才

以前,平安時代的菅原道真提出過「和魂漢才」的說法,我認為很有意思,就據此提倡「士魂商才」所謂的和魂漢才,其根基必然是日本人所特有的日本魂。不過由於中國這個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又出現過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賢者,在政治、文學及其他方面都領先於日本,所以在這層意義上,日本必須學習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學問,培養自己的精神文明。中國的古代文化和學術博大精深,著作也不計其數,不過其核心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另外還有《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等書籍,記述了大禹、商湯、文王武王以及周公的事跡,相傳這些作品也都是由孔子編定的,因此孔子成了漢學的中心,提到漢學就離不開孔子的學問。《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書籍,自然深受菅原道真的喜愛。據說在應神天皇時代,百濟的王仁向朝廷進獻過《論語》和《千字文》,菅原將其抄錄了一遍之後供奉在伊勢神宮,那就是世間現存的菅原版本《論語》。

士魂商才也有著同樣的意義。當然,我們為人處世必須具有武士的精神,然而如果僅有士魂而沒有商才,經濟上無法自立,就容易招致滅亡,因此士魂是離不開商才的。關於士魂的培養,書本上有很多內容可以借鑑,而我覺得,養成士魂的思想底蘊終究還是在於《論語》。至於商才,也可以通過《論語》來充分地培養。或許有人覺得,談論道德的書籍與商才好像沒有關係,但是所謂的商才原本也是以道德為根基的,如果商人背離道德,欺騙、浮華、輕佻,賺取不義之財,那只是玩弄小聰明,絕不是真正的商才。因此我主張商才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應該靠論述道德的《論語》來培養。此外,雖然為人處世之道相當艱難,如果熟讀《論語》,仔細品味其中的內涵,就會領悟到許多人生的至理。所以我畢生都遵從孔子的教誨,把《論語》當作處世的金科玉律,從未離開過案頭。

我國也有許多賢人豪傑,而其中既擅長帶兵打仗、又精通處世之道的,要數德川家康公。正因為他深諳處世之道,才能夠威服眾多英雄豪傑,創下了德川幕府十五代的霸業,讓後人得以在兩百多年間高枕無憂,實在是偉大的人物。這位善於處世的德川家康公,曾經留下過各種各樣的遺訓,比如《神君遺訓》就充分地檢釋了我們的處世之道。我把《神君遺訓》和《論語》對照著閱讀,驚訝地發現有許多相同的觀點,可見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出自於《論語》。例如《神君遺訓》中說:「人之一生,猶如負重擔而行遠道」,這與《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一致。

此外,「責己不責人」是化用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句子;「不及勝於過」與孔子「過猶不及」的教導(《論語·先進》)是一致的;「忍耐為平安長久之本,怒為大敵」,是「克己復禮」(《論語·顏淵》)的意思;「人當有自知之明,如草上之露,重則墜落」,是讓人安分守己。還有「若以不自由為常事,即可知足,心中若生奢望,則回想窮困之時」,「知勝而不知敗,終致其害」等等,在《論語》的各篇中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法。

由此可見,德川家康公的處世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於《論語》,從而開創了兩百多年的宏圖霸業。

世人認為,漢學的教育是肯定禪讓討伐,不符合日本的國體,這種說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要看過《論語·八佾》中的一段就可以明白,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樂描述的是堯舜的事情,堯欣賞舜的賢德,於是讓位給舜,因此歌頌此事的音樂也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而武樂描述的是西周武王的事情,雖然武王有賢德,但是他用兵討伐紂王,通過革命奪取了帝位,因此孔子說歌頌武王的音樂沒有達到至善。顯而易見,孔子是不贊成革命的。話說回來,討論一個人物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他的時代背景,孔子是兩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不能露骨地批評周朝有多麼不好,所以只能用婉轉的表達方式,說盡美而未盡善。遺憾的是,孔子既沒有見過日本,對日本這種萬世一系的國體也一無所知,假如他在現代的日本出生,或者來到日本,耳聞目睹我們萬世一系的國體,將會發出怎樣的讚嘆呢?他肯定會表達更高的讚賞和尊敬,像韶樂那樣的盡善盡美已經不足以形容了。世人談論孔子的學問,必須先認真探究孔子的精神,也就是說,以入木三分的敏銳眼光去考察,否則就有流於皮相的危險。

因此我認為,要學習處世,首先應該熟讀《論語》,才能不誤入歧途。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有各種新的學說從歐美國家傳入日本,然而在我們看來,這些新的學說實際上大多是老調重彈,是東方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闡述過的內容,只不過表達的方式比較巧妙,或者容易讓人接受而已。歐美諸國的進步日新月異,我們有必要研究那些新事物,但是同時也不可忘記,在東方自古流傳至今的傳統之中, 也有不能拋棄的寶物。

