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至心 |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命運

2021-01-16 浙江非遺

編者按:金秋九月,「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又一次如約而至。歷屆「大匠至心」杭州沙龍議題均聚焦非遺保護熱點,為非遺保護提供科學方略。今年的主題圍繞「共築·人類共同體,共促·社會可持續發展,共享·健康品質好生活」,多維度,多視角展開探討交流。在做好防疫前提之下,本屆沙龍依託網際網路技術,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研討交流跨越國界。來自海內外專家學者相聚在無限空間中,碰撞思想的火花,讓實踐驗證理論,讓案例佐證實踐,共同推進非遺的賡續傳承。基於此,將陸續推出本屆沙龍的系列觀點論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

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俄羅斯《傳統文化》雜誌編委


「非遺」在短短數年時間裡,在我國各地、各民族,以及在各領域中,成為最熱門的詞彙之一。大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非遺是一項與廣大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重大意義的寶貴財富,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不僅日益深入人心,還使各族人民進一步提高了認識,自覺地、熱心地投身於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這是時代的賜予,也是非遺的幸運。


今天,我們的非遺保護與傳承不是懸在空中的虛無飄渺的概念,也不是寫在紙上的文字,或者在會議當中的號召和宣示,更不是僅僅體現為「傳承人活動」的個體行為;而是落在實地、充滿生機,活在廣大民眾和整個社會群體心中和手上、歷久而彌新、通過無數鮮明多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


下面我想和大家共同討論三個問題,就這三個問題向各位請益。嚴格的說,這些都不是什麼新問題,而是我們當中許多人都親自經歷過、實踐過、或者是籌划過、領導過、指揮過的實際活動。


第一個問題想說文化的流動性和整體性;第二個想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物」到「非物」,文化遺產保護主體是人;第三個問題,談非遺的當代性。



這是我們大家十分明白的兩個概念,我們大家也常常這樣宣講,但是一涉及到具體問題,又常常被我們忽略。文化不是凝固的,它的進程像一條河,是流動的,或者說,是演進的。這種流動,既是時間向度的流動,也是空間向度的流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範疇中間的一個門類,更是流動的。從時間的角度看,我舉一個假想的例子:如果我今天拖著一條長長的幾乎到腰的辮子、穿上長袍馬褂走到街上。理智一點的人會說,這個演員沒卸妝就從舞臺跑到街上來了;另外一些人就會遠遠的躲開我,說我是精神病患者;還有一些人會荒誕地開玩笑說,是百十多年前的一口棺材,蓋子沒關嚴,一個死屍活蹦亂跳地從棺材裡鑽出來。服飾習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的一種表現,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其他的習慣,也差不多是如此。


所以說,那種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是保持原汁原味,只能是呈現原生態,否則就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保護。所謂原生態,我想大約有以下三種情況:一種是發生時的狀態,一種是我們現在可以回憶和建構的某一個時段的狀態,第三種就是今天在現實生活中所呈現的狀態。當談論保護的時候,我們既不可以也不可能把他限制在這三種情況的任何一種情況,而不準許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演進,正像我們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官方文件所表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我們與自然和社會互動過程中,不斷創造和再創造的文化——通過這種不斷創造和再創造才呈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成是凝固的、不變的、只保護其存在於某一時段的樣態的想法和做法,都違背它自身的本質和規律。


同樣的,非遺在空間上也是流動的。這種在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的交流、影響和借鑑,是人類文化不斷豐富、不斷發展演進的重要促進因素之一。如果不是這樣,大運河的開鑿和它對民族文化的貢獻、絲綢之路以及三寶太監七下西洋對世界文化的歷史性貢獻,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儘管在保護的過程中,為了便於工作,我們採用的方法是以項目為抓手,但應該看到它絕不是解構性的對象。它在廣大民眾的生活當中,是以整體的狀態存在著的;相互之間,是有機的關聯著的。孤立的、割裂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那種保護和傳承也是難以奏效的。一旦被割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象就會人為的改變了它的性質內涵和社會功能。一種儀式,如果拋開它的人群的觀念和時代的背景,它就僅僅剩下了空洞的繁瑣的形式,那種保護既沒有意義,也不能長久。整體思維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應該很好地創造性地繼承這種思維方法。

 

文化遺產的保護從物到非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是人


國際層面的文化遺產保護在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關注「物」到「非物」的過程。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可以說,保護的都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經過20年,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世界記憶遺產,又稱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產,雖然這個名錄已經接近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然是「物」的影像、物的記錄,物的描寫,仍然不是「非物」的本身,如「樣式雷」建築圖檔。直到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才通過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現了真正意義的非遺保護。剛才所說的「樣式雷」建築圖檔,才有了工匠智慧和技能的實際體現,這才是應該保護的人的實際活動。


