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淼)記者9月28日從四川省農業廳獲悉,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中,四川不小心又幹了個全國第一——今年來,四川各級農業部門搶抓機遇,促進稻田養魚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省稻田養魚面積超過460萬畝,穩居全國第1位,水產品產量達到35.09萬噸,漁業產值54.04億元,促農人均增收5.8元。
近年來,四川省財政通過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等項目引導,地方財政紛紛採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發展稻田養魚,如成都市投入稻漁專項5000萬元、隆昌縣整合各類涉農資金4000萬元,對養殖戶給予補助。同時,四川還篩選出適宜稻田養殖的水產品種10餘個,形成了「綠色防控+強化栽培技術」等9項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系列「稻-漁」田間工程建設技術和種養技術標準5項及技術規程6套。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也發揮智力優勢,以技術研究、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為重點,創新工作機制和方式,形成了「科研機構+技術推广部門+專業合作社」、「一站式服務」等技術服務機制。
不僅如此,四川各地還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推進稻田養魚適度規模經營。邛崍市、大邑縣、隆昌縣、射洪縣等十多個稻田養魚示範片,建設核心示範面積30多萬畝。邛崍市稻漁源農業合作聯社,帶動稻田養魚2萬畝,帶動種植大戶、合作社35戶,加盟農戶600名餘戶。2015年全國農業轉變生產方式現場會在成都召開,國務院領導還到崇州市的稻田養魚基地現場視察,給予充分肯定。
「川字號」稻田養魚品牌也紛紛崛起。「蓬溪·紅田魚」、「黃金甲有機鱉」、「稻田蟹」、「川中蟹田米」、「彎哥大米」、「稻漁香米」等20餘個名優稻漁品牌,帶動休閒漁業、鄉村旅遊業發展。
四川省稻田養魚歷史悠久,上世紀末曾是全國一面旗幟,為全國提供諸多成功經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稻漁綜合種養可以實現「穩糧增收、漁稻互促、綠色生態」特徵突出,能減少農藥使用量68%左右,減少化肥50%左右,顯著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稻穀和水產品質量安全也能得到更好保障。
四川現有1000多萬畝宜漁稻田資源,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實踐證明,稻漁綜合種養每畝平均產出水產品100公斤,是傳統稻田養魚產量的4倍。如10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完全利用,每年能穩定提供優質稻穀750萬噸,優質水產品150萬噸,按平均每畝增加2000元收益算,每年可助農增收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