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人做1個地產項目?!極簡組織真的能實現嗎?

2020-11-13 明源地產研究院

「極簡組織」最近刷爆地產圈。其引爆點,是碧桂園將在最近新成立的27個區域試行「極簡」模式,簡單來說,新區域平臺僅配置約10人,每個項目僅配置3人。

其中,區域團隊聚焦投資、營銷、設計、成本、財務、運營綜合(人力行政)等;

項目部配置三個人,項目總負責全面管理、報建和外聯;工程經理負責安全、質量、進度、成本;項目綜管負責集團所有資料及文書並協助報建。

這令地產許多地產人感到震驚。要知道,按照行業同行做法,一個十萬方左右的項目常規配置需要:1個項目總,1個工程經理,1~2個土建工程師,1個機電工程師,1個報建主管。如果是精裝修項目,可能還要再加一名精裝工程師。另外,還需要招採、成本、設計等若干職能人員。

三個人做一個項目,有可能嗎?

有可能。但並非所有的房企都實現。``

三個人做一個項目,並非不可能

業內熱議極簡組織的時候,明源君想起了此前曾有一位項目總在明源地產研究院分享過4個人做完一個項目的經驗。

這裡再摘錄這位項目總當時的描述:

我原來在海南鳳凰水城工作時,開發一個3.5萬平米的小項目,產品也是豐富多樣,有洋房、別墅和高層,我們從公司成立到項目結束,一共7位員工,其中還包括一名會計、一名出納和一名職業司機,房地產專業其實僅4位員工。

我是項目總,配備了2名工程人員,一名營銷人員。設計階段,工程人員負責;報建階段,全員參與;招標階段,工程主導;工程階段,工程管控;營銷階段,營銷對接;結算階段,工程和財務配合;期間我們還完成4個億的開發貸。當時做的也並不辛苦,每天和同事在樓下散步遊泳,回想起來很是愜意!

對比碧桂園的此次調整,會發現其實人員配置是相似的,因為碧桂園的營銷條線是獨立的,編制不設。事實證明,3、4個人做一個項目是可能實現的。

而最近關注度非常高的另一家房企濱江地產,僅901名員工的濱江就創造了千億的業績,人均效能超1億元。同等規模的房企,至少3000人起步。在濱江內部,一個項目只需要3~5個人。

以10萬方項目為例,設項目經理一人,同時配置土建二人,安裝一人,前期、景觀、精裝修人員可根據開發周期在各項目輪轉,兼顧各個項目。

在明源地產研究院的社群裡面對「極簡組織」這一話題討論得特別激烈,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用腳投票,認為極簡模式是開倒車,為啥?以前的開發公司現場甚至可以做到沒有甲方人員,掛個總包直接對接勞務。

而明源君認為,這與現階段所提倡的組織極簡有一定相似性,同時也有很大區別。

相似方面在於現場管理人員結構精簡,差異在於,現階段的房地產市場與早期已截然不同,房企內部管理較此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進化。極簡組織不是簡單粗暴的縮減人員,而是內部管理升級後的結果。

實現組織極簡需要四大保障

組織極簡在表象上看首先體現為人員精簡。但要注意的是,假設原來四個人走一個流程,變成兩個人以後,該幹的活還是那麼多,那這兩個人的工作量就翻倍了。其他條件都不變,而任務量暴增,所造成的結果要麼目標完不成;要麼蘿蔔快了不洗泥,工作質量打折扣。

三個人做一個項目,還要保證項目順暢運轉,「做一成一」,需要內外部資源的有力支持。

1、組織扁平,流程和制度簡單化

許多房企規模增長的同時,管理越來越複雜化。員工大量時間花費在開會、走流程、等審批、做報告上面。無論大事小事,動輒開會、做PPT、做表格。

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導致組織臃腫效率低下。

人效提升的前提,一定是組織架構偏平化。

組織層級不能太多,權力充分下放。正如這兩年頭部房企都在提的,「精總部強一線」。

比如濱江採用扁平化的管理架構,使問題從發起到管理層決策只需1-3天,流程短,速度快,工作更高效,真正做到忙而不繁、忙而不亂。

前文提到這個案例,作者也特別提到,當時項目上沒有採用企業通行的KPI考核,也沒有項目管理PMP,每月一張財務報表和一份工作說明書,只是一張表格,幾乎不佔任何時間,這也是四個人能完成一個項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採用拓撲結構的組織模式,人力資源高度共享。

