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曾經科學技術離我們還有點遠,但現在就到了我們身邊,發生在今天中國的科幻熱預示著科幻小說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

    「韓松精選集」(《紅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國》《苦難》《冷戰與信使》《我一次次活著是為了什麼》《假漂亮和蒼蠅拍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版

韓松

  要是從1982年發表在《紅巖少年報》的《熊貓宇宇》算起,韓松寫科幻小說已經三十六年。時間不能代表一切,作品才能說明問題。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身為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韓松很忙,年終歲首的時候尤其忙。隨時發生的國內外新聞,接連不斷的會議,都與他的工作有關。在反覆確定幾次採訪時間之後,一月初的一個下午,韓松坐在新華社一間小閱覽室的桌子旁,就著黃昏時分的光線,神情安靜而略帶疲憊,聲音低沉地向本報記者說起他的科幻寫作、科幻觀以及科幻往事……說起當年還是中學生的自己就開始科幻寫作,韓松表示,即使那時沒寫出《熊貓宇宇》,之後也還是會繼續寫科幻小說的,「就是喜歡寫,看了那些科幻經典作品,更是覺得自己遲早會寫」。

  2018年末,「韓松精選集」問世,收入他科幻創作早期至今的重要作品,中短篇集《冷戰與信使》《苦難》和兩部長篇《紅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國》之外,還有隨筆集《我一次次活著是為了什麼》、詩集《假漂亮和蒼蠅拍手》,呈現出韓松的科幻寫作全貌以及科幻之外的文字世界。出版六卷本作品集,在國內科幻作家中並不多見,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韓松的科幻寫作無論數量還是水準都到一個值得總結的階段。「我總覺得我的科幻小說沒有那麼受歡迎,出書太多對讀者來說是種負擔。」他誠懇地說,「我『警告』過出版方,出這套精選集千萬要想好,可別虧本」。不過,他並不覺得因此要放慢寫作的節奏,因為「思考的想表達的都還沒到讓自己停下來的地步,而且,我還有大量作品寫完了就存在電腦裡,沒有出版。這些作品還可以再修改、完善」。

  中華讀書報:「韓松精選集」的具體篇目是您選的嗎?

  韓松:對,篇目是我自己選的,主要是我這些年發表(出版)的作品。其中中短篇小說集《苦難》裡除了極個別篇目發表過,大多沒發表過。這些倒不是近作,許多作品寫了起碼都有十年了。

  中華讀書報:讀您的科幻小說總覺得包含很多隱喻。可是,讀者對此的理解好像很難和您不謀而合,也許有過度闡釋之嫌?

  韓松:這個話題要分不同情況來看。有的讀者看我的科幻小說會覺得看不懂。有些讀者則很容易看明白,他們知道我在表達什麼,想的和我要表達的比較接近。也有讀者看了我的作品之後會解讀出更多意思,有所發揮。這種情況其實對我也挺有啟發。

  中華讀書報:收入「韓松精選集」中的中篇小說《美女狩獵指南》是您多年前的作品,這部作品無論情節設計上的想像力、細節描寫還是故事背後對人性不同側面的發掘,至今讀來依然令人震撼。有意思的是,這兩年風靡全世界的兩部美劇《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的情節疊加到一塊,剛好與《美女狩獵指南》有頗多相通之處,可見您那麼早的作品已經有預言性,而且非常犀利。

  韓松:確實是有這種感覺。這樣的作品今天不一定能寫出來,這跟當時的創作環境也有關係,雖然寫的時候沒想過一定要出版。《美女狩獵指南》寫於2002年,我的好幾篇科幻小說都是那個時候寫的。那個時間段,科幻小說的發展還是比較活躍的。

  中華讀書報:在國內科幻作家中,您的作品風格鮮明,科幻作家飛氘曾在《韓松的「鬼魅中國」》一文中這樣評價您的作品,「文風詭異,內容荒誕陰暗、血腥暴力」。除此之外,我覺得您的作品中始終有種淡淡的傷感氣質,您是個悲觀主義者嗎?

