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加大保護力度
拓展非遺發展空間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於2011年正式啟動,至今已近10年。 其間,我市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機構,制定了《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實施方案》,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普查、整理、歸檔與申報。
通過普查發現,我市非遺線索主要集中在根雕、剪紙、面人、手工刺繡、燙畫、雕塑、飲食技藝和傳統手工技藝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我市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積極向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申報非遺項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區縣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0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7個。我市現有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7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名。去年,我市的蒙醫沙療還被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今年,各區文化部門不斷加大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力度。6月10日,海南區文化館對首批海南區級非遺申報項目作了評審,沙書、剪紙列入海南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烏達區正在對糖畫技藝、傳拓技藝、程派八卦掌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海勃灣區正在對牛角弓製作技藝、蒙古族刺繡技藝、插花技藝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市群眾藝術館重點對我市的傳統飲食進行了挖掘申報。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市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2015—2016年市財政分別安排專項經費25萬元,市群眾藝術館兩年共發放非遺傳習補貼6萬元。2018年,市群眾藝術館為14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發放傳習補貼4.6萬元。2015年以來,我市還從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爭取到非遺方面的經費50萬元,用於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去年,爭取10萬元非遺傳承人研培經費,開展了書法和燙畫的培訓,共140多人獲益。今年,我市還將爭取非遺傳承人研培經費,開辦掛毯織造技藝和戲曲傳承人培訓。
營造濃厚氛圍
非遺保護深入人心
傳統燙畫、掛毯織造技藝、唐卡裝裱技藝、蒙醫沙療、傳統武術燕青拳、太極書法、三才翻子拳……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如今,這些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越來越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文化迷人的魅力。
6月13日,市書畫院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市群眾藝術館、市博物館在市書畫院聯合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活動中,工作人員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擺放宣傳展板、現場講解的方式向市民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及非遺保護相關知識。
臨時搭建的舞臺上,「十三太保武術內養功」「三才翻子拳」「無極掌」等輪番上演,贏得了觀眾們陣陣喝彩。舞臺下,我市非遺傳承人向市民現場展示牛皮燙畫、唐卡裝裱技藝、掛毯織造技藝、糖人製作等技藝的製作過程,讓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大飽眼福。
活動當天,我市還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相繼開展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展示、蒙醫沙療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8大項活動,內容包括三才翻子拳、羊肉蘸糕、手工奶製品等30多個非遺項目及傳統手工藝的展示與宣傳。
非遺瑰寶的發揚光大,離不開宣傳推廣、互動體驗、展示展演。我市每年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契機,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向廣大群眾宣傳非遺及非遺保護的相關知識。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有效擴大了知曉率,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濃厚氛圍。
搭建平臺
做好非遺傳承發展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讓非遺項目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日前,在市人民公園東門韻悟齋門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體驗活動開展起來。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許會英、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志剛為現場群眾、學生進行唐卡裝裱技藝的展示與講解。
看著彩色的絲線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手中來回穿梭,聽著唐卡手工裝裱的歷史故事,大家對手工藝人們精湛的技藝和勇於傳承的精神讚不絕口。
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志剛告訴記者:「非遺文化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讓大家理解這門文化和技藝是我們非遺傳承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要把這歷史的技藝和文化傳承下去,做有根的中國人。」
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有效方式,自2012年起,我市三才翻子拳傳承人劉東貴、趙海濱分別在聚英中學、蘭亭小學、市四中和市職業學校開展武術傳播工作。市蒙古族中學開展馬頭琴、呼麥、長調的傳承培訓,並於2018年進行了首次匯報演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太極書法傳承人喬繼東,多年在海馨社區、烏達區的各社區、阿拉善盟烏素圖和自治區展覽館常年講習,讓書法愛好者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太極書法文化的魅力……通過一系列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廣大市民充分感受、體驗到了非遺的文化魅力,助推了全市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我市地處三大沙漠的交匯處,有著發展蒙醫沙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18年「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蒙醫沙療學術研討會暨京蒙寧傳統醫學學術論壇」舉行,來自北京、寧夏、青海等地的260位代表進行了溝通與探討。經過幾年的發展,蒙醫沙療傳承人在烏達區設立了專門的蒙醫沙療科,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增加了20多名新傳承人,目前還在建設2個蒙醫沙療研究和健康康復中心,市政府也將蒙醫沙療列入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項目。
在2016年自治區文化廳組織的「非遺年貨節」中,我市非遺代表傳承人畢錫彬的燙畫收入達近萬元。剪紙藝人韓向寧的剪紙作品《帶電作業》和《十二生肖圖》被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盧雲山多次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非遺文化交流活動,我市「非遺」保護與傳承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基礎。去年,我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擬定了《內蒙古自治區黃河幾字灣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2020-2024年》。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今年,我市計劃對市書畫院進行改造,積極打造「非遺保護中心」和「群眾百姓舞臺」,設非遺傳習所、非遺展廳,逐步將非遺文化引入旅遊市場,推動非遺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
下一步,我市將充分挖掘非遺項目,不斷加強保護力度,大力弘揚非遺文化,讓廣大市民更好地走近非遺、了解非遺,促進我市非遺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趙永剛)
[責任編輯: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