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文學:拓展人的本質力量
我們《小說選刊》也是比較關注科幻文學的,很可惜,到目前為止,就我所看過的稿子裡面,科幻文學稿件數量不少,但還沒有一篇進入《小說選刊》的版面內容,主要原因就是《小說選刊》有一些選稿的標準,就是要求更貼近現實生活,還有對作品的文學性有一些要求,目前看到的科幻文學來稿可能還不是很匹配。下一步可能要在科幻文學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的生存坐標,科幻小說提升了人們想像力的像素,對未來看得更清、更遠,改變了讀者看待世界的思維、看待未來的眼神。
-
劉慈欣:科幻文學提供了神話在現代復活的可能性
自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弗蘭肯斯坦》以來,科幻文學已經在人類歷史上走過200年。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科幻與文學之間的關係,二者的差異和共性究竟在哪?7月4日,《三體》作者劉慈欣在魯迅文學院做了「用科幻的眼睛看文學」的學術講座,和魯迅文學院第34屆高研班學員們分享他理解的科幻世界。
-
中國科幻文學歐洲受熱捧
近年來,以《三體》系列小說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幻文學作品憑藉其獨特的中國式「硬科幻」魅力、充滿溫度的人文情懷和鮮明的中國元素在法國乃至歐洲文學市場「圈粉」無數,引發同頻共振。以《三體》為例,自2016年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法文版第一部以來,這部小說便獲得了法國讀者以及文學評論家的廣泛好評。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以科幻打破種族間的區隔,以多元的未來主義挑戰西方單一的種族想像。」這是當時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科幻迷範軼倫發表在2016年《科幻世界》雜誌文章中的一段話,也向我們提示著科幻這一文學體裁所承載的超出「想像」的意義。在看似完全架空的科幻世界,隱藏著作者對於人類、技術、性別等等問題的思考,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中有溫情也有冷酷,讓人反思又讓人著迷。
-
《流浪地球》成現象級科幻電影 科幻文學迎黃金時代?
《流浪地球》成現象級科幻電影 科幻文學迎黃金時代? 原標題: 許姍姍信心十足地表示,「我們堅信中國將迎來科幻作品的黃金時代,中國讀者對科幻作品的需求即將進入井噴時代,《銀河帝國》的爆紅只是開始,科幻小說將成為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抗衡的文學品類。」 3 350萬人關注「科幻話題」 隨著國產科幻電影及科幻文學的火爆,更深度嚴肅的思考和探討讓科幻作品成為一種談資,在知乎、今日頭條、微博等平臺,科幻都成為熱詞。
-
科幻文學的無窮可能性: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
《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認為:「這組科幻作品聚焦世界的發展與人類的命運,折射出現在的青少年擁有的夢想,以及他們追逐夢想、勇於實現夢想的精神。他們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打造出的作品,同時融入了科學知識和人道關懷,讓我看到了中國科幻文學的無窮可能性。作為青少年最喜歡的文學形式之一,科幻文學能夠培育青少年探索科學的興趣。
-
紀念|科幻作家葉永烈,他是永遠堅定地維護科幻文學的人
葉永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葉永烈的科幻文學創作碩果纍纍,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當時葉永烈在《少年科學》的創刊號上發表了《石油蛋白》,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打破了科幻文學在「文革」期間長達十年的沉寂;1977年,葉永烈發表了《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蹟》,其中談及的關於孵化恐龍的故事引起了「科學」和「科幻」的爭論;1978年,葉永烈出版了1961年創作的《小靈通漫遊未來》,初版發行就達到了160
-
活動回顧 |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科幻文學創作工作坊開班第一課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科幻文學創作工作坊開班第一課——創造一個邏輯自洽的新世界劉洋,「80後」凝聚態物理學在讀博士,新銳科幻作家,技術樂觀主義者。在《新科幻》《科幻世界》《文藝風賞》等雜誌發表科幻小說十餘萬字,作品也多次在《北京文學》《小說月報》等純文學刊物連載,並連續三年入選中國科幻小說年選。
-
專訪|高翊峰、伊格言:臺灣的科幻文學是什麼樣的
今年的上海國際文學周以「科幻文學」為主題,兩位臺灣新生代作家代表——高翊峰與伊格言格外受到人們關注,他們都曾被《聯合文學》評選為「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華文小說家」,此次分別以科幻小說《幻艙》、《噬夢人》亮相2017上海書展。
