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無商不奸」,而是「無商不尖」

2020-12-04 讀史十二年

「所謂的做生意,不是為了賺取金錢,而是賺取人心;並不是要獲得利潤,而是要獲得人心。賺取人心獲得人心,這就是做生意,到了那個時候,金錢自然隨之而來。」

在現在的中國,一提起商人,人們常見的評價就是「無商不奸」和「無奸不商」,似乎商人沒有不奸詐的,不奸詐的就做不了商人。人們對商人的這種印象,並非自古就有,而是在當下,才得出的。

得出這種印象是因為在道德淪喪、人心不古、追名逐利成為人生主要追求的社會大背景下,很多商家也為暴利所驅使,不僅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假冒偽劣產品,而且他們還想盡辦法鑽法律的空子,偷稅漏稅。屢次被黑心商家所害的民眾對此十分痛恨,其後大概是在御用文人的刻意誤導下,接受了「無商不奸」和「無奸不商」的說辭,而不再知曉古代「無商不尖」和「無尖不商」的真實含義。久而久之,甚至以為商人自古如此。

然而,事實上,古代的「無商不尖」和「無尖不商」中的「尖」與「奸」雖然是同音字,但意思完全不同。古人賣糧食,是用鬥和升的容器來稱量的,鬥是圓錐形的容器,升是圓柱形的容器,故有「升鬥小民」之說。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街市上的各色店家。

賣家在稱米時會用一把紅木戒尺之類的東西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一般平了就可以,不多不少。如果沒有東西刮,賣家就會用手心向下一刮。有的商家厚道,手背往上拱起這麼一點,手心虛一些,就會有冒尖的部分高出來,給的份量就多一些,讓買家得一點小利。這就是「無尖不商」和「無商不尖」的含義。

推而廣之,去布莊買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點添頭等等,都是「無商不尖」的體現。而冒尖的商人無疑是厚道、誠信的好商人。而「無商不尖」的讓利行為,是古代商人做生意奉守的黃金法則,也是商人成功的秘訣。儘管古代也有不法商家,但絕非是主流,歷朝歷代有很多誠實守信、宅心仁厚的商人。

儒商鼻祖子貢

子貢是孔子最為著名的七十二弟子之一,也是中國儒商的鼻祖。他性格豁達、直率,非常樂善好施,25歲跟隨孔子學習,對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

學成後,子貢曾出仕做官,但後來轉而經商。孔子認為「利者,義之合也」,即儒家強調的「利」是自身利益與群體、社會利益的高度統一。而子貢就是以儒家思想指導自己從事商業活動的,從不損人利己,在經商中堅持「仁、義、禮、智、信」。子貢經商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具體經營方面,子貢有著非同一般人的天賦。他懂得隨時令變化和市場供需狀況的不同來獲取利潤,因此孔子評價他擅長揣度行情,而且預測準確。他的經商論點是:有美玉在柜子裡,就該等待善價出售,而非永遠貯藏。他還認為商品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供求關係,並提出了「物以稀為貴」的理論。

在獲取了巨額利潤後,子貢還廣泛幫助民眾,實現了儒家兼濟天下的理想,同時宣揚儒家思想。由於他在商業中的特殊才能,所以後來被稱為中國儒商的鼻祖。

孔子十大弟子之一的子貢,以儒家思想指導經商。

商聖白圭經商講「仁術」

戰國時期也出了一位大商人,名叫白圭。他曾出任魏國國相,並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黃河水患。後來他棄政從商,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白圭選擇的經營方向主要以農產品、農村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的大宗貿易為主。《史記貨殖列傳》說,白圭喜歡觀察農副產品市場行情和年景豐歉的變化,並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若當年豐收,來年大旱,當年就大量收購糧食。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他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他就出售。「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買,雖賤已貴。」

在經營原則上,白圭奉行的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原則。即在收穫季節或豐收年景農民大量出售穀物時,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手頭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

白圭所說的「與」,就是給人實惠。當某些商品滯銷時,白圭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上糧食匱乏時,白圭卻用比別家低廉的價格銷售。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也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個體手工業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利益。是以白圭稱此為「仁術」。

