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冬儲大白菜的消失,看時代的變遷,重拾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

2020-12-16 金城平視角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知道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北方地區冬儲大白菜的歷史。而七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北方人,幾乎都知道和經歷過每年入冬前後家家儲藏大白菜的歷史。

▲剝好待售的大白菜

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每年11月中旬前後,蘭州人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儲藏很多過冬菜,主要有大白菜、土豆、蓮花菜、紅綠蘿蔔、洋姜、大蔥等,這其中以大白菜為最多。大白菜可謂中國人的國菜,也是日常食用最多的蔬菜品種之一,而冬儲菜也以大白菜為主,這和大白菜耐儲藏、口味佳、吃法多等特點分不開。

那時候,由於沒有大鵬蔬菜,北方漫長的冬季吃不到新鮮蔬菜。因此,為了在冬季能夠吃到相對新鮮的蔬菜,儲藏一些比較耐放的過冬蔬菜就成了每個家庭入冬前的一項重要事項。儲藏蔬菜也分階段,像土豆、紅綠蘿蔔、蓮花菜等儲備的稍早一些,一般十一月初就結束了。

脆綠鮮嫩的大白菜

儲藏大白菜稍晚一些,因為大白菜入冬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霜凍後,會變得口感發甜,更加的脆嫩爽口。每年十一月中旬前後,冬儲大白菜就開始大量上市。最早的記憶是在蔬菜門市部購買,每天隊排的很長很長,家家都是麻袋扛,架子車拉,成幾百斤的往家拉。

再往後,隨著市場的開放,附近農民開著拖拉機開始了自產自銷。在馬路邊、街道上售賣大白菜和其它冬儲菜,大白菜堆得和小山似的。儲藏大白菜也有講究,剛買回家的大白菜必須要晾曬幾天,讓表皮水分蒸發,待外層的菜葉開始發蔫時,就達到了儲藏條件。

那時,住在樓房的居民一般都是在樓道里舖上草簾(那時的樓梯間基本都是半開放式的),把白菜整齊的碼放在樓道,然後蓋上幾層草帘子或舊棉被,大白菜就開始了漫長的冬眠。而住在平房的一般大多在房簷下碼放,儲藏方法和樓房差不多。

▲準備儲藏過冬的大白菜

我家那時住在平房,院子比較大,為了每年儲藏蔬菜,專門挖了一個很大的地窖。裡邊開了三個側窯,白菜、土豆、其它菜分類入窖,既不失水分,又不怕凍壞,一直能吃到來年四月份。而在所有冬儲菜中,白菜的吃法最多了。既能燉著吃、炒著吃、醃著吃、拌著吃,也可以包包子、包餃子等等,可謂百吃不厭,不愧為國民當家菜的稱號!

冬儲菜現象是上世紀九十時代以前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不足,物質匱乏,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九十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百姓的生活水平開始有了質的飛躍,冬儲大白菜也開始逐漸被大棚生鮮菜取代。

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冬季有了少量當地反季大棚菜,每到過年,市場上還會增加一些南方吊運來的生鮮菜,大大豐富了節日市場的蔬菜品種。至九十年代,農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隨著新的蔬菜種植技術的應用,大棚蔬菜種植面積的擴大,冬季蔬菜的供應也越來越豐富,老百姓每年冬儲大白菜的儲備量也開始逐年遞減。

九十年代,蘭州市進入了一個城建的高峰期,大量平房住戶都搬進了樓房,新建的樓房很多都是封閉式的,這使得冬儲菜失去了儲備條件。再加之冬季蔬菜供應的豐富多樣,很多以往每年冬天儲藏蔬菜的家庭,逐漸放棄了儲備過冬菜,只保留了部分鹹菜品種。適當醃點花花菜、酸菜、韭菜、雪裡紅、地環洋姜之類,而作為冬儲菜當家花旦的大白菜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新鮮蔬菜

2000年以後,農業科技的發展突飛猛進,很多高新農業栽培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了大棚蔬菜種植中。隨著種植面積的逐步擴大,冬季的蔬菜品種基本和夏季差不多,這極大的豐富了百姓的冬季菜籃子。尤其是近幾年,冬季新鮮蔬菜的供應非常豐富,基本上可以買到任何你想吃的蔬菜水果,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事。