相關焦點

  • 無奸不商?
    今在鳴蟲群和朋友們聊到買賣方面的行為探討,一個朋友說到了「無奸不商」,(艾倫說「無艱不商」,這詞反倒顯得耐人尋味了,但是今天不說這個詞
  • 商道中的「無奸不商」與「無尖不商」
    正文共1620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商人自古就有,然而,人們對商人的評價多是「無奸不商」,或者將一些不守商道以不正當手段牟取暴利的商人稱之為「奸商」。其實,很多人都對此有所曲解,最早的商人是「無尖不商」,古時候的「尖商」是一個褒義詞。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 市場營銷「關係說」——無尖不商和無奸不商
    我們用「無奸不商」這個四字成語就能把關係說的本質說清楚。無奸不商是後人杜撰的,原意為「無尖不商」。「無尖不商」,出典為舊時買米以升鬥作量器,故有升鬥小民之說。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
  • 電梯來了:無奸不商
    無奸不商,天底下所有的商人都是狡猾、吝嗇的,否則他就幹不成,買賣準黃。但好像,無奸不商的奸不是這個字,而是尖,也就是說應該是無尖不商。意思是說商人賣米標價50米一鬥,但是你給別人的時候得攢出尖來,也就是得多給。稱多2斤,高高滴。一個是諫人向惡,一個是勸人向善,正好兩擰。再比如,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 不是「無商不奸」,而是「無商不尖」
    在現在的中國,一提起商人,人們常見的評價就是「無商不奸」和「無奸不商」,似乎商人沒有不奸詐的,不奸詐的就做不了商人。人們對商人的這種印象,並非自古就有,而是在當下,才得出的。屢次被黑心商家所害的民眾對此十分痛恨,其後大概是在御用文人的刻意誤導下,接受了「無商不奸」和「無奸不商」的說辭,而不再知曉古代「無商不尖」和「無尖不商」的真實含義。久而久之,甚至以為商人自古如此。然而,事實上,古代的「無商不尖」和「無尖不商」中的「尖」與「奸」雖然是同音字,但意思完全不同。
  • 原標題:我們為什麼覺得「無商不奸」
    原標題:我們為什麼覺得「無商不奸」□王乾榮「無商不奸」這詞,我沒看到出處,卻成了一個普及度挺高的成語,幾乎人人能懂會說。說「無商不奸」,打擊面巨大。「無」為負,「不」也是負,負負得正,「無不」,即是「是」或「全部」的意思。可哪能商人個個都「奸」呢?
  • 成語「無奸不商」是如何墮落到貶義詞的
    昨天提到,在上班的時候,幾個「老人」談到「無奸不商」這個成語,覺得與我們現在認知的意思想去甚遠,所以今天要來聊聊這個成語!「無奸不商」現在是一個貶義詞,意為——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亦可理解為商人都是奸詐的,也常寫作「無商不奸」。
  • 「無奸不商」最初始居然是一個褒義詞,且和武財神趙公明有關
    在古代,商人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能夠讓人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有助於國家強大,社會穩定,因此重農輕商。但是當今社會,從商被人們視為一種很好的出路,成功商人的社會地位也很高。人們常常用「無奸不商」來形容那些無良奸商,但你不知道的是,這個成語在最初的時候是一個褒義詞,還和我們的財神爺趙公明有關。傳說趙公明在得道之前是一個米商,在古代賣米的時候不是用秤的,而是用一種叫做「鬥」的工具,是一種固定的量器,所謂「海水不可鬥量」,就是指的這個「鬥」,在盛完滿滿一鬥米之後再用尺子抹平就是標準的一鬥。
  • 經典成語「無奸不商」,最初卻是用來讚美商人,文化也會進化
    經典成語「無奸不商」,最初卻是用來讚美商人,文化也會進化如今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無奸不商」這樣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商人多奸詐之徒。的確,生活中缺斤短兩,坐地起價、摻雜摻假等等,都是體現出一種商人的奸詐。
  • 「無奸不商」還是「無尖不商」?這6條熟語的原意,你真了解嗎?
    「無奸不商「還是「無尖不商」?這6條熟語的原意,你真了解嗎?文/號外歷史之進進 圖/網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提到很多熟語,也會將很多熟語運用到各種場景之中。然而,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經常提到熟語究竟是什麼意思?自己究竟用對了沒有。
  • 商道酬信,但又無商不奸,可惜太多商人走偏了!
    但對於「商」,我們還聽過一句話,那就是無商不奸,無奸不商。那從商者,該選擇「信」還是選擇「奸」呢?其實,在漫長的商界發展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為了利益選擇了「奸」,各種出賣底線、放棄道德束縛,甚至是做人根本,只為了更快更多的賺錢。事後還一臉無奈的表示為了生活逼不得已,畢竟自己不黑,還有大把人黑,畢竟自己不邪,早晚要被別人和諧,於是將自己的不對轉移給社會。
