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出鍋時,突然癟了,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說法?看老奶奶的說法

2020-12-15 我們來談養生

饅頭在出鍋的時候,突然就癟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有什麼說法?看老奶奶的說法

饅頭在出鍋的時候,有時候你會突然發現有幾個饅頭癟了。通俗地講也就是表面收縮了,那麼出現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說明我們在饅頭蒸熟以後,是立刻將鍋蓋打開之後造成的。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熱脹冷縮的現象,正處在高溫下的饅頭,突然遇到冷空氣時,肯定會產生回縮的現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饅頭都會這樣,僅僅只有在蒸屜最上層的極個別的饅頭,它們才會有發癟的現象的出現。

其實有關極個別饅頭出鍋會出現發癟的現象,有人還特意做了個實驗,他們證明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饅頭出鍋時,饅頭沒有經過冷卻,而是直接將鍋蓋打開而造成的。

其實關於饅頭出鍋時,會產生塌陷現象的問題,其實給大家的建議就是以下幾點,這其中就包括麵粉發酵的時間是否正常?發酵麵團二次醒發時間是不是到位?

還有就是蒸製饅頭時的水溫是不是都比較合適?還有最後一點就是饅頭在出鍋的時候,打開鍋蓋的時間是不是適宜?

為此,我特意留意了下家裡人蒸饅頭。正好這幾天家裡蒸了些饅頭和花卷,為了印證上邊的問題,我就留意了一下,尤其是在在麵團發酵時,麵團二次醒發時,這幾個過程都按照正確流程進行操作,而且在操作無誤的情況下,

最後在饅頭蒸好準備出鍋時,我故意按錯誤的方法立刻將鍋蓋打開,結果,不出所料馬上就出現了兩三個饅頭回縮塌陷的現象,而在饅頭塌陷的那一瞬間,就被我親眼看到了,明明蒸製的時候是又白又大的饅頭,怎麼會在一瞬間就癟了回去,

這就充分地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饅頭出鍋時立刻就馬上打開鍋蓋,就是饅頭髮癟最主要的原因。

通過這次蒸饅頭的經驗就可以證明,饅頭蒸好後,如果瞬間打開鍋蓋,而不經過冷卻,確實是造成饅頭髮癟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留著了第一次蒸完饅頭之後,在第二次饅頭出鍋的時候,我先將爐火關閉以後,當然沒有立刻就將鍋蓋馬上打開,而是先讓蒸鍋冷卻了七八分鐘左右,然後再將鍋蓋慢慢地打開一條小縫,將鍋中的蒸汽先散發出來之後,

最後才將鍋蓋全部打開,這時你會看到鍋中的饅頭都是又白又大,沒有任何一個饅頭出現發癟的現象。經過兩次蒸饅頭的事實證明,在做饅頭時,只要讓麵團發酵完好,而且在發酵麵團二次醒發揉制到位,

然後在饅頭最後出鍋的時候,不要著急於打開鍋蓋,那麼它就不會出現,極個別饅頭出現發癟的現象了,保證讓你蒸出的饅頭個個又大又白,蓬鬆可口。

那麼我們再來說一說想要蒸出既蓬鬆又光滑的饅頭,這其中的揉面醒面是最關鍵的一步。

在冬季,和面肯定就不能和夏天一樣了。在冬季和面一定要用溫水,大約在30℃最為合適,而且酵母一定提前要用溫水化開了再和面,這樣的話醒發的效果會更好。既然想要蒸出光滑有彈性的饅頭,

在揉面的時候千萬不要怕麻煩,一定要多揉幾遍,一定要揉至麵團表面光滑,看起來微微起筋是最好的。

在麵團揉好後進行醒發,如果有條件能夠將麵團恆溫在20-30℃當然是最好不過的,在這樣環境下更有利於麵團的醒發。我們在判斷麵團是否醒發好最初步的標準就是醒好的麵團的體積變為原來麵團體積的兩倍大,

而且扒開麵團後能夠看到麵團裡有密集而又均勻的蓬鬆小孔,如果看到孔隙非常大,而且大小不一,那就說明面醒過頭了。

然後用手輕輕按按麵團,麵團如果能夠逐漸恢復原狀,那就說明麵團已經醒發的非常不錯了,就可以揉成饃饃上鍋蒸了。

第二,揉面和醒面是蒸饃的第一個關鍵,其實上鍋蒸也是有很大學問的,很多人在蒸饃的時候就忽略了這個問題,那麼如果忽略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導致蒸出來的饅頭又硬又不好看。

