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幹細胞者說 ,作者步步先生
幹細胞者說
一個關於幹細胞與免疫細胞的健康公益科普平臺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淺談一下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產工藝。
● ● ●
書接上回,上一期我們簡述了間充質幹細胞的研發歷程,從國際視野角度介紹了全球間充質幹細胞藥物研發現狀,指出了幹細胞藥物開發面臨的困難。
如果要開發一種「現貨型」異體間充質幹細胞療法,規模化生產是阻礙其成藥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期,我們將淺談一下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產工藝。
1
間充質幹細胞產品開發的起點
1976年,Freidenstein 等[1]首次發現在骨髓裡存在一群非造血的骨髓基質細胞,呈克隆性貼壁生長,形態和成纖維細胞相似。最初被定義為成纖維細胞集落形成單位,之後更名為間充質幹/基質細胞 (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MSCs)。如今,MSCs 已從人類許多其他來源組織中分離和鑑定出來,廣泛分布於幾乎所有組織(包括胎兒和成人),例如骨髓、血液、臍帶、臍血、胎盤、脂肪、羊膜、羊水、牙髓、皮膚、經血等等。
2006年[2],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給出了人源MSCs最基本定義:
[1] MSCs在標準培養條件下,呈貼壁生長;
[2] MSCs表達CD105、CD73和CD90,不表達CD45、CD34、CD14或CD11b、CD79α或CD19及HLA-DR表面標記;
[3] MSCs在體外可以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和成軟骨細胞
目前,國際獲批上市的 MSCs 產品近10種。隨著大家對 MSCs 治療效果的逐步認可和觀點的逐步改變,在不久的將來,將可能有更多 MSCs 產品將獲批。有一篇報告[3]描述,細胞產品大概分三種劑量:低劑量(2X10*6 /劑),中劑量(1X10*8 /劑)、高劑量(1.5X10*9 /劑)。
目前,臨床使用的 MSCs 種類各不相同,來源於不同組織(包括骨髓、臍帶、胎盤、脂肪等)。雖然不同組織來源的 MSCs 均能符合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制定的最低標準,但依然有不少研究的結果提示不同組織來源的MSCs 具有某些差異性(比如細胞大小、增殖潛能、分泌細胞因子種類和數量,免疫抑制能力也不盡相同)。
圖1:MSCs來源於不同組織[4]
面對不同的適應症,我們可能會採用不同組織來源的 MSCs 產品進行治療。然而,採用不同的細胞分離技術,獲得的細胞質量可能千差萬別(比如臍帶血、骨髓來源的MSCs主要是密度梯度離心法,脂肪和臍帶來源的MSCs主要靠酶消化法)。因此,選擇合適的分離技術是獲得相對可靠、安全、高質量初代 MSCs 的關鍵。
如何選擇合適的 MSCs 生產製造工藝,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細胞劑量的要求,二是自體還是異體使用。
2
間充質幹細胞產品生產工藝
下面,我們從幹細胞體外擴增方面,探討幾種間充質幹細胞製造工藝。
目前,間充質幹細胞製備技術分為兩大類,包括平皿製造工藝和生物反應器製造工藝。利用自體細胞來源的 MSCs 進行個體化治療,屬於小規模生產,各自企業的標準和工藝也不盡相同。異體細胞來源的 MSCs 規模化製造工藝是利用生物反應器,模擬其在體內的生長發育環境,進行高效率增殖。同時,可以滿足自動化、量產並能保證細胞的高活率和高質量的要求,這也是今後各種幹細胞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趨勢。
平皿製造工藝
中小規模的臨床試驗通常使用平皿製造工藝,包括多層平皿培養體系,也稱「細胞工廠」(大約8-10層平皿,主要有Thermo Scientific、BD和Millipore等品牌),可以擴增出100億(10*10)個細胞,相對經濟有效。
事實上,在 Osiris Therapeutics 公司進行的早期臨床試驗中[5]就聲稱,只需一份捐獻的骨髓,便可製備多達10000份患者的劑量,用於治療GVHD。他們的細胞製備,使用的平皿製造工藝。從成本上來看,平皿製備工藝比較經濟。但是質控比較麻煩,需要的人工也多,同時也容易引入外來操作風險。
圖2:平皿製備工藝簡圖