拓撲結構主要指各節點通過傳輸線互聯連接起來,並且每一個節點至少與其他兩個節點相連。這種結構常見於網絡連接上。而應用在組織管理上,體現為任務集群,人員共享。也即項目上只設幾個固定編制人員,其他人員可以在不同項目之間流動共享,一個人兼顧幾個項目。

比如前文提到,濱江的前期、景觀、精裝修人員可根據開發周期在各項目輪轉,兼顧各個項目。

碧桂園去年底對營銷線的調整,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打破各崗位的工作邊界。

務分配。也就是說,員工的工作職責不再局限於原來的崗位職責,還將通過競爭區域層面,後臺職能崗(營銷支持、人力資源、品牌管理)採用「工作集群+敏捷分配」的方式進行任命、輪值、指定等多種方式,主動或被動的匹配到各工作集群開展工作。

萬科去年推出的「任務為中心事件合伙人制」也是類似思路。根據事件(任務包)的需求,拆解原有部門/中心職務劃分,臨時組織事件合伙人參與工作任務。任務完成後,事件合伙人就回到之前所在的部門/中心,而且,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加入到多個事件群組中,形成了多任務包的工作模式。

再者,減少在審批申請方面的工作量,對一線充分授權。

舉個最簡單例子,有的項目超過5000塊的變更就得區域審批,一個流程走下來一個星期就沒了,一線人員有多少時間精力耗費在走流程上?!有的房企更誇張,每個月各種各樣的表格匯報,小事小匯報,大事大匯報,項目都要設置一個人專門做表格做PPT、對接區域。

授權不充分,集團啥事都要管,從本質上還是對員工不夠信任,所以事無巨細都要過問。這一點不解決,公司少不了各種繁文縟節,人員怎麼樣都不可能精簡。

2、強大的配套支持,分擔一線的工作量

①集團和區域提供職能支持,項目部可減少編制

目前許多房企採用的是矩陣式組織架構,職能條線編制放在區域公司,而不在項目公司。

碧桂園此次變革,獨立的財務運營中心和營銷管理中心落實到位是其實現項目層面組織極簡的保障。其中,財務由集團財務共享中心完全可以統一集約化管理,營銷由區域營銷管理部門負責,設計則由碧桂園集團旗下的設計院負責。

②用制度牽引,工作高度標準化

管理需要解決兩個層次的問題,一個是「願意做好」,另一個是「怎樣做好」,前者解決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問題,後者解決員工能力圈問題。

組織精簡,需要對一線充分授權。但是,如果沒有標準化做保證,對一線放權必然「一放就亂」。

標準化簡化了工作流程,讓員工可以依樣畫葫蘆般的將工作完成。比如設計,一些房企圖紙高度標準化,有人稱一張圖紙全國通用。這說法雖然有誇大成分,但產品及管理標準化絕對是提效保質的保證。

近年來房企都在加速標準化建設,覆蓋從產品研發到交付管理全流程。

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是完成產品體系建設,按照檔次不同形成成本適配標準。比如立面固定為幾十種,不管是哪個檔次的項目,設計都可以快速從圖庫套圖。

又如工程管理上,從樣板到缺陷管理,到成品保護,驗收交房等都形成標準,一線員工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規避絕大部分的問題。舉個例子,有些房企形成了幾百條的缺陷清單,一線在做項目驗收的時候,只需要對著表格一項項的檢查,沒問題的打鉤,有問題的標註並發起整改。

標準化讓工作具備可複製性,簡化決策流程的同時也避免了決策落地時變形走樣,極大提高了組織效率。

②強大的供應鏈支持,責任直接落到供方頭上

現在很多地產公司,都把甲方幹成了乙方。

比如地產工程相當於總包施工員,除了管理土建總包外,還要管理上百家分包單位。由於施工單位和監理都不給力,甲方還常常要向下補位。甲方工程師許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查螺杆洞,查頂板,查防水層……

