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2020-12-09 騰訊網

很多人以為,皇帝的飯菜肯定是「御膳房」做的。其實,這是「清宮戲」的效果。歷史上,只有清代設置御膳房,掌管宮內備辦飲食及典禮筵宴,隸屬內務府,位於紫禁城東路、南三所西側。

那麼戰國時期的御膳房叫什麼呢?

在《孟子·梁惠王上》上這樣寫道:「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從中不難發現戰國時期給帝王做飯的稱之為庖廚

其中「君子遠庖廚」,是孟子勸誡齊宣王實行仁術。

到了秦朝,開始出現專門的機構,叫光祿寺。起先是秦代的一種制度。其中包含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澧膳饈之事,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少卿備而為之貳,丞參領之。

秦朝又稱主事之人為郎中令,漢初沿襲。到了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勳。東漢末年又恢復郎中令的稱呼。主管宮廷宿衛及侍從,是當時的諸官之長。

雖說光祿之名始於漢代,但到了魏晉,逐漸演化為主管宮廷膳食的機構。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魏、晉之後的南朝宋、齊及北魏均稱郎中令。到了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從此之後,光祿寺主管皇室膳食,並作為專職管理,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這樣寫道:「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大致意思與上文相同。

《晉書.職官志》:「光祿勳,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

光祿勳初始是掌宮殿掖門戶,是皇帝的侍衛長,因親近皇帝而極為重要。

元朝光祿寺屬宣徽院。

到了明初,光祿寺沿襲元制,之後卻一再改動,在吳元年設宣徽院,洪武元年改宣徽院為光祿寺。洪武八年改光祿寺為光祿司。洪武三十年復名光祿寺。

隋唐年間開始出現另一個管理皇上夥食的機構——尚食局。

尚食局是中國及朝鮮古代負責供應皇室夥食的機構,首席女官為尚食,下有司膳、司醞、司藥、司饎,此外還有食醫。

隋朝開皇初年,尚食局隸屬於門下省,尚食定員二人,設有食醫四人,唐朝改隸屬於殿中省,尚食二人,食醫8人。

唐朝則設有秘書、殿中、內侍三省,其長官也都稱「監」。秘書省掌管經籍圖書之事,下領著作局和司天台。殿中省和內侍省為內廷掌管皇帝詔旨傳遞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機構。

宋代時為殿中省尚食局,金、元尚食局屬宣徽院。明代有尚膳監、光祿寺、尚食局同掌夥食。明朝時期有《宮廷睹記》記載,光祿寺擬好菜單,交給皇帝過目,轉交尚膳監烹調,最後由尚食局伺候用餐。

有相關記載,尚食局內有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御,尚食先嘗之。伺候皇帝用膳,並且每一道菜要尚食先試菜

尚食局下轄四司,分別是:司膳司,主管食品加工,烹飪;司醞司,主管酒的醞釀以及日常用酒;司藥司主管醫方藥物,就是現在的藥膳;司饎司,主管宮裡的柴火,炭火等能源物資。

另外說說朝鮮的尚食局,朝鮮的尚食局大體上仿製唐朝,在高麗時代始設尚食局(상식국),負責侍候國王飲食。穆宗朝設有奉御、直長、食醫等職位。文宗定奉御一人秩(正六品),直長二人(正七品),食醫二人(正九品)。忠烈王三十四年改尚食局為「司膳署」,直至恭愍王五年恢復尚食局,十一年又改稱司膳署,到十八年又改回尚食局。吏屬包括書令史四人。改來改去還是原來的味道好。

上面說到明朝光祿寺,是專門供王朝中央政府膳饈的一個機構。有記載「上至玉食、慶典、祀典,下至各官供具,四夷賞宴,小至禁衛監局廩餼,皆出於此。」此時的光祿寺人員眾多,涉及面廣,宮中的各種大宴都由操辦。經筵、日講結束之後,賞賜大臣的酒飯也由光祿寺辦理。

除了配合尚膳監、尚食局給皇上準備用膳,光祿寺還是一個龐大的物資採購部門:各地進貢的方物,如魚、肉、茶及各種土特產等,也由光祿寺來收納並處理。《明會典》記載:「凡歲派光祿寺牲口十萬隻口:上半年五萬隻口,下半年五萬隻口、俱行浙江等布政司、兩直隸各府派屬徵解。」「隻」同「只」,足可見皇宮內一年消耗的物資有多麼驚人。

