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皇帝都吃什麼——「宮廷御膳」

2020-12-22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在老百姓心中,皇帝過得就是神仙一樣舒適美好的生活。說到吃,歷代君王的御膳,那可真是太講究了。

宮廷御膳代表了歷代當時朝代烹飪的最高水準,每道珍饈,都是御廚心血之作。菜品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臨南為代表,北味以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為代表。共同特點是珍稀名貴。帝王一餐譜,百人數年糧。就連皇帝用水,那也是專供,從元代開始,京西玉泉山的水就成為了御用之水。

隨著朝代更迭,宮廷御膳也經歷了一個由粗至精、由簡至繁、由樸素而奢華的演變過程。上溯至周朝,宮廷御膳就已經初具規模。《詩小雅鹿鳴》記載周天子設宴招待諸侯,「鐘鼓既設,一朝饗之」,在悠揚的器樂伴奏下,婀娜靚麗的舞姬翩翩起舞,再品美酒佳餚,簡直太愜意了。

以清朝的御膳房為例,順治初年,分別稱為「膳房」、「茶房」,歸內務府管轄,設在南三所西側。紫禁城大大小小的宮苑,都有各自的膳房,僅后妃就有八個等級,飯資從十兩到五十兩不等。最大的「御膳房」只為皇帝一人服務。

御膳房設有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五局,「內御膳房」在養心殿側,「外御膳房」在景運門外,有時給當值大臣備膳。養心殿御膳房為皇帝服務人員有幾百名之多,設有承應膳差人「皰長2名、副皰長2名、皰人27名、領班拜唐阿2名、拜唐阿20名、承應長20名、承應人44名、催長2名、領催6名、三旗廚役57名、招募廚役10名、夫役30名」;司膳太監110名。

起於清代的滿漢全席,就是集滿族和漢族烹飪文化之大成者。以北京、魯菜、江浙菜為主,至少108道菜,南菜北菜各五十四道。大部分是黑龍江特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菇、熊掌、鹿尾、豹胎珍稀食材。

滿漢全席禮儀考究,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檯面上四鮮果、四乾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涼盤,後熱菜、甜菜,菜餚196品,點心茶食124品,共計320品。山珍異獸、飛禽海味,合用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沿漢唐遺風名師古樂伴宴,閉門酣歌,紙醉金迷。

歷代清帝的飲食,更是極盡奢靡。《故宮史話》記載了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後的一張晚膳菜單,「十一月初五廚役宋登科恭作」:

汆銀耳、炸鳳尾蝦、燉肉、熘鮭魚片、鍋塌山雞

燒冬筍 燒鮑魚絲 五香雞 清蒸山藥 汆丸子

大蝦米炒韭黃 拌燻雞絲 清蒸扣肉 攤雞子

醋溜白菜 肉片燜燻肝 柳葉湯 木樨湯 燻菜

醬吹桶 小肚(菜餚)

羊肉白菜餡包 大饅頭 杈子火燒 紫米膳 白米膳

甜油炸果 鹹油炸果 粳米粥 八寶甜粥 玉米糝粥

大麥仁粥(蒸食)