如果項目上管工程的只剩下一名工程經理,顯然,他沒有這麼多的時間精力事無巨細的去管,但他要對項目的質量安全進度負責,那麼只能將責任壓實到合作單位身上。大總包、大監理就是比選配套了,總包和監理分擔了大部分管理工作,將甲方從繁瑣的日常細節中解放出來。

也有人質疑,就算給供方再多的錢,他也不會站在甲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考核機制很難落到位。

而明源君認為,一些房企可以做到。部分房企已經打通了地產上下遊全產業鏈,比如一些頭部房企擁有自己的設計院、總包單位、監理公司、造價諮詢公司、材料公司等等,這些都是同個集團旗下的兄弟公司,集團的強考核可以落到每家子公司上。

就拿監理來說,一般監理費3~4塊,有的房企有自己的監理公司,監理費可以給到30多塊。也就是說,小甲方大監理模式,項目上甲方工程師的數量比監理數量少,質量安全全權歸給監理管。這樣一來,減少重疊管理,責任落到位,不會再出現制度考核了甲方自己員工,卻制約不了乙方的情況。

3、人才精英化,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

過去,我們常講,房企是資源整合者、是管理者,真正幹活的其實都是乙方。

比如工程,幹活有施工單位,驗收有監理;又如設計,畫圖的是設計院,審圖有圖審公司;成本有專門的造價諮詢公司;營銷做方案有專門的策劃人員,賣房有渠道和代理……

正如許多乙方吐槽的,甲方人員就是個傳聲筒。

降本增效大趨勢下,房企已經不允許內部存在太多低效的二傳手了。每個員工必須真正真正把一個項目從頭到尾負責到底。比如按照碧桂園最新的極簡組織,項目總負責全面管理、報建和外聯;工程經理負責安全、質量、進度、成本。不在存在土建只管土建,精裝只管精裝,園林只管園林的現象了。減少流水方式生產過程中各自為戰的現象,力求降低溝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一專多能一定是大勢所趨,2個人拿3個人的工資幹4個人的活,也會越來越普遍。正如一位地產運營人員說的,現在每天忙著做建標準、做流程,其實都是在「幹掉自己」。未來房企真的不需要那麼多人了,每個地產人都應考慮,自己的價值在哪?競爭力是什麼?

4、區域深耕,一切才有可能

三四個人做一個項目,一定是先在深耕的區域出現。

為啥?

首先,局部較為集中,管理半徑小,決策效率才可能更高;

其次,拓撲結構的組織,只可能出現在深耕區域。當一個區域同時多個項目在運作時,人員才可能在不同項目之間靈活調配,降低閒置概率人力資源。比如甲項目的開盤節奏推後了,人員就可以先借調到周邊緊缺人手的項目。

再者,住宅產品具有高度的地域化特徵,一張圖紙通用全國顯然不太現實,但在同一省市內通用則可行性高很多。同一個城市的客群共性更高,自然環境、法規制度也接近,供方資源也穩定。

事實也表明,目前人效最高的多為區域深耕型房企。

克而瑞的數據顯示,2019年地產行業的人效均值為1865元/人,其中,最高的是TOP21-30房企,濱江、祥生、龍光等區域深耕型房企表現最為突出。

來源:數據來源:CRIC調研、企業年報

而碧桂園此次變革中,也提出通過裂變保持「小組織」,加強精細化管理,深耕區域市場。這一趨勢也值得地產人注意。

小結

組織極簡,極簡的不只是人員,而是資源的重新組織,責權的重新分配。上遊工作量交給集團,下遊工作量交給總包和監理,工作流程和審批機制簡單化,每個崗位的人員求精不求多,最終實現個人高單產,人效大幅提升。未來地產行業人才洗牌必將更加劇烈,但對於精英人才而言,可能也是脫穎而出的機遇。

