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魚,是一種將水稻種植和魚類養殖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生態農業模式。
以種植水稻為主,稻魚兼做,既能促進水稻生長,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稻、魚雙豐收,提高經濟效益。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的周建仁,從2016年返鄉創業發展稻田養魚,至今已經4年了。
別人稻田養魚,水稻的畝產量只有6、7百斤,一年只能收穫一茬魚。
可周建仁稻田養魚,水稻畝產量能達到一千多斤,一年能收穫三茬魚。
靠著銷售大米和魚,2019年,周建仁的年銷售額達到600多萬元。
前不久,《致富經》報導了周建仁返鄉創業發展稻田養魚,引進優質水稻和福瑞鯉,想方設法提高水稻和魚的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的事跡。
周建仁的老家在南平市光澤縣止馬鎮仁厚村。
他原本在光澤縣城代理銷售各種酒,生意一直做得順風順水。
但隨著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周建仁的賣酒生意走起了下坡路,他開始尋找其他商機。
光澤縣地處閩北,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水資源。因為地處山區,這裡氣溫偏低,晝夜溫差大。
當地種植的水稻,一般需要生長170多天才能成熟,比一般的南方水稻多了一個月左右。這樣的氣候下種出的水稻,口感非常好。
周建仁看中了家鄉的環境優勢,想回老家做農業。
2016年,周建仁投資200多萬元,在老家流轉了600畝土地,準備搞生態種養,在稻田裡養魚,賺雙份的錢。
當時,當地農戶很少有人在稻田裡養魚的。
一來,稻田裡養了魚,稻田的水就要留得深一些,水稻就容易倒伏。
二來,稻田養魚,田裡不能使用化肥,水稻的產量就比較低,畝產量一般只有6、7百斤。
三來,因為稻田裡的水營養有限,所以不能養太多的魚,魚的畝產量也就是5、6十斤。
綜合算下來,稻田養魚的效益並不高,農戶們不願這麼幹。
為了改變稻田養魚不賺錢的局面,周建仁花了3個月時間,跑了很多科研院所,引進了一種優質水稻和一種比較特別的魚——福瑞鯉。
2017年7月,周建仁的水稻進入了揚花期。
他選出10畝稻田作為試驗田,在地裡投放了一兩多重的福瑞鯉小魚。
然而,自從稻田裡養了魚,白鷺幾乎天天來光顧,經常發生魚被啄死的事。
周建仁用光碟反光、扎稻草人的方法嚇唬白鷺,可效果都不理想。
周建仁想,稻田水淺,白鷺才能吃到魚;如果在稻田四周挖一圈水溝,蓄上水,魚遇到危險就能遊進水溝裡躲避。
他把水溝挖好,溝裡蓄上60釐米深的水。
魚有了藏身之處,不覓食的時候就在水溝裡呆著,覓食的時候再遊到稻田裡,被白鷺吃到的機率果然小了很多。
到了10月份,魚可以收穫了。周建仁去稻田裡收魚,可10畝地只撈起來幾十斤魚。
等水稻收割完,稻田裡放完水,他才發現,魚不知道什麼時候在田埂上打洞跑了。
這一年,周建仁並沒賺到什麼錢,但他卻找到了不賺錢的原因。
2018年,周建仁湊了100多萬元,又擴大了魚的放養面積。
為了防止魚打洞逃跑,他把原來20釐米寬的田埂,加寬到了60釐米。
周建仁還向專家請教,找到了一種天然、有機的肥料——紫雲英。
把紫雲英的種子撒進田裡,到了4、5月份,紫雲英開始開花,把它根下的泥翻起來,紫雲英就會在稻田裡漚成肥料。
