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武術界,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由於中國傳統武術門派眾多,而又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所以各個門派及拳種都湧現出了一批「功夫」好手。他們彼此誰也不服誰,甚至還要相約打擂,這其實是他們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沒有真正搞清楚自己到底屬於什麼樣的練武之人。今天我就國內練習傳統武術的師傅們作一分類,希望所有練習者能對號入座。
第一類是理論性的傳統武術練習者。這部分人的最大興趣就在於每天練功之餘,在一些媒體上發表一些關於傳統武術理論的文章,這樣並希望廣大練武者付之以實踐。他們以自己的知識及平時所練習的心得總結後並寫出來,讓更多習武者少走彎路,這也是對傳統武術發展的一種貢獻。
第二類是技擊性的傳統武術練習者。這類練武者只關注傳統武術的本質,那就是技擊。他們每天刻苦訓練,並天天與同門切磋,也敢上擂臺參加各種搏擊賽。他們在練武的道路上雖傷痕累累,但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實戰技術的提高,並追求技擊的至高境界。他們可以說在練武的道路上:痛並快樂著。
第三類是研究性的傳統武術練習者。這類練習者對於中國傳統武術非常喜歡,他們在練習武術是為了更深入了解武術之中所縕含的理,練拳必明理。他們練習的同時就是在不斷研究武術中的理與傳統文化及醫學方面的共通之處,所以他們練武之目的就是將武術的理弄明白。
第四類是傳承性的武術大師們。這類人的功夫都不錯,但他們只關注將自己的所學傳播出去,無論是國內乃至於世界各地都有他們傳播授武的身影。當他們看到自己所教的學生有所成就時,他們自己也能從中感受到快樂。
第五類是競賽性的傳統武術練習者。這類人練習武術的目的就是追求漂亮,追求動作的難度,他們的武術動作飄逸大方,吞吐自如,而且動作難度係數之高,一般人望塵莫及。他們的成就感就是拿到更多獎牌。
第六類是只追求鍛鍊身體的傳統武術練習者。他們在練習時隨意的很,無所謂動作標準與否,自己怎麼高興怎麼練,他們只追求強身健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