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諺語「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2020-12-20 生活的一種境界

農村諺語「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民間諺語是先人們思維智慧和生活經驗的結晶,精簡扼要,能夠簡明的說明問題。近日,小編就聽到一個諺語:「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那麼,說的有道理嗎?在農村這些諸多的俗語之中,很多都是關於天氣的諺語,都是依靠一些經驗傳承,長年累月積累的經驗,因為過去缺少科技。那麼。這句話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呢?

科學依據

「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這句老話說的是在冬至節氣的這一天,如果陽光明媚是一個大晴天,那春節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會下雨或者下雪。其實有點科學依據,冬至日為每年的12月21-23號,日期根據每年的情況有變,冬至是和清明節一樣的活節。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與我國所在北半球距離最遠,為受陽光照射最少的一天。地球處於近日點,轉速最快。

冬至這一天晴天,說明當天我國該地雲霧稀薄,陽光直射大地,溫度較高,近地面低壓,形成暖氣團。從冬至日開始,地球轉速逐漸減慢,太陽逐漸向北半球偏移,北半球受太陽光照射開始增多。而由於土地向外散失積攢的低溫能量和空氣中水蒸汽等的作用,近地面天氣一天冷似一天,數九寒天開始。也就是說該地在冬至日形成的暖氣團會受到數九天冷氣團的衝擊,形成冷暖鋒對流,從而形成雨雪天氣,表現為"春節雨雪連"。

真實情況

但是,這則諺語意義不大,因為要知道因為冬至離過年還有很久的時間,準確的預測出過年的天氣變化,不太可能,其實,小編覺得,冬至期間對於天氣的預測,更像是只是人們一種美好的猜測,值得一定程度的借鑑,但是不可完全認定。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冬至無雪必是髒年,髒年也是指在春節期間容易發生雨雪的天氣,下雪下雨在過去很不方便,會造成道路泥濘不堪,滿地都是泥水,根本沒有下腳的地方,十分的髒,所以這樣的年也被稱之為髒年。

意義價值

老祖宗智慧很高明,經驗豐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了一些局限性,我們不可盲目的實用農業文明時代的經驗,適用現在的情況,由於現代工業文明對於環境的改變,很多地區的小氣候有變,而且古人往往生活在平原,諺語只適用於中原地區,對於其他地方,不要搬來就用。但是我國古代人民勇於探索的精神還是值得認可的,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證經驗總結出了這句俗語,足以見得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學習古人這種勇於探索的精神,向他們學習這種鑽研的態度。

本文的內容今天就到這了,關於本文的內容你有什麼問題和想法要說呢?歡迎下方留言,要是喜歡此文,請關注並點讚呦!

