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片和一些文學作品,經常看到皇帝用餐上的菜一般都是百道,其實這是有些過於誇張,清朝皇帝用膳這個菜其實每餐的量不一樣,一般來說在15—25道菜之間,只有慈禧時期,她的菜要48道左右,每逢過年過節需要108道菜。御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真正得名是在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御膳房牌匾高高懸掛著。那御膳房都做哪些美食?
皇帝用膳分早餐和晚餐兩頓,早餐一般是早晨六七點鐘,晚餐是在下午一兩點鐘,實際上也是午餐,在早餐前和晚餐後各有一次小吃,晚上會吃一些夜宵小吃。
八寶豆腐
據說,康熙皇帝喜歡吃豆腐,御膳房選取優質黃豆做成嫩豆腐,給皇帝做了一道豆腐羹,康熙品嘗後連連稱讚,這道豆腐裡主要食材有八種,所以被命名為八寶豆腐,豆腐口感絕嫩,鮮美可口。八寶豆腐的做法:嫩豆腐切丁,加入香葷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汁翻炒。
水煮肉
過去民間所說的吃肉,並不是指炒菜裡放的肉絲、肉片兒,也不是指吃烤鴨或是涮羊肉之類的肉,而是特指一種叫白煮肉的菜,白煮肉就是用白水煮大塊的豬肉,據說這道菜是從紫禁城裡傳出來的,清朝的滿族是遊牧民族,清朝初期,每逢打了勝仗之後,皇家都要宴請八旗子弟吃白煮肉,到了冬至、祭天、祭祖的時候也要吃白煮肉,後來,滿族入住北京為了表示不忘祖宗的傳統特意在坤寧宮裡添置三口大鍋,祭祀用的白煮肉就來自這裡。後來白煮肉太過於清淡,便演變成另一種美食——砂鍋白肉:切片的豬肉沸水煮,放在小砂鍋裡,再用豬肉的湯、酸菜、粉絲、海米和口蘑一起小火慢煨,砂鍋白肉就做好了!砂鍋白肉是過去北京最便宜的菜,也是老北京人冬天的一大享受。
豆汁兒
豆汁兒看起來顏色灰裡透綠,喝起來又餿又酸,一般人很難接受,但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有時候甚至能上癮。據說,豆汁兒歷史悠久,早在遼宋時期,豆汁兒就是民間大眾化的食品;清朝時,京城百姓愛喝豆汁兒,也很風靡,相傳,清朝乾隆十八年有人專門把豆汁兒風靡的事上奏給了皇帝,於是,民間的豆汁兒成了宮廷的御膳。
麻豆腐
和豆汁兒稱為親兄弟的麻豆腐,也是一道宮廷愛吃的小吃,慈禧老年時期尤為愛吃,麻豆腐和豆汁兒都是來自粉坊,是製造綠豆粉絲和澱粉的下腳料,把下腳料用火燒開,用布過濾後流下去的是豆汁兒,布上控淨水分留下的,便是麻豆腐,麻豆腐跟豆汁兒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酸香味,這麻豆腐則比豆汁兒容易接受,炒麻豆腐是舊時北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把滾燙的辣椒油澆到麻豆腐的青韭上,只聽見刺啦一聲,青韭的芳香就完全地揮發出來了。
糕點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因為得到皇家青睞,而升格為御膳小吃,比如豌豆黃、芸豆卷、小窩頭、驢打滾兒等等,驢打滾兒名字很俏皮,其實它跟驢一點關係也沒有,驢打滾兒本名叫豆面糕,因為外面裹著豆麵粉,看上去像小毛驢兒撒歡打滾後沾上一身黃土,所以得了這麼個雅號,如今也成為北京著名的風味小吃受到人們的喜愛。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者關注部長,訂閱獲取更多精彩內容。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或感想,歡迎評論下方留言,我會及時一一回復,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