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長城書法谷
固陽秦長城長城巖畫
2006年燕家梁遺址發掘全景
慶祝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
文化遺產是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近年來,包頭市積極探索和尋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新突破,創建了「薪傳」工程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在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文物工作碩果纍纍
包頭文物概況
包頭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自治區文物大市。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06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全市國有博物館6家,民營博物館2家,紀念館1家、故居1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共摸底登記12.8萬件可移動文物。國有館藏珍貴文物596件,其中一級文物143件,二級文物184件,三級文物269件。
從6000多年前人類繁衍生息並創造出輝煌的史前文明開始,到戰國趙武靈王設置九原,至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的迅猛崛起,包頭歷史文化源遠不斷,並呈現自身獨有的特點。一是以阿善和西園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大青山塬上遺存,是內蒙古西部區規模宏大的史前遺址群,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線索。二是以戰國秦漢麻池城址、北魏懷朔鎮、唐中受降城及戰國、秦漢、北魏長城為代表的陰山邊塞文化遺存,是內蒙古最集中的邊塞文化遺址群。 三是以敖倫蘇木城址、安達堡子城址、金界壕和燕家梁遺址為代表的蒙元文化遺址以及達茂草原巖畫,是全區最有特色的草原文化遺存。四是以美岱召、五當召為代表的明清建築群,是內蒙古留存最好、價值最大、特色鮮明的古建築群。五是以漢地寺廟、商號、民居為代表的晉陝移民文化遺存,是我區保留的系統較完整的西口文化遺存。六是眾多的革命文物,見證了包頭近現代風起雲湧的革命鬥爭史。七是以包鋼一號高爐、兵器工業園等為代表的工業遺存,展現了包頭乃至自治區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走在自治區前列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一普」)是對全國國有機構代表國家保存的文物進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統計。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 2013年5月包頭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包頭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主體成員,具體組織、協調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包頭市文物管理處,文物管理處主任兼任普查辦主任。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負責具體的普查工作。辦公室下設項目部和專家組,負責全市可移動文物的認定和審核工作。
包頭市財政2014年度撥付了300萬元的普查經費,用於全市普查設備的購置、信息的採集等。市普查辦給各旗縣區發放了普查設備,包括筆記本電腦、照相機等。包頭市普查辦制定了科學的工作計劃、工作制度,按照全市統籌、重點幫扶、先易後難、集中突擊的辦法進行普查。目前,文物的信息採集工作已全部完成。完成率為100%,全市共有可移動文物128107件(套)。在全區四個收藏文物10萬件以上單位中完成率名列第一。普查工作期間,在五當召新發現經版約5000件,其中有雕刻釋迦牟尼佛、長壽佛像經版、時輪金剛、金剛杵和曼陀羅、九宮八卦和吉祥八寶圖案等。
長城保護與利用工作有新突破
包頭市有戰國趙北長城、固陽秦長城、南北線漢長城、南北線北魏長城、金界壕(主線、漠南線)5個時代的8條長城,長城總長度為657.4公裡。分布於陰山南北及達茂草原地帶,是東西部長城交匯、過度典型地段,長城形制齊備、體系完整,堪稱長城博物館。包頭市始終堅持以《文物保護法》和《長城保護條例》為指導,融匯以往累積形成的經驗做法,創建實施了「長城保護541」工程,通過抓好「五個結合」、「四個推進」和「一個統籌」的落實,紮實有效地推進包頭市長城保護工作,積極營造了「愛護長城,保護長城」的良好社會環境,長城保護工作良性發展態勢基本形成。
紮實推進長城保護項目實施。開展了長城保護修繕和重點地段搶險和維修工作。從2011年開始至今,先後對固陽九分子段加固修繕維修工程、天盛城村東大水溝一段、二段搶險加固維修工程、天盛城村東側公路邊至張二壕口段加固維修工程進行了4次大小不等搶險加固維修保護工程。實施了固陽秦長城天盛成段、戰國趙北長城青山段的維修保護工程。其中戰國趙北長城青山段為夯土長城,在維修保護時創造性地運用了許多新方法,包括生態袋砌築固土法、擋水板加籤樁固土法、夯土砌補固土法、覆土包裹模擬固土法等,並在雨水衝刷嚴重的區段設立截排水溝壟、排水散坡,取得了良好效果。