(作者:一代天驕溫某某,本文由「生活的一種境界」創作)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今年的春節天氣如何?
    農村俗語: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今年的春節天氣如何?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這樣一句俗語,作為24節氣之一的冬至,這一天的到來也意味著我們國家的冬天的正式開始,全國各地的氣溫都會有所下降,而且很多地方的人們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和湯圓的習俗。
  • 俗語「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是什麼意思?春節啥天氣
    俗語「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意思就是說在冬至節的當天,如果是大晴天的話,那麼春節期間的雨水就會比較多,或春節期間就比較寒冷;如果冬至節當天陰天,那麼在春節期間或就會以晴朗天氣為主。其實這句俗語跟「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是一個意思,都是經驗之談罷了。不過事無絕對,也要相信農民長久以來的觀察能力,也是有過人之處的。但是仔細研究這些農村老話俗語,就有不是這就是那的說辭,有些絕對和以偏概全。我國由於地域遼闊,各地的天氣情況肯定不一樣的,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 再過20多天就「冬至節」了,農村這些「冬至俗語」大家聽過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農老頭頻道】,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再過20多天就「冬至節」了,農村這些「冬至俗語」大家聽過嗎?時光荏苒,一晃眼的功夫現在已經12月了,再過20多天也將迎來2020年的第22個節氣「冬至節」了。
  • 「冬至晴,五穀豐」,農村諺語有道理嗎?附冬至時節的農事活動
    古人很重視「四始」,即歲始、時始、日始、月始,冬至是日始,而「始」作為氣象上的「初始場」,多用於預示未來天氣、氣候,因此形成了很多與冬至相關的氣象諺語。農村諺語一:「冬至晴,五穀豐」大致意思是說,冬至這天如果天氣晴朗,預示著來年風調雨順,莊稼長得好,能夠喜獲豐收。
  • 農村老話「冬至一場霜,過冬如篩糠」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中,關於氣象的有著重要的地位,因為過去古時候科技不發達,沒有天氣預報,而勞動人民需要根據二十四個節氣進行農耕和生活安排,所以人們非常重視氣象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特別是把每個節氣前後的氣象特點,加以總結,就有了流傳至今的許多氣象諺語老話。
  • 農村諺語:「朝霞暮霞,無水煎茶」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朝霞暮霞,無水煎茶」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句既是農村俗語,又是農村諺語,是農民看雲識天氣的具體描述,與「朝霞不出屋,晚霞行千路」,是同一類諺語,是觀看早晚天上的雲霞(彩),就知道當天的天氣變化情況,即知道當天有無雨水。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諺語:「冬至出日頭,秋收累死牛」,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冬至剛剛過完,今兒一早,不少鄰居就聚在了鄰居老廖家的熱炕頭上聊起了天。農村人嘮嗑的話題無非就兩點,一個天氣一個收成。大家望著院子角落的積雪,無意間就談起了來年的收成會不會好的話題。這個時候,對「農諺預測「比較熟悉的老廖說道:」昨天就是冬至,咱老祖宗們以前會用冬至天氣來預測下一年的收成!這二者有著一定的關係呢!「隨後便用兩句諺語解釋了起來!一,「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這句農村諺語說的是,要是冬至天氣爽朗,那麼來年的瓜果梨棗就會豐產,比如我們這裡的桃子、大櫻桃、蘋果之類的水果就會大豐收。
  • 俗語「冬至中,單衣就過冬」,今年哪天冬至?暖冬已成定局了嗎?
    摘要:俗語「冬至中,單衣就過冬」是啥意思?暖冬成定局了嗎?答案來了!文/農夫也瘋狂大雪節氣已過,冬至也快要到了,在往年早已經進入冬季了,可是今年筆者的家鄉這邊還沒有入冬。村裡會看天氣的老王頭說,如果冬至節氣以後,天氣還這麼暖和就要遭殃了。俗話說「該冷不冷,難有年景」,這樣的話明年就要遭殃了。俗語「冬至中,單衣就過冬」啥意思呢?今年是哪天冬至,現在天氣還這麼暖和,難道暖冬已成定局了嗎?冬至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以前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認為冬至是小年,過了冬至節氣,春節也就快到了。
  • 冬至將至,農諺「冬至在月尾,寒冷正二月」是啥意思?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農村諺語,這些農村諺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農村諺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諺語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關於冬至節氣的諺語「冬至在月尾,寒冷正二月」,這句諺語的意思是什麼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啥意思?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啥意思?在理嗎?隨著寒冬的到來,冬至的腳步也越來越近,在農曆的十一月初七,將會迎來全年最為日短的一天:冬至。關於冬至的俗語和老話也有很多,尤其是冬至這一天的天氣變化,俗語認為是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勢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有句俗語叫做:「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今年冬天雨雪是多還是少?農村這3句話諺語,告訴你過年下不下雪
    但是對於農村的人來說確實不好的,因為這個時候會擔憂各種的天氣情況會給自己的農作物帶來什麼樣子的影響。尤其是冬天不管是下雪與否都是對於農作物有這非同一般的影響的。尤其,在冬天之中會迎來一個很特殊的日子。要說到一年之中我們最關注的,一定是每年的過年時候,這個時候在外打拼的人會回到自己的家中,開始自己溫暖的家庭生活,這個時候,也是一年之中,可能農村之中,最繁忙的時候,這個時候通常都是會提前幾個月就開始慢慢的準備之後的一切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天氣往往會影響到很多有關於過年時節的一些準備,所以在這個時候有經驗的農民朋友們,就會開始不斷的積累一些跡象。今年冬天雨雪是多還是少?
  • 22日冬至,俗語「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22日冬至,俗語「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啥意思?有道理嗎?其實,這也不意外,畢竟冬至節氣,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對於北方的我們來說,日照時長開始增加,黑夜逐步的縮小,因此,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當然,在農村,冬至節氣自古以來流傳著很多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比如說以下3句俗語,大家認為有道理嗎?一、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這句流傳已久的諺語,是什麼意思?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這句流傳已久的諺語,是什麼意思?例如「燕子外遷,地旱天幹」說的就是氣象;「立冬有風,立春有雨,冬至有風,夏至有雨」說的是農民種地的經驗;「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說的是生活經驗;「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說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諸如此類諺語還有許多,它們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時至今日,這些諺語還算得上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諺語的故事。
  • 臨近冬至,「冬至紅,年邊滃;冬至烏,年邊疏」是啥意思?
    導語:接近冬至,「冬至紅,年邊滃;冬至烏,年邊疏」是什麼意思?冬至是24個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它出現在每年陽曆的12月22日左右,此時太陽經度達到270度。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這一天,隨著太陽向南走向最末端,陽光最偏向北半球。
  • 為什麼農村人說「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這話有何依據
    為什麼農村人說「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這話有何依據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老李聊聊農家事」,了解更多農家事。你的一個點讚,一句評論留言都是我前進的動力!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都可以評論下來,小編都會參考回復,也歡迎大家積極轉發,此文章為本人原創,維權必究。一轉眼已經到冬至了,2018年馬上就過完了,在過一個月多就是春節,估計大家跟我心中都是又悲又喜吧!
  • 農村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前幾天剛過完冬至,大家應該對這個冬天的寒冷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冬至可以說是一年當中日照時間最短,天黑時間最長的一天了。冬至雖然是一年當中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但卻並不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一天。一年中最冷的一天發生在大寒時節,過了大寒之後,則慢慢開始柳樹抽芽、萬物復甦。所以農村有個諺語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個諺語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勞動經驗的總結,那麼這個諺語所反映的情況是否準確呢?這句話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吃餃子時,農村冬至學八句俗話漲知識
    在農村,有著許多老話,有的預示天氣,有的講農村智慧,有的勸人向善。而在節氣時,一向是俗話很多。比如說冬至,起碼有八條以上俗話。冬至是24節氣中第22個節氣,也被稱為「冬節」,在農村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
  • 農村俗語「冬至在月頭,無被不用愁」啥意思?今年冬天會冷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轉眼已經到了農曆十一月份,距離春節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春節是國人最傳統的節日,但是在古代,冬至卻是最重要的節日,在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冬至這一天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
  • 冬至將臨,農村俗語「幹晴冬至邋遢年」,冬至晴天好還是陰天好?
    這個冬至為什麼會是寒冷的開始?其實冬至在農村人眼裡是數九寒天的開始,老話講的好「寒冬臘月」,說的就是進入冬月開始,天氣就會開始,一直會延續到臘月,但從實際來講,正月也是非常寒冷的一個月份,所以這冬月、臘月、正月會被認為是一年中最冷的三個月,在這三個月中,一定要做好的就是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