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8集:美國「憲政危機」

2020-12-18 觀察者網

「美國2020年的總統大選真是讓世界人民開了眼,今年的大選可能會陷入一場『憲政危機』。」

「不管誰當選,其實都改變不了美國今天的困境。」

「它會不會有一個連鎖反應,讓其它的西方國家也出現政治體制的危機呢?」

美國大選前的11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副院長範永鵬教授一起對美國的「憲政危機」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9月30日晚上,川普和拜登舉行了總統大選的第一場辯論。剛結束,CNN的主持人就感嘆:「這是有史以來最混亂的一場總統競選辯論」。川普不停地打斷拜登,90分鐘打斷了73次。兩人都對對方進行了人身攻擊,川普罵拜登「低能」、「弱智」、「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差」,拜登罵川普「小丑」、「美國有史以來最差的總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做的一個民調顯示,83%的觀眾對這個辯論是持負面的評價,只有17%的觀眾有正面評價。對於「誰贏了今晚的辯論」,48%的觀眾認為是拜登贏了,41%認為是川普贏了。對於「這場辯論讓你感覺如何」的問題,69%的觀眾感到非常心煩。

實際上,這只是美國民主全面走衰的一個象徵而已。回望過去20年,四樁大事大致可以概括美國民主一路走衰的過程。首先是2001年「9·11」事件後,小布希總統發動的兩場糟糕的戰爭,即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裡有一個背景情況,小布希是2001年上臺的,冷戰結束後,美國成了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小布希希望利用美國的絕對優勢,特別是軍事優勢,向全世界輸出美國模式,實現美國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明確主張美國可以「先發制人」。「9·11」事件後,小布希政府更是聲稱,只有通過對中東地區的民主改造,才能根本性地解決恐怖主義問題。

於是,美國發動了所謂「大中東民主改造進程」。通過伊拉克戰爭,小布希明確表示,他要使伊拉克成為中東地區民主建設的樣板。當然,這些戰爭不僅給捲入的國家帶來了動蕩和災難,也重創了美國自己的軟硬實力。伊拉克戰爭最保守的估計是造成了十多萬平民的死亡。根據美國布朗大學2020年發布的一個研究報告,自2003年3月伊拉克發戰爭爆發到2007年的5年時間內,原來在阿拉伯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的伊拉克的國家社保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國家教育體系幾乎都被美國所謂的的「民主輸出」及其引發的戰火所摧毀。伊拉克國內的教派衝突、恐怖襲擊、惡性黨爭也使這個國家長期陷入動蕩之中。

同時,伊拉克戰爭也給美國自己帶來沉重的代價。美軍在伊拉剋死亡4400多人。儘管現代醫療提高了重傷士兵的存活率,可許多受傷的士兵終生都需要醫護照顧,這個數量遠遠超過以前。根據有關統計,如果把受傷軍人醫療和醫護費用都計算在內的話,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的開支大約為3萬億美元。

不久前,兩位資深的美國的歷史學家,一個叫弗雷·帕迪,另外一個叫安德魯·巴切維奇,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在國際上濫用武力是美國走衰的主要原因。但他們也注意到,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都「不打算將外交政策非軍事化」。兩位學者質問:為什麼以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損失為代價進行了這些很不成功的戰爭之後,在大家普遍都認為美國是犯了錯誤的情況下,建制派內部還是沒有做出深刻的探討?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想美國災難性的軍事失誤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美國的政治制度為什麼無法阻止如此荒謬的決策?一個任性的總統為什麼可以這樣為所欲為,隨意地發動兩場愚蠢的戰爭?這樣的制度如果不進行政治改革,這個國家怎能不走衰呢?當然,背後更大的原因,我想恐怕是小布希所代表的美國軍工集團與石油集團的利益。我想這些問題是美國現在政治體制難以解決的。

第二個事件就是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它以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為標誌,重創了美國的經濟和制度自信。一般估計,這場危機給美國帶來損失至少14萬億美元,美國家庭淨資產減少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這導致絕大多數美國家庭的淨資產到今天還沒有恢復到2007年的水平。這個危機所波及的範圍之廣,復甦過程之慢,經濟損失之重,都為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所罕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有識之士都把矛頭指向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和政策,特別是政府對金融監管的嚴重的缺位,還有各種所謂的金融創新和衍生品的泛濫。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危機爆發後坦率地承認,他處於「極度的震驚和難以置信」的狀態,因為「整個理智的大廈」已經崩潰,他不敢相信自己對市場的信念,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理解是錯誤的。小布希政府本身在危機爆發前對危機沒有預測,危機爆發後也沒有良方來應對。2011年還爆發了「佔領華爾街運動」,聲討1%的貪婪(之徒),以及他們對99%的美國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後來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成為川普的支持者。

當地時間2011年9月29日,「佔領華爾街」的參加者在紐約金融區附近地區舉行抗議活動(圖源:新華網)

第三個事件是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川普的執政風格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其特點是國內搞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他能夠肆無忌憚地公開稱:「我可以站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正中央向人開槍,也不會失去任何選民的支持」

在川普領導下,美國民主模式越來越民粹化、極端化,政治人物之間的競爭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雙方都想把對方投入監獄。領導人毫不在乎國家的信譽,在國際上大搞單邊主義、美國優先,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國際規則辦事,不停地退群,使美國在世界上處於日益孤立的境地。根據美國皮尤中心9月16日發布的今年6至8月世界信譽度調查報告,川普的國際信譽度在世界主要國家領導人中排名倒數第一,世界上大概只有16%的民眾對他表示信任。而且法國、德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美國所謂盟友,對美國的好感也降至歷史最低點。相比之下,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時期的信譽度一度曾經高達6成。