只有經歷過冬儲菜歷史的人,才會切切實實的感受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國家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文|金城平視角,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圖片的製作者,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那些漸行漸遠的飲茶古法
    原標題:那些漸行漸遠的飲茶法 煮茶法 煎茶法今天,我們將為您重拾記憶,看看那些別具特色的飲茶法。煮茶法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桂林市茶文化研究所理事莫婷娜介紹說,唐代以前無制茶法,人們飲茶多是直接採生葉煮飲,或在茶中加入蔥、姜作料,飲茶類似喝蔬茶湯,這種方式又被古人稱之為「茗粥」。如今,這種煮茶方式在廣西仍有保留。
  • 冬儲菜:「老許昌」的時代記憶
    關於冬儲菜,不同的人有著怎樣的時代記憶?據魏都區魏北街道辦事處俎莊社區黨支部原書記俎喜臣介紹,過去俎莊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種植的大白菜最為出名。每年收穫大白菜的季節,許多菜販帶著大車小車來拉菜。冬天天寒地凍,家家戶戶都會將俎莊白菜儲存在菜窖裡,隨吃隨取。2000年以後俎莊無人再種白菜,當然也就沒有人挖菜窖儲存白菜了。
  • 冬儲大白菜每天賣出6000斤
    來源:北京晚報今天一早,來買冬儲大白菜的顧客就排起了隊。在一年年的忙碌中,小李變成了老李(左)。又到了買冬儲菜的季節,今年是不是再囤點大白菜,甭太多,有那麼幾棵,心裡踏實便好。買冬儲菜早已從季節剛需變成了一種習慣,甚至是略帶一點儀式感的念想。白菜每天能賣6000斤凌晨5時,天色未明,連夜運到崇文門菜市場門前的冬儲菜開始卸車。
  • 寧波市資訊|那些漸行漸遠的寧波老味道,有味有鄉愁,恐怕以後吃不到了
    寧波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那些漸行漸遠的寧波老味道,有味有鄉愁,恐怕以後吃不到了關於美食,新晉網紅多的數不勝數。今天喵星萌依舊帶著大家去尋找那些漸行漸遠的老味道。今天我們來到的城市是寧波,寧波各地區,都有一些土特產。有味有鄉愁,現在不吃恐怕以後就再也吃不到了。只有寧波人才懂的美味,臭冬瓜臭香並存,甬菜一絕。冬瓜不是一種很珍稀的蔬菜,長相也不好看。但是,它是寧波人一直念味不忘,鍾愛有加。「鹹齏」在甬幫菜中的百搭地位。寧波平常百姓家庭,多將鹹齏與其他常見食材煸炒,如鹹齏炒肉絲、鹹齏炒筍絲。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綠色郵筒該何去何從?
    隨著時代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越來越便捷。一通電話,即使相隔千裡也能即時溝通;QQ、MSN、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新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如今,大多數人不再像多年前,使用書信的溝通方式。  「書信時代」漸漸遠去,你還記得堅守在街頭的郵筒嗎?那裡是否有你過往的記憶?
  • 冬儲大白菜曾是冬天消費菜的主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朝還是宋朝
    冬儲大白菜曾是我國百姓冬天消費菜的主力,這情況從何時開始?相信很多小夥伴們在冬天都很喜歡吃大白菜,而大白菜也是冬季消耗的主要菜類,但是到了冬季,大白菜並不能生長,所以菜農們只有把大白菜收割起來,然後放在自家來進行儲存,當需要吃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了,這種情況在我國古代就開始了,但是是從何時開始的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 念物是人非,傷離別之感,想起歐陽修一句宋詞「漸行漸遠漸無書」
    他們用盡全身的力量,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書寫一篇篇溫柔的篇章,旨在尋找那些永恆而經久打動人心的瞬間。而那些瞬間,多存留在記憶的深處。時光流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光陰轉眼間就不復存在。和光陰一同消失的,還有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不經意的情意悠悠。
  • 土家族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曾經在那個年代輝煌一時, 現如今看來充滿鄉土氣息的草根手藝, 伴隨著我們的生活一路走來, 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之後
