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的江湖裡,為何沒有當初電視購物的主持人?

2020-12-16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蛋解創業(ID:manjiechuangye),作者:一念,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現在直播帶貨的火爆程度,已經不用多說了,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對直播帶貨的態度,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有一種觀點認為,直播帶貨就是網絡版的電視購物,帶貨主播在電視購物主持人面前,就是弟弟。

如果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電視和看直播感覺都差不多,都是有個人充滿激情的介紹產品,然後還限時打折。

但是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在本質上真的一樣麼?

電視購物興衰史

電視購物這種形式在 1993 年就正式進入中國,廣東省的珠江頻道開始播出中國大陸的第一個電視購物界面——「美的精品TV特惠店」。 1996 年,大陸第一個專業購物頻道從北京電視臺開播,從此電視購物開始崛起。

聲嘶力竭的「不要998,只要98」,成了 80 後、 90 後兩代人抹不去的童年陰影。各種減肥藥、塑形內衣、按摩椅、背背佳,成為電視購物的常客,也收了一代人的「智商稅」。

曾經瘋狂的電視購物,最巔峰的時期,全國的電視購物節目足有 2000 多個。然而看似瘋狂的表面之下,最輝煌的 2015 年,全國電視購物的銷售額也不過只有 400 億,同一年的天貓雙十一,僅僅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 971 億。

2015 年之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加快,電視購物也正式走向了衰老的暮年階段。到 2017 年,全國獲得經營許可的電視臺,只剩下 34 家。雖然每家電視臺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購物頻道,但是也基本上相當於社會性死亡了。

儘管電視購物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這種線上觀看式的購物體驗依然火爆,因為 2015 年是淘寶開啟直播帶貨的元年。

線上直播的帶貨形式,也逐漸取代了電視購物的江湖地位。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從時間節點上看,電視購物剛剛開始走下坡路,直播帶貨緊跟著就誕生了。可是電視購物上那些激情澎湃、表現力和感染力爆表的主持人,沒有一個成為帶貨主播的,反而是崛起了李佳琦、薇婭、辛巴這些新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個問題或許就要從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本質上的區別找原因了。

電視購物VS直播帶貨

其實,即便沒有直播帶貨的出現,電視購物也難逃衰敗的命運,這是由電視購物的本質決定的。

電視購物的核心是營銷

電視購物的內容,都是精心製作好的節目。很多並不是直接介紹產品,而是會設計劇情,有些會做成訪談節目,甚至還有設計成綜藝節目的。

在這些節目中,有人會扮演主持人,有人會扮演品牌方副總,所有的角色,都是演員扮演的。甚至就連打電話諮詢的客戶、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是演員。

比如幾年前,有這麼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活躍在各個電視購物節目裡,今天是北大專家,明天是老中醫,後天又是老蒙醫,實際上也是一位專業的演員。

這些錄製好的節目,也導致了一些必然會出現的問題。因為不能和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在拍攝節目時,只能按照節目組的想法介紹產品。

這樣的模式決定了,電視購物是注重節目效果的營銷活動。而且因為沒辦法即時收到用戶對產品的反饋,所以營銷成為了核心。當銷售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想辦法優化節目,提升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量虛假宣傳、過度渲染的情況。

比如有個最明顯的例子,限時 5 分鐘的特價活動,每次都說最後 5 分鐘。然而節目是 24 小時滾動播出,那豈不是永遠都是特價麼?

而且雖然價格被壓得很低,但是如果你去打電話訂購,還會有手續費、運輸費等各種亂七八糟的費用。

因為存在各種亂象,電視購物被迫整改。從 2014 年 1 月 1 日開始,播出時間、節目內容都受到了非常嚴格的限制,電視臺對節目的審核也越來越嚴格。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電視購物以營銷為核心的策略,被迫調整為以產品為核心。只有真正的好產品,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但遺憾的是,當電視購物開始逐漸正規的時候,作為消費主力的年輕群體,已經習慣了網購。而且因為網際網路的便利,現在年輕人不管是追劇,還是追綜藝,都已經習慣了網絡,打開電視的機會越來越少。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打開過電視了?