比起人工手動操作,自動化平皿製造工藝略有進步,也具有在線監控功能,可以實現封閉式培養。例如,Xpansion Multiplate 便是自動化平皿培養的一種設備,由一堆平板(10-200層)組成,具有可擴展性[6]。據製造商[6]聲稱,這種200塊平板組成的系統一次開機,可生產200億(2X10*10)個細胞,但生產下遊不好處理。如果劑量處於100-1000億(1-10X10*10)個細胞之間,平皿製備工藝可以滿足MSCs的生產需求,但通常需要堆疊40層。這就需要更大的空間和自動處理裝置。
平皿製備工藝,無法滿足規模化的細胞生產需求(大於300億,即3X10*10細胞),這時候就需要引進新的工藝體系。比如,下面要介紹的生物反應器製備體系。
生物反應器製造工藝
生物反應器製備工藝,可作為體外培養的平皿製備工藝替代品。生物反應器,通常對細胞最小接種量是有要求的。早期的 MSCs 擴增,通常先是在平皿中手工操作進行,隨後再被接種到生物反應器中。簡單的攪拌容器,比平皿更有優勢,不但具有可擴展性,還可以提供均勻的最低濃度梯度(pH,溶解氧,代謝物)。如果細胞與微載體結合培養時,可在攪拌條件下固定並培養貼壁細胞,這無疑是最有效技術之一。
在這裡,介紹兩大類生物反應器類型:灌注式生物反應器(包含中空纖維生物反應器 )與攪拌懸浮式生物反應器。
第一,灌注式生物反應器
灌注式生物反應器,是一種將MSCs附著在固定基質上的系統(如微珠),可連續交換介質,在排出介質的同時引入新鮮介質。灌注生物反應器由幾組平行板、中空纖維、固定床和流化床生物反應器組成。
圖3:灌注式生物反應器簡圖
灌注式生物反應器為細胞生長提供了一個連續的表面積,MSCs可單層附著在填充床表面上,但必須在低流速下灌注(通常不超過3X10-4m/s),使細胞剪切力最小,但這也會導致向細胞輸送的氧氣減少。通過解耦營養和氧灌注的策略,可以限制培養基的流動而不影響氧向細胞的擴散。一般而言,填充床反應器的細胞獲得率通常相對較低(18%),產量限制在約1億(10*8)個細胞。
中空纖維生物反應器,也屬於灌注式生物反應器的一種。它由一個容器和堆疊的半透性中空纖維組成,可以允許細胞生長在中空纖維毛細管的一個表面,而營養液和氧氣在另一個表面流動。其擴增效率大約是平皿製備體系的10倍(按照培養UC-MSCs計算)。
中空纖維生物反應器,每一次運行可生產4~6億(10^8)數量的MSCs,具有典型的商業特性。如果要開展臨床試驗需要供應足夠的MSCs,那麼則需要多個生物反應器才能實現。
因此,灌注式生物反應器配置更適合於自體的規模化生產,而不是異體細胞的規模化生產。
第二,攪拌懸浮式生物反應器
攪拌懸浮式生物反應器,主要用於MSCs的大規模生產。以旋轉瓶為原型,用攪拌臂將培養基在培養瓶中攪拌混勻。
圖4:攪拌懸浮式生物反應器簡圖
在攪拌懸浮式生物反應器中,MSCs通常附著在懸浮在攪拌容器中的微載體上。這類生物反應器可以產生多達5000億(50X10*10)個細胞(此類產品有Eppendorf、Thermo Scientific和PALL等品牌,國內華龕生物自主研發的3D FloTrix®vivaSpin 系列也屬於此類)。其範圍從小體量(3-250ml,適合工藝參數測試)到臺式規模(1.5-5L),再到中式規模(50-300L),最後到生產規模(500-2000L)。工藝下遊的處理需要連續離心,自動袋或小瓶填充等完成。
微載體
說到攪拌懸浮式生物反應器,這裡必須要講一下微載體(有SoloHill®,CultiSpher®-S,Cytodex®-1等品牌,國內自主研發品牌華龕生物3D TableTrix®)。微載體是幹細胞賴以附著生長和擴增的基質。微載體可以用各種材料(聚苯乙烯、纖維素、葡聚糖、玻璃、海藻酸鹽和明膠等)製備;可以為無孔,微孔,大孔;可以有表面塗層(膠原蛋白、纖維連接蛋白、層粘連蛋白和多聚賴氨酸等),也可以沒有。
簡單的說,如果說生物反應器是一個海洋,那微載體就是一個個島嶼,而幹細胞就是居住在這些島嶼上的居民。幹細胞可以在微載體上的有效擴增和分化,依賴其調節細胞形狀和形成組織的能力。由於微載體具有多樣性,利用特定微載體的合理設計,可能為規模化細胞製備提供均一穩定的製劑來源。
但微載體缺點也很明顯,比如微載體容易聚團,高速旋轉產生的剪切應力會對細胞造成損傷,微載體和幹細胞的分離也是個難題。
3
文末小結
本期內容,我們簡單介紹了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產工藝,包括平皿製造工藝和生物反應器製造工藝。開發者可以根據 MSCs 細胞藥物的自身特性(如自體/異體,劑量,劑型,規模),選擇合適的生產工藝。
作為細胞產品,必須確保進入臨床的每一劑細胞質量都是可靠的。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和標準,是幹細胞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礎和前提。先進的生產工藝有選擇了,那麼我們如何能保證細胞產品的質量呢(比如:無菌性,安全性,活力,均一性,純度,穩定性和效力)。下一期,我們將針對間充質幹細胞的質控體系展開論述,敬請期待!
撰文:步步先生
來源:幹細胞者說
1980-2020
原標題:《【科學普及】間充質幹細胞治療(二):先進位造工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