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不小心又幹了個全國第一!逾460萬畝稻田養魚

2020-12-24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淼)記者9月28日從四川省農業廳獲悉,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中,四川不小心又幹了個全國第一——今年來,四川各級農業部門搶抓機遇,促進稻田養魚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省稻田養魚面積超過460萬畝,穩居全國第1位,水產品產量達到35.09萬噸,漁業產值54.04億元,促農人均增收5.8元。

近年來,四川省財政通過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等項目引導,地方財政紛紛採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發展稻田養魚,如成都市投入稻漁專項5000萬元、隆昌縣整合各類涉農資金4000萬元,對養殖戶給予補助。同時,四川還篩選出適宜稻田養殖的水產品種10餘個,形成了「綠色防控+強化栽培技術」等9項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系列「稻-漁」田間工程建設技術和種養技術標準5項及技術規程6套。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也發揮智力優勢,以技術研究、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為重點,創新工作機制和方式,形成了「科研機構+技術推广部門+專業合作社」、「一站式服務」等技術服務機制。

不僅如此,四川各地還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推進稻田養魚適度規模經營。邛崍市、大邑縣、隆昌縣、射洪縣等十多個稻田養魚示範片,建設核心示範面積30多萬畝。邛崍市稻漁源農業合作聯社,帶動稻田養魚2萬畝,帶動種植大戶、合作社35戶,加盟農戶600名餘戶。2015年全國農業轉變生產方式現場會在成都召開,國務院領導還到崇州市的稻田養魚基地現場視察,給予充分肯定。

「川字號」稻田養魚品牌也紛紛崛起。「蓬溪·紅田魚」、「黃金甲有機鱉」、「稻田蟹」、「川中蟹田米」、「彎哥大米」、「稻漁香米」等20餘個名優稻漁品牌,帶動休閒漁業、鄉村旅遊業發展。

四川省稻田養魚歷史悠久,上世紀末曾是全國一面旗幟,為全國提供諸多成功經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稻漁綜合種養可以實現「穩糧增收、漁稻互促、綠色生態」特徵突出,能減少農藥使用量68%左右,減少化肥50%左右,顯著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稻穀和水產品質量安全也能得到更好保障。

四川現有1000多萬畝宜漁稻田資源,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實踐證明,稻漁綜合種養每畝平均產出水產品100公斤,是傳統稻田養魚產量的4倍。如10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完全利用,每年能穩定提供優質稻穀750萬噸,優質水產品150萬噸,按平均每畝增加2000元收益算,每年可助農增收300億元。