所以如今的電視購物,雖然還沒有徹底消失,但是只能針對還在看電視的老年人了。而直播帶貨,則是針對的年輕消費群體。

直播帶貨的核心是產品

不同於電視購物的節目形式,直播帶貨是即時性的,粉絲隨時可以向主播提問。這就限制了,直播沒辦法向電視購物那樣,提前設計好劇本。

拍攝節目,這一遍犯錯了,或者表情不到位還可以重新拍一遍,直到導演滿意為止。但是在直播的狀態下,如果有一句話說錯了,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

所以直播帶貨,沒有電視購物那樣複雜的劇情,基本上都是在介紹產品,還要隨時回答粉絲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電視購物的演員,做不了直播帶貨的主播。

直播帶貨這種限制,決定了只能以產品為核心。如果像以前的電視購物一樣以營銷為核心,只注重銷量,不重視產品,就相當於商家和主播同時在自毀前程。這種事情,也有真實發生過的案例。

比如曾經本山傳媒旗下的演員趙丹(胖丫),因為在直播的時候銷售虛假減肥藥,被判有期徒刑 3 年。

直播帶貨的性質,決定了主播想要做出成績,必須嚴格選品。產品質量決定了粉絲對主播的信任,信任度越高,帶貨能力就越強。

直播帶貨未來將何去何從?

雖然直播帶貨也曾出現過很多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現象。不過在市場的篩選下,也終將會被淘汰。

央視主持人朱廣權連線李佳琦共同直播帶貨,全國多地縣長為當地農民直播帶貨,國內一些職業院校開設了直播專業。這些跡象也都透露出了直播帶貨的形式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認可,規範化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認為,直播帶貨往往會把商品價格壓得很低,導致商家利潤微薄,甚至是沒有利潤。如果長此以往,會對商家造成嚴重的傷害。

但其實換一個角度想,除了愛馬仕、LV這樣的頂尖奢侈品,其他很多大品牌將過季滯銷的產品降價銷售,本就是常規操作。

而對於電商領域的大小商家來說,產品體系裡本身就包括引流產品、利潤產品、高端產品。用低價的引流產品獲得新增流量,後端再做好留存和二次轉化,本身就是常規操作。比如9. 9 包郵,基本上都是在虧本賺流量,這部分的投入其實是為了獲客。

而直播帶貨,不過是一個新的渠道。唯一不同的是,因為有了主播的把關,引流產品的品質也有不少提升,但價格也不再是9. 9 包郵了。最終的獲客成本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就要商家根據留存結果,自己算帳了。

當然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商家把直播帶貨當成衝銷量,並沒有當成引流渠道,直播之後也沒有進行留存操作。如何利用直播這個已經成熟,並且正在逐漸規範化的新渠道,已經成為商家的必修課。