白圭認為身為經營者應該具備「智、仁、勇、強」四方面的素質。他曾說過:「我做經商致富的營生,就像伊尹、呂尚籌劃謀略和孫子、吳起用兵打仗及商鞅推行變法那樣。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智慧夠不上隨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仁德不能夠正確取捨、強健不能夠有所堅守,雖然他想學習我的經商致富之術,我終究不會教給他的。」

正是因為白圭有著這樣的眼光和素質,他在經商時處處為消費者著想,同時提高了自己的商譽和盈利能力。比如,他向農民提供優良的穀物種子,既幫助農民提高了產量,也讓自己獲得了利潤,並贏得了人心。

白圭所為,影響了彼時和後來的許多商人,他們以白圭為榜樣,在經商中重視「仁術」。民間因此稱白圭為「中國第一商人」或「中國商人祖師爺」。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他為「商聖」,從此民間為其建廟,並設立神牌供奉。

白圭向農民提供優良的穀物種子,既幫助農民提高了產量,也讓自己獲得了利潤,並贏得了人心。圖為清焦秉貞《耕織圖》冊局部。

清朝商業巨賈喬致庸不賺昧心錢

清朝晚期的晉商名揚天下,其中尤以喬致庸最為有名。喬致庸生於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幼年喜好讀書,後中秀才,曾雄心勃勃要走舉人、進士的仕途。可是天命難違,因長兄、父親相繼去世,他只好棄儒從商,走上了經商之路。

在雄才大略又多謀善斷的喬致庸的策劃下,喬氏商業遍及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業務繁榮,其最有名的當屬喬家的大德通、大德恆票號。喬致庸也成為當時的商業巨賈。

喬致庸的成功在於他非常重視「德行」,其經商理念是一信、二義、三利。在他平日的訓講中,喬志庸也多次強調「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的道理。即要以信譽贏得顧客,不能以權術欺人,更不能將「利」字放在首位,賺昧心錢。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喬氏票號能夠在社會動蕩及信用風險極大的情勢之下贏得民眾及官府的信任。

身為巨富的喬致庸同樣也是位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商人。他不僅在災年出錢出力賑濟百姓,而且平時對於任何有求之人都是盡力幫助。據說喬家開糧發粥,粥還必須得濃。濃到什麼程度呢?濃到用毛巾裹起來,再打開時米不散;濃到放在碗裡,插上筷子,筷子不倒。

此外,為了幫助鄉親們,喬家在農耕時節都要在門口拴上三頭牛,誰家耕地需要就牽去,傍晚送還即可。正因為喬家的善行,「文革」時期,老百姓都不捨得砸碎喬家大院一塊磚,因為誰都不想背負「忘恩負義」的惡名。這也是今天的我們還能看到完好的喬家大院的原因。

結語

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曾拍了一部電視連續劇《商道》,劇中的主人公林尚沃在踏上經商之路時,前輩給其的諫言就是:「所謂的做生意,不是為了賺取金錢,而是賺取人心;並不是要獲得利潤,而是要獲得人心。賺取人心獲得人心,這就是做生意,到了那個時候,金錢自然隨之而來。」

若干年後,當在商海歷經沉浮而終於成為巨富時,林尚沃總結了自己經商的信念:「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不應該追求所謂的利,而是要追求所謂的義」;「視財物如水一樣的平等,做人如同秤一樣的公正剛直。」

的確,真正做到仁心並秉持「義大於利」的商人才可以走的長遠,而這樣的故事在幾千年的中華歷史中實在是舉不勝舉。

參考資料:

