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三鄉茶果 習俗多多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三鄉瀨粉、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梘水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葉仔、豆撈等美食糕點,是中山三鄉的特色小食,每年歲時節令,不論是三鄉本地百姓或是旅居海外的三鄉人都趕回家鄉吃茶果,形成獨特的傳統飲食文化。

  源自福建 兼收並蓄

  三鄉鎮位於在中山市南部,歷史上,由烏石鄉、橋頭鄉、平嵐鄉構成,三條鄉地似三角形,中間有一市集,俗稱三鄉圩仔。根據三鄉鄭氏族譜記載:八百多年前的北宋期間,路判鄭菊叟自福建福州榮陽郡南遷而來,並題《始祖入粵西山》,又記西山原屬廣府東莞縣西山文順鄉(後稱香山、中山)烏石村「丹山」腳下「山頭坊」,繼後發展到烏石鄉安靜祠、橋頭鄉橋西祠、平嵐五房樂平祠,均屬鄭氏祠堂,後人俗稱「三鄉老鄭」。每有親友聚會,三鄉老鄭均按福建俗例以茶相敬,並製作點心茶果供品茶者享用。這些來自福建的茶果飲食習俗,後與本地風俗相結合,成為了獨特的三鄉茶果飲食習俗。

  物產豐饒 用料天然

  三鄉茶果以本地的物產製作,特別具有本土風味。其中,以三鄉瀨粉最有特色:三鄉瀨粉的製作始於清代嘉慶年間。三鄉白石村後山的一條繞經天后廟和觀音廟旁流淌的「媽坑」溪水,流經三鄉所處丹山的丹紅色朱沙泥土過濾之後變得水質清冽甜美,是早年三鄉村民的主要食用水源,用「媽坑」溪水製作出來的瀨粉香滑爽口。在農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四,三鄉每條村輪流吃瀨粉,家家戶戶製作瀨粉食用;後來,三鄉瀨粉發展成為村民天天食用的食品,並每天供應澳門的酒樓飯館。以三鄉瀨粉加上用豬骨、大地魚熬成的上湯,配以燒鵝、白切雞、叉燒等配料,味道鮮美可口,是一道馳名省港澳的地方食品。

  另外,春節大年初一做豆撈奉神也是三鄉特有的飲食習俗:用糯米粉做成直徑2釐米大小的糯米湯圓狀,煮熟瀝乾冷卻後,沾上砂糖、芝麻、花生碎等,成為極具特色的小食:豆撈。由於豆撈在粵語中是「有撈有撈」,有寓意一年有好收成、做生意有好收入之意,因此深得百姓喜歡。

  到了農曆二月,當地種植的蘿蔔正值盛產之季節,當地村民利用蘿蔔蒸出鮮美的蘿蔔糕供奉祖先,然後自己食用。具體做法:

  選用新鮮水分充足的白蘿蔔切絲再煮熟,按一個蘿蔔加入半斤米粉的份量搓揉成粉糊,再加入蝦米、鹹肉粒、油、鹽等材料,攪拌混合好粉漿於盤中約2釐米厚,隔水蒸一個小時左右,蒸熟後再切割成矩形塊狀。

  到了三月,地處五桂山南麓的三鄉村民採集山上野生的三丫苦,樹杆用作涼茶,樹葉和大米一起舂成粉後製作成三丫苦糕點供家人及親友食用,具體做法:上山採集新鮮的三丫苦為原材料,將三丫苦的葉子混在糯米中一起舂爛,如果是蒸三丫苦糕,就將片糖煮成糖漿與糯米粉搓在一起用蒸籠隔水蒸熟而成;如果是做三丫苦茶果,就用椰絲或紅豆沙做餡料蒸熟。三丫苦有淡淡的苦澀味,但三鄉村民流傳:「三月初三,吃了三丫苦不怕蚊咬」諺語,正是看中了三丫苦的清熱消炎作用。「三月清明插柳,三日採三丫苦葉擣作粉團蒸熟以薦祖考」,以上文字,就是清同治年間出版的《香山縣誌》所記載的三鄉這個民間習俗。

  到了五月端午節,三鄉村民除了利用本地野生的蘆蔸葉包蘆蔸粽之外,還利用當地一種俗稱樹仔頭的野生植物燒成灰燼提取汁液成為鹼水,包裹成極具地域特色的兼粽子和炊蒸兼糕,取其清爽解毒之食療作用。具體做法:將竹葉、禾稈葉或樹仔頭的野生植物燃燒熬成灰燼,提取天然鹼水,將鹼水按一定比例摻和糯米,不加任何調料,用竹葉或蕉葉包裹成為兼粽;或用天然鹼水兌糯米粉製成粉漿,不加任何調味料,放入直徑20釐米、厚4釐米的盤中隔水蒸兼糕,蒸到糕體出現棉花眼為熟。金黃色的兼糕配以糖漿食用,清爽甘甜。