相關焦點

  • 碧桂園擬試驗「極簡組織」:一個區域10人,到底行不行?
    彼時,碧桂園剛剛宣布新成立27個區域,整體區域數量達到104個。希望通過裂變保持「小組織」,加強精細化管理,深耕區域市場。在裂變的同時,莫斌給新區域們出了一道「如何打造極簡組織?」的思考題。03 項目配3人項目公司僅配置3人,包括項目總、工程經理、項目綜管。
  • 青桐資本:你真的以為是個人都能做FA嗎?
    (原標題:青桐資本:你真的以為是個人都能做FA嗎?)混戰之下,投資人說,FA推的項目都是爛大街的,創業者說,FA的承諾都是飄在空中的,他們說,這年頭,是個人都能做FA。如果真的這麼容易的話,人們還會爭相湧入金融圈嗎?那麼,究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投資經理,讓常年在創投圈開車的青桐資本告訴你。投資經理最重要的兩點:一是入行基礎能力,二是過程性的核心競爭力。
  • 碧桂園們推行的「極簡組織」,會不會成為一個笑話?
    隨後的3月31日,碧桂園又對廣東區域公司進行整合,此前的11個區域公司調整為3個,減少了8個區域公司。今年碧桂園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組織架構調整的操作。先是合併,後面是拆分,感覺在「返工」。最近這次更是有了所謂「極簡組織」的提法 ,要求:新區域平臺僅配置約10人,每個項目僅配置3人。
  • 房企搞組織簡化,這個部門最危險
    項目部僅配置三個人,其中項目總負責全面管理、報建和外聯;工程經理負責安全、質量、進度、成本;項目綜管負責集團所有資料及文書並協助報建。後臺不少留言表示,感覺快要失業了……從這一輪的調整來看,首當其衝是工程部。要知道,一個十萬方左右的項目常規配置需要:1個項目總,1個工程經理,1~2個土建工程師,1個機電工程師,1個報建主管。
  • 為什麼有的房企1個員工,能幹別家3個人的活?
    因為大量的上班時間都耗費在無效的會議、無用的流程、低效的扯皮上……這類房企,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1、繁文縟節,形式主義盛行比如,熱衷開會。本來幾個人碰個頭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一堆人一起開會討論。會上吹吹水聊聊天,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每個人一小時,十個人加起來就是十小時。更有甚者,議而不決。
  • 碧桂園提倡「極簡組織」意味著什麼?
    「極簡組織」和「極高效率」是科技力的關鍵詞。「極簡組織」正初具雛形。2018年,碧合計劃上線,該平臺囊括了SAP財務、人事管理、流程管理系統以及主數據系統,並實現了主數據的集成。碧合計劃為碧桂園形成了標準化的數據管理機制,並為碧桂園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上做了很大貢獻。
  • 旭輝、中梁、萬科等地產巨頭,對明年樓市做了7個判斷
    另一方面,在深耕區域要做到四個熟悉。在熟悉的區域做熟悉的產品,用熟悉的團隊和熟悉的供應方、合作資源。這四個熟悉之下,才能保持深耕的極致。就拿總包來說,原來你在十個城市做十個項目,現在在一個城市做十個項目,各項管理成本低很多,它一定會願意讓利給甲方,這樣深度捆綁在一起,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
  • 地產百強不做區域深耕,真的不行了
    對房企來說,服務做得好,能賺錢,增值服務的空間也很大。比如建業,前些年,行業黑馬頻出的時候,建業被不少人詬病,覺得其不思進取,只窩在河南發展。隨著建業新生活的上市,建業區域深耕的新藍海戰略引起了行業、資本的空前關注。建業在河南區域深耕28年,截至目前,在河南120多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項目,而且絕大多數城市裡面不止一個項目。
  • 原來地產的極簡方案就照著這個標準化手冊去套?
    要說極簡主義的設計,真不得不說前段時間霸屏的幾個項目。:保利·雲上可拆卸售樓部建築設計:上海霍普建築設計事務所股份有限公司景觀設計:棕櫚設計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莆田項目)項目攝影:山間影像其實這種極簡立面也有標準化看完上面這幾個項目,你可能會覺得,一個極簡項目都這麼複雜?
  • 旭輝地產集團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揭秘