  • 利川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曾經在那個年代輝煌一時, 現如今看來充滿鄉土氣息的草根手藝, 伴隨著我們的生活一路走來, 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之後
  • 「一包白菜一捆蔥,溫溫暖暖過一冬」 北京冬儲菜大量上市
    對於很多老北京人來說,冬儲大白菜是過冬的必備品。進入11月,超市發、物美等京城超市的冬儲大白菜已大量上市。記者走訪發現,相比去年,今年的冬儲大白菜質量更好,價格也有所提高。隨著消費觀念和居住環境的轉變,市民排大長隊購買冬儲菜的場景已經很少見到,前來購買的多數是有冬儲菜情懷的老顧客。
  • 走近那些即將消失的行當——補鞋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行當漸漸遠去或消失,像過去的時光一樣,註定將成為人們的記憶。漸漸遠去或消失的行當不僅是對歷史的記載,更重要的是,它們屬於歷史記憶遺存,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承載了難以忘卻的記憶。由這些文化符號,我們可以聯想到這個時代更豐富的社會內涵。
  • 消失的傳統職業「修理雨傘」看職場變化,一個時代的背影
    70後80後的記憶中總能聽見這樣一種聲音。「修理雨傘」「破爛換錢」「醬油醋嘞」等等。在我們小時候總能聽見街頭巷尾傳出這樣的喊聲。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聲音早已經消失了。無論是在城市中還是在鄉野小路,這種聲音的消失也說明,很多老的傳統職業漸漸的走出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機械化,不僅衝淡了我們記憶中的聲音和職業,而且對職場上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那麼今天我就來說說,記憶裡的職業變遷和時代的變化。
  • 賒小雞,鄉村漸行漸遠的溫暖記憶
    春風漸淡日漸長,滿城皆是槐花香。傍晚時分,房門打開,如同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孫女飛了進來,她手捧著一個紙盒,裡面傳來「唧唧……唧唧……」的鳥叫聲,打開一看,盒子裡竟然四隻顏色各不相同的毛茸茸,胖呼呼,煞是可愛的彩色小雞鷯兒。
  • 寫對聯、掛燈籠、放鞭炮,記憶中的年味漸行漸遠
    在這個「年味」漸失的時代,人們對於春節總有一種歡騰熱鬧中的悵然若失零散的記憶,抹不去的年味,記憶猶新。下午,我們一家人圍了一桌,媽媽做了8個涼菜、8個熱菜,還有我最愛的燉豬蹄,別提多豐盛,看的我直流口水。吃團圓飯要有儀式感,爸爸點燃了鞭炮,一個光影,鞭炮在天空中炸開,噼噼啪啪,噼裡啪啦,五顏六色的煙火在地面散開,我已經迫不及待的去地上撿了幾顆沒響的鞭炮揣在兜裡,爸爸搖搖頭,欲言又止。這時,媽媽出來喊我們吃飯。
  • 江南農耕文化|一抹漸行漸遠的鄉村記憶
    這些古老的農具說不定哪一天就會退出我們的視線,退出農耕時代的舞臺,只會留存在我們的記憶裡。漸漸離我們遠去的江南農耕文化,成了我們心中一抹漸行漸遠的鄉村記憶,成了人們追逐遠古思情的深深懷念……
  • 音像店漸行漸遠 網吧業走下坡路
    放學或工作後,來此淘一張歌碟,成為許多70、80後的集體記憶。  店主柳奇志1998年開了這家音像店,面積40多平方米。「牆壁上掛滿VCD,中間放4個架子,每層也放滿碟片。」柳老闆回憶,1998年到2004年是店裡的黃金時期,每天來的顧客一撥接一撥。「電視劇《流星花園》紅火的時候,有時候還要等著租。」
  • 法媒:冬儲大白菜,從中國社區團購開始
    鄰裡街坊通過微信聊天溝通後,得知最近的冬季蔬菜大白菜價格一路攀升。於是,很快就有人在微信上組建「超級白菜群」或者「不貴白菜群」。隨後,某個「社區領袖」或微信群主就會著手開始批發購買大白菜,這頗像超市的批量採購,只是規模小很多。如今在中國,類似「大白菜團購」的其他私人聯合採購數量如此之多,以至於一些傳統供應商和零售商感到威脅,並準備反擊。
  • 「竹篾匠」——指尖上的技藝,新幹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篩子現在實在是用的人少了,大大小小的,卻是我們童年記憶裡用來曬各種果乾、薯幹、南瓜幹、茄子幹的,鄉愁滿滿。黃師傅告訴記者,從他17歲起,便在這裡落地生根的做著竹蔑生意。八幾年的時候,忙得停不下來,從桃溪竹篾廠單幹後,他和朋友5個人合夥開鋪。到2000年後,慢慢生意就變淡了。
  • 重拾記憶 談談那些難以忘懷的手機鈴聲
    【PConline雜談】有些東西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黑膠唱片、卡帶、小虎隊、玻璃彈珠、小當家、冰棒、......等等都承載了太多人的青春,當我們還在紛擾的人群中穿梭的時候,是否已經丟掉那些我們曾認為不可磨滅的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