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5集:五年規劃的力量

2021-01-16 觀察者網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劃能力最強的國家,這種能力已經成為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十四五』體現了兩大歷史問題,進入新階段的條件具備了嗎?新階段的設計和任務是什麼?」

「越來越多的外國資本主動地湧入中國,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法去預防這種力量脫離掌控呢?」

12月21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5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研究員唐毅南博士對中國「五年規劃」的傳統進行了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一部中國五年規劃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新中國的成長和發展史。1951年2月中央成立了由周恩來、陳雲、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等組成的「一五計劃」編制領導小組。當時有人認為,中國方方面面基礎都非常薄弱,不必急於工業化,但黨中央毛主席決定「只有實現工業化,才能改造我國的經濟,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的高漲,才能鞏固我國的國防,才不致受帝國主義的欺負」。

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沒有鋼鐵等重工業就被人家欺負,所以發展重工業是「一五計劃」的重心所在。中國當時沒有編撰五年計劃的經驗,需要藉助蘇聯的幫助。所以周恩來總理曾經親自率領龐大的中國代表團,赴莫斯科徵求蘇聯專家對我們「一五計劃」的初稿的意見。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劃能力最強的國家,這種能力已經成為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五年規劃制定和執行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例如在過去大躍進的時候,許多指標定得太高,後來也出現過重工業與輕工業比較失衡的狀況。但總體上看,一系列五年規劃的成功制定和執行,對中國全面崛起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發展經濟要有計劃」最早的提出者可能是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他不認同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市場至上。後來革命導師馬克思也提出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要能夠調節「生產的盲目力量」。

德國在「一次大戰」中用計劃的方式來組織戰爭物資的生產。列寧曾經在德國生活過,他「戰時共產主義」中的一些做法可以看出有德國做法的影子。1921年列寧成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在史達林主政的1928年,蘇聯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28年到1940年,連續三個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總體上看還是比較成功的,蘇聯的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1%,使它在不長的時間內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這種工業能力為後來戰勝德國法西斯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次大戰」後,不少國家或多或少借鑑了蘇聯計劃經濟的某些經驗,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融入了計劃。比如,日本在戰後的經濟復興過程中就提出過「經濟復興計劃」。

新中國的五年計劃應該說是從蘇聯學來的。但發現蘇聯模式有缺陷後,我們就開始對計劃體制進行改革。我們把傳統的指令性計劃,改革為指導性計劃和戰略性規劃,既發揮市場的作用,也發揮政府的作用。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把許多應該交給市場和企業的東西交給了它們。

回頭看,中國在自己崛起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鑑了大量其它國家的經驗,然後結合自己的國情推陳出新。相比之下,90年代蘇聯轉而全盤否定自己,全面擁抱私有化這個「休克療法」,結果是災難性的,至今很多俄羅斯人還後悔不已。

我一直有這麼一個觀點,就是一個外來的東西被中國吸收,一般都與中國傳統中本來就具有某種與之比較匹配的元素有關。就像儒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使中國文化更容易吸收社會主義理念。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相信孔子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未雨綢繆,對許多問題的超前思考一直貫穿著我們的文化。這也使外來的五年計劃理念很快就被社會主義中國所接受。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中國經濟總量到2000年要翻兩番,就是增加四倍,於是他就考慮到中國的電力發展要超前,有關部門也就開始編撰電力大發展的規劃,包括通過幾個「五年計劃」來實現電力大發展。所以,今天中國的用電量如此之大卻沒有鬧電荒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結果,一切都離不開當年的規劃和規劃的落實。

我們老一代革命家很多都主持過「五年計劃」的編撰,所以「五年計劃」這個詞也成為他們之間互相開玩笑的常用語。比如,1986年9月6日,中共元老陳雲到鄧小平家中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大家都問候陳雲的身體狀況,陳雲說他現在只做「兩年計劃」,不做「五年計劃」,他還說:「我是滾動式的『兩年計劃』。這樣更加實際一點。」他一邊講還一邊用雙手做一個交替向前滾動的動作。

1978年12月,鄧小平、陳雲(左)出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圖源:新浪網)

我們結合中國國情,不斷地探索和完善自己的規劃能力。比如,2006年,也就是第「十一五」開始之際,我們正式把「五年計劃」更名為「五年規劃」。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它的意義是非凡的。我們於1992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我們的計劃理念已經完成了從宏觀與微觀並重到宏觀與戰略的轉變,以及從直接向間接的轉變。它更加關注產業、區域、城鄉、社會的發展,還有環境、經濟結構調整等很多問題。

我們黨中央關於制定「五年規劃」的建議一般是在前一個「五年規劃」的最後一年開始的。「五年規劃」建議文稿形成一般需要幾個月,整個編撰的過程就是中國協商民主和決策民主的展示。編撰規劃期間要廣泛聽取各個地區、各個部門的意見,成百上千次地聽取專家、學者、智庫和社會的意見與建議。這次為了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還親自召開了7場座談會,直接聽取各方人士的意見和建議,還特別採用了網上徵求意見的方法,讓民眾廣泛參與。留言有100多萬條,有關方面從中整理出1000餘條建議。

最近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引來整個世界的關注。不久前,年輕人喜歡的嗶哩嗶哩網站問我能不能用五分鐘時間給網友分享一下五中全會的精神,這個挑戰不小,因為時間太短了。但我琢磨了一下,覺得也可以談一些東西。我說,也許可以把這個會議精神概括為「一二三四五」。