等面醒好之後,要再次揉面排氣,但是在揉面排氣的這個階段就不要加太多的乾麵粉,否則會使麵團太幹,然後蒸出來的饅頭還特別容易裂開。

在揉面的這個階段可以將麵團反反覆覆地揉幾遍,揉至起筋之後,這樣蒸出來的饅頭看似蓬鬆,但是吃起來的口感卻很筋道,而不是那種幹的掉渣的那種。等揉好麵團之後再搓成長條,然後就可以切面劑子了。

再蒸出來的饅頭是否大小均勻好看,就取決於面劑子分的是否大小合了。相信大家在對這一道工序都沒有太多困擾和問題。

等把面劑子分好之後,還可以做成自己喜歡的形狀了,但是速度一定要快,千萬不要讓面劑子的表面變幹了。弄好之後,將搓好的面劑子放入鋪有籠屜布的蒸籠中,鍋內添好冷水,然後冷水上鍋,先不要開火,讓它在籠屜中再次醒發15-20分鐘左右,不要小看這一步。

這一步還是非常的關鍵,千萬不要忽略了,其實很多人蒸出來的饅頭蓬鬆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這一步沒有做好。饅頭醒好之後再開大火,一定要保證冷水在10分鐘以內就開鍋,然後大火蒸25-30分鐘即可(請根據饅頭的大小而決定時間)。