由此可見,貪圖物慾、淫靡奢侈也是封建王朝坍塌的誘因之一。

相關焦點

  • 宮廷劇中,皇帝都愛吃御膳房做得什麼菜?部長教你做宮廷菜
    影視片和一些文學作品,經常看到皇帝用餐上的菜一般都是百道,其實這是有些過於誇張,清朝皇帝用膳這個菜其實每餐的量不一樣,一般來說在15—25道菜之間,只有慈禧時期,她的菜要48道左右,每逢過年過節需要108道菜。
  • 清宮廷是怎麼吃飯的?溥儀:皇帝不靠御膳房
    民以食為天,皇帝雖貴為天子,從科學上來說,他還是個人,還是得食人間煙火,該吃的飯還是得吃,愛做的事情還是會做。那清宮廷裡是怎麼吃飯的呢?是不是像我們平時上館子那樣,就等著御膳房上菜呢?在我們一般的印象裡,御膳房就是皇宮裡負責餐飲的機構,為什麼溥儀說皇帝吃飯不靠御膳房呢?
  • 看《御膳房》,品味宮廷美食,皇帝們到底吃的是些啥?
    有這樣一個笑話:古代有兩個農婦聊天,其中一個農婦問:「你說皇后娘娘早上吃什麼?」另一個農婦回答:「肯定是大餅卷大蔥,醬想蘸多少蘸多少,一點都不心疼。」宮廷美食是古代社會最上層的飲食,普通人們還是有點好奇,皇帝到底吃的是什麼?
  • 古代皇帝御膳吃什麼?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
    古代皇帝御膳吃什麼?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 御膳,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廚藝的最高規格。在那個高度專制的年代,皇帝的飲食想必是考究至極。
  • 清代宮廷御膳吃什麼又怎麼吃?有些地方可能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吃晚飯的過程中,太太又在刷不知道刷了多少遍的《延禧攻略》。其中一個片段提到了后妃們都不能和皇帝同桌用膳,但魏瓔珞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居然就敢這麼幹,而且皇上還應允了。這倒給了堃哥寫下一篇文章的靈感。清宮戲看多了,好像人人都能聊聊清宮裡那點事兒。但是對於宮裡的膳食,應該大多數人並不清楚。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
    傳膳的隊伍龐大,並不代表這頓飯能吃好。皇上什麼時候想吃飯全憑心情,而只要皇上叫了「傳膳」,沒有御廚現場開火的道理。並且,皇帝的食物做工複雜,一百多道菜,很多都是御廚提前一天就準備好的,一直在小火溫著,隨時都能上桌。慈禧的一項發明是,在菜裡拼成「洪福齊天」「萬壽無疆」這些字,極盡奢靡。
  • 御膳都給太監吃了,皇上只能喝片湯,這皇帝當得還有什麼勁
    說到皇帝的膳食,一般人想到的詞語就是「錦衣玉食」、「宮廷御膳」,熟悉「報菜名」的大概可以脫口而出: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雛雞燒花鴨燒子鵝……沒錯,宮內的膳食就是這麼奢侈,就是這麼讓人看了流口水,可您要真覺得,當了皇上,就有福分吃這些,那就有點想當然了。
  • 清代皇帝的御膳有多難吃?老宦官回憶:毫無滋味令人生膩
    當了皇帝還有一項令人豔羨的享受:可以大快朵頤,享受世間美食,普通人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珍貴食材,無論「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還是其他什麼稀罕玩意兒,皇帝都能隨時隨地想吃就吃,豈不美哉。很多人心目中會認為,皇帝每天所吃的御膳,用的是全國各地進貢而來的做好的食材,御膳房的主廚們,又都是天下第一流的高手名廚,御膳也應該是人間難得一見的美味,色香味俱全,鮮美可口,嘗一口能讓人鮮掉了舌頭。但實際情況卻與此大相逕庭。比如清代皇帝的御膳,味道就讓人不敢恭維,在清宮多年的老宦官在回憶錄中說過:「毫無滋味,令人發膩」。
  •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很多人以為,皇帝的飯菜肯定是「御膳房」做的。其實,這是「清宮戲」的效果。歷史上,只有清代設置御膳房,掌管宮內備辦飲食及典禮筵宴,隸屬內務府,位於紫禁城東路、南三所西側。 那麼戰國時期的御膳房叫什麼呢?
  • 御膳房的膽子有多大?無論皇帝要吃什麼菜,他們都敢矇混過關
    御膳房是給皇帝做菜的部門,只是他們服務的對象是皇帝,所以和「御膳」沾邊了。若是給別人做菜的,也就是廚師一個,最多加上一個幫廚和採辦。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部門,我認為他們是皇權社會下最能陽奉陰違的一群人。
  • 清宮御膳房上菜,會提前一天準備好,可皇帝吃飯不靠御膳房
    那麼皇帝呢?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呢?尤其是在飲食上。通過影視劇我們知道一般皇帝的飲食是由御膳房負責的,但是溥儀卻說,一般皇帝吃飯時不用御膳房的,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正常的飲食規律,一日三餐。當然也有一日多餐者,在很久以前,人們能夠達到一日兩頓飯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對於皇宮來講,肯定是比這些都要任性的,尤其是在明清時期。