《論語》《史記貨殖列傳》

相關焦點

  • 無奸不商?
    )今天就說說「無奸不商」這個詞吧,以免用錯。無奸不商,,意思是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亦可理解為商人都是奸詐的。古原為褒義詞,經後人誤傳,將「尖」改為「奸」,詞意便成為貶義詞。常與無商不奸連用,反過來的"無商不奸",意思就是商人都是奸詐的。大多數時候無奸不商和無商不奸連續使用,略帶俏皮更顯寓意,帶貶義。
  • 這些成語被誤傳千年:無奸不商最初竟不是貶義,而是讚美商人讓利
    小燕子學成語時,總是按照字面來理解,曲解了成語本身的意思,不是讓人氣得夠嗆就是讓人捧腹大笑。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小燕子,所有人在剛接觸成語的時候都難免會依靠字面意思來進行理解。而成語又是通過較少的字來表達很豐富的含義,有時還會蘊含一些典故,所以小燕子猜不對意思也很正常。
  • 話說十六兩秤和「無商不尖」成語
    因此古代的商人每給顧客夠秤後,再給顧客添加一點「尖頭」上去,以圖薄利多銷,所以早先的成語是:「無商不尖」。不知始自何時,有些商販耍起了滑頭,千方百計地在秤上玩花樣:譬如大秤進,小秤出;短斤少量……小手段層出不窮,廣大顧客便借用諧音「尖」、「奸」譏諷道:「無商不奸」。久而久之,成語「無商不尖」慢慢地就變成了「無商不奸」了。
  • 電梯來了:無奸不商
    無奸不商,天底下所有的商人都是狡猾、吝嗇的,否則他就幹不成,買賣準黃。但好像,無奸不商的奸不是這個字,而是尖,也就是說應該是無尖不商。意思是說商人賣米標價50米一鬥,但是你給別人的時候得攢出尖來,也就是得多給。稱多2斤,高高滴。一個是諫人向惡,一個是勸人向善,正好兩擰。再比如,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 原標題:我們為什麼覺得「無商不奸」
    原標題:我們為什麼覺得「無商不奸」□王乾榮「無商不奸」這詞,我沒看到出處,卻成了一個普及度挺高的成語,幾乎人人能懂會說。說「無商不奸」,打擊面巨大。「無」為負,「不」也是負,負負得正,「無不」,即是「是」或「全部」的意思。可哪能商人個個都「奸」呢?
  • 市場營銷「關係說」——無尖不商和無奸不商
    我們用「無奸不商」這個四字成語就能把關係說的本質說清楚。無奸不商是後人杜撰的,原意為「無尖不商」。「無尖不商」,出典為舊時買米以升鬥作量器,故有升鬥小民之說。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
  • 經典成語「無奸不商」,最初卻是用來讚美商人,文化也會進化
    經典成語「無奸不商」,最初卻是用來讚美商人,文化也會進化如今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無奸不商」這樣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商人多奸詐之徒。的確,生活中缺斤短兩,坐地起價、摻雜摻假等等,都是體現出一種商人的奸詐。
  • 成語「無奸不商」是如何墮落到貶義詞的
    昨天提到,在上班的時候,幾個「老人」談到「無奸不商」這個成語,覺得與我們現在認知的意思想去甚遠,所以今天要來聊聊這個成語!「無奸不商」現在是一個貶義詞,意為——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亦可理解為商人都是奸詐的,也常寫作「無商不奸」。
  • 商道中的「無奸不商」與「無尖不商」
    正文共1620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商人自古就有,然而,人們對商人的評價多是「無奸不商」,或者將一些不守商道以不正當手段牟取暴利的商人稱之為「奸商」。其實,很多人都對此有所曲解,最早的商人是「無尖不商」,古時候的「尖商」是一個褒義詞。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 「無奸不商」還是「無尖不商」?這6條熟語的原意,你真了解嗎?
    「無奸不商「還是「無尖不商」?這6條熟語的原意,你真了解嗎?文/號外歷史之進進 圖/網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提到很多熟語,也會將很多熟語運用到各種場景之中。然而,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經常提到熟語究竟是什麼意思?自己究竟用對了沒有。
  • 「無奸不商」最初始居然是一個褒義詞,且和武財神趙公明有關