  韓松:這種風格在我的寫作中一直如此。我可能有一點悲觀主義吧,這是一種本能。記得我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覺得悲傷的情緒一下子湧上來。別的小朋友在那兒玩,我跑到幼兒園圍著的木柵欄牆邊,攀著那個地方往天際看,那種極大的惆悵、悲涼感現在還記得。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那樣,所以,這種氣質可能是與生俱來的。

  中華讀書報:如果說飛氘對您的評價更多側重作品的表現形式,那麼對科幻小說頗有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對您的評價則是小說內涵層面的,「幾乎將科幻文學所有預設的內容規則全部顛覆,在尋找科幻文學本土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您如何理解這裡所說的顛覆?

  韓松:他所說的顛覆大概是指傳統的科幻小說總是要提出一個科學原理,或者用一些科學道理來使得科學家們發明創造一些什麼。相比之下,我的科幻寫作則有點「亂」,那種傳統科幻寫作的規則在我的一些小說中是不存在的。我的很多小說呈現一種混沌狀態,不包含科學技術的元素,而是對未來社會的某種想像,是個在小說框架中虛擬的烏託邦。可能吳巖的評價指的也是這個。

  中華讀書報:您在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工作,每天要面對大量國內外的新聞事件,其中也肯定會有一些科技新動態,這些信息會成為您的寫作素材吧?

  韓松:會啊。不過你所說的科技動態或許並不是我寫作的誘因,啟發我寫作的反而是其他更人文的東西。但我在寫作時肯定是會把科技的新變化融入到作品中的,使其成為調色板一樣的寫作背景,把科學技術變成我的寫作藝術。

  中華讀書報:也就是說,在您的科幻寫作中,科技並不是決定因素。確實,你的很多作品中科技含量不大,卻有強烈的懸疑甚至靈異色彩。

  韓松:我的寫作就是把這些元素混雜在一塊吧。但是,科幻寫作如果缺少了科技含量,好像又不成立了。像我寫的《再生磚》就是有靈異色彩的,你要非得給它個科學的解釋,它似乎也有科學解釋,哪怕靈異是科學解釋不了的。每個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都有科學外衣附著在上面。這樣的寫作讓我的作品看上去跟主流科幻小說不一樣。

  中華讀書報:您在「韓松精選集」總序中寫到「科幻的起伏是國家現代化的晴雨表」,為什麼這麼說?

  韓松:科幻小說本身就是現代化的產物。它誕生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當時社會的種種變革賦予這個世界新的價值觀——資本主義文化、技術、政治,加上西方的探險、創造精神和殖民色彩,就是那個時代的現代化、全球化,而科幻小說則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質。中國要進入現代化,就會陸續接受一切現代化的東西,也包括科幻小說。在中國,科幻小說起起伏伏,發展得並不順利。科幻跟武俠不一樣,武俠在中國文化裡是有根基的,俠義精神古代就有。當國家向現代化方向努力的時候,科幻小說才開始發展,這個軌跡很明顯。科幻發展一定是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關,有社會基礎支撐它,人們的想法出現變化,才需要科幻。

  中華讀書報:這幾年,隨著劉慈欣的《三體》在國際上獲獎,其他若干中國科幻作家也在國際科幻獎項上有所收穫,一大批青年科幻寫作者陸續湧現,科幻小說在中國進入一個發展上升期,甚至成為公共熱門話題,您是否覺得在今天的公共語境中科幻有過熱之嫌?

