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實踐

2020-12-22 中國網新聞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時代,文明永續發展,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中華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互相借鑑,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共同體。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2014 年9 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中國56個民族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和共同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提出保護工作的原則:首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其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西藏擁有豐富文化資源,其中,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展示西藏特色文化及建設國際旅遊文化城市的重要內容。2006年9月28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自治區文化廳關於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開始全面啟動,對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生存狀況、生存生態、類型、價值、內容、傳承狀況進行了全面普查。同時,按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普查管理系統軟體的要求進行詳細登記,包含了內容、類別、講述者、傳承者、提供者及其年齡、性別、居住地的縣名、鄉鎮名、村名等,認定急需搶救的處於瀕危狀態的具有重大價值的項目清單,針對問題制定保護目錄並進行搶救性保護。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在三級名錄體系的建設、保護機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建立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體系

2005年3月26日,(國發辦【2005】1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發布,意見從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工作目標和方針、建立名錄體系、建立協調有效的工作機制四個方面進行明確的要求,提出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我區各級文化部門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的統一要求,高度重視名錄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了自治區、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為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確定的518項名錄中我區有24項入圍,以格薩爾為首的民間文學1項、民間舞蹈6項、傳統戲劇7項、民間美術2項、傳統手工技藝5項、傳統醫藥2項、民俗1項。這24項的入圍,是西藏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具體體現,也是自2006年全面普查工作的成果之一,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著一個很好的開啟和鼓舞作用。2006年12月27日,我區公布第一批38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民間文學1項、民間音樂1項、民間舞蹈12項、傳統戲劇7項、民間美術3項、傳統手工技藝7項、傳統醫藥1項、民俗6項,西藏自治區名錄體系的建設就此拉開帷幕。2007年6月22日,我區公布第二批82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隔一年,到2008年12月25日,我區公布自治區級第一批134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截至目前,我區公布五批次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四批次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錄,各市地、縣區也建立了名錄體系。

截至目前,格薩爾、藏戲、藏醫藥浴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遺產項目;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9個進入國家級名錄;96名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入選國家級傳承人名錄。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460項,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350人,市地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87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54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64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25名。

我區對三級名錄體系採取分級保護的機制,並綜合運用整體性保護、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方式,特別是對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保護。

二、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構建工作保障機制

在設立機構方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於2006年9月14日正式掛牌成立,主要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實踐和科學保護研究等。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和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設立。保護中心承擔著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管理、實踐和科學保護相關工作。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爭取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進一步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堅強保障。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大力培養專門人才,建立一支適應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的高素質專業隊伍是保護工作科學有序進行的基礎。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在政策、經費、項目等多方面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有力推動了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據中國西藏新聞網報導,2006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9552億元,用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的保護。西藏自治區迄今累計投入約8020萬元。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持續進行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16年6月11日至6月18日,自治區在拉薩舉辦了第11個「文化遺產日」。在此期間舉行了「振興傳統工藝·西藏傳統手工技藝衍生品展暨創意大賽」 「首屆尼赤派藏文書法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展演活動」 「西藏自治區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等活動。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活動將於6月8日在西藏山南舉行。在「文化遺產日」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交流活動,有效提高了公眾對保護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全社會的保護意識,營造了全民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是文化領域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於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2011年6 月1日起施行。2014年3月31日,由西藏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於2014年6月1日起開始施行。該《辦法》確立了各級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建立了調查、名錄建設及傳承和傳播的制度、規定了相關的法律責任。立法的完善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法治化的軌道,將各級政府部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上升為法律責任,有利於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長期實施和有效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五、專家委員會的成立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我區為規範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諮詢、論證、評審和專業指導,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社會人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常規化、規範化建設。2010年1月20日下發了《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的通知》,聘請44位我區傳統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美術和民俗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參與評審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負責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和重要理論成果;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培訓工作。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有效推進傳承與傳播制度形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提出:「鼓勵和支持教育機構以開設相關課程等形式開展傳播、弘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中小學校應當將本地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教育內容,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活動。」