第四件事是美國對新冠疫情的應對極差,我稱其為「荒腔走板」。美國的疫情應對如此之差使美國成了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無論是染人數還是死亡人數都為全球之冠。加之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警察施暴致死又引發了席捲美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運動,這一切都把美國民主制度的重重危機暴露在世人面前。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1集:美國抗疫失敗的背後
    6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抗疫失敗的種種因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美國重要政治人物公開發表「放棄老人」的言論,甚至認為「為了保經濟,老人應該做出犧牲,放棄治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國內養老院都在第一時間實施封閉式管理。美國傲慢到對中國的成功經驗不屑一顧。這再次證明,美國弱勢群體的命不值錢,老年群體的生命也不值錢。總之,領導失能、政府失效、市場失靈、社會失衡,價值失德,我想這「五重危機」導致美國疫情防控的失敗。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1集: 「中國崩潰論」的崩潰
    11月23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中國崩潰論」的出現與失敗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大家知道,過去這幾十年西方對我們國家圍攻得非常厲害,甚至反覆地預測中國將崩潰。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7期:來自西方的反思
    7月2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7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探討西方社會對疫情、國家治理能力的反思。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6集:中國北鬥 創新前行
    「我們這個團隊是81個人,平均年齡31歲,用了三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幹了美國二十年要完成的技術跨越。」 「北鬥人是如何做到能夠一心一意奉獻在北鬥這樣一份事業上面呢?」 10月19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的總設計師林寶軍先生一起對北鬥系統的意義進行解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0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
    如果我們把過去12年中整個世界所經歷的兩次全球性危機聯繫一起來思考,一次是全球金融危機,一次是這次的新冠疫情危機。在這兩場大考中,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表現都大大好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個意義上,這次抗擊疫情可能是中美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競爭的一個分水嶺。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2集:RCEP:世界向東方傾斜
    「RCEP是今年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成就,對中國,對我們地區也是利大於弊。」 「RCEP和CPTPP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11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RCEP籤署的意義與之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了解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6期:中國抗疫的世界意義
    2月2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4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雨陽,共同討論中外模式在應對突發疫情中的一些做法,以及各個國家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的情況。為響應防疫號召, 本期節目為現場無觀眾錄製。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1期:民調看民主
    「那麼,中國能否產生一個本土的、有國際影響力的民調機構?」 8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0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探討西方民調所反映的民主。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中國的崛起是『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新基建很可能要改變世界未來格局。」 「5G改變的不僅僅是通信,它將改變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管理模式。」 8月2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內知名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老師,共同探討中國新基建建設。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2期:中國人的政道智慧
    4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王紹光教授,共同探討東西方的「國家治理能力」。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4集:萬裡長徵到星辰大海
    4月1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4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防大學的金一南教授為大家解讀長徵精神。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47年之後,也就是1984年,這個遺願被另外一位美國人完成了,他就是美國著名作家、記者、《紐約時報》前副總編哈裡森·索爾茲伯裡。1984年他以70多歲的高齡,重走了長徵路,1985年出版了一本享譽全球的力作《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時洛陽紙貴。到了1987年,他又來到中國訪問,想再寫一本關於長徵的、中國新長徵這樣一本著作《長徵新記》,也就是介紹中國當時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新的長徵。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5集:五年規劃的力量
    12月21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5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研究員唐毅南博士對中國「五年規劃」的傳統進行了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一部中國五年規劃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新中國的成長和發展史。
  • 《這就是中國》張維為: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這就是中國》張維為: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時政新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9期:變局中的中國策
    8月7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9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資深政治學者寒竹先生,共同探討如何用「中國就是一個世界」的概念解讀中國。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張維為: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用中國標準看外部世界,很難樂觀起來。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2期:反擊西方偏見
    「我親眼目睹法國從媒體到政界是如何懷著嚴重偏見來看待中國的。法國媒體和政界對中國的偏見沒有例外,全都來自兩個原因,一個是顯性的,一個是隱性的。」 9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2集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先生,共同探討如何反擊西方的偏見和傲慢。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川普對關鍵州發起法律挑戰,美國或出現憲政危機?
    新京報記者就此連線採訪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美國巴克內爾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聽他們解讀此次大選可能出現的結果和對美國未來走向的影響。 但我認為這改變不了選舉結果。在他輸掉的選票差距非常接近的州,他可以要求重新計票,但通過這種方式成功翻盤的可能性很小。 大選後或出現街頭騷亂和憲政危機 新京報:美國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怎樣的局面?
  • 聽張維為教授講《這就是中國》
    在網上,有一段視頻,是張維為教授在復旦大學2017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一段演講,主題是叫「中國人,你要自信」,點擊量已經過億。今晚,一檔由張維為作為主講人的全新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將在東方衛視迎來首播。他將在節目中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講述中國故事。
  • 美國國會淪陷與憲政末日危機
    儘管如此,川普鐵粉暴力佔領國會及流血衝突仍震驚世界,將美國的選舉亂象演變為憲政末日危機。3日,川普的狂熱粉絲決定5日晚間和6日白天在華盛頓舉行集會。川普欣然肯定併力挺,他當天轉發集會動員推文並承諾,「我將到場。歷史性一天。」集會申請信息顯示,約1.5萬名抗議者將到場。
  • 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從民調看民生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部分政客、媒體和智庫趁亂抹黑和甩鍋中國。其中一個手段就是藉助所謂民意調查背後的「美國民意」來給這些負面說辭背書。然而,西方所謂的「民調」不僅「反映」民眾的看法,更會引導民眾看法;不僅「反映」輿論,也會被用來故意引導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