第三,千萬不要以為做好前兩步,就萬事大吉了,你的饅頭就一定會成功的,這肯定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等饅頭蒸好之後即使再怎麼迫不及待,也不要立即打開籠屜蓋,就像我們上面說過的,一定要等待5分鐘左右,等待籠屜內部溫度稍微降下來了之後再把籠蓋打開,這樣就能避免了剛蒸好的熱饅頭因為熱脹冷縮而出現塌陷或者是皺皮的現象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的饅頭出鍋時,會突然癟了?有什麼說法嗎?
    為什麼我的饅頭出鍋時,會突然癟了?有什麼說法嗎?就我個人而言,饅頭剛出鍋就突然癟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最主要的原因是麵條沒有發好,放入鍋中的饅頭是用溫水或冷水煮的,這樣饅頭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膨脹,如果直接往鍋裡倒入開水,麵條會被蒸死,再也發不出來。有的時候一鍋饅頭髮的都不錯,總會有一兩個硬邦邦的,那就是鍋蓋上的水珠,在上面,就會變成這樣。
  • 饅頭出鍋的時候突然癟了?這第一步你做對了嗎?
    馬上就要過年了,我的北方家鄉會有「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的說法,以前趕在過年之前家裡都要蒸出很多的饅頭。而在蒸饅頭的過程當中有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小問題,尤其是新手製作的時候更是如此,其中饅頭塌縮、變癟就是一個比較「詭異」的現象,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並解決一下這個問題。本期問題:饅頭出鍋的時候突然癟了是怎麼回事?
  • 小廚師告訴你,為什麼蒸好的饅頭會出現突然癟了的情況
    在我個人看來,之所以饅頭在出鍋的時候會突然癟了,主要就是以下幾個原因的,也就是熱脹冷縮原因,鍋蓋沒有蓋好原因,水蒸氣滴到饅頭原因,首先就拿熱脹冷縮原因來說吧,相信大家對於熱脹冷縮的原理多是知道一點的,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其實我們在蒸饅頭的時候也正是利用熱脹冷縮製作的
  • 蒸饅頭死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各位或許真不知道,看老奶奶的做法
    蒸饅頭死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各位或許真不知道,今天看老奶奶的做法。或許大家會比較好奇為什麼蒸出來的饅頭大部分都是柔軟、白膩,手感和口感都非常好,可是就偏偏就有個別饅頭,它們出現顏色發青,質地變硬甚至無法食用。
  • 蒸饅頭時,偶爾會遇到蒸出的饅頭,有幾個變得塌塌的,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面發得挺好,蒸出的饅頭卻有幾個是塌塌的?我來告訴你原因作為一個山東人,打小就喜歡吃麵食,尤其是饅頭和烙餅,那真是百吃不厭的。那時候家裡蒸饅頭,都是用老肥發酵麵粉,早晨起來家人就把面發上了,到了晚上才能發好,然後在把發好的麵粉揉制排氣後,在醒制很久,然後做成饅頭坯入鍋蒸製,除了有時候鹼兌的不均勻以外,很少出現饅頭塌塌不膨起的現象,但如今蒸饅頭時,卻偶爾會出現一鍋饅頭裡面,出現幾個塌塌的,感覺像死面一樣的饅頭,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蒸饅頭為什麼會出現「死面饃」「花臉的現象?看老奶奶的相關理解
    一種「死面饃」的現象,問題之一: 出鍋的饅頭「癟縮」了,這個問題其實,別說得那麼邪乎,這是蒸饅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的,也往往出現在最頂層籠屜。說起原因來,極有可能是這幾個方面: 1、饅頭蒸熟揭鍋: 按照蒸饅頭的時間,已經達到了20多分鐘,關火後是不可以立即出饅頭的,揭鍋太快饅頭蒸出來像燙了一樣。
  • 蒸饅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你真的知道嗎?看老奶奶是怎麼說的
    一種「死面饃」的現象,問題之一:出鍋的饅頭「癟縮」了,這個問題,在民間已經被迷信化,說成是「鬼捏饃」。其實,別說得那麼邪乎,這是蒸饅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的,也往往出現在最頂層籠屜。說起原因來,極有可能是這幾個方面:1、饅頭蒸熟揭鍋:按照蒸饅頭的時間,已經達到了20多分鐘,關火後是不可以立即出饅頭的,揭鍋太快饅頭蒸出來像燙了一樣。2、使用了低筋麵粉:麵粉的筋度我們很難通過肉眼直接判斷是高中低筋麵粉的筋度。
  • 兩個農村蒸饅頭小妙招!饅頭又白又漂亮出鍋時不粘籠布!看看就懂
    主要原因是自己一直用著錯誤的方法。還有的人蒸一鍋饅頭,看著挺好看,白白的,軟軟的,但是出鍋時,饅頭底部卻粘著籠屜布難以揭下來,用力導致下面的饅頭掉皮,要是自己吃還沒有什麼,過年時讓客人吃難免尷尬。其實,這都是有辦法解決的,而且就是順手的事,黑嫂這就說給您聽。
  • 蒸饅頭被「鬼捏」了是怎麼回事?今天老奶奶來告訴各位答案
    蒸饅頭被「鬼捏」了是怎麼回事?蒸熟的饅頭,出現坑坑窪窪的現象,表皮皺縮不平,就像被「鬼捏」了一樣,這是什麼鬼? 農村家庭主婦會告訴你:哪裡來的什麼鬼,只是在蒸饅頭過程中做錯了一步,才會招致被「鬼捏」,蒸出來的饅頭模樣不好看,吃起來口感也不好。
  • 為什麼饅頭蒸出來會癟回去呢?廚師長告訴你原因,細節最重要