  韓松:並不這麼覺得,科幻其實可以再熱鬧一點。從世界範圍看,相比魔幻、推理小說,科幻小說當然是小眾。但世界進入如此科技化的時代,所有事情、任何生活都和科技產生極其密切的關係,現在的人類也可能是最後一代「純粹的人」,很快計算機會替代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也可能會改造出「不是人」的人,這些都是很現實的話題。這些變化會打破以前科幻發展的邏輯,曾經科學技術離我們還有點遠,但現在就到了我們身邊,發生在今天中國的科幻熱預示著科幻小說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許多年輕人也包括創新企業家要是說自己完全不喜歡科幻,似乎顯得有點落伍。從即將到來的未來技術時代看,新的科技革命與人性交織,科幻小說的發展會不會更進一步?我想有這種可能性。

  中華讀書報:您說科幻小說某種意義上就是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事實上,現實世界特別是中國社會發生的很多事情可能超出人們的想像力,對科幻寫作而言,這樣的現實是否意味著比較大的挑戰?

  韓松:恰恰科幻小說更適合表現這種現實的荒誕性,反而是純文學融入現實沒那麼有自由度。科幻小說可以給現實提供新的表現方式,比如雙翅目的《春運》對現實處理得很深刻、非常巧妙。這樣的表現力是純文學達不到的。

  中華讀書報:在中國科幻處在目前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科幻電影似乎在中國電影的分類中仍近乎空白,對比之下,美國好萊塢的科幻電影無論票房收入還是對電影技術的推動都舉足輕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

  韓松:從美國的經驗來看,科幻小說佳作的出版和改編的科幻電影之間有個時間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但像《星球大戰》這樣經典的科幻電影也是七十年代末才拍出來。很多好萊塢的科幻導演如史匹柏、卡梅隆都是從小先讀到科幻小說獲得薰陶,長大了才把這些小說改編成電影拍出來。而中國的很多導演從小沒有受到過科幻小說的薰陶,所以,得等今天的很多科幻小讀者成長起來,也許就能拍出中國的科幻大片。當然,在中國有可能這個時間段會縮短。隨著經濟、電影技術、特效的發展以及人們思維的改變,我們以前覺得中國人不可能拍出那樣場面的電影,也拍出來了。像《紅海行動》和《戰狼2》,僅就電影場面來看,我覺得還得再過十年中國才能拍出來,但事實是現在就拍出來了。

  中華讀書報:對你影響較大的科幻作家是哪位?

  韓松: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我從事科幻寫作,最早就是受他的影響。我被他作品中表達的宇宙的不可知、神秘主義色彩所吸引。

  中華讀書報:科幻小說的水準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提升嗎?

  韓松:這倒未必。科幻和哲學是有些相似性的,科幻小說最大的魅力是把技術當成藝術,用這樣的表現手段來表達對人本身、對宇宙本身的思考。比如歐美科幻小說家創造了科幻的四個世界,時間旅行,空間旅行,計算機世界(賽博朋克、虛擬空間),大腦的世界。西方人把這幾個世界創造得很完善,可探討的東西基本窮盡。我們很難想出一個新的世界,這就如同哲學,早在老子莊子的時代就達到極致了。這並非我個人或者中國科幻作家的困境,而是全世界的科幻寫作者都要面臨的問題。