相關焦點

  • 從單幹到抱團,四川稻漁綜合種養有啥新花樣?
    說起稻漁綜合種養,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田裡挖點水溝,養點魚蝦,可能會增加點收入?其實,稻漁綜合種養在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9年,四川淡水養殖產量150萬餘噸,居全國第七位,其中稻漁綜合種養產量40.10萬噸。「相比產量、經濟價值這些看得到的收益,稻漁綜合種養還有更大的隱性價值。」
  • 福建南平市光澤縣男子稻田養魚,一年賣出600多萬元
    可周建仁稻田養魚,水稻畝產量能達到一千多斤,一年能收穫三茬魚。靠著銷售大米和魚,2019年,周建仁的年銷售額達到600多萬元。2016年,周建仁投資200多萬元,在老家流轉了600畝土地,準備搞生態種養,在稻田裡養魚,賺雙份的錢。當時,當地農戶很少有人在稻田裡養魚的。一來,稻田裡養了魚,稻田的水就要留得深一些,水稻就容易倒伏。
  • 良田萬畝稻滿倉——保利光明萬畝稻田慶豐收
    在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一線的同志表示誠摯問候,指出「三農」領域的成就,是全黨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廣大農民和農業戰線工作者辛勤勞作的結果。9月29日,在即將迎來普天同慶的日子裡,在光明集團12萬畝崇明糧食生產基地,保利物業、光明米業聯手舉辦「良田萬畝稻滿倉 ——保利光明萬畝稻田慶豐收,」活動。
  • 投資1.2億的2萬畝藕塘 官方助推池塘低碳循環流水養魚模式
    循環流水養殖技術是從美國引進來的,目前公司在全國已經做了11個省份,有500多條跑道(22米長,5米寬),養殖品種因地制宜,北方的四大家魚,南方比如安徽的特種水產,淡水海水養殖都有,但是目前以淡水為主,往海水養殖方面延伸。
  • 正安縣遼遠村:免費發放10000尾魚苗鼓勵稻田養魚
    在離村民們不遠處,一片已栽好秧苗的稻田裡,村民桂世錫正在將剛領的100尾草魚苗投放到自家稻田裡。他說:「我家有近3畝水田,前兩年自己買了一些魚苗,但魚少鳥多,時刻注意魚苗被鳥啄食。今年大家一起養,可以互相指導。」
  • 3200畝稻田豐收持續雨天曬不幹 種糧大戶犯愁
    種糧戶盧建文望著他的稻田。  讓他高興的是宜賓當地糧食儲備庫將免費為其提供庫存  「糧食不敢賣,屯著成本又高。」今年宜賓興文縣種糧大戶盧建文承包的3200畝水稻預計能收380多萬斤稻穀,但豐收卻沒增添他臉上的喜悅。受陰雨天氣影響,盧建文的田裡還有近三分之二的水稻沒有收。再加上今年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為一塊三毛五尚未實行,而市場價足足比這個價格低了2毛錢。賣又不敢賣,屯著本錢又高,讓他很犯難。  但昨日,了解情況後宜賓當地糧食儲備庫表示將免費為其提供庫存,這讓他很高興。
  • 了解生態養魚方式,稻田養魚技巧,會讓你從中獲益良多
    小編將分為5部分介紹稻田養魚高產的技術要點,分別為稻田養魚優勢、田塊選擇及設計、水稻種植技術、魚苗放養、日常管理。學習科學正確的養殖技巧,讓你少走彎路,收益更多。接下跟著小編的步伐,了解生態養魚方式,稻田養魚技巧,會讓你從中獲益良多。
  • 稻田裡能養魚嗎?養什麼魚和選擇什麼水稻品種最好呢?
    這個稻花魚,就是養在稻田裡的鯉魚,在插秧苗的時候,往稻田裡投放魚苗,當稻花開的時候,是魚生長最快的時候。那麼,稻田裡真的可以養魚嗎?養什麼魚和選種什麼水稻品種好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稻田真的可以養魚嗎?1、魚和稻都是需要水的,這是它們共生的基礎,稻田地裡是可以養魚的。
  • 博白種植麻竹逾3萬畝
    鮮筍經過剝皮、浸泡、切片等工序後,銷往全國各地。茂龍村是「十三五」時期的貧困村,種植麻竹約1.5萬多畝,全村80%以上的農戶種植麻竹。通過集體發展麻竹產業,2016年該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我家種了5畝多的麻竹,畝產在1000公斤左右,鮮筍、筍乾收購價分別達到2.5元每公斤及80元每公斤。」
  • 大理萬畝稻田豐收,畫面太美!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國慶期間,雲南大理市喜洲鎮洱海流域邊的近萬畝水稻進入收割期。在蒼山洱海之間,一片片成熟的稻田仿佛一塊塊金色的地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留念。10月6日上午,在洱海邊的喜洲古鎮,村落周邊流轉的3100畝的稻田裡,收割機一遍又一遍的往返著,儼然一幅豐收的景象。廣闊湛藍的天空,一望無垠的金色稻田,再映襯著古樸典雅的白族建築,形成了喜洲秋天獨有的美麗風光。福建遊客 蘭女士:民族風比較強,秋高氣爽,藍天百雲,讓人很放鬆。
  • 廣東韶關乳源中衝村:稻田裡養出禾花魚 撂荒田再成香餑餑
    不同於低海拔區域稻田的一年兩熟,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一帶高海拔石灰巖山區水稻只能一年一熟。國慶節前後,早早完成水稻收割的當地農民盤點一年收成發現,山上梯田畝均收入跟山下相比並不遜色,甚至更高一些。抹平收入差距的,正是高海拔山區農民種植水稻時放養的「禾花魚」。