  • 檔案春秋︱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從《御茶膳房》檔案的窗口,或許使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真實的清宮膳食制度和膳食演變,了解不同皇帝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皇帝一天兩頓正餐那麼清廷皇帝一天吃幾頓飯,都吃些什麼呢?根據清代典制的記載,皇帝每日兩餐,分別為「早膳」和「晚膳」,確切地說指的是正餐兩頓。在兩頓正餐之外還有若干次點心或零食。
  • 專研故宮美食40年,80餘篇御膳檔案,她用一本書揭秘宮廷生活!
    比如民間傳聞說皇帝每頓都要吃108道菜,其實都是民間的想像,很多皇帝不僅用餐樸素,甚至宮廷宴會時王公參宴還要自帶酒水。皇帝的飯局 很多人對於宮廷美食的想像都來自於武俠小說與宮鬥劇中。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常常能見到關於宮廷的描述。《射鵰英雄傳》中著名「吃貨」洪七公曾經為吃一道宮廷美食「鴛鴦五珍膾」,藏身於臨安御廚三個月,吃遍宮廷美食。
  • 中國傳統糕點之京派糕點:你吃過御膳出品的宮廷糕點京八件嗎?
    說到「吃」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做個品質吃貨應該是吃貨們最高的追求了,不過丹姐應該算是一個有態度的吃貨,在「吃」這個方面是一般不會輸給別人的。北京人兒見了,北京話兒聽了,北京味兒嘗了,那你吃過那御膳出品的宮廷糕點「京八件」了嗎?
  • 古代皇帝一般都吃些什麼,一頓御膳有幾道菜?說出來你都不敢信
    我們一般看古裝劇的時候,總是會對著裡面那些精美的膳食流口水,覺得皇帝這吃的也太好了吧?不僅皇帝,還有一些身份比較高的後宮娘娘們,一餐飯能吃一大桌菜,想吃什麼吃什麼,把現代吃貨饞的不要不要的。
  • 【古人有癮】紫禁城吃喝指南:皇帝過年吃什麼?怎麼吃?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9日電 題:【古人有癮】紫禁城吃喝指南:皇帝過年吃什麼?怎麼吃?  作者 宋宇晟  故宮角樓餐廳的年夜飯近日引發關注。這也勾起了不少網友好奇心:在紫禁城中,古代帝王是如何吃飯的呢?他們過年時也像今天的人們一樣要吃年夜飯嗎?
  • 清宮御膳房到底有多少工作人員?後宮一次吃多少?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吃的好,到底有多好呢?我們今天就以清廷御膳房為切入點,來聊聊宮廷飲食那些事兒。到底御膳房的機構設置有多臃腫?清朝後宮過生日有哪些菜?如此多的菜品又沒有冰箱,用於儲存食材的冰塊到底哪來的?剩的比吃得多,那麼剩下的飯菜難道奴才們就全吃得下麼?剩菜都去哪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幾個有意思的問題,一起梳理一下御膳那些事兒。
  • 並不存在的「滿漢全席」,清朝皇帝一日三餐都吃啥?
    據說滿漢全席是當年清朝皇帝才能享用的美食,體現了中國最頂級的廚藝水平,據說有上百道菜,能讓人連吃三天不帶重樣的。但實際上,我們翻遍清朝的記載,都沒有找到「滿漢全席」這一說。那麼,「滿漢全席」的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清朝的宮廷宴會,其實一開始不太講究。
  • 宮廷御膳烹飪技法今年將申報國家級非遺
    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倡導下,瀋陽創辦御膳酒樓並舉辦多屆中國宮廷廚藝培訓班。曾侍奉過鹹豐、同治、光緒(包括慈禧太后)、宣統皇帝的清廷廚師梁忠,晚年收唐克明為徒。唐克明後落戶瀋陽,收李鴻志為徒。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幾十年來,以滿漢全席為載體的宮廷御膳烹飪技法,在向世界宣傳和推廣中華飲食文化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華悠久璀璨的飲食文化和技藝超群的烹飪技法。標準不一 版本混雜在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滿漢全席從宮廷走向民間,推向各地。
  • 跟著《延禧攻略》吃宮廷美食,你可以吃得比皇帝更好
    清朝中葉,有位湖垛(今建湖縣城所在地)出身的御廚師,精心製作一種帶有藕粉圓子民間獨特風味的宮廷點心——藕粉圓子,皇帝吃後大為讚賞。 藕粉丸子以江蘇鹽阜和湖北黃岡的最為有名。傳統的湯圓都以糯米粉作原料,而藕粉圓的製作可謂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