進入21世紀,隨著非遺保護和傳承問題的提出,從「物」到「非物」的文化遺產觀念變遷,以及我們對非遺基本特性和保護方略認知的不斷深化,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質的飛躍。當然,在非遺保護實踐中也不能完全忽視「物」對於「非物」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某種意義上,是整個社會共同推動了傳承人群體的手藝的傳承和保護,如果大家都不關心「物」,非遺傳承人的實踐活動就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市場,這些非遺項目也就沒意義了,也就不能持久存在了。


這裡我想強調地說,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發現」和非遺傳承人的「發現」 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貢獻。


民眾是文化的創造者、享有者,也是最直接的保護者、傳承者。不過,在非遺與傳承主體的關係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約略的大致分作兩類傳承人:有些門類的非遺表現形式,比如傳統習俗、節慶活動等,是全民參與、全民傳承的,是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是傳承人。但是有些門類的非遺項目,其傳承主體並非是社會全體成員,比如傳統手工藝的技能是掌握在一部分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承人手裡的,全社會所有成員通過這些工匠的非遺活動的「物化」的成品,來欣賞和分享這份文化遺產。所以,全部的社會成員,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保護和傳承大軍當中發揮著這樣那樣的作用、扮演著這樣那樣的角色。


近20年,特別指出,作為傳承主體的傳承人問題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核心問題。過去歷朝歷代,對民間的手藝人不曾有過特別的尊重,講故事的人、演唱史詩的人大都沒有留下名字,他們不被歷史所關注。我們稱讚那些手藝人,稱讚那些非遺傳承者的智慧和技藝,只是讚嘆其成果的美妙絕倫,但不知他們究竟是誰。過去通常珍惜的是物,並不特別關注傳承者和他的智慧和手藝。所以,今天「傳承人」概念的提出和實際尊崇,是找到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根。在這一保護過程中,傳承人有了榮譽感和自豪感,建立起了文化自信,甚至有了責任擔當。作為傳承主體,他們的觀念和情感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些變化讓他們的技藝和智慧重新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在這之前,我們多次提到過,「公產意識」和「契約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個人的發明發現不同,它是歷史無數代智慧和技能的總匯。工匠們把它看成是集體的財富,歷史的財富,這種公產意識使他們認為這是一代一代的老祖宗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遺產,不是私產,所以加深了珍惜熱愛的情感和保護的責任。他們申請成為代表性傳承人,實際上是向歷史和整個社會立下誓言,籤下契約。遵守自己的諾言,嚴格執行契約,是自己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說到這個題目,有時會覺得,把遺產和當代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好像很矛盾,談起來也許會讓人感到尷尬。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傳承,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飽含著以往時代歷史的因素,這一點是我們大家都承認而且毫不含糊斷定的事實。然而,有的時候,我們對它的當代性認識不足。應該說,它不僅僅是昨天的歷史現象,它更是我們當代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代性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活躍於當下的重要內涵因素。正月裡拜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是自古就有的傳統,當然也是我們今天的生活現實。而這種生活現實當然會受到今天的社會歷史環境和各種條件的影響。今天由於人口流動的規模遠遠大於以往,遷徙的距離也遠遠超出以往,有的兒女甚至遠在異國他鄉,同時信息交流的手段也與過去的歷史時代截然不同,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微信拜年就成為現在相當重要的拜年方式。這就是原有習俗的當代表現,你不能說這不是拜年,其他非遺事象也有類似情況。


以我個人的理解,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性,是指它在現實生活當中仍然是積極的存在,展現著自己一定的生命力,是今天的廣大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現實呈現。這種積澱著歷史內涵的創造,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進行著不斷的再創造,進行著另樣的、既不失其歷史性本質內涵又呈現出多姿多彩樣態的演繹。這種再創造的過程中呈現出的豐富的多樣性,反映著當下地域的和民族的、群體以及個性的、歷史性以及時代性的不同特點,同時它也會為未來的演進,提供堅實有力的基礎。


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合乎規律、不受到人為恣意破壞的情況下正常演進發展,是關乎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課題。


從前「自在」發展著的非遺現在被「自為」地加以保護和傳承,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特別重要的變化,它正在開創著一個全新的非遺保護傳承局面,我們記錄非遺、傳承非遺和傳播非遺的手段都出現了與過去大不相同的變化。


數位化技術,尤其是錄音、錄像正在使非遺的記錄變得更加真實和完整。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內,我們的非遺都是「自生自滅」,通過口耳相傳等多種方式在民間「自在」延續和流傳,而少有人關注和記錄這些來自民眾的草根文化和生活方式。20世紀下半葉末,我們主要是靠語言和文字來解說作為過程性文化的非遺。現在,影音記錄手段日益群眾化和普及,一些以往難以客觀描繪和忠實記錄的「事象」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現。