「一」就是一個總目標,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講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口號要變了,我們要更上一層樓,將在順利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更具體地說,就是到2035年,中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鼓舞的目標,也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

「二」就是雙循環。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由於新冠疫情全面爆發等原因,外部環境可能會不太好,甚至惡化,所以我們要有底線思維和戰略思維。我們曾專門做過一期節目,標題叫「中國就是一個世界」。因為我們的人口超過西方國家人口的總和、有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群體、也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我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就可以形成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良性循環,而這也為我們更好地促進國內外雙循環奠定了基礎。最近RCEP的籤署對我們實現雙循環也是很有幫助的。

「三」就是三個大的判斷。一是我國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內有些人認為外部環境現在很糟糕,中國戰略機遇期受到了重創。但其實是恰恰相反,我們還是處在非常好的戰略機遇期。在這個節目中我們一直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機遇,該出手的時候一定要出手。二是推動高質量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都是重中之重的任務。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都要達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三是共同富裕。從現在到2035年這個期間,我們要確保「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中國的崛起是『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新基建很可能要改變世界未來格局。」 「5G改變的不僅僅是通信,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管理模式。」 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0期:捍衛和平的力量
    6月8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共同探討人民軍隊及其偉大精神。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我給他做翻譯的時候,他已經80多歲了,但他談的東西都是今後幾十年內中國應該怎麼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幾乎都是他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的東西,但他談這些超長戰略目標的時候,總顯得那麼自信、那麼執著、那麼專注,給人感覺好像才三四十歲,生命正未有窮期,這是我最感佩的地方。鄧小平給中國規劃的是一百年的路,直到中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1期:民調看民主
    「那麼,中國能否產生一個本土的、有國際影響力的民調機構?」 8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0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探討西方民調所反映的民主。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6集:中國北鬥 創新前行
    10月19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的總設計師林寶軍先生一起對北鬥系統的意義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今年的7月31號上午,習近平主席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會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1集:美國抗疫失敗的背後
    這個國家已經變了,變得我不認識了,我覺得可能要對中國、對美國,重新評估。」6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抗疫失敗的種種因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
  • 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三集張維為精彩對答:如何看待中國的貧富...
    【整理/觀察者網 韓京霏】 「中國崛起的過程是很精彩的,可以採取積極一點的態度。如果你真的把中國模式想透,實事求是,一定有很多東西可以說清楚。但需要一點勇氣,需要一點魄力。」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持續熱播。
  • 《這就是中國》張維為: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這就是中國》張維為: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時政新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4集:萬裡長徵到星辰大海
    4月1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4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防大學的金一南教授為大家解讀長徵精神。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張維為: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年輕的政黨,帶領一支年輕的軍隊,完成了一次無與倫比的遠徵,這就是二萬五千裡長徵。毛澤東主席曾經這樣說過,這段話我們年輕時候都背下來了,「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長徵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1集: 「中國崩潰論」的崩潰
    11月23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中國崩潰論」的出現與失敗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大家知道,過去這幾十年西方對我們國家圍攻得非常厲害,甚至反覆地預測中國將崩潰。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8集:美國「憲政危機」
    美國大選前的11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副院長範永鵬教授一起對美國的「憲政危機」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9月30日晚上,川普和拜登舉行了總統大選的第一場辯論。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7期:來自西方的反思
    7月2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7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探討西方社會對疫情、國家治理能力的反思。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從民調看民生
    今晚22:00,東方衛視電視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即將播出第七十一期,本期節目的主題是「民調看民生」。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將攜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研究員鄭若麟先生,通過分析西方所謂的「民調」,揭批西方披著民主外衣的各種「汙名化」。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2期:中國人的政道智慧
    4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王紹光教授,共同探討東西方的「國家治理能力」。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2集:RCEP:世界向東方傾斜
    「RCEP是今年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成就,對中國,對我們地區也是利大於弊。」 「RCEP和CPTPP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11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RCEP籤署的意義與之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了解讀。
  •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相信中國模式,建立中國自信
    在昨晚播出的安徽衛視《品格》第二季第5期節目中,做客節目現場的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節目中,作為資深「中國模式」研究者,張維為教授不僅回憶了人生中改變他命運的幾個關鍵時刻,為我們揭開了他精彩的人生履歷,同時還分享了諸多關於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以及中國話語的研究成果及個人看法,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了「中國自信」的力量。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9期:變局中的中國策
    8月7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9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資深政治學者寒竹先生,共同探討如何用「中國就是一個世界」的概念解讀中國。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張維為: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用中國標準看外部世界,很難樂觀起來。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2期:反擊西方偏見
    「我親眼目睹法國從媒體到政界是如何懷著嚴重偏見來看待中國的。法國媒體和政界對中國的偏見沒有例外,全都來自兩個原因,一個是顯性的,一個是隱性的。」 9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2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探討如何反擊西方的偏見和傲慢。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聽張維為教授講《這就是中國》
    在網上,有一段視頻,是張維為教授在復旦大學2017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一段演講,主題是叫「中國人,你要自信」,點擊量已經過億。今晚,一檔由張維為作為主講人的全新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將在東方衛視迎來首播。他將在節目中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講述中國故事。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0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
    實際上早在2月27號,澳大利亞一位資深媒體人就撰文對西方媒體歡呼的這場疫情是中國的「車諾比時刻」表示了擔心,文章標題是,如果到頭來是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大家都上了一課,那可怎麼辦?文章寫道,在西方看來,中國不透明、多疑,這應當是中國的「車諾比時刻」,然而目前的這場危機會壓垮北京嗎?中國過去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唱衰中國者往往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