    成立近20年來,秉承「用心構築美好生活」的使命,旭輝始終追求「有質量的發展」,聚焦地產主航道的同時,推進房地產+業務及房地產金融化,以資源整合者的角色,致力於推動房地產生態圈的打造,藉助房地產主業的優勢,開拓創新,為城市、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全面的服務。目前集團業務遍布中國及海外共計85個大中城市,累計開發項目近500個,服務超30萬戶業主。
  • 碧桂園試行「極簡組織」
    繼10月份新成立27個區域後,碧桂園內部再傳組織優化的消息。據接近碧桂園的人士透露,碧桂園正在試行「極簡組織」,新成立的27個區域首先試點,之後再酌情推進擴展。總的原則是穩步推進,有序落地,不是一刀切,可一事一議。
  • 新力地產:學習項目設計,如何實現「文化、專業、團隊」三融合
    1 崗位畫像首先通過分析公司情況,明確公司需求,釐清項目總定位——培養項目經營型人才,即能根據公司總體經營目標與經營計劃,負責項目全過程管理,通過項目計劃推動、統籌各專業部門工作,確保經營目標與經營計劃達成。接著通過訪談形式明確目標崗位標準,從專業知識、技能、工作經驗、個人特質四個方面給出崗位典範標準。
  • 如果你想去地產工作,需要了解地產的組織架構
    序:有個親戚的小孩今年六月即將大學畢業,諮詢我是到地產工作還是去設計院等乙方單位?我反問他,你做好了自己的職業規劃了嗎?你了解房地產嗎?如果堅決踏入地產,那麼可以以上帝的角度去了解下我國地產的幾個典型組織架構。
  • 殺死地產項目的5把刀
    可怕的是業主維權手段越來越高明,有組織有策略有手段,去售樓處拉橫幅喊口號都是最小兒科的了。去年北京有個項目,還在建造階段,業主已經派了無人機去監控項目施工了,看你有沒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很多房企做標準化,是為了縮短周期,通過現有的產品直接輸出,快速實現開盤和現金回流,但如果前期不重視客戶調研,缺乏對客群需求的了解,那標準化產品反而讓項目回款周期變得更長,因為產品沒做對,去化周期被大大拉長了。
  • 新人在鏈家地產好做嗎?應屆大學生經紀人這麼說
    「國民鏈家,品質為先」,在實現品質升級的路上,離不開每一位鏈家人的辛勤付出。每一年,都有大量應屆大學生選擇加入鏈家。脫離了校園的保護傘,踏入職場的第一步,是湊合還是拼命奔跑?新人在鏈家地產好做嗎?我們來聽一聽一名應屆大學生經紀人的親身經歷。崔克來自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一直想到上海闖一闖,現在是一名A2置業顧問,入職鏈家快一年了。
  • 極簡主義,真的能使你更快樂嗎?
    按極簡主義的觀點,坐禪為何需要如此大的房子呢? 什麼是真正的「極簡主義」?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極簡主義,它真的能使我們更快樂嗎? 極簡主義,顯然是如今這個物質極為豐富的時代的產物。 人們因為負重太多,身心俱疲,渴望卸貨掃除,想落得個輕鬆自在。
  • 做產業地產項目,需要哪些支撐(零)
    但事實證明即便是同樣的崗位也會因為商業組織自身的特點而對崗位成員的能力和知識體系要求有較大差異。我很懶,所以我乾脆就認為我們團隊的成員除了願意付出實現進步之外,啥都不懂是純粹的新人。而新人,需要大量時間進行成體系的培養。
  • 地產設計師在做什麼
    序:親戚小孩了解了地產架構後,又問我地產設計師跟設計院設計師工作內容有區別嗎?是不是所有地產的設計師工作內容都一樣呢?恆大還有個圖紙審查管理部,這個部門對工作年限有要求,一般情況是看圖對恆大標準。我還是建議去地區公司的總公司,地區公司的設計師至少有帶項目,跟別的地產有一些相同之處。
  • 文化賦能地產是地產行業的3.0時代?
    、務實的變革,正悄然宣告著地產3.0時代的到來。2018年,文化部、旅遊部合併以來,文旅地產項目的確立和發展推向了嶄新高度。2015年開盤,雪山藝術小鎮一躍成為當年麗江文旅項目的銷量冠軍。而此時的中書資源,也在不斷摸索和發展中逐漸明晰了自身的定位,整合資源優勢,將文化賦能地產作為明確的發展方向。
  • 地產界的清流,居然是這麼做項目的
    老爺子一起釣魚的朋友,聽說姜Sir是地產自媒體,專門替他一個親戚諮詢一個項目什麼時候開盤、能不能提前選個房?這個項目,就是位於大梅江的格調初晴。之前聽說,初晴的疊拼產品自5月正式亮相以來,已經排卡超過300組。這樣看來,消息比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