    在古代,商人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能夠讓人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有助於國家強大,社會穩定,因此重農輕商。但是當今社會,從商被人們視為一種很好的出路,成功商人的社會地位也很高。人們常常用「無奸不商」來形容那些無良奸商,但你不知道的是,這個成語在最初的時候是一個褒義詞,還和我們的財神爺趙公明有關。傳說趙公明在得道之前是一個米商,在古代賣米的時候不是用秤的,而是用一種叫做「鬥」的工具,是一種固定的量器,所謂「海水不可鬥量」,就是指的這個「鬥」,在盛完滿滿一鬥米之後再用尺子抹平就是標準的一鬥。
  • 商道酬信,但又無商不奸,可惜太多商人走偏了!
    但對於「商」,我們還聽過一句話,那就是無商不奸,無奸不商。那從商者,該選擇「信」還是選擇「奸」呢?其實,在漫長的商界發展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為了利益選擇了「奸」,各種出賣底線、放棄道德束縛,甚至是做人根本,只為了更快更多的賺錢。事後還一臉無奈的表示為了生活逼不得已,畢竟自己不黑,還有大把人黑,畢竟自己不邪,早晚要被別人和諧,於是將自己的不對轉移給社會。
  • 耳熟能詳的歷史俗語,被誤傳多年,「不到黃河不死心」本不是黃河
    文/清塵耳熟能詳的歷史俗語,被誤傳多年,「不到黃河不死心」本不是黃河人們常說一個將領的成功是建立在千萬枯骨之上的,生活中的俗語也可以說是一語成戳通過勞動人民的萬千經驗上建立的珍貴寶藏。這些話有的聽起來,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 無奸不商?《臥龍吟》四大商人專為人民服務
    這就是商最初的由來。商部落強大後跑去和外部落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從此商人一詞作為買賣人的代稱一直沿襲至今。歷史上,商人的地位一直不高,甚至還被韓非子稱為社會蠹蟲。但在《臥龍吟》中,這種情況卻剛好顛倒了。
  • 無商不奸?日本商業之父:商乃仁業!
    澀澤榮一是朱熹之後《論語》最重要的闡釋者,一掃宋學之高蹈空疏與漢學之餖飣瑣碎,使孔子思想回歸生活日常,在新時代煥發生機;他主張將《論語》作為經商和立身處世的準繩,打碎了無商不奸、言利即恥的千年道德枷鎖。
  • 目的很明顯,無商不奸
    目的很明顯,無商不奸最近正在熱播的《皓鑭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看了這麼多集之後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呂不韋為何要扶持嬴異人上位?因為大家都知道,呂不韋本來就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商人,他想要的一些他都能花錢買回來。
  • 經商做生意,為什麼說「無商不奸」?看完這三個故事,恍然大悟!
    經商做生意,為什麼說「無商不奸」?如何把握其中尺度?三個故事,帶給你啟發,看完恍然大悟!看完上面這三個故事,不知道大家對「無商不奸」這句話是否有更深的理解呢?我們說,經商做生意,當老闆,要使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必須有一套自己獨特的、不為人知的經營哲學,才能在同行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這樣的經營哲學,是依照自己吃過的虧,以及前輩告誡的教訓,逐漸累積而成。
  • 俗語「無奸不商」原意被誤傳?5個常見俗語的原本意義,你知道嗎
    一,「無奸不商」無奸不商原本是指「無尖不商」,說的是商人買米與穀物的時候每次都把升和鬥堆的尖尖的,這是商人讓利的一種表現。後來人們傳來傳去,把俗語中的尖誤傳成為了「奸」,這一轉變意義全變了,成了商人都「奸詐」的意思了。而且現在無奸不商這句俗語卻成了「正統」!被人更多的應用。
  • 九個似乎被誤傳的俗語,「無奸不商」的意思完全反了
    1:無奸不商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尖兒。因此無「尖」不商。後來隨著時代發展,逐漸演變成了「無奸不商」,意思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4:無毒不丈夫「無毒不丈夫」是由「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訛變而成。度,度量。「無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來恰成「度量」一詞,與另一俗語所說的「宰相肚裡可撐船」的意義是一樣的。由於長期流傳,此語被誤解,將「度」訛為「毒」。也可能是借用「無度不丈夫」的現成俗語而變義成為「無毒不丈夫」,形成與原來意義相反而語音形式相同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