我區每年舉行大型非遺進校園活動,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體驗、講座、諮詢等活動,在校園中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引導廣大學生自覺參與並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西藏大學、西藏藏醫學院、西藏佛學院、西藏師範專科學校等成為宣傳的主要院校。我區目前有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示範基地,包括那曲市班戈縣中石化小學、日喀則市拉孜縣拉孜鎮中心小學、山南扎囊縣中學、昌都市職業技術學校、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西藏藏醫學院、西藏大學。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自啟動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民間藏戲隊發展到140餘支,格薩爾說唱藝人近100人。完成並出版《格薩爾說唱故事》《藏戲名人名段》《傳統八大藏戲經典唱腔》《中國藏戲史》《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藏戲藝術巡禮》等近百種普查成果書籍、音(影)像製品。完成了西藏傳統八大藏戲、西藏舞蹈藝術、格薩爾史詩(藏北篇)以及昌都鍋莊等項目的數位化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入選 4項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包括山南市江孜地毯廠的藏族卡墊織造技藝、西藏自治區藏藥廠的藏醫藥(藏藥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藝)、拉薩市城關區古藝建築美術公司的藏族礦植物製作技藝、西藏唐卡畫院藏族唐卡(勉薩畫派)。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中提出:「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截至目前,我區84個單位和機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並在資金上予以支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我國自2007年以來,開展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相繼設立了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目前,西藏自治區文化生態保護區2項,分別是拉薩吉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吉隆文化生態保護區。在專題博物館建設方面,西藏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援建,總投資1.5億元,佔地6000平方米,於2018年6月完成建設並正式移交。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西藏成為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的重要文化資源,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進一步挖掘其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將保護傳承工作與發展文化事業、發展文化旅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提升文化軟實力,讓優秀的文化遺產為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務。

(作者為西藏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起草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協定。世界遺產名錄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
  • 曲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韻聖城傳佳訊
    曲阜市文化系統大力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倡導見人見物見生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以人為根本,以物為依託,設計豐富多彩、融入本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系列活動,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除了「臨終關懷」,還能做什麼?
    這種情況在前幾年國家開始關注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人們對於傳統意義上的自然和文化遺產,雖然就如何保護的問題會有不同的認識,但至少對這個概念本身不會產生太大的疑問。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河北楊氏太極拳等3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省文旅廳供圖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非遺項目「中國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評審通過,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的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邢臺市任澤區的王其和太極拳共3個項目位列其中,佔據全國7個項目的近一半之多。
  • 評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臨終關懷」
    自2001年崑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走過12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熱潮之後,在「後申遺」時代,我國的非遺保護效果如何?非遺保護發展方向何在?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主編高小康,近日作客浙江人文大講堂,在浙江科技學院為大學師生開講「後申遺」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2020非物質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舉辦
    12月7日至8日2020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桂林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規劃處處長楊曉輝,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甘霖,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長沈威虎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景德鎮市文旅局負責人要求廣大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會員緊扣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發展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發展要求,將景德鎮優秀的制瓷技藝傳承下去。大會宣讀了《關於成立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批覆》;審議通過《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章程》,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文躍為協會會長。
  • 大匠至心 |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命運
    嚴格的說,這些都不是什麼新問題,而是我們當中許多人都親自經歷過、實踐過、或者是籌划過、領導過、指揮過的實際活動。第一個問題想說文化的流動性和整體性;第二個想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物」到「非物」,文化遺產保護主體是人;第三個問題,談非遺的當代性。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4.整體式(脫域):從文化生態保護的視角,將非遺置於其發生的環境中,對其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建立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就是當中的典型舉措。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舉辦
    12月12日,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舉辦。成立大會現場會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朱小健就景德鎮的陶瓷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景德鎮市陶瓷非遺保護協會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中共景德鎮市委副秘書長、市文廣新旅局局長餘志華在講話中強調,廣大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會員要緊扣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發展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發展要求,將景德鎮優秀的陶瓷技藝傳承下去。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昔日皇家的北海,今天百姓休閒的公園。李韻攝/光明圖片湖北黃梅挑花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圖為傳承人在工作。李韻攝/光明圖片泉州布袋木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為傳承人在展示表演方法。
  • 什麼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雅文化帶你了解!
    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記者即時播報】2012年「文化遺產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市文廣影視局局長胡勁軍、中共金山區黨委書記楊建榮、市文廣影視局副局長王小明、中共金山區委副書記祝學軍等有關領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局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市委農辦、市民族宗教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科委、市文聯、市發改委、市教委、市城鄉建設委、市新聞出版局等市有關部門有關領導,金山各委辦局、各街鎮有關領導出席活動,全市各區、縣文化(廣)局、有關項目保護單位的負責同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導)2020年12月8日,記者在海南三亞無意中發現,有人在呼籲社會共同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據了解,此人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據丁會長演講介紹,景泰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今年初疫情的影響,該保護協會組織的景泰藍創作基地無法正常運作,技師和團隊人員慢慢流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保護困境,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記者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於是採訪了演講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武陵山上百花齊放——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籟11月23日,在裡耶古城舉行的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上,土家族擺手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明光樂呵呵地與在座的幾十位非遺傳承人分享自己的「非遺經」,從創作經驗到帶徒心得,老人家說得眉飛色舞。
  • 弘揚傳統文化!太極拳申遺成功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世界第一
    12月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至此,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馬黛涼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系巴拉圭首個申遺成功項目
    【南美僑報網編譯徐梓揚報導】12月17日,巴拉圭申報的「馬黛涼茶」(Tereré)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巴拉圭首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