  三鄉粉果飲食習俗是當地村民將福建地區的飲食習俗帶到三鄉,結合當地的傳統生活習俗,利用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等物產而製作出的傳統食品,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具有獨特的民俗色彩,對傳承傳統文化,對滿足當地百姓的飲食需求和推動當地的飲食業、旅遊業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益工場│三鄉茶果非遺研學活動走進孫中山故居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本周末將走進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邀請市民和非遺傳承基地老師面對面用輕黏土製作角仔、葉仔等三鄉茶果,體驗指尖上的非遺。同時導師已準備了精美的茶果,讓參與活動的學員們活動中品嘗地道的三鄉茶果。
  • 做瀨粉包茶果 留住過去的味道
    立冬時節,三鄉鎮前隴社區的中山市尚古傳統文化推廣中心,一群穿著「巾幗志願者」字樣外套的女子,正在手工製作傳統食品茶果。早在2010年,三鄉茶果已被列為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逢年過節,娶妻嫁女,做瀨粉、包茶果成了三鄉人必不可少的傳統風俗。如今能做瀨粉、包茶果這門老手藝的年輕人已越來越少。但近年來,卻有不少「外來媳婦」,入鄉隨俗主動傳承著做瀨粉包茶果的老手藝。「外來媳婦」們學做瀨粉、包茶果,潛心「接力」老手藝製作。
  • 在三鄉邂逅美食 小城裡的大滋味
    、三鄉小炒、三鄉瀨粉、三鄉茶果等,其中三鄉茶果已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鄉人愛吃「三鄉小炒」,並認為「無炒不成宴」,三鄉瀨粉則中外聞名,類似桂林米粉,卻更為韌滑可口。還有時令小吃如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梘水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這些鄉土滋味都讓不少僑胞魂牽夢縈。    同時,三鄉又因不少港澳鄉親和外來人口定居於此,飲食文化又變得非常多元,既有來自祖國天南海北的各式菜系,也不乏出品精良的西餐廳、港式餐廳、葡國菜、咖啡館等。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三鄉人都懂!這間百年茶果老店,承包了幾代人的早餐記憶…
    在三鄉尋找美食 最不能錯過的要屬瀨粉和茶果 就在三鄉市場後門斜對面 視頻來源:中山故事 這裡賣的都是傳統的三鄉茶果和瀨粉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成吉思汗祭奠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
  • 什麼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雅文化帶你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 廣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公示
    有關負責人解密出臺內幕:「迎春花市」險些榜上無名   正在公示中的廣州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起了廣州市民的廣泛關注。大家有所不知,最具廣州特色的「迎春花市」差一點和名錄擦肩而過!昨天,中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接受本報採訪,解密名錄出臺內幕。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文化遺產都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到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聯合國非遺的定義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 大匠至心 |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命運
    孤立的、割裂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那種保護和傳承也是難以奏效的。一旦被割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象就會人為的改變了它的性質內涵和社會功能。一種儀式,如果拋開它的人群的觀念和時代的背景,它就僅僅剩下了空洞的繁瑣的形式,那種保護既沒有意義,也不能長久。整體思維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應該很好地創造性地繼承這種思維方法。
  • 康福特藤編家具成功立項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編項目
    日前,深圳康福特花園家具有限公司藤編家具廠成功立項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藤編工藝項目,藤編工藝這項傳統手工工藝傳承大家族中又增加了一個實力派。  廣東非遺項目嶺南藤編工藝起源於南海黃岐裡水一帶,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唐朝早期在南海一帶,就有手工藝編織藤蓆等日用品,因為製作優良,還被列為貢品。
  • 筆墨紙硯亮相京交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創新
    此次京交會圍繞服務貿易12大領域開展了開幕式暨高峰論壇、高層論壇、綜合展示、推介洽談、主題日活動、權威發布等6類130多場活動。 、文化與體育服務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位吸引了不少參會人駐足觀看,其中參展的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太海作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代表做客中國網新聞直播間接受了中國網的採訪,暢談了有關於此次京交會的參展感受和相關準備情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熱點話題。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馬黛涼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系巴拉圭首個申遺成功項目
    【南美僑報網編譯徐梓揚報導】12月17日,巴拉圭申報的「馬黛涼茶」(Tereré)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巴拉圭首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 中國古典益智玩具"九連環"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古典益智玩具"九連環"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2日 21: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三月二十二日下午,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主辦的「科技益智行動」在北京啟動,該行動透露信息稱,「魯班鎖」、「七巧板」、「九連環」、「華容道」等系列中國傳統且特有的古典益智玩具,將有望向聯合國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提出保護工作的原則:首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其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西藏擁有豐富文化資源,其中,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展示西藏特色文化及建設國際旅遊文化城市的重要內容。
  • 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批准並公布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批准並公布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2007年1月29日)深府〔2007〕14號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文化部關於加快建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通知》(文社圖函〔2006〕1389號)的有關規定,經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陳仙姑的故事》等25個項目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予以公布。
  • 尋味唐家|茶果,舌尖上的節氣
    唐家茶果唐家灣,珠海唯一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這裡不止有歷史的遺蹟,不止有文化的底蘊,更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溫暖的小美味。今天小高帶領大家一起去尋找隱藏在身邊的美味——唐家茶果。而唐家灣山海相依,當地人民亦農亦漁,不同節令有不同農、漁獲,唐家茶果的取材具有地方季節性,有不同季節用不同茶果做供品的習俗。
  • 「守望精神家園・第四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多彩貴州系列...
    本報訊 (記者 彭芳蓉 實習生 肖圓圓) 9月9日,「守望精神家園・第四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多彩貴州系列活動在臺灣高雄拉開帷幕。  該系列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省文化廳、威京集團・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以講好貴州故事,推介多彩貴州,傳承中華文明為宗旨。從9月9日至24日,系列活動分為「霓裳華冠――多彩貴州苗族服飾展覽」「多彩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及臺東展演交流活動三個部分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