雖說光祿寺是國營食堂,但大鍋菜裡口味也是眾口難調,口味之差也是出了名的。《萬曆野獲編》有「京師名實相違」條目:「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 名實相違就是有名聲和實際相互違背的意思。雖然老百姓沒吃過光祿寺飯菜,但他的難吃卻都知道。原因很簡單,他們做的飯菜都太講究規矩,不合口味。

那皇帝怎麼辦呢?也吃這麼難吃的飯菜嗎?

當然,即使光祿寺的飯菜難吃,皇帝也得吃,因為這是制度,不然皇帝親自下廚嗎?

劉若愚是明代宦宮,他在《酌中志》中是這樣寫的:「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至十三年,復令司禮掌印、掌廠、秉筆炤先年例挨月輪流辦膳,仍遵祖制也。」 眾所周知東廠主要是皇帝身邊的親信,辦理國家大案要案,專門查人、關人、打人,但人傢伙食卻並不差。

太監有權有錢,但錢再多沒有用,不如及時行樂,吃好喝好。因此太監的銀子主要用在口腹之慾上,所以差不多都是美食家。太監輪流給皇帝做飯,管東廠的他也管做飯。

朱元璋一生崇尚簡樸,從沒亂享奢靡,到了他的子孫後代奢靡之風日成氣候。

到了清朝,大家都知道的御膳房就出生了。在內務府下設專門機構,管理皇帝、后妃及宮中其他皇室成員等人員的飲食及典禮筵宴等事宜。順治初年,分別稱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茶房、膳房合併為「御茶膳房」,其長官為管理事務大臣。後稱為 「御膳房」。

