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2020-12-25 正北方網

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加大保護力度

拓展非遺發展空間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於2011年正式啟動,至今已近10年。 其間,我市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機構,制定了《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實施方案》,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普查、整理、歸檔與申報。

通過普查發現,我市非遺線索主要集中在根雕、剪紙、面人、手工刺繡、燙畫、雕塑、飲食技藝和傳統手工技藝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我市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積極向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申報非遺項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區縣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0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7個。我市現有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7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名。去年,我市的蒙醫沙療還被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今年,各區文化部門不斷加大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力度。6月10日,海南區文化館對首批海南區級非遺申報項目作了評審,沙書、剪紙列入海南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烏達區正在對糖畫技藝、傳拓技藝、程派八卦掌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海勃灣區正在對牛角弓製作技藝、蒙古族刺繡技藝、插花技藝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市群眾藝術館重點對我市的傳統飲食進行了挖掘申報。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市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2015—2016年市財政分別安排專項經費25萬元,市群眾藝術館兩年共發放非遺傳習補貼6萬元。2018年,市群眾藝術館為14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發放傳習補貼4.6萬元。2015年以來,我市還從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爭取到非遺方面的經費50萬元,用於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去年,爭取10萬元非遺傳承人研培經費,開展了書法和燙畫的培訓,共140多人獲益。今年,我市還將爭取非遺傳承人研培經費,開辦掛毯織造技藝和戲曲傳承人培訓。

營造濃厚氛圍

非遺保護深入人心

傳統燙畫、掛毯織造技藝、唐卡裝裱技藝、蒙醫沙療、傳統武術燕青拳、太極書法、三才翻子拳……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如今,這些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越來越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文化迷人的魅力。

6月13日,市書畫院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市群眾藝術館、市博物館在市書畫院聯合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活動中,工作人員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擺放宣傳展板、現場講解的方式向市民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及非遺保護相關知識。

臨時搭建的舞臺上,「十三太保武術內養功」「三才翻子拳」「無極掌」等輪番上演,贏得了觀眾們陣陣喝彩。舞臺下,我市非遺傳承人向市民現場展示牛皮燙畫、唐卡裝裱技藝、掛毯織造技藝、糖人製作等技藝的製作過程,讓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大飽眼福。

活動當天,我市還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相繼開展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展示、蒙醫沙療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8大項活動,內容包括三才翻子拳、羊肉蘸糕、手工奶製品等30多個非遺項目及傳統手工藝的展示與宣傳。

非遺瑰寶的發揚光大,離不開宣傳推廣、互動體驗、展示展演。我市每年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契機,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向廣大群眾宣傳非遺及非遺保護的相關知識。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有效擴大了知曉率,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濃厚氛圍。

搭建平臺  

做好非遺傳承發展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讓非遺項目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日前,在市人民公園東門韻悟齋門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體驗活動開展起來。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許會英、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志剛為現場群眾、學生進行唐卡裝裱技藝的展示與講解。

看著彩色的絲線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手中來回穿梭,聽著唐卡手工裝裱的歷史故事,大家對手工藝人們精湛的技藝和勇於傳承的精神讚不絕口。

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志剛告訴記者:「非遺文化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讓大家理解這門文化和技藝是我們非遺傳承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要把這歷史的技藝和文化傳承下去,做有根的中國人。」

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有效方式,自2012年起,我市三才翻子拳傳承人劉東貴、趙海濱分別在聚英中學、蘭亭小學、市四中和市職業學校開展武術傳播工作。市蒙古族中學開展馬頭琴、呼麥、長調的傳承培訓,並於2018年進行了首次匯報演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太極書法傳承人喬繼東,多年在海馨社區、烏達區的各社區、阿拉善盟烏素圖和自治區展覽館常年講習,讓書法愛好者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太極書法文化的魅力……通過一系列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廣大市民充分感受、體驗到了非遺的文化魅力,助推了全市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我市地處三大沙漠的交匯處,有著發展蒙醫沙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18年「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蒙醫沙療學術研討會暨京蒙寧傳統醫學學術論壇」舉行,來自北京、寧夏、青海等地的260位代表進行了溝通與探討。經過幾年的發展,蒙醫沙療傳承人在烏達區設立了專門的蒙醫沙療科,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增加了20多名新傳承人,目前還在建設2個蒙醫沙療研究和健康康復中心,市政府也將蒙醫沙療列入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項目。

在2016年自治區文化廳組織的「非遺年貨節」中,我市非遺代表傳承人畢錫彬的燙畫收入達近萬元。剪紙藝人韓向寧的剪紙作品《帶電作業》和《十二生肖圖》被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盧雲山多次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非遺文化交流活動,我市「非遺」保護與傳承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基礎。去年,我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擬定了《內蒙古自治區黃河幾字灣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2020-2024年》。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今年,我市計劃對市書畫院進行改造,積極打造「非遺保護中心」和「群眾百姓舞臺」,設非遺傳習所、非遺展廳,逐步將非遺文化引入旅遊市場,推動非遺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

