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雲的「房價如蔥」引發的思考
這是一篇腦洞文,如變現…純屬巧合
開篇再次重申,此文只是一時腦洞大開的產物,無關任何「內情」與「預測」。純屬個人想像。
該腦洞的來源:
1-馬雲於2018年6月說的「8年後房價好似蔥價」。
2-2016年12月19日,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提出的「房住不炒」。
3-網絡上吹風吹了很久的「房產稅」。
4-2010年的天涯神貼「論房產調控」中提到的「未來有房產的與無房產的階層固化」。
首先我們假設這1-2-3都是會實現的。
再反推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使之實現。
(這裡,首先排除真槍實彈的打仗,畢竟中國如今的綜合國力不容小覷。比起打仗,政策的調整修改顯然可能性更大。)
❶【房價如蔥】
房價如蔥,說的肯定不是蔥價漲得和房子一樣貴…那麼就是房價跌得和蔥一樣便宜。當然,「蔥價」是個虛詞,就好像汽車在荒野拋錨,步行了兩個小時…感嘆自己走了十萬八千裡路,實際肯定沒走那麼多,頂多不過10公裡。
同理房價如蔥也不會真的只要1-2塊錢就能買到房子。但肯定不能是如今這般需要掏空六個錢包才付得起首付的情況…要不這蔥也太貴了。
房價要符合「如蔥」,得是大多數年輕人工作5年內的個人積蓄可以全款買得起的情況。按一年積攢3-5萬來算,是20萬左右。
然而,鋼筋水泥建築人工還有裝修,本身有成本。單建築成本就約2000一平方了。然後還有拿地成本,這是大頭。最便宜的4-5線個別地方樓面價可能幾百,正常3線至少也要幾千,更不要說1-2線城市樓面價動輒幾萬的拿地成本了…
除非,把土地成本從房價中去除,房子僅按建築成本出售。
政府不再向開發商一次性收取賣地費用,開發商以資質 口碑 規劃等參與評選,競爭拿地。這樣不但可以避免開發商買地後屯地待漲浪費資源,還迫使他們提升建築質量。
要說不賣地沒錢搞基建的話…其實,開發商買地的錢來自買房人,買房人的錢多數是銀行貸款來的,銀行發出的貸款是印鈔機印出來的。既然如此,繞過這個步驟直接印錢搞基建…好像也沒有不可以?
按純建築成本每平方約2000元計算,一套100平方的毛坯房子20萬。如果是精裝修,那再加上裝修成本1-2k每平方。最後加上開發商的利潤。這樣,多數房子總價能控制在50萬以內。
這樣,工作約三五年後,一個年輕人的積蓄可以全款買下一套單身公寓,兩個年輕人的積蓄可以全款買下一套100平方的三房住宅。
怎樣?是不是真的有「房價如蔥」的感覺?
❷【房產稅&房住不炒】
土地成本部分,轉化為吹風吹了很久的房產稅,按月或按季交付,就好像交房租一樣,房東就是國家。具體該交多少?地方政府參考當地房租水平與該小區周邊配套環境決定。
並且,這個房產稅是可以活動的。某地發展越好,人口越多,房產稅就收越多。經濟不好的時候少收些,讓人們有餘錢去消費。一消費,經濟上來了,再多收點。
現有房屋,產權年限到了以後開始交房產稅(土地使用費)。如果產權年限未到被拆遷,選擇實物安置,新拿到的房子等之前被拆除的房子產權年限到了後開始收房產稅。拆遷選現金安置的,國家把舊房子剩餘年限的錢一次性發給居民。
二手房出售時,下家只出建築成本費。剩下的牽涉土地部分的錢,由銀行按評估價補給上家。選擇出售房產的,拿到一大筆資金後無法再用於購房炒房,就會花到其他更該花的地方。
這樣,炒房徹底杜絕了,建築質量上去了,國家有方便調控的穩定收益了。
❸【階層固化】
之前還有一篇2010年的天涯神貼,說以後有產者和無產者階層固化。但現實是後浪明明還在湧進… 房產方面的階層真要固化…大概也只有這樣搞了。
現有70年產權房在一旦售出,就再也無法買到的情況下,持有房子的人就不會輕易選擇出售房產,有多餘房子也多數選擇出租。
房東們也不用擔心競爭不過當地「出售」的蔥價新房,因為考慮到工作變動搬家等情況,或是剛畢業尚未攢夠「20萬購房巨款」,還是會有人選擇租房生活。
腦洞文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