積極推進長城的展示利用。一是打造長城主題廣場。2008年,在石拐區戰國趙北長城沿線豎立胡服騎射大型雕塑,建設了 「胡服騎射」廣場,結合長城牆體與烽燧史跡,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今年,又藉助「十個全覆蓋」等工程,與相關部門協作,建設了昆都侖戰國趙北長城遺址公園、天盛成長城主體廣場。準備建設以浮雕「胡服騎射」為主題的碑闕,打造青山區主題廣場。二是整治長城周邊環境,努力扮靚長城。在昆都侖溝、固陽秦長城天盛城和康兔溝段豎立了長城標識碑。三是推動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在固陽秦長城沿線,開發利用了秦長城康兔溝段,建成了旅遊區。正在積極建設固陽天盛成段長城旅遊景區,利用景色優美、環境較好的天盛成東大水溝,建設長城書法谷。
創建並深化「草原神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2013年,包頭市偵破「5·02」、「5·03」重大盜墓、倒賣文物案件,現場抓獲盜墓分子2名,追回文物344件,其中三級文物4件。這個案件的破獲是文物部門與邊防武警合作的一次成功嘗試。以此為契機,包頭市首創與公安邊防武警支隊開展邊境地區文物保護「草原神鷹」工程。2013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與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正式籤訂《警民共建邊境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草原神鷹」工程建設工作的合作協議書》,將這一保護模式向全區推廣。包頭市還組建並不斷壯大牧民文保隊、馬匹巡邏隊、摩託車巡邏隊,與草原110報警點和警務室相聯合,形成了邊境地區點面結合的長城保護網絡。利用公安邊防部隊先進設備的技術優勢,通過邊防公共地理信息系統、視頻監控系統、GPS定位和北鬥衛星系統,標繪長城分布圖,建立了長城保護平臺。組織文物部門、蘇木政府、草監所、風電企業等六家單位籤署合作協議,建立六方聯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機制,將長城保護列為一項重要保護內容。制定印發了《包頭市「草原神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設規劃(2015年-2018年)》。組織開展了聯合巡查行動,「草原神鷹」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文物保護大型宣傳活動等眾多形式,有效地保護了我市邊境地區長城安全。
紮實推進文物保護維修工作
近年來,包頭市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美岱召、五當召的保護維修方面工作較多。美岱召的維修保護工程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先後完成了兩期的維修工程。1996年包頭「五·三」地震後,又進行了一些搶險。2011年開始,又陸續對除大雄寶殿和琉璃殿之外的所有建築進行了維修。2016年內完成安防建設。
五當召的維修也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也有一些局部的搶修維修。2013年,對當圪希德殿進行了修繕,包括屋面卸荷、北牆(後簷牆)拆除重新修復、屋面及牆內隱蔽的有壞損的椽子做了更換、大殿屋頂女兒牆重新修砌、地面及臺階平整修復、壁畫復位等。維修了東三樓的護坡。加固了東溝白塔防洪壩。2016年內完成防雷建設。
此外,2014年在安達堡子城址西牆和北牆外修建了防洪壩,對希日朝魯廟大殿頂部進行了防雨搶修,對固陽關聖廟進行了全面維修。2015-2016年開展了兩期的梅力更召維修保護工程,對大雄寶殿、少貢沁廟、彌勒佛殿等進行了搶險。2016年內將完成薩拉齊關帝廟正殿、社房、東配殿的搶險加固工程及百靈廟起義舊址防雷工程。
積極配合北梁古建民居保護工作
為配合東河區北梁棚戶區搬遷改造工作,包頭市文物管理處從2013年5月份開始抽調骨幹力量參與其中。9-10月,完成了北梁2013年重點工作區域內的文物及古建民居的摸底調查工作,提出了初步的保護及利用建議,經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討論會形成方案,劃定民居重點保護範圍,保留民居院落19處。期間,包頭市文物管理處與東河區文體局共同組建了「北梁文物及古建築保護專項工作組」,現場指導涉及文物及古民居的拆遷,採集磚、瓦、磚雕等建築構件萬餘件,徵集北梁流散民俗文物1500餘件(套)。留存了一批豐富的口傳歷史,出版了《包頭老城》一書。將三官廟歷史街區申報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並配合東河區政府完成維修的審批工作。
抗戰文物保護工作成果豐碩
完成了英烈祠的內部裝修及陳列布展工作,並於2015年9月2日順利開展。英烈祠內的常設展覽為「鐵血忠魂——包頭抗日戰爭史陳列」,這是包頭首家固定陳列包頭抗戰史的專題場館,以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抗戰實物,向廣大民眾清晰地展現了包頭地區抗戰的歷史,讓我們領略了先烈們為了今日的和平所歷經的千難萬險和生死考驗。抗日英烈祠紀念館今後將作為抗戰歷史教育基地長期向公眾開放,使群眾們了解更真實生動地包頭地區的抗日戰爭史。
完成了全市抗戰遺址的普查工作,新發現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官兵平時訓練及起義後集結整編地南卡遺址、大卜溝八路軍烈士墓、主兒沁彭德大駐地舊址等抗戰遺址點,對李二溝八路軍戰地醫院、彭德大犧牲地等以前發現的一部分遺址點有了新認識。通過對全市抗戰遺址的普查工作,確定一批重要抗戰遺蹟並推薦申報為包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宣傳研究碩果纍纍