下一步,我市將充分挖掘非遺項目,不斷加強保護力度,大力弘揚非遺文化,讓廣大市民更好地走近非遺、了解非遺,促進我市非遺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趙永剛)

[責任編輯:邢俊清]

相關焦點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世界級難題,中國的非遺保護是上世紀末開始的,在本世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體系。例如,景泰藍工藝,到上世紀末其傳承人已經出現斷層,工藝產出規模縮小,社會知曉度下降,新中國成立初期,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一個工藝美術教研組,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工藝,對於景泰藍工藝的恢復、傳承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所以人的傳承特別重要。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民眾生活以及社區教育當中。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年輕人的加入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
  • 曲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韻聖城傳佳訊
    曲阜市文化系統大力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倡導見人見物見生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以人為根本,以物為依託,設計豐富多彩、融入本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系列活動,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 什麼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雅文化帶你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 武陵山上百花齊放——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籟11月23日,在裡耶古城舉行的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上,土家族擺手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明光樂呵呵地與在座的幾十位非遺傳承人分享自己的「非遺經」,從創作經驗到帶徒心得,老人家說得眉飛色舞。
  •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實踐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時代,文明永續發展,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中華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互相借鑑,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共同體。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4.整體式(脫域):從文化生態保護的視角,將非遺置於其發生的環境中,對其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建立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就是當中的典型舉措。
  • 安化縣文化館、安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2020年非遺管理...
    為完善我縣非遺管理人員與非遺傳承人管理機制、管理結構,切實的加強我縣非遺管理人員與非遺傳承人的傳承保護意識,提升非遺管理人員與非遺傳承人對非遺項目申報、傳承、發展專業知識的認知與業務素養,2020年12月21日安化縣文化館、安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縣文化館四樓舉辦了2020年非遺管理人員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
  • 大匠至心 |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命運
    大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非遺是一項與廣大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重大意義的寶貴財富,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不僅日益深入人心,還使各族人民進一步提高了認識,自覺地、熱心地投身於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這是時代的賜予,也是非遺的幸運。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景德鎮市文旅局負責人要求廣大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會員緊扣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發展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發展要求,將景德鎮優秀的制瓷技藝傳承下去。大會宣讀了《關於成立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批覆》;審議通過《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章程》,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文躍為協會會長。
  • 評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臨終關懷」
    自2001年崑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走過12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熱潮之後,在「後申遺」時代,我國的非遺保護效果如何?非遺保護發展方向何在?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主編高小康,近日作客浙江人文大講堂,在浙江科技學院為大學師生開講「後申遺」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非遺保護、文化認同與非遺教育
    2011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裡程碑,是我國文化工作領域一部具歷史意義的法律。制定這部法律,也是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對締約國規定的義務。
  • 【記者即時播報】2012年「文化遺產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市文廣影視局局長胡勁軍、中共金山區黨委書記楊建榮、市文廣影視局副局長王小明、中共金山區委副書記祝學軍等有關領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局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市委農辦、市民族宗教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科委、市文聯、市發改委、市教委、市城鄉建設委、市新聞出版局等市有關部門有關領導,金山各委辦局、各街鎮有關領導出席活動,全市各區、縣文化(廣)局、有關項目保護單位的負責同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舉辦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朱小健,景德鎮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良,中共景德鎮市委副秘書長、市文廣新旅局局長餘志華,景德鎮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瓷局局長方霞雲,景徳鎮新聞傳媒集團董事長李新華,景德鎮市文聯黨組書記熊小席,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江西省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劉少平,景德鎮市昌江區常務副區長陳忠豪,景德鎮市非遺中心主任董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文旅中國政企部主任黃慶參,以及景德鎮部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教授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據丁會長演講介紹,景泰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今年初疫情的影響,該保護協會組織的景泰藍創作基地無法正常運作,技師和團隊人員慢慢流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保護困境,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記者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於是採訪了演講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包頭大力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文化血脈
    近年來,包頭市積極探索和尋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新突破,創建了「薪傳」工程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在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文物工作碩果纍纍   包頭文物概況  包頭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自治區文物大市。
  • ...蓮花」非遺之韻——探秘青海八瓣蓮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中心
    6月6日,位於湟中縣的青海八瓣蓮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中心正式開館。這一中心佔地37.6畝,建築面積達到16316平方米,是塔爾寺大景區內重要景點之一。它充分依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塔爾寺的區位優勢,弘揚、傳承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大家對中心有更直觀的了解,日前,本報記者以遊客的身份走進中心,在體驗中感悟「八瓣蓮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韻。
  • 弘揚非遺文化 第一屆「水滸杯」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賽在鄆城舉辦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效謹 李慶波 鄆城報導  弘揚非遺文化
  • 湖南省文旅廳副廳長張帆調研汨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
    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謝建)12月11日下午,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帆一行來到汨羅,調研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汨羅市副市長姚書茂、市文旅廣新局相關負責人陪同。當天,張帆先後來到屈子文化園、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汨羅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深入了解汨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近年來,汨羅堅持不懈當好文化遺產「守護者」,為汨羅江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了大量工作。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什麼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起草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協定。世界遺產名錄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