來源: 中華讀書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給孩子的科幻》出版,劉慈欣和韓松:對未來迷茫、焦慮
    在此次活動中,新老兩代科幻作家及學者圍繞「科幻的今天與未來」,討論了科幻文學與當下現實之間的關係,探討了青年科幻作家的全新創作傾向,他們還回憶了自己與科幻結緣的經歷,展望了科幻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戴錦華認為劉慈欣和韓松的作品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科幻價值取向,她認為劉慈欣作品有著強烈的現代主義樂觀,而韓松作品則對這種樂觀保有懷疑。戴錦華還剖析了科幻文學和某種「趕超」的文化邏輯的關係,她認為,「趕超」文化邏輯在過去百年佔有壟斷地位,而今天趕超的歷史進程告一段落了,趕超邏輯也過時了,並且現在中國也要參與解決「趕超」的文化邏輯帶來的問題了。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01提起拉美文學,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一定是寫《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和智利桂冠詩人聶魯達。這片誕生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神奇土地,會孕育出怎樣的科幻小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拉美的歷史與現實。
  • 科幻作家韓松推薦的5本中國科幻小說:現實比它們更科幻
    【編者按】        最近,科幻作家韓松推出了新作、短篇小說集《獨唱者》。他帶著新作來上海做了一場名為「崛起的烏託邦——幻想中國與現實中國」的講座。        韓松的本職工作是新華社的一名記者,所以之前的小說《宇宙墓碑》、《地鐵》、《高鐵》、《軌道》、《火星照耀美國》等都是在下班後的夜裡寫就的。
  • 韓松「軌道三部曲」首次合集出版,他對未來的預言來自現實
    「軌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地鐵》出版於10年前,在書的後記裡韓松寫道,「當時的科幻出版不太容易,《地鐵》一開始被一家知名出版社拒絕了。」10年後的今天,《地鐵》《高鐵》《軌道》三部書得以首次集合起來修訂再版,這當然是韓松未曾想到的。
  • 劉慈欣與當下中國科幻
    「中國科幻」似乎不僅要更新科幻文學文化在當下的世界格局,而且毫無疑問地打破了我們對「通俗文學」或「類型文學」的認知模式,甚至有一批作者充分表現出了挑戰傳統文學審美模式的野心。中國科幻的這種混雜性,使得對它進行整體性的把握極為困難。這一文類的精英化傾向和社會責任感,從其誕生之初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都佔據明確的主導地位,在今天的不少作家當中也仍有清晰表現。
  •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
    21世紀初以來,隨著現實主義文學重歸文壇主流,當代文學重構宏大敘事的衝動和願望逐漸湧現,主流文壇集中出現了一批帶有強烈「史詩化」追求的長篇創作。在此期間,科幻小說創作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史詩性規模的長篇小說,數量雖然不多,但可為研究這一敘事類型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文本。
  • 《流浪地球》成現象級科幻電影 科幻文學迎黃金時代?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本報記者 路豔霞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8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 當科幻小說描寫的場景一步步成為現實,未來該如何突破?-虎嗅網
    時間分布於科幻性細節,有別於傳統小說的敘事性細節,它不再是奇幻文學不能釋明的時間關係,也不再是主流文學的意識流時間、無意識時間和心理時間,更不是敘事時間的歷史,時間以歷史的反面而存在,時間作為一種權力預示當下、指向未來,時間成為科幻文學的內容載體和表達方式。與傳統「時間」觀念迥異的時間分布,是科幻小說的三個核心要素之一。
  • 網絡文學「無邊的現實主義」論
    所以我們前面所說的自發時期和自覺時期的現實題材寫作是最為窄口徑的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統計。我們其實還須回答,怎麼看待運用了一些穿越、重生、異能、金手指等套路技法卻大量反映某一類現實生活的作品?怎麼看待帶有幻想因素(科幻或玄幻)卻致力於「四個謳歌」的作品?怎麼看待習慣性地打通「虛」與「實」的邊界卻構成了藝術性和崇高感兼具的一些作品?
  • 科幻文學需注重認知有效
    自稱是雙翅目的「粉絲」的著名科幻作家韓松評價道:「以前我評論劉慈欣的《三體》,說《三體》把我們寫的科幻碾得粉碎,如今看雙翅目的科幻作品,又有了這種感覺。我覺得她的一些作品擔得起『偉大』這樣的字眼,她的小說像迷宮一樣讓人深深陷入。」近日,圍繞自身的科幻小說創作思考等問題,青年科幻作家雙翅目接受了深圳商報記者專訪。