紫雲英在漚肥的過程中,水裡會產生很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正好可以作為魚的餌料。
除了紫雲英,稻田裡養的福瑞鯉也可以促進水稻生長。
這種魚力量強,愛跳躍。除了喜歡吃稻花、稻穀,它還會撞擊水稻,把水稻上的害蟲震落到水裡,變成自己的美食。
福瑞鯉在水中遊來遊去,還可以增加稻田水的溶氧量,促進水稻生長、分櫱,提高水稻產量。
不過,對周建仁來說,福瑞鯉最大的優點是它的魚鱗。
福瑞鯉的魚鱗又軟又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刮魚鱗就可以直接使用。
這個優勢讓福瑞鯉在市場上極具特色,這也是周建仁當初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引進它的原因之一。
2018年10月份,周建仁的水稻和魚豐收了。
水稻的畝產量超過了一千斤,魚的畝產量也達到了100多斤,魚的個頭都有4、5兩重。
這時候,周建仁得到消息,鎮裡要舉辦農民豐收節。他想抓住這個機會,搞一個稻花魚節,宣傳自家的大米和稻花魚。
周建仁出資20萬元,承辦了鎮裡的農民豐收節活動。
他精心安排了割水稻體驗、抓魚吃魚、品嘗米飯等項目,把活動辦得很熱鬧。
又出錢,又出力,周建仁並沒賺到什麼錢,但他的大米和稻花魚的好品質,卻通過參加活動的遊客,一傳十、十傳百的宣傳開來。
一周後,周建仁的基地迎來一位客戶。對方說想找有特色的食材,周建仁就自己動手做了條魚款待對方。
吃過魚後,這位客戶當時並沒說什麼,可幾天後,他一下子跟周建仁籤下了5萬斤魚的訂單。
周建仁這時才知道這位客戶在福建各地經營著十幾家餐廳。
隨後,福建各地又有多家餐廳和超市,通過農民豐收節知道了周建仁的大米和稻花魚,主動上門找他合作。
生態種養的大米和魚品質很好,周建仁的大米一斤能賣到10元,福瑞鯉一斤能賣到30元。
2018年,周建仁的總銷售額達到了300多萬元,一畝地的魚和水稻加起來,銷售額能達到6千元。
然而,水稻和魚只有一茬,賣完之後就斷了檔。好不容易打開了市場,周建仁想試試能不能多養幾茬魚。
十一月中旬,他把魚放進了稻田。
這時候,水稻已經收割完了,稻田裡沒了吃的,周建仁就把加工大米剩下的米糠拿來餵魚。
剛開始時,魚還會出來覓食,可隨著天氣轉冷,魚都躲到水底,不愛動了。
周建仁在田裡認真觀察,發現每天下午2、3點的時候,魚會趁著水溫變高出來活動。
摸到了這個規律,周建仁就把投餵時間改在了這個時間點。
3個月後,魚該上市了。
然而,由於冬天天氣冷,魚要消耗能量抵禦寒冷,長了3個月,體重還不到3兩。
周建仁這次試養失敗了。
可他並不甘心,2019年11月,他再次嘗試。
這次,他特意交代員工,收割水稻時不要割完,留下一部分給魚吃。沒想到,魚見到水稻,又變得活躍起來。
3個月後,魚的體重都長到了4兩左右。周建仁趕在春節前一周左右,把魚捕撈上市,銷量和價格都不錯。
冬季這茬魚養成後,周建仁開始試驗在春季養魚。
他在春節後投入小魚,因為氣溫開始回暖,這茬魚要比冬季養魚好管理。
周建仁通過不斷試驗,一年養出了3茬魚——7月上旬投放小魚,到11月上旬和水稻一起收穫;11月中旬投放第二茬小魚,到第二年2月中旬收穫;第二年2月底投放第三茬魚,到水稻插秧前收穫。
靠著稻田裡的一茬稻、3茬魚,周建仁一年能收穫4份財富,一畝地能賣一萬多元。
他成立了合作社,把自己琢磨出來的技術無償傳授給合作社的社員,並且回收社員們的稻花魚和大米。
當地已經有90多戶農戶跟著他發展起了稻田養魚。
接下來,周建仁打算擴大稻田養魚的規模,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