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和世界,否則往往會既讀不懂自己,也讀不懂外部世界。」
「怎麼防止其他的國家來卡中國的脖子,我們要有屬於自己的、領先於世界的核心技術,在全球競爭當中,達成了戰略上的均衡。」
8月7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9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資深政治學者寒竹先生,共同探討如何用「中國就是一個世界」的概念解讀中國。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張維為: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用中國標準看外部世界,很難樂觀起來。
美國現在是東西南北中疫情全面暴發,真不知道下一步會惡化到什麼程度。這幾天歐盟正在考慮開放外部旅遊,他們準備禁止美國遊客,因為美國疫情還處於失控的狀態,但從中國網民的跟貼中可以看出,我們國人對歐洲的疫情防控水平也很不放心,現在去歐洲旅遊,恐怕需要很大的勇氣。
疫情猛烈衝擊了全球經濟,世界銀行6月8號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要下滑5.2%,這將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他還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縱觀今天這個世界,我個人認為大概只有中國這樣的國家,才可能做到這種「雙循環」,其他國家基本不具備這樣做的產業能力和制度安排。我一直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型國家。我可以用四句話來說明這個觀點。一,中國是一個維繫數千年、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與一個超大型的現代國家疊合在一起的國家,這也是我給文明型國家的定義。二,文明型國家是一個「百國之和」的國家,也就是說它是自己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的一種國家,這種國家的制度安排,自然與眾不同。三,它具有「四超」特徵,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豐富的文化積澱。關鍵在「超」字,這樣的國家,它崛起的廣度、深度、力度、厚度,以及對世界的影響是一般國家難以比擬的。四,這樣的國家自己就是一個世界,這也是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一個話題。
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底線思維,如果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外部疫情仍然非常嚴重,我們能否做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我說是可以的,這就是我們應對國內外挑戰的底氣所在。
以人口為例,整個西方世界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4%,而中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0%,歐洲一個國家的平均人口是1400萬,中國是14億,也就是100個普通歐洲國家之和的規模。所以我要講的第一點,就是中國超大型的人口規模加上現代化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今天的中國已經形成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最大的消費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鏈,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數量早就超過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之和。
我們不妨看一下人類的近代史,18、19世紀,世界上崛起的第一批國家,像英國、法國等等,人口是千萬級的,到20世紀崛起的第二批國家,美國、日本,人口是上億的,而今天21世紀中國的崛起,其人口規模是10億多這樣的級別,超過前兩批國家人口的總和,這能不震撼世界嗎?比方說2019年世界最大的500強企業中,有129家來自中國,首次超過了美國的121家。
再比方說,在網際網路世界,事實上就是兩個世界,一個是英文世界,一個是中文世界,雙方彼此彼此。世界最大的十家網際網路企業榜單中,中國佔四個,所以中美各佔半壁江山,歐洲一個都沒有。因為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前提往往是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口規模,這類人口規模越大,網際網路企業擴展就越快,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雖然還沒有完全開放國際市場,但在本土依然能夠做大的原因。同樣,美國雖然本土人口只有3億,但是它有英語輻射能力,輻射到講英語的國家,所以也能做大。
全球500強中美英法德日公司的數量走勢
其實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網際網路的巨無霸,進入榜單的中國企業大多數還是以中國國內業務、國內市場為主的,還沒有大幅搶佔國際市場。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中國企業的弱勢,因為他們海外市場不足。我認為這首先是中國企業的優勢,你有巨大的本土市場,你就有牢固的根基,為進軍海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當今天海外市場普遍萎縮的情況下,你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當然我們也有像華為這樣偉大的企業,他們長期以來以海外市場為主,做到世界級的巨無霸。但在今天國際環境不太有利的情況下,他們在中國國內也獲得世界增長最快的大市場。
此外,疫情爆發後,中國抗疫這場仗打得乾淨利落,儘管不少外國政治人物希望減少自己國家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但不久前我看到《經濟學人》發表的文章稱,疫情非但沒有削弱中國的經濟能力,而且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稱得上世界最大工廠。
中國工業基礎的廣度和深度,其他國家無法撼動;中國幾乎能夠生產高中低端的任何產品,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已佔世界的28%,大約是美國、德國、日本之和;中國產業具有集群效應,產業升級水平比較高;中國有一流的基礎設施,中國對國外零部件的依賴一直在降低,從2005年的26.3%下降到2016年的16.6%,而電子產品中的外國零部件下降的比例更大。這些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中國還具有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使外國企業難以放棄。不少大型外國企業都在中國追加了他們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