在非遺的傳承方面,我們傳統的師帶徒制度還在延續。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傳承手段和方式也在湧現,比如說非遺進課堂,非遺進校園等,學校通過開展相關的非遺教育課程將這些民眾知識納入正規教育體系,這樣的話,一些出類拔萃的學生就可能發展成為我們下一代傑出的非遺傳承人。從娃娃抓起的非遺教育正在拓充著非遺傳承的路徑,與過去相比,我們當前的非遺傳承是在「兩條腿」走路:傳統的師徒制和正規學校教育並行不悖,這樣的傳承路徑也使非遺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在年輕的一代新人身上得以更好地發揮。


非遺的傳播很重要,對非遺傳承發揮著巨大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取得了許多比較重要的突破。非遺的宣傳展示活動,對推動非遺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能夠發揮,而且已經發揮了特別巨大的作用。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兩個翅膀,沒有有力的傳播,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傳承。現在的非遺公開課、非遺旅遊、非遺電商購物節、非遺扶貧,以及非遺扶貧活動優秀單位和優秀個人的評選,所有這些活動都極大地拓寬了非遺的傳播方式和渠道,提升了整個社會對非遺保護的關注、熱愛和積極參與,提高了非遺傳承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創造力,同時非遺傳播也為擴大傳承人隊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近年來,我們的非遺保護工作又有了一個新的進展——「非遺+扶貧」。通過非遺扶貧,不僅使非遺的傳承活動和傳承群體日益擴大,還極大地拓展了非遺的社會功能。


當我們在充分估價非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意義的時候,同樣要恰當地恰如其分地擺正他的地位和分量。不然,過分的逞一時之能也會把好事辦得不那麼好,甚至辦壞。既不利於我們的當代生活的發展,也不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非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受到關注、得到彰顯和賡續,這是時代賜給我們的機遇。我們會十分珍視這一時代機遇,好好地尊重和保護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恩它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來的寶貴滋養。


(本文根據發言整理。)


相關焦點

  • 專家齊聚,共話浙江非遺,第五屆「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
    今天上午,第五屆「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開幕式圓滿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先生、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蘭靜、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葉菁、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張雁以及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出席開幕式。
  • 2019年「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閉幕式圓滿舉行
    第四屆「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閉幕式現場9月23日,第四屆「大匠至心」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順利落下帷幕。吳理人先生新書《運河南端民俗圖志》發布及捐贈儀式在發布儀式上,拱墅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張路紅女士、畫家吳理人先生共同發布了《運河南端民俗圖志》。
  • ...大運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線上啟幕
    這些年來,通過一系列有組織系統性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非遺正在重回公眾的視線,並開始煥發勃勃生機與活力,9月10日至30日大運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工藝周)(以下簡稱博覽會工藝周)如期而至,並採用線上的形式,將非遺碰觸到科技,將傳統帶去雲上。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文化遺產都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到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聯合國非遺的定義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導)2020年12月8日,記者在海南三亞無意中發現,有人在呼籲社會共同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據了解,此人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據丁會長演講介紹,景泰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今年初疫情的影響,該保護協會組織的景泰藍創作基地無法正常運作,技師和團隊人員慢慢流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保護困境,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記者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於是採訪了演講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實踐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時代,文明永續發展,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中華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互相借鑑,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共同體。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成吉思汗祭奠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
  • 曲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韻聖城傳佳訊
    曲阜市文化系統大力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倡導見人見物見生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以人為根本,以物為依託,設計豐富多彩、融入本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系列活動,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 深圳福田「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走進日本倉敷
    央廣網深圳10月17日消息(記者鄭柱子)應日本岡山縣倉敷市邀請,深圳福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代表團日前赴日本參加「第27屆倉敷國際交流廣場節」大型慶典活動,並赴深圳友好城市——大阪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
  • 評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臨終關懷」
    自2001年崑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走過12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熱潮之後,在「後申遺」時代,我國的非遺保護效果如何?非遺保護發展方向何在?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主編高小康,近日作客浙江人文大講堂,在浙江科技學院為大學師生開講「後申遺」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什麼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雅文化帶你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 【記者即時播報】2012年「文化遺產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2012年「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主題是「活態傳承,重在落實」。今年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會場活動首次落戶金山廊下。金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廊下鎮的民間舞蹈「打蓮湘」久負盛名。近年來,廊下鎮深入開展蓮湘的推廣普及活動,推出廊下蓮湘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六屆。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所以人的傳承特別重要。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民眾生活以及社區教育當中。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年輕人的加入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除了「臨終關懷」,還能做什麼?
    如果民俗由傳統生活方式變成了文化旅遊的觀光對象,山歌由鄉村中男女求愛的活動變成了舞臺上的表演和KTV包房裡的娛樂,這些文化活動還能夠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給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泰順這些世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順還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浙江省第一批傳統戲劇之鄉」「第二批浙江省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點」「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點縣」「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試點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