電商的發展,是商品流通方式一次跨越時代的變革,它衝擊的不是實體經濟,而是傳統的生意模式。

而現在的直播帶貨,衝擊的也不是實體經濟,而是生意模式的又一次迭代。錯失機會的傳統電商,或許會成為最先被顛覆的群體。

相關焦點

  • 今天的直播帶貨,都是電視購物玩剩下的
    在其他節目主持人都正襟危坐、一副精英範兒的年月,電視購物主持人的話術顯得更接地氣,並通過當場使用或播放演示短片等形式,讓觀眾直觀地感受產品功能。在不斷發展中,電視購物的技巧也越來越豐富,不斷誘惑觀眾拿起電話搶購。
  • 頻頻翻車,直播帶貨將成下一個電視購物?
    兩者形式上都是帶貨,都是有個主持人在屏幕一側介紹商品,呼籲消費者現場下單,只不過口號從「只要999!」換成了「買它!」但直播帶貨本身就是一個寬泛的詞。同一件事一種形式做不好,換一種形式、渠道可能就非常好。比如,都是擺攤賣冰激凌,去小學門口和老年活動中心,效果肯定不一樣。電視購物雖然被大家看不起,其實也沒有原罪。其本質是一種零售形式。
  • 直播帶貨將成下一個電視購物?
    電視購物和直播帶貨,本質都是帶貨,賣什麼貨、什麼價格很重要。像薇婭等著名主播,是有幾百人的選品團隊精挑細選,確保直播間賣的貨本身就受歡迎,並能帶來最大的折扣福利。而電視購物本身就有很高的入場費門檻,能買得起入場資格的商品本就不多,也就沒有太大的選品餘地。
  • 直播帶貨火爆的疑惑:既然喜歡看直播,那看電視購物又為何要換臺
    現在的電商直播帶貨與曾經的電視購物有什麼區別?而且在製作還有專業度上,似乎電視購物都要比電商直播要精良,主持人也要比主播專業。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寧願去抱著手機看主播幾個小時的嘚啵嘚,還瘋狂的剁手。卻在瀏覽電視購物的時候,連想都不想就換臺?
  • 從電視購物到直播帶貨,為什麼一個輸了一個贏了?
    2009年9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加強電視購物短片廣告和居家購物節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規定上星頻道18時到24時不得播出電視購物短片廣告,明確限定了研究播出的電視購物短片廣告類型和居家購物節目;2014年,規定進一步加強,衛視每小時限播一條廣告。為了介紹產品、吸引觀眾,衛購廣告往往一出現就是十幾二十分鐘,有時候「不像是在節目裡插廣告,而是在廣告裡插節目」。
  • 你不相信電視購物 憑什麼要為直播帶貨買單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不相信電視購物,憑什麼要為直播買單?直播帶貨,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電視購物?直播帶貨:跟電視購物一樣都是「洗腦式」銷售雖然打著網際網路旗號,最近幾年火速走紅,但電商平臺的直播帶貨其實並不能算新鮮事物。
  • 為什麼「直播帶貨」越來越像「電視購物」?
    新華社每日電訊日前就直播帶貨刊發調查報導,總結直播帶貨變成「帶坑」的種種亂象:高達70%的退貨率,飆升的網購投訴,大V、明星直播帶貨頻頻「翻車」。看罷報導,有網友說:直播帶貨越來越像電視購物。有沒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味道?
  • 分析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的區別
    一、電視購物&直播帶貨的第一印象採訪了一下身邊同事、朋友對電視購物和直播帶貨的直觀印象,得到了很多信息,形成一個關鍵詞集合所以電視購物在國內翻車更多的是人禍。三、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的不同點1. 傳播載體不同電視購物是在電視上,需要跟電視臺合作,媒體中心化。直播帶貨靠網際網路傳播,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有網的地方就能看,人人可參與,媒體去中心化。2. 場景角色不同電視購物一般都是阻礙,直播帶貨是促進。為什麼?
  • 電商帶貨問題頻發,從電視購物20年興衰史來看直播帶貨能走多遠?
    據黑貓投訴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針對直播帶貨的投訴比例正逐漸上升,和「主播」有關投訴量多達3300餘條,問題包括涉及「虛假宣傳」「假貨」「退換貨」「三無產品」等等。明星們湧入直播間,也在直播間裡頻頻翻車。羅永浩520鮮花變爛花,李佳琦直播間的陽澄湖大閘蟹被指出並非出自陽澄湖,薇婭直播間搶到的KFC六一套餐券卻被告知無法消費,「球球」直播間花280元買到的匡威去專櫃驗證是假的,13萬的愛馬仕主播說是全新,收到貨後才發現有褶皺,相當於花十多萬元買了個二手包。
  • 電視購物主持人:有人曾月入20萬,如今轉戰直播難餬口
    「這種流失不是意味著手機小屏的侵襲,而是至少10%的會員因為年歲等『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沒有年輕的新用戶補充進來。」曾幾何時,電視購物也如今日的直播帶貨,風靡螢屏。但轉眼間,電視購物日薄西山。「直播帶貨玩的都是15年前電視購物剩下的」,這是電視購物主播們的不滿,也是一種蹉跎慨嘆。今天,我們找到3位電視購物頻道的從業者,請他們談談電視購物與直播的故事。