包頭的文物考古發掘是配合基本建設開展的,在包頭市郊漢墓群和金元遺存的發掘方面成果顯著,其中2006年度的燕家梁遺址考古發掘獲國家田野考古三等獎。文物研究方面,出版了《包頭文物考古文集》、《草原佛聲:蒙古地區黃教第一寺美岱召記》、《包頭燕家梁遺址發掘報告》、《美岱召壁畫與彩繪》、《包頭老城》、《包頭文化遺產》、《包頭巖畫》等一批學術著作,其中《美岱召壁畫與彩繪》先後榮獲第二屆紫禁城杯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最佳圖錄獎和包頭市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一等獎。
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成績斐然
包頭非遺工作概況
我市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已基本形成,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項、自治區級19項、市級68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20(去世二人)人、市級103人。我市創作的《老窗花》、《吉祥草原》、《母親》等剪紙作品先後榮獲「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中國文聯「山花獎·民間工藝金獎」、文化部「文化遺產日」獎、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等國家頂級獎項30餘項。
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建立完善了制度保障體系。2006年,市政府成立了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下設了辦公室及普查工作專家組。2008年,成立了包頭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出臺了《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評定暫行辦法》。2015年,由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包頭市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包頭市非物質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掛牌,標誌著我市非遺保護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二是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展覽展示活動。先後舉辦了非遺項目理論研討會、「剪紙贊黨恩——包頭市首屆剪紙藝術優秀作品展」 、「非遺精品展」等活動。舉辦了首屆剪紙藝術大賽頒獎暨藝術家命名表彰大會,授予51人「包頭市剪紙藝術大師」、「包頭市十大剪紙藝術家」、「包頭市剪紙藝術能手」榮譽稱號,57幅作品分獲包頭市首屆剪紙藝術大賽金銀銅獎以及創新獎、新人獎和優秀獎。
三是非遺對外交流活動成效斐然。我市非遺傳承人先後赴香港、韓國、德國等地開展作品展覽及學術交流。2012年,我市剪紙藝術家劉靜蘭代表包頭市,參加了國家文化部等16個部委共同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6月,我市剪紙藝術家鄭蝴蝶代表包頭市,參加了自治區與澳門特區政府聯合主辦的《根與魂——中國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12月,我市計氏羊皮畫項目傳承人計穎參加了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2012中國文化之旅成果展」。 2014年,我市剪紙傳承人孫二林參加了中國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年俗文化展示周」。
四是積極推廣和傳承優秀非遺成果。以非遺品牌建設為抓手,全面落實包頭剪紙「一展一產、外向發展」工作模式,推動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包頭剪紙在全市非遺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昆區、九原區、青山區在文化館設有非遺展示室,固陽縣設有「後山莜麥種植示範基地」與「後山莜麵製作」展覽館,土右旗設有「敕勒流韻·土右剪紙與二人臺」非遺展廳。積極組織出版了《草原剪花人》、《中國剪紙創作與創新》、《吉祥剪紙入門》、《梅力更葛根全集》及《固陽民俗》等相關書籍。
五是非遺惠民活動深入群眾。2013年,市文化局將非遺項目納入文化惠民「八進」活動,先後組織剪紙項目傳承人赴多所中小學校等開展「非遺項目進課堂」活動。截至目前,共完成320課時,培養小小剪紙藝術家近400人。
今後,我市將繼續堅持以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為己任,全面實施「薪傳」工程,大力加強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斷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