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9期:變局中的中國策

2020-12-15 觀察者網

「中國已經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和世界,否則往往會既讀不懂自己,也讀不懂外部世界。」

「怎麼防止其他的國家來卡中國的脖子,我們要有屬於自己的、領先於世界的核心技術,在全球競爭當中,達成了戰略上的均衡。」

8月7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9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資深政治學者寒竹先生,共同探討如何用「中國就是一個世界」的概念解讀中國。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張維為: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用中國標準看外部世界,很難樂觀起來。

美國現在是東西南北中疫情全面暴發,真不知道下一步會惡化到什麼程度。這幾天歐盟正在考慮開放外部旅遊,他們準備禁止美國遊客,因為美國疫情還處於失控的狀態,但從中國網民的跟貼中可以看出,我們國人對歐洲的疫情防控水平也很不放心,現在去歐洲旅遊,恐怕需要很大的勇氣。

疫情猛烈衝擊了全球經濟,世界銀行6月8號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要下滑5.2%,這將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他還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縱觀今天這個世界,我個人認為大概只有中國這樣的國家,才可能做到這種「雙循環」,其他國家基本不具備這樣做的產業能力和制度安排。我一直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型國家。我可以用四句話來說明這個觀點。一,中國是一個維繫數千年、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與一個超大型的現代國家疊合在一起的國家,這也是我給文明型國家的定義。二,文明型國家是一個「百國之和」的國家,也就是說它是自己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的一種國家,這種國家的制度安排,自然與眾不同。三,它具有「四超」特徵,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豐富的文化積澱。關鍵在「超」字,這樣的國家,它崛起的廣度、深度、力度、厚度,以及對世界的影響是一般國家難以比擬的。四,這樣的國家自己就是一個世界,這也是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一個話題。

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底線思維,如果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外部疫情仍然非常嚴重,我們能否做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我說是可以的,這就是我們應對國內外挑戰的底氣所在。

以人口為例,整個西方世界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4%,而中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0%,歐洲一個國家的平均人口是1400萬,中國是14億,也就是100個普通歐洲國家之和的規模。所以我要講的第一點,就是中國超大型的人口規模加上現代化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今天的中國已經形成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最大的消費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鏈,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數量早就超過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之和。

我們不妨看一下人類的近代史,18、19世紀,世界上崛起的第一批國家,像英國、法國等等,人口是千萬級的,到20世紀崛起的第二批國家,美國、日本,人口是上億的,而今天21世紀中國的崛起,其人口規模是10億多這樣的級別,超過前兩批國家人口的總和,這能不震撼世界嗎?比方說2019年世界最大的500強企業中,有129家來自中國,首次超過了美國的121家。

再比方說,在網際網路世界,事實上就是兩個世界,一個是英文世界,一個是中文世界,雙方彼此彼此。世界最大的十家網際網路企業榜單中,中國佔四個,所以中美各佔半壁江山,歐洲一個都沒有。因為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前提往往是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口規模,這類人口規模越大,網際網路企業擴展就越快,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雖然還沒有完全開放國際市場,但在本土依然能夠做大的原因。同樣,美國雖然本土人口只有3億,但是它有英語輻射能力,輻射到講英語的國家,所以也能做大。

全球500強中美英法德日公司的數量走勢

其實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網際網路的巨無霸,進入榜單的中國企業大多數還是以中國國內業務、國內市場為主的,還沒有大幅搶佔國際市場。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中國企業的弱勢,因為他們海外市場不足。我認為這首先是中國企業的優勢,你有巨大的本土市場,你就有牢固的根基,為進軍海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當今天海外市場普遍萎縮的情況下,你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當然我們也有像華為這樣偉大的企業,他們長期以來以海外市場為主,做到世界級的巨無霸。但在今天國際環境不太有利的情況下,他們在中國國內也獲得世界增長最快的大市場。

此外,疫情爆發後,中國抗疫這場仗打得乾淨利落,儘管不少外國政治人物希望減少自己國家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但不久前我看到《經濟學人》發表的文章稱,疫情非但沒有削弱中國的經濟能力,而且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稱得上世界最大工廠。

中國工業基礎的廣度和深度,其他國家無法撼動;中國幾乎能夠生產高中低端的任何產品,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已佔世界的28%,大約是美國、德國、日本之和;中國產業具有集群效應,產業升級水平比較高;中國有一流的基礎設施,中國對國外零部件的依賴一直在降低,從2005年的26.3%下降到2016年的16.6%,而電子產品中的外國零部件下降的比例更大。這些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中國還具有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使外國企業難以放棄。不少大型外國企業都在中國追加了他們的投資。