  • 直播帶貨=電視購物?哪些人在追著主播買買買
    直播帶貨=手機版電視購物?到底誰在追著主播買買買如果你被流放到孤島,只能帶三件東西,你會帶什麼?昔日的答案可能是「火、書、工具刀」,而現在「手機、wifi、充電寶」可能會引起更多共鳴。但直播帶貨在令人瘋狂的同時,也引來不少質疑。面對鏡頭、花式推銷、折扣下單,這樣玩的直播帶貨,難道不是手機版的「電視購物」?以往電視購物讓中老年朋友瘋狂,現在追著主播買買買的人,又是誰?
  • 從電視購物到直播帶貨,仿佛看到了消費的輪迴
    從圖片和文字,從媒體到短片來現場直播商品,"風口"一個接一個。最近各大平臺的直播更是火上加火,主播大甩賣來刷新人們的價值觀。直播、直播行業、網際網路直播、直播行業、手機直播、網絡直播、主持人直播、移動直播、獎勵、直播平臺看直播就像十年前的一個突然的夢,看著屏幕上的小人,用他的節奏興奮,仿佛撞到了雞血,十年前電視購物難道不是這種感覺嗎?現在的現場送貨比電視購物實在不值一提。
  • 電視購物、直播帶貨,本質上都是抓住人們的這個心理,賣出商品!
    2020年一季度,商務部大數據監測顯示,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在一個全民直播的年代,帶貨變現成了網紅們的最高追求,然而5月份,剛剛牽手「直播一姐」薇婭,上演七連板的夢潔股份,近日因股價跌停登上熱搜,各方面出面澄清,到這時,大家才知道天文數字的銷售額是沒有的,巨額的代理費是少不了的,所謂的物美價廉就是一個願望!
  • 電視購物下半場,或改變電商直播的下半場
    從「流量帶貨」的角度看,電視購物其實是行業鼻祖,其價值無疑是被大大低估了。蘇寧易購與東方購物在這個時候推出超級直播秀,時機恰到好處。從行業角度看,這場全天12小時不間斷的超級直播有兩重價值:一是重新認識電視購物;二是樹立直播消費新樣板。今天倪叔就從這兩重價值切入,帶各位重新認識電商直播,看未來趨勢。
  • 直播帶貨,缺的是直播網紅還是優質貨源?
    隨著直播帶貨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電臺主持人也走進直播間,開始了他們的線上帶貨生涯。讓知名主持人跨界進軍電商直播,也成為廣電媒體轉型升級的途徑之一。在他們看來,主持人自帶的流量、電視臺已有的高端錄播室,再加上主持人科班出身字正腔圓的口才,絕對能夠在直播帶貨這個舞臺充分釋放優勢。
  • 丁少將:直播帶貨「新瓶」別裝電視購物「舊酒」
    原標題:丁少將:直播帶貨「新瓶」別裝電視購物「舊酒」[釘科技述評]疫情之下,直播帶貨爆紅。無論是淘寶、京東、蘇寧這樣的電商平臺,還是快手、抖音這樣的內容平臺,都加入了直播帶貨的浪潮中。聯想、格力等大量的實體企業也順勢而為,生怕錯過了直播帶貨這個營銷新風口。直播帶貨的核心是高效率的流量轉化,最大限度縮減渠道層級。
  • 直播帶貨終於走上了電視購物的老路!
    劉濤、汪涵、陳赫、董明珠……上周末,大量名人集中直播帶貨,一時間,眼花繚亂。利用直播平臺,以視頻直播的方式,與消費者直接交流,直播帶貨的隊伍裡,除了網紅主播,正湧入越來越多的娛樂明星、企業家、農民甚至地方官。  零食、家電、汽車、房產,網友們受到的直播「轟炸」越來越五花八門,他們關注直播越多,就越容易眼花繚亂。
  • 電視購物主持人:李佳琦能瘋賣,是因為我們還沒下場
    很多人說直播帶貨就是以前的電視購物,招式套路都很雷同。 真的是這樣嗎?直播帶貨火了以後,當年那些電視購物的主持人又過得怎麼樣呢? 購物直播最怕的就是冷場。比如你在某個大賣場,突然有 5 秒鐘聽不到任何聲音,你心裡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 我直播時並不緊張,只是剛開始沒有經驗,肚子裡沒有那麼多套詞和水詞做準備,所以對方拋話給我的時候,就會出現零點幾秒的空白。那她就不會接著拋話給我了。
  • 看電視購物長大的一代人,如何迷上了網紅直播帶貨?
    時光輪轉,看電視購物長大的一代人,如今迷上了網紅直播帶貨。本期反向流行由董牧孜、餘雅琴與嘉賓阿莫聊了聊直播帶貨與網紅經濟的神奇迭代。這就像當年很多電視購物臺都會說,「我們特別幫您拿到了廠家優惠價,底價是XXX……」餘雅琴:我是小時候看電視購物節目長大的那一代人。這樣一種營銷方式會給我一種「假貨」的錯覺,所以我從來不看直播買東西。它只是平臺變了,但話術本質在我看來沒有本質變化。李佳琦賣鍋也翻車了。阿莫:其實我覺得,在直播上買貨的人和當年在電視購物上買貨的人,是有重合度的。只是電視購物越來越沒落了。
  • 直播賣貨和電視購物有啥區別?只不過是換了個馬甲?
    最近創業札記寫了很多關於「直播電商」的營銷觀察、學習筆記以及對於這種新營銷模式的思考。有網友留言評論:直播賣貨不就是N年前的電視購物嗎?以前電視上的主持人瘋狂咆哮「只要998」,現在主播改了口號「OMG,買它買它!」;以前說「馬上拿起電話搶購吧」;現在說「再不下單就沒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