  • 無奸不商?《臥龍吟》四大商人專為人民服務
    這就是商最初的由來。商部落強大後跑去和外部落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從此商人一詞作為買賣人的代稱一直沿襲至今。歷史上,商人的地位一直不高,甚至還被韓非子稱為社會蠹蟲。但在《臥龍吟》中,這種情況卻剛好顛倒了。
  • 古語無「尖」不商,換個字就成了貶義
    (一)提起「無奸不商」這個俗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直譯為不奸詐就不是商人,也可反推為商人都奸詐的,是為「無商不奸」。從古至今,也總有一些投機取巧、缺斤短兩的商人試圖鑽監管法規的空子欺詐消費者,大家在憤怒之餘更是加深了對商人「奸詐」的預設。
  • 目的很明顯,無商不奸
    目的很明顯,無商不奸最近正在熱播的《皓鑭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看了這麼多集之後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呂不韋為何要扶持嬴異人上位?因為大家都知道,呂不韋本來就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商人,他想要的一些他都能花錢買回來。
  • 這些成語被誤傳千年:無奸不商最初竟不是貶義,而是讚美商人讓利
    而成語又是通過較少的字來表達很豐富的含義,有時還會蘊含一些典故,所以小燕子猜不對意思也很正常。其實不只小燕子會說錯成語,我們的老祖宗也犯過類似的錯誤。下面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是因緣巧合被誤傳下來的,有些與原本的意思相差了十萬八千裡,我們快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無奸不商」原意被誤傳?5個常見俗語的原本意義,你知道嗎
    一,「無奸不商」無奸不商原本是指「無尖不商」,說的是商人買米與穀物的時候每次都把升和鬥堆的尖尖的,這是商人讓利的一種表現。後來人們傳來傳去,把俗語中的尖誤傳成為了「奸」,這一轉變意義全變了,成了商人都「奸詐」的意思了。而且現在無奸不商這句俗語卻成了「正統」!被人更多的應用。
  • 九個似乎被誤傳的俗語,「無奸不商」的意思完全反了
    1:無奸不商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尖兒。因此無「尖」不商。後來隨著時代發展,逐漸演變成了「無奸不商」,意思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4:無毒不丈夫「無毒不丈夫」是由「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訛變而成。度,度量。「無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來恰成「度量」一詞,與另一俗語所說的「宰相肚裡可撐船」的意義是一樣的。由於長期流傳,此語被誤解,將「度」訛為「毒」。也可能是借用「無度不丈夫」的現成俗語而變義成為「無毒不丈夫」,形成與原來意義相反而語音形式相同的俗語。
  • 經商做生意,為什麼說「無商不奸」?看完這三個故事,恍然大悟!
    經商做生意,為什麼說「無商不奸」?如何把握其中尺度?三個故事,帶給你啟發,看完恍然大悟!看完上面這三個故事,不知道大家對「無商不奸」這句話是否有更深的理解呢?我們說,經商做生意,當老闆,要使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必須有一套自己獨特的、不為人知的經營哲學,才能在同行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這樣的經營哲學,是依照自己吃過的虧,以及前輩告誡的教訓,逐漸累積而成。
  • 錢文忠:「士魂商才」才能造就強國
    中國傳統中的「為富有仁」除了貧富差距的加大,錢文忠認為,上述問題與「為富不仁」、「無商不奸」等幾千年中國商人的負面形象,以及人們一直對商人的負面情緒有關。但是他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中國的企業家和商人,其實與企業的價值和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有著很大的關係。
  • 詮釋無奸不商!
    詮釋無奸不商!相信對待新車大家都是愛護有佳的,有的車主甚至把車子當成自己的第二個伴侶或者是孩子,有一點灰塵汙漬就受不了要將它清洗乾淨,更別說將它弄傷了。在平時開車的時候也都是各種小心,一是為了不出車禍,而是為了防止自己的愛車受損。那你知道剛出廠的新車是怎麼樣的嗎?它們一出廠就被安置在荒郊野外,露天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