-
劉慈欣與當下中國科幻
對於大多數文學研究者來說,研究劉慈欣是困難的。以他為標誌,科幻文學這一「寂寞的伏兵」,正在從新時代以來文學視野的邊緣處,同時向各個方向突進。「中國科幻」似乎不僅要更新科幻文學文化在當下的世界格局,而且毫無疑問地打破了我們對「通俗文學」或「類型文學」的認知模式,甚至有一批作者充分表現出了挑戰傳統文學審美模式的野心。中國科幻的這種混雜性,使得對它進行整體性的把握極為困難。這一文類的精英化傾向和社會責任感,從其誕生之初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都佔據明確的主導地位,在今天的不少作家當中也仍有清晰表現。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曾經科學技術離我們還有點遠,但現在就到了我們身邊,發生在今天中國的科幻熱預示著科幻小說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入門級一般來說,早期的科幻小說比較適合這一級別,因為那時的科幻所涉及的科技內容現在已經是人們的常識,在知識方面閱讀門檻較低。同時,與受現代和後現代文風影響的現代科幻文學相比,早期的科幻更注重於講述好的故事,文筆更為清晰流暢。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需著陸在科學基礎之上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需著陸在科學基礎之上王鐘的「在某種程度上,公眾對科幻作品的接受能力,也是社會科學素養高低的體現。對科學技術的未來有期待和嚮往,對科學創新的當下自然有動力和追求。近些年,常有本土科幻愛好者討論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何時到來。其實,與其糾結於具體哪個年份,不如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用實際行動推動本土科幻事業的發展。」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尚未上映,在輿論場上就引發一波熱議。一些提前看過點映場的科幻迷,紛紛表示這部影片超出預期,在社交網絡極力推薦。在票房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流浪地球》有望成為一匹黑馬。
-
漢代是經學發展的時代,人們只注重文學的思想,不注重文學的構造
漢代是經學發展的時代,人們只注重文學的思想,不注重文學的構造漢代是經學發展的時代,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繼承了孔孟儒家文學觀,即注重文學的思想、情感和作用(倫理道德、禮樂教化),不注重(主觀上)文學本身的構造、技巧(並不等於客觀上沒有發展)
-
美科幻作家馬特森去世 作品被譽為類型文學裡程碑
美國著名科幻文學作家、編劇理察·馬特森(Richard Matheson)。 當地時間6月23日,美國著名科幻文學作家、編劇理察·馬特森 (Richard Matheson)於洛杉磯去世,享年87歲。 馬特森1926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是挪威移民的後裔。馬特森一生著作頗豐,其創作跨越了幻想文學、恐怖小說和科幻小說等多個領域,他的作品常常會將一個普通人置於極端境地之中。
-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
:一是作為科幻的宏大,二是作為文學長篇敘事的宏大。相比現實主義小說,科幻小說憑藉現代科技的力量,獲得了重述過去與鋪演未來的可能,這使科幻小說在描繪長篇歷史畫卷時,氣勢更為恢宏。此外,由於真實歷史事件被放置在可逆性狀態下重新認知,或現實有了虛構的未來發展並結構出動態的因果關係,科幻小說往往能夠更為深刻地揭示歷史本質。
-
奇幻、科幻、懸疑等類型文學評論缺失引熱議
被評論界忽視,似乎不僅僅是奇幻文學翻譯作品的境遇,《三體》作者、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不久前在上海出席活動時就曾經說過,作為一位類型文學作家,自己從事了十幾年的文學創作,但文學評論一直是極陌生、極其遙遠的東西。劉慈欣說,目前在普通人的閱讀、社會的閱讀中,大部分都是類型文學,但現在類型文學好像是在文學評論體系的視野之外。
-
劉慈欣盛讚《犼先生:錦繡離人》:開闢了一條獨特的科幻文學之路
近年來隨著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陸續獲得雨果獎,以及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國內掀起了科幻創作與閱讀熱潮,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最好的時代」。特別是劉慈欣,不但影響了眾多科幻迷,也吸引了大批文學創作者投入科幻文學創作領域。
-
打造當代通俗文學經典(高峰之路)
這要求作者既對時代變化保持敏感,又廣泛吸取嚴肅文學創作經驗,實現新的文學創造當前,我國通俗文學進入繁榮發展期,網絡文學規模壯大,科幻文學等類型文學方興未艾,持續滿足讀者多樣化、多層次閱讀需求,為當代文學發展不斷注入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