相關焦點

  • 《這就是中國》張維為: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這就是中國》張維為: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時政新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9期: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見證世界歷史的大轉折。 抗疫也反映出不同國家的價值觀。西方國家覺得2%到3%的病死率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今天中國是不能接受的。是不是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從這些所謂的政治家、政客的言行舉止中,能判斷出來的。譚德塞總幹事一直強調的一句話是,這不僅僅是一個個數字,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是生命。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7期:來自西方的反思
    7月2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7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探討西方社會對疫情、國家治理能力的反思。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5集:五年規劃的力量
    12月21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5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研究員唐毅南博士對中國「五年規劃」的傳統進行了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一部中國五年規劃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新中國的成長和發展史。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1期:民調看民主
    「那麼,中國能否產生一個本土的、有國際影響力的民調機構?」 8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0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探討西方民調所反映的民主。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中國的崛起是『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新基建很可能要改變世界未來格局。」 「5G改變的不僅僅是通信,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管理模式。」 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2期:中國人的政道智慧
    4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王紹光教授,共同探討東西方的「國家治理能力」。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6期:中國抗疫的世界意義
    2月2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4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雨陽,共同討論中外模式在應對突發疫情中的一些做法,以及各個國家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的情況。為響應防疫號召, 本期節目為現場無觀眾錄製。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該出手就出手
    在8月10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變局中的中國策」展開了主題演講。互動提問環節中,一位在英國學習社科的留學生表示,我們關注到在中美博弈的環境下,美國手上經常會握有一些牌來針對中國,比如說2016年的南海地緣政治牌,以及最近對華為和中國科技的制裁,包括針對香港問題的一些輿論戰。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包括在即將迎來美國大選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世界性特質的國家,應該怎樣去應對可能出現的外交壓力?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2期:反擊西方偏見
    「我親眼目睹法國從媒體到政界是如何懷著嚴重偏見來看待中國的。法國媒體和政界對中國的偏見沒有例外,全都來自兩個原因,一個是顯性的,一個是隱性的。」 9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2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探討如何反擊西方的偏見和傲慢。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8集:美國「憲政危機」
    美國大選前的11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副院長範永鵬教授一起對美國的「憲政危機」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9月30日晚上,川普和拜登舉行了總統大選的第一場辯論。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2集:RCEP:世界向東方傾斜
    「RCEP是今年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成就,對中國,對我們地區也是利大於弊。」 「RCEP和CPTPP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11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RCEP籤署的意義與之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了解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6集:中國北鬥 創新前行
    10月19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的總設計師林寶軍先生一起對北鬥系統的意義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今年的7月31號上午,習近平主席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會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0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
    英國《每日電訊報》最近刊文,疫情就像地震,它可能重塑全球秩序,那些自鳴得意的政府將被無情的選民撕成碎片,特別是尚未從雷曼危機中完全回復元氣的西方政治體制將遭受二重重創。 實際上早在2月27號,澳大利亞一位資深媒體人就撰文對西方媒體歡呼的這場疫情是中國的「車諾比時刻」表示了擔心,文章標題是,如果到頭來是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大家都上了一課,那可怎麼辦?
  • 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反擊西方偏見
    近些年,西方媒體針對中國的奇談怪論比比皆是。而在疫情以來,這樣的偏見越來越深。今晚22:00,東方衛視電視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即將播出第七十二期,本期節目的主題是「反擊西方偏見」。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反擊西方偏見「這次交鋒中,我給川普政府的定性是『不成熟』,給蓬佩奧的定性是『意識形態狂』,給川普本人的定性是『獨裁者』,這些判斷是實事求是的,它能夠引起海內外多數人的共鳴,同時也是基於我自己長期研究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規律,做出整體的判斷。」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1集:美國抗疫失敗的背後
    「美國抗疫的失敗,無疑是美國『魔力』消失的關鍵年,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最大的事件。」「整個腦子就想著怎麼連任,怎麼確保他的利益。這個國家已經變了,變得我不認識了,我覺得可能要對中國、對美國,重新評估。」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0期:捍衛和平的力量
    6月8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共同探討人民軍隊及其偉大精神。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他們非常熟悉國際環境,就連沒有當過兵的柯林頓,1993年當選美國總統時講了一句話,他說每當發生危機的消息傳到華盛頓,我們每個人嘴皮上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離出事地點最近那艘航母在哪裡?這就是美國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每當發生危機時,他絕對不會想到聯合國召開譴責大會,外交部草擬抗議聲明,首先想到的就是我打擊力量在哪裡?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1集: 「中國崩潰論」的崩潰
    11月23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中國崩潰論」的出現與失敗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大家知道,過去這幾十年西方對我們國家圍攻得非常厲害,甚至反覆地預測中國將崩潰。
  • 聽張維為教授講《這就是中國》
    在網上,有一段視頻,是張維為教授在復旦大學2017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一段演講,主題是叫「中國人,你要自信」,點擊量已經過億。今晚,一檔由張維為作為主講人的全新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將在東方衛視迎來首播。他將在節目中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講述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