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窩村的古建築群
5.西王母娘娘洞
西王母娘娘洞,位於石窩東山,五峰山西北麓、西聚仙峰西側峭壁上。
想必大家都看過一些神話故事吧,還記得《精衛填海》中那麼溫柔的西王母嗎?我們都知道玉帝的皇后就是王母娘娘,可能大家都非常的好奇。這個西王母和王母娘娘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有傳說說西王母和王母娘娘其實就是一個人,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在的很多的神話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王母的身影,像小時候看的《七仙女》還有《天仙配》當然在我們最喜歡的《西遊記》中也有王母娘娘的身影。
而他也是著名的一個女神,有說王母娘娘其實一直在掌管著蟠桃,她的蟠桃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在天庭就會舉行蟠桃宴,如果有仙女私下下凡,然後觸犯了天條的話,這是由王母娘娘懲罰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王母其實也是管理仙女的一個神仙。
6.一脈出三泉(1)
五峰山植被實密,林樹茂盛,這就為涵養水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豐雨時節,飛溪流瀑,清水淙淙,寒冬時日則群泉叮咚,常湧不息。
石窩村的地形和山勢一樣,東高西低,有兩股村民稱為龍脈的山泉水,分別從南海堂位置和鳳凰石的附近一直順山勢從地下暗洞中向下流去,並呈現出兩條水脈串起六個泉池的美麗景觀,在老村遺址以北不遠處的一個果園南邊,有一個叫縛龍泉的泉池。就出在這條水脈上縛龍泉池長寬各2米深約2米,池東石牆上裝有向外留水龍頭一隻,龍頭上方為一長方形的石碑,碑的中間刻有縛龍泉三個大字,石碑上方蓋著有脊碑帽一塊。縛龍泉及其他泉名題字、執筆為退休老幹部張鬱文先生,鐵筆鐫刻為王存英老先生。在池子西牆的上部建有溢流孔,泉水將池子灌滿後再通過溢流孔向下方泉池流去。下方分別是:訓山泉、伏虎泉、所謂一脈出3泉池樣式和這座縛龍泉類似。
7.一脈出三泉(2)
萬壽泉,位於下石窩村東南。泉池石砌方形,池口邊長4.8米。泉水從五峰山下鳳凰石附近伏流而下,自池東壁石雕龍頭口噴出,跌落於從池東壁探出的石板上,泉水擊石,鏗鏘有韻,水花四濺,落於池內。石雕龍頭上方池壁嵌1965年雕鑿的「萬壽泉」泉名石刻一方。屬季節性泉。看樣子原來在泉邊有一個涼亭,現在只留下柱基礎等遺蹟。泉水將池子灌滿後再通過溢流孔向下方泉池流去。下方分別是:村正南的普濟泉、村正西的勝天池。勝天池滿水後,則順溢流孔,流入西坡田園之中……。
這泉池修建年代非常遙遠,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村裡將破舊不堪的泉池進行了重修,容積也擴大了不少,一便適應當時人們吃水和部份莊稼的種植用水,但所有龍頭和碑帽全部用的原來的。上世紀90年代之前,村民飲用水全部來自這些池中的泉水,只是現在吃上自來水,加上這條泉脈人為的堵塞、改道及沒有修浚,各個泉池也逐漸乾枯。在這裡,要感謝上世紀60年代為修泉群而出力流汗的工匠們、感謝為重建「南海堂「,以馬立新為代表的慈善家們的捐款奉獻、感謝退休幹部張鬱文先生題字與執筆、感謝老工匠王存英先生的傾力鐫刻。
8.土地廟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中國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多為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築,各地鄉村均有分布,以至凡有民眾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廟。
土地神源於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能生五穀,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因*而人們祭祀土地。土地廟作為人們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隨之興盛起來。按照中國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行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獲取其所屬土地廟。
土地廟在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強調信仰自由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和發展勢頭。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關於大量恢復建設「土地廟」的問題,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在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的情況下,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仍舊無濟於事。1980年代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在當地小學教學設施仍舊沒有改善的情況下,鄉民只熱衷建設土地廟,使得部分地區官方進行強行拆除,這股熱潮才有所遏制。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布因地而異。臺灣也有相當普遍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為臺灣數量最多的廟宇。
相關祭祀
土地神土地公生: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得道升天日: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訪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為之社戲」,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作牙:「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
掃墓:中國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今天就到這裡。我是三哥,請記得關注我喲。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