御茶膳房的下屬機構有膳房、茶房、肉房、幹肉房,其中膳房、茶房各設有銀器庫。

但確切來說御膳房這樣的題詞出現在皇帝膳房牌匾上是嘉慶年間才出現。單就論「膳」本身就有皇帝御用之意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坑皇帝的,竟然是那些御膳房的御廚們?
    史上最坑皇帝的,竟然是那些御膳房的御廚們?人活在世上最基礎的就是要吃飯,就是要進食補充能量,這樣才能長長久久的活下去,從這個方面來說的話,吃這個字在人的一生中佔了很大的一個比重。即使是古代為高權重的皇帝對於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即使是在清心寡欲的皇帝在吃的方面,也是很花費心思的。清朝把為皇帝做飯的地方叫做御膳房,給皇帝做飯的那些廚師叫做御廚,這些人佔據了皇上一天大部分時間,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各個主子做出可口的飯菜,而且因為食材的採買其中的差價很大,所以他們每一個人,他們每一個在御膳房當差的人員都是富得流油的。
  • 溥儀:皇帝不靠御膳房
    在清宮廷裡吃飯並沒有所謂的固定時間與餐數,完全是由皇帝決定的,完全靠皇帝本身的自律性。皇帝只要說一聲「傳膳」,皇帝跟前的太監就會向養心殿的太監傳話,養心殿的太監再向御膳房的太監傳話,聲波畢竟跑得比人快。御膳房的太監一聽到指令,立馬組織人力,由幾十人組成像挑嫁妝一樣的隊伍,把菜抬到皇帝所在的地方。雍正皇帝之後,皇帝一般在養心殿東暖閣吃飯,因為皇帝常在養心殿辦公。
  • 古代御廚每天給皇帝做飯,怎樣防止他們下毒?清朝的辦法最管用
    皇帝的安全保衛體系中,有一個潛在的漏洞對皇帝威脅最大。皇帝也和平常人一樣也要一天三頓飯,還有門類繁多的茶酒飲料,如果給皇帝做飯的御廚乘機下毒,確實防不勝防。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代皇帝們也不傻,為了防止類似事件,他們也針對每天的飲食飯菜採取了一整套完善的防範措施,歷朝歷代各有不同,但綜合來看,清朝的辦法最管用。
  • 如果在御膳房下毒,能毒死皇帝嗎?溥儀:長這麼大沒吃過一口熱飯
    在古代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職業叫「皇帝」,皇帝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但是普天之下想要取而代之的卻數不勝數,所為他們往往都自稱為「孤家寡人」,因為真正能夠信任的人很少,大多數都是臣服於他們的權力之下,當他們的權力被奪走很有可能將面臨殺身之禍,所以他們處處提防,甚至連吃個飯都要小心翼翼。
  • 清代皇帝的御膳有多難吃?老宦官回憶:毫無滋味令人生膩
    很多人心目中會認為,皇帝每天所吃的御膳,用的是全國各地進貢而來的做好的食材,御膳房的主廚們,又都是天下第一流的高手名廚,御膳也應該是人間難得一見的美味,色香味俱全,鮮美可口,嘗一口能讓人鮮掉了舌頭。但實際情況卻與此大相逕庭。比如清代皇帝的御膳,味道就讓人不敢恭維,在清宮多年的老宦官在回憶錄中說過:「毫無滋味,令人發膩」。
  • 清宮御膳房上菜,會提前一天準備好,可皇帝吃飯不靠御膳房
    那麼皇帝呢?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呢?尤其是在飲食上。通過影視劇我們知道一般皇帝的飲食是由御膳房負責的,但是溥儀卻說,一般皇帝吃飯時不用御膳房的,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正常的飲食規律,一日三餐。當然也有一日多餐者,在很久以前,人們能夠達到一日兩頓飯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對於皇宮來講,肯定是比這些都要任性的,尤其是在明清時期。
  • 甄嬛傳:華妃和甄嬛為什麼都嫌棄御膳房的吃食?
    故宮內的御膳房有兩處:一處是在景運門外,叫"外御膳房",又叫"御菜膳房"。一般製作大宴群臣的"滿漢全席",有時還為值班大臣備膳。另一處在"養心殿"側,叫"內御膳房",又稱"養心殿御膳房",無數珍饈異饌都出於這裡。 不僅如此,每年夏季到來之際,紫禁城暑熱難消,皇帝還會搬到圓明園去居住。到了秋天,皇帝又會興師動眾地前往熱河打獵。因此,圓明園和熱河都有一套御膳房班子,分別叫「園庭膳房」和「行在御膳房」,為皇帝提供膳食。
  • 看看皇帝都吃什麼——「宮廷御膳」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在老百姓心中,皇帝過得就是神仙一樣舒適美好的生活。說到吃,歷代君王的御膳,那可真是太講究了。宮廷御膳代表了歷代當時朝代烹飪的最高水準,每道珍饈,都是御廚心血之作。就連皇帝用水,那也是專供,從元代開始,京西玉泉山的水就成為了御用之水。隨著朝代更迭,宮廷御膳也經歷了一個由粗至精、由簡至繁、由樸素而奢華的演變過程。上溯至周朝,宮廷御膳就已經初具規模。《詩小雅鹿鳴》記載周天子設宴招待諸侯,「鐘鼓既設,一朝饗之」,在悠揚的器樂伴奏下,婀娜靚麗的舞姬翩翩起舞,再品美酒佳餚,簡直太愜意了。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