    有一次我就心血來潮蒸過一次,結果出鍋的那一刻饅頭全都癟回去了!而且一點不鬆軟,涼後饅頭特別硬,被媳婦調侃為蒸了一鍋「地雷」。為什麼面發的挺好,而蒸出來的饅頭髮死我丈母娘祖籍山東的,山東人蒸饅頭的水平應該排在全國第一位。她老人家經常蒸饅頭,而且饅頭都可以被他蒸出「花」來。
  • 蒸饅頭時,容易出現「死面」饅頭,什麼原因造成的?有這3個方面
    什麼原因能夠導致出現「死面」饅頭,總結起來,無非有以下幾個方面:1.發麵過程發麵可以說是製作出蓬鬆柔軟饅頭的最重要的一步,如果這一步做不好,後面再努力,也是無動於補。如何發麵?如果放的少了,面不發,如果放多了,那面就會有酸酸的味道,按照酵母的使用說明上來看,平均1斤面使用2-3克的酵母就可以了,所以按照這個量大家可以作為參考。加入酵母的面和好了之後,將麵團用保鮮膜封閉起來,不要有漏氣的地方,放在溫度為30-35度的地方醒發,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 春節開現代索八拜年突然斷軸,車輪飛出,車主:廠家給個說法
    韓系以前在國內的銷量非常不錯,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近兩年銷量直線下滑,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第九代索納塔,據了解,該車型失敗的原因是定位太高了,而同級別對手又非常強大,所以上市以來消費者並不買帳,大部分人還是對第八代索納塔情有獨鍾。
  • 為什麼每次蒸好的饅頭總有幾個發癟死面?麵點師傅告訴你答案
    對於喜歡吃饅頭的人來說,在外面買的饅頭缺少了在家想吃就做的便利與樂趣,因此,關於在家蒸饅頭髮癟死面這個問題,我特意請教了幾位麵點師傅,他們給出的答案與解決方案,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為什麼蒸好的饅頭會出現發癟死面的情況?什麼原因導致?  ①未能將酵母活性發揮最大化、二次發麵沒有排氣。
  • 蒸饅頭為啥會幹癟?麵團怎樣發酵更快?原來有這麼多技巧,漲知識
    蒸饅頭為啥會幹癟?麵團怎樣發酵更快?原來有這麼多技巧,漲知識北方人喜歡吃麵食,尤其是暄軟的大饅頭,是很多人都離不開的主食,外面賣的饅頭,大家都知道會有各種添加劑,吃起來也不如自己蒸的饅頭好吃。但是蒸饅頭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很多人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發麵也加酵母了,為啥和好的麵團就發不起來呢?現在冬天天冷了,發麵得好幾個小時,有啥方法能快速發酵呢?還有明明發麵發的挺好的,蒸出來饅頭怎麼幹癟癟的,這是啥情況?對於這些問題,是很多廚房新手遇到過的,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談談蒸饅頭那些事。
  • 在家蒸饅頭出鍋老縮水,原因就在這,你們都知道嗎?
    我們在家蒸饅頭為什麼總是出現這個問題,一出鍋就會出現縮水,今天小編告訴你這是怎麼做的,自己在家做饅頭,很多人會買自發粉,這是最簡單的方式,反正什麼東西人家都按照科學的比例添加好了,自己只管放水和面,餳發好了就蒸唄!
  • 貔貅左右有什麼說法?講究有哪些?
    了解貔貅的人會發現,在請貔貅時,樣式並不完全一樣,這就牽扯出一個今天要講的問題,那就是貔貅左右有什麼說法了。大家對貔貅的一切都感興趣,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提起貔貅左右的說法,可分為兩種來看,即貔貅左右代表公母,或者貔貅左右代表不同的佩戴方法,具體的就通過下文給大家說明一下。
  • 常吃酵母發酵的饅頭對身體有害嗎?人人說法不同,這裡告訴你真相
    對於北方人來說,每天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麵食,麵食種類特別多,可以做成包子饅頭,麵條餃子等,北方人都特別的喜歡吃,尤其是饅頭這種麵食,基本上365天,每天都要吃,如果一天不吃饅頭,就感覺少了點什麼,而且肚子總是吃不飽,現在有很多人都會到外邊買饅頭吃,一元錢兩個,這樣非常的省時省力,而且外邊賣的饅頭又軟又大
  • 農村大蒸鍋出來的饅頭為何有「死饅頭」,怎樣蒸出好吃的饅頭?
    過去在農村,都用大鐵鍋來蒸饅頭。大鐵鍋蒸出來的饅頭煊蓬、有勁道、好吃。但是如果在蒸饅頭的過程中,操作不當,就有可能蒸出來的饅頭像是被手一個個捏過似的,坑坑窪窪,也不「起發」,並且表皮發青、發亮,看著都難受,別說吃了。農村人稱這種饅頭叫「死饅頭」那出現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蒸饅頭時,出現了「鬼捏饃」是怎麼回事?有人說吉兆,有人說兇兆
    在北方大部分城市,主要以麵食為主,例如包子、麵條、饅頭等,尤其是剛出鍋的大饅頭,暄軟多層,熱氣騰騰,非常的好吃,可是有一個現象時有發生,同一鍋蒸出來的饅頭,有的饅頭沒事,有部分饅頭表面會出現褶皺,而且還變得特別硬,這個情況你遇見過嗎?
  • 蒸饅頭有訣竅,牢記這「4點」,保準蒸出的饅頭,又白又鬆軟
    導語:蒸饅頭有訣竅,牢記這「4點」,保準蒸出的饅頭,又白又鬆軟。我們平民百姓的生活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主食。傳統的南方人喜歡米飯,北方人喜歡包子饅頭。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變,很多的生活習慣都跟以前不一樣了。現在不管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特別喜歡吃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