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饅頭,想必所有的人都是吃過的,它在北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主食。就像南方人喜歡吃米飯是一個道理。不過,吃饅頭不僅要講究味道,還需要看好饅頭的暄軟白淨。
如果將饅頭都蒸成如圖示的樣子,這好像還真的有點「不堪入耳」,這何止是燙了?單就那「黃跡」斑斑,都已經大失眼跌了。就不要說是有食慾了。
一種「死面饃」的現象,問題之一:
出鍋的饅頭「癟縮」了,這個問題,在民間已經被迷信化,說成是「鬼捏饃」。其實,別說得那麼邪乎,這是蒸饅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的,也往往出現在最頂層籠屜。說起原因來,極有可能是這幾個方面:
1、饅頭蒸熟揭鍋:
按照蒸饅頭的時間,已經達到了20多分鐘,關火後是不可以立即出饅頭的,揭鍋太快饅頭蒸出來像燙了一樣。
2、使用了低筋麵粉:麵粉的筋度我們很難通過肉眼直接判斷是高中低筋麵粉的筋度。而麵筋其實就是麵粉的蛋白質含量,麵粉就是由蛋白質的含量而劃分的。恰恰就是這個麵筋才是饅頭儲氣結構起著支撐作用的。
一旦缺乏了這個麵筋,饅頭內部組織就缺乏支撐的「力量」,會是饅頭因水蒸氣的散失而癟縮下去,嚴重的就成了「死面」。正因為是筋度的作用,蒸饅頭不要用低筋麵粉。也就是說,蒸出如圖的「死面」饅頭,就是沒用中筋(或高筋)麵粉的原因。
3、冷水上過面回縮:
饅頭雖然已經做好了,也已經醒好,但是開始蒸饅頭的時候,由於水溫過低,火候半天起不來,饅頭快熟時出現回縮的現象。
4、用了老面發酵麵團:蒸饅頭的前提是要發麵,而發麵的方法有老面、酵母、發酵粉以及泡打粉這四種。
唯有用老面發麵時間最長而且在發酵過程之中麵團會有酸味,又需要加食用鹽中和酸性,一次次操作中難免會有閃失且防不勝防,饅頭時不時會萎縮。倒是用酵母等發酵物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5、食鹼打的不到位:
雖然麵團放在案板上面,在揉面的過程之中,放入的食鹼過於少,麵團是發不起來的,蒸出來的饅頭就好像是燙了一樣。
6、麵團發酵過度:由於有的時候麵團發酵過度了,蛋白質網絡變弱了,入鍋蒸製的時候受熱膨脹,饅頭內部氣體聚集在一起,蛋白質網絡鬆散,無力支撐,使饅頭皮心分離,致使饅頭皺癟成死面。
7、麵團沒有發起來:
在和面的過程之中,雖然麵團已經成形,但是,所用的水有可能過於涼,或是酵母粉有點少,造成麵團發不起來,蒸出來饅頭就像燙了一樣。
8、蒸製時氣壓的原因:饅頭在蒸製過程之中,蒸鍋內外都是一個大氣壓,就是饅頭的內部也要保持在一個氣壓。
但是隨著饅頭受熱程度的加大,饅頭的體積需要膨脹,同時饅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需要溢出。這樣就要產生水蒸氣,大部分二氧化碳逐漸被水蒸氣所替代。饅頭內的氣體實際上成了水蒸氣、水汽和空氣的混合物。
當停止加熱的瞬間,饅頭內溫度下降,部分水汽和水蒸氣幾乎也是在瞬間凝結成液態水。若是饅頭皮的透氣性不是很好,外界氣體還來不及補充,由於水蒸氣凝結造成了體積的損失,氣壓驟降,低於外界的大氣壓,饅頭在這種壓力差的作用下不得不開始皺縮。
老面饅頭「花臉」,問題之二:
從個別的饅頭「黃斑」上面來看,這似乎是用老面發麵的。因為用老面發麵,麵團在發酵過程之中會產生乳酸菌等相關的雜質,為了消除麵團之中的酸味,必須用食用鹼來中和。由於食用鹼是碳酸納,這種含鹽的物質一遇到冷水,瞬間會凝結成小夥粒。
因此,食用鹼只能用溫水融化後再揉入麵團中。如果不用溫水融化,直接將食用鹼揉入麵團中,即使用心的揉過麵團也會是食用鹼有揉得不均勻的時候。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食用鹼的加入也可能揉不好。這樣的後果極有可能是蒸「黃斑點」,甚至是「黃片斑」狀。
其實如果真的要想饅頭蒸的好,必須把握各種的要領,和面必須要用溫水,酵母粉必須要足夠的多,揉面酸鹼要中和,溫水上籠屜時間需要蒸夠,蒸熟饅頭需要等三分鐘,揭鍋取饅頭動作需要迅速,這樣饅頭就不回縮,蒸出來饅頭就不像燙了一樣。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討論哦!如果喜歡我們就點讚關注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