  • 雄安萬畝稻田大豐收宛如「童話世界」,稻農一天用壞一副橡膠手套
    航拍白洋澱萬畝稻田,收割後的稻田留下美麗的幾何圖案,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據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白洋澱年平均播種面積為5.01萬畝。到了七十年代,年平均播種面積縮減為3.33萬畝。後因乾旱播種面積逐年減少。進入九十年代,年平均播種面積僅為1.47萬畝。而到了1996年,水稻播種面積增至2.4萬畝。最近幾年,白洋澱水稻播種面積有逐年遞增的趨勢。
  • 示範引領亮點突出 業內專家高度評價四川隆昌稻漁產業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9月2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四川隆昌拉開帷幕,當天下午,隆昌市4個具有代表性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基地接受了來自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系統、農業科研院所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們的「檢閱」,通過實地參觀,嘉賓們對於隆昌探索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
  • 產量、品質雙增長 浙江麗水青田5萬畝「稻魚共生」基地實施標準化
    稻田裡,嫩綠的稻穗剛剛「探」出頭來,在微風的吹拂下左右搖擺,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清新的稻香。「自從基地實行標準化種植,整個過程按照有機標準,稻田不打農藥,肥料也是用菜籽餅。如今不論是產量還是稻米、田魚的品質都實現了雙增長。」在小舟山村種稻大戶劉永如看來,這幾年基地的新變化,得益於「稻魚共生」標準化生產的推行。
  • 160萬枚燃燒彈燒光百萬畝稻田 幾千萬人差點餓死 數月內投降
    在眾多手段中,有一項計劃要餓死幾千萬人。1945年時,美軍B29轟炸機日夜不停的開始對日本進行大轟炸。同時美軍逐個拔出太平洋上的島嶼據點。美軍轟炸機群投擲燃燒彈但哪怕面對本土鋪天蓋地的燃燒彈,日方也繼續頑抗,拒不投降,喊出「一億國民玉碎」的口號。美軍不得不考慮,下一步怎麼辦。
  • 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把科研成果變成稻田裡的「金山銀山」
    在稻田裡養魚,既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又能獲得優質的稻穀和水產品,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  儘管傳統的稻魚共作模式能生產出優質的水產品,但是生產方式粗放,種養面積不大,經濟效益也不高。  以振興鄉村為使命的「稻漁工程」團隊,將課堂所學、實驗室所研與農業生產所需結合。
  • 50組成渝家庭四川丹稜尋味幸福
    出現在央視、新華社、四川電視臺等數十家媒體的鏡頭裡的,除了彭傑,還有來自成渝地區的50個家庭,他們將研學大雅堂、遊幸福古村、感受丹稜美食。活動組織者介紹,丹稜縣正在打造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美麗經濟示範區,在豐收節前邀請50個成渝家庭走進丹稜縣,就是為了讓這些「隔壁的朋友」,感受鄉愁,感受豐收的快樂,見證幸福,重構鄉村的美與生活。
  • 隨身空間文:被小叔搶手鐲砸死,再睜眼獲稻田萬畝,魚塘數萬平方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隨身空間文:被小叔搶手鐲砸死,再睜眼獲稻田萬畝,魚塘數萬平方隨身空間之極品村姑簡介:她原是現代美食家;她現是農季家小女兒,身懷著隨身空間,器靈隨身相伴保護。重生後,怒打大伯,修理堂嫂,利用空間擺脫困境。覓得良人,鐵腕持家,助夫君打造商業帝國,成為一個地方上赫赫有名的商業大佬。
  • 江蘇推廣生態工廠化養殖:50畝魚塘僅用1畝來養魚
    開春了,新華日報記者驅車從秦淮河到青龍山,江蘇南京江寧東部圩區的不少魚塘,陸續起幹塘底,清淤護壩,準備蓄水投放魚苗,開始一年一度的「春放」。可在湖熟街道周崗水科院基地,這裡已是一幅「漁業大生產」的忙碌景象:蓄滿水的偌大魚塘,中間砌出「塘中塘」——面積約一畝的方形管槽,槽邊、水裡管線、設備密布,推水機「呼哧呼哧」作業,將循環水推進推出。
  • 坡地山嶺亦可養魚 玉林打造圓桶養魚新模式
    圓桶造池 養魚新模式江新華說這個大圓桶有一個名稱,「它們叫陸基圓桶型高位養魚池!」記者仔細觀看這些建在山坡上的大圓桶,外圈是由不鏽鋼圍著一個大圓圈。如何能保持不漏水呢?「裡面用的是防水布!」江新華的話讓記者大吃一驚,謎底竟然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