    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已經走出御膳房。太監們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清朝乾隆年間皇帝的菜譜,每頓飯120道菜,一張桌子都擺不下,遠處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揮太監們拿過來。
  • 御膳房的膽子有多大?無論皇帝要吃什麼菜,他們都敢矇混過關
    御膳房是給皇帝做菜的部門,只是他們服務的對象是皇帝,所以和「御膳」沾邊了。若是給別人做菜的,也就是廚師一個,最多加上一個幫廚和採辦。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個部門,我認為他們是皇權社會下最能陽奉陰違的一群人。
  • 宮廷劇中,皇帝都愛吃御膳房做得什麼菜?部長教你做宮廷菜
    影視片和一些文學作品,經常看到皇帝用餐上的菜一般都是百道,其實這是有些過於誇張,清朝皇帝用膳這個菜其實每餐的量不一樣,一般來說在15—25道菜之間,只有慈禧時期,她的菜要48道左右,每逢過年過節需要108道菜。
  • 皇帝的飲食並不豐富,甚至還不如平常人家,這與御膳房有很大關係
    御膳房裡年長的廚師御膳房的廚師廚藝一般同時,作為皇帝不可能不考慮食材費用的問題。國庫的錢要儲備用來預防外災的,皇宮裡這麼多人的飲食是一個大開支,要是長時間都以山珍來烹飪,國庫肯定很快就虧空了。同時,有些朝代的御膳房因為皇帝的不過問,所以惡意將食物漲價以此賺錢。《清史稿》曹振鏞明了御膳房有剋扣之意,便不敢如實作答,於是託故說「臣少患氣病,生平未嘗食雞子,故不知其價。」
  • 看《御膳房》,品味宮廷美食,皇帝們到底吃的是些啥?
    另一個農婦回答:「肯定是大餅卷大蔥,醬想蘸多少蘸多少,一點都不心疼。」宮廷美食是古代社會最上層的飲食,普通人們還是有點好奇,皇帝到底吃的是什麼?《國寶檔案·御膳房》為人們揭開了清代宮廷飲食的神秘面紗,這一部由央視出品的9集紀錄片,講述了清朝御膳房的一些故事。
  • 甄嬛傳:華妃和甄嬛為什麼偏愛自己的小廚房,而嫌棄御膳房的吃食
    順治初年時,分別稱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時,將茶房、膳房合併為"御茶膳房"故宮內的御膳房有兩處:一處是在景運門外,叫"外御膳房",又叫"御菜膳房"。一般製作大宴群臣的"滿漢全席",有時還為值班大臣備膳。另一處在"養心殿"側,叫"內御膳房",又稱"養心殿御膳房",無數珍饈異饌都出於這裡。
  • 清代御膳房下設哪些機構,御廚們是如何工作和管理的?
    清代御膳房對於很多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在影視作品和民間小說中經常提及。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它是負責清宮皇帝、后妃的日常飲食的機構。事實上,這裡存在很大的誤區,筆者根據有關清宮史料對御膳房這一機構作一個較為詳細的介紹。
  • 清宮御膳房到底有多少工作人員?後宮一次吃多少?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吃的好,到底有多好呢?我們今天就以清廷御膳房為切入點,來聊聊宮廷飲食那些事兒。到底御膳房的機構設置有多臃腫?清朝後宮過生日有哪些菜?如此多的菜品又沒有冰箱,用於儲存食材的冰塊到底哪來的?剩的比吃得多,那麼剩下的飯菜難道奴才們就全吃得下麼?剩菜都去哪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幾個有意思的問題,一起梳理一下御膳那些事兒。
  • 古代皇帝御膳吃什麼?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
    古代皇帝御膳吃什麼?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 御膳,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廚藝的最高規格。在那個高度專制的年代,皇帝的飲食想必是考究至極。
  • 古代皇子想奪位,為什麼不在御膳中做手腳?溥儀:一言難盡
    歷朝歷代,覬覦王位的人卻不在少數,然而當權皇帝有且只能有一位,所以想要坐上王位,就必須將當任天子趕下來。而皇帝作為一個國家的命脈,作為江山社稷的根基,為了避免死於非命,自然需要時時堤防的。縱觀中國王朝歷史,多數皇帝或者政權都是被起兵或政變取締,而真正被毒殺的皇帝並不多。據《資治通鑑》中記載:「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不時崩於未央宮。」
  • 古代皇帝一般都吃些什麼,一頓御膳有幾道菜?說出來你都不敢信
    我們一般看古裝劇的時候,總是會對著裡面那些精美的膳食流口水,覺得皇帝這吃的也太好了吧?不僅皇帝,還有一些身份比較高的後宮娘娘們,一餐飯能吃一大桌菜,想吃什麼吃什麼,把現代吃貨饞的不要不要的。
  • 打破你對御膳的幻想:清代御膳又費錢,還不怎麼好吃
    他們比較喜歡將御膳賞賜給大臣或者是身邊的人,而更多的御膳都被浪費了。有勢力的太監不吃剩飯,地位低的太監又得不到,所以這些東西都被倒到了陰溝裡。道光算是一個比較節儉的皇帝,有一次他看到每天被扔的食物太多,便下旨成立出售之所,從此讓這些御膳可以被賣到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