  • 科幻文學:拓展人的本質力量
    我們《小說選刊》也是比較關注科幻文學的,很可惜,到目前為止,就我所看過的稿子裡面,科幻文學稿件數量不少,但還沒有一篇進入《小說選刊》的版面內容,主要原因就是《小說選刊》有一些選稿的標準,就是要求更貼近現實生活,還有對作品的文學性有一些要求,目前看到的科幻文學來稿可能還不是很匹配。下一步可能要在科幻文學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 2018「未來杯高校AI挑戰賽」 未來設計組——科幻文學獲獎名單揭曉
    作品曾多次在海內外獲得大獎,並被多家國內外知名媒體專文報導,作為中國科幻的兩位代表性作家之一,韓松代表中國科幻中人文與反思的一面。與硬科幻作家劉慈欣共同構成中國科幻的兩極,在中國科幻界擁有絕大的影響力。代表作:《宇宙墓碑》《2066之西行漫記》《讓我們一起尋找外星人》《紅色海洋》等。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
  • 中國科幻不止《流浪地球》打破次元壁這些科幻大牛你應該知道
    「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其實,還有「中國科幻雙王」——劉慈欣、王晉康,以及「中國科幻三駕馬車」——劉、王、何夕,乃至「中國科幻四大天王」—— 劉、王、何、韓松。這些稱謂大致反映了國內科幻中生代的狀況——他們是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四位科幻大家。
  • ​科幻文學的無窮可能性: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
    這些年輕的作者不僅自身從科幻文學中獲得成長,還投身科幻文學創作,點燃更多青少年對科幻的熱情,令人驚喜。」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從北京發來賀詞,對本次發布會給予支持的各單位表示感謝,他說道:「這些作者以多元化的風格、開闊的視野、突破年齡來進行關於科幻文學的厚重的寫作嘗試,為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 啟蒙視野下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流變
    「十七年」期間的科幻小說配合政治訴求,充滿理想主義精神和浪漫色彩,用高科技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現代民族國家想像,「撥亂反正」之後的科幻小說,跟隨時代主流思潮,鞭笞「四人幫」惡行,呼喚人情人性的「傷痕」「反思」,以及20世紀90年代,與精英文學一道批判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下拜金主義盛行、欲望橫流的新現實主義科幻,無不是借用機器人、太空探索、超時空旅行、基因改造等科學幻想,表達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和理想情懷。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不,這齣自中國天文學家鄭文光先生寫於1978年的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三名中國少年參觀的飛船,因北方敵國破壞,提前起飛,衝出太陽系向銀河之心飛去。少年們運用天文知識,最終利用黑洞的引力彈弓加速,重回祖國懷抱。這部滿載科學知識的「硬科幻」,為中國文學開闢出了時空,如奇點爆炸。
  • 科幻、二次元、現實題材,阿里文學為網文指了三條路
    阿里文學副總裁、總編輯周運提到了三個大的方向:第一:世界觀體系的小說。第二:二次元。第三:現實主義題材。他認為,這三個方面,對應了自己以及團隊對未來網絡文學發展趨勢的思考。「世界觀體系的小說,我比較看好科幻類的小說。
  • 打造當代通俗文學經典(高峰之路)
    這要求作者既對時代變化保持敏感,又廣泛吸取嚴肅文學創作經驗,實現新的文學創造當前,我國通俗文學進入繁榮發展期,網絡文學規模壯大,科幻文學等類型文學方興未艾,持續滿足讀者多樣化、多層次閱讀需求,為當代文學發展不斷注入生機與活力。
  • 劉慈欣,一個有著終極幻想的科幻作家
    他的小說是一種什麼樣的作品?其實,在山西作家圈甚至全國作家圈中,都難得一見劉慈欣的身影,他是個「神秘」的人,遠離浮華與喧囂,二十年僻居陽泉娘子關電廠潛心創作,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2015年,劉慈欣獲得了雨果獎後,在太原全國書博會上,他和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現實主義作家李駿虎有過一次文學對話,主辦方原本想要一個傳統作家和科幻作家的碰撞,激發科幻小說與傳統文學的爭論,卻未承想在劉慈欣眼中,科幻文學雖然著眼未來,他運用的卻也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二人相談甚歡,越說越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