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經濟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邁出了堅實步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將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的全過程和全領域,以新發展格局重塑經濟新優勢,書寫更加美好的發展藍圖。
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任務要求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作出工作部署,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外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鄭有貴表示,堅持新發展理念,就是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我國發展實現全局性深刻變革,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當前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郭曄表示,堅持新發展理念、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對當今中國意義重大。一方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挑戰,關鍵在於提高發展質量,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在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斌開認為,發展質量取決於生產、需求、分配等多個維度。從生產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最核心的來源包括勞動力、資本積累、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多個要素。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放在首位,創新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主要的動力。從需求角度來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但是,內循環不是封閉,而是與外循環相互促進,從而構成良性互動結構。更高質量的開放對構建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要以開放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分配角度來看,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必須更加強調協調和共享,構建更加合理的分配製度,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開放是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內容之一。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魏浩談到,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我們要堅持開放發展,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速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我國企業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配置資源、在更多的國外市場上進行業務活動,讓人民群眾在更大程度上、更高水平上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福利效應。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而新發展理念是引領主題、把握方向的「指南針」。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鳳義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偉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也存在速度高但效益不高、總量大但結構不優、產出多但生態環境保護不夠、改革開放成果巨大但百姓獲得感不強等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郭曄談到,新發展理念更強調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等高質量發展目標。新發展理念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發展問題上的集中概括,也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發展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必然選擇和強有力保障。
在鄭有貴看來,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新發展理念是高質量發展行動的先導,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深化高質量發展理論研究
鄭有貴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涉及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協調建立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等。實現高質量發展要解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要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化對實現高質量發展路徑的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創新性的方案。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理論創新和引領。關於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很多重要的理論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劉鳳義談到,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我們要與時俱進,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在一流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專業課程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作出應有的貢獻。
魏浩提出,要深入研究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各種痛點、堵點,大規模實地調研主要經濟領域的各類風險隱患、外部環境變化導致的衝擊程度,精準預測經濟發展態勢和外部環境變化走向,為各級政府以及企業提供切實有效的建議。充分發揮學者的研究智慧,服務新時期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郭曄建議,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入研究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加強政策體制協調。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探索構建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結合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形勢,研究宏觀經濟政策的具體機制設計。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探索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升級途徑,搭建服務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融合化創新的新基建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此外,逐步化解金融風險,消除經濟高質量發展運行隱患,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增強金融普惠性,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 段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