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

2020-12-21 秒聞視頻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擅長通過社交來積累人脈,無法滔滔不絕地向別人推銷某種商品、某個觀點;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呼朋喚友來找樂子,覺得自己不夠自信、陽光、活潑,你大概會得出結論,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把內向當做貶義詞,似乎只要是內向的人,或多或少都得做出點改變,努力變得外向,來適應社會。內向的人真的就有問題嗎?

如果一個人說話少、朋友少、獨處時間多的話,很容易就會被貼上「不合群」、「性格差」、「情商低」等標籤。在熱播網綜《妻子的浪漫旅行》中,付辛博的妻子,演員穎兒,就是這樣一個很難快速適應群體的人。

大家一起聊天的時候,穎兒躲在一邊沉默;一個人默默搬行李,也不好意思主動開口讓人幫忙。居家,內向,安靜,搶不到鏡頭,偶爾冒個泡,大多數時間都縮在自己的殼子裡。

在一期節目裡,穎兒解釋說,她不表現自己,是擔心說錯話,很緊張。

但這也沒能逃開被網友群嘲的結果:穎兒真是太內向、太不合群了!這就是情商低啊,被其他幾個人孤立了,真是一點存在感都沒有啊。

穎兒的內向性格,讓她在社交場合裡更偏向於傾聽,而不是急著打成一片。但是現在的社會,很少會允許一個人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於是,那些內向、害羞的人,總能聽到這樣的話:內向的性格必須改掉,不然以後沒法融入社會。多交朋友多條路,你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會吃虧的!

有人會用朋友的數量,來評價做人的質量。在生活上,親戚長輩覺得你膽子小、嘴巴不夠甜;在工作上,領導同事覺得你不懂人情世故,無法適應職場。這種對內向者的偏見,會引來精神上的壓力。當所有人都跟你說,你應該學著變得外向,你也產生動搖了。

內向在這個社會裡,好像變成了一種性格缺陷:不合群、不合作、不好意思交朋友,越來越多人放棄了探索自己的優勢,轉而追捧「外向者」的特質。但其實,內向的你,也許並沒有問題。

藤本弘

漫畫家藤本弘,就是一個內向的人。因為不愛交朋友,他在學校經常被欺負,但他沒有逼著自己去融入群體,反而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讀書和創作上。對外界來說,一個人在職場上不能順利跟人溝通,會被大家劃分為「失敗者」、「玻璃心」,甚至影響職業前途。但是藤本弘並不在意這些,更沒有逼著自己成為社交達人。他只是一如既往,默默地看著家裡的近萬冊藏書,後來和搭檔合用了「藤子·不二雄」的筆名開始畫畫。

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童年的《哆啦A夢》。

相對而言,內向的人更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容易因為外界的信息而動搖自己的選擇。又比如梁朝偉,提起他,大家想到的都是他那雙憂鬱的眼神,和沉默寡言的性格。剛出道時,好幾個導演也曾擔心過,這麼內向的演員,該怎麼適應劇組啊?然而,當聚光燈打到他的身上,梁朝偉的狀態馬上就不一樣了。他可以完全投入到戲份中,演什麼像什麼。

還有周星馳,現實生活中的他不苟言笑,也不太懂得和他人交流。但是只要面對電影鏡頭,他總能把小人物的角色洞察得十分通透,最終成為一代諧星。內向的性格,是他在社交上的劣勢,卻是他熒幕事業上的極大優勢。

實際上,心理學家榮格首次提出內向和外向人格,也只是強調他們「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不同。外傾型的人自信開朗,重社交,熱愛探索外部世界;內傾型的人則是重內在,喜歡安靜思考,顯得沉默寡言。由此可見,內向的人可能只是不喜歡、不擅長主動與人交流想法罷了。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專注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上,從內心世界獲得強有力的愉悅。

紀錄片《零零後》花10年時間跟蹤調查了10位孩子的成長經歷,其中一個3歲孩子「一一」,就是典型的內向者。

她喜歡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吃飯,從來不跟其他小朋友玩。老師勸過好幾次,讓她去多交朋友,她都搖搖頭拒絕了。問她為什麼不願意,只有3歲的她認真想了想,奶聲奶氣地說道:

內向的一一可以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來不害怕和其他人交流。她不交朋友,僅僅是因為對他們的話題不感興趣。十年後的她,成為了自推型的人,不需要別人催促,都會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

正如長大後的一一所說,能內向能外向才是最好的。其實,那些內向的人,完全有能力做到更好。比如說,主動去理解別人,主動溝通,硬著頭皮也要上。羅永浩在一次演講中就說過。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與人溝通是一種需要鍛鍊的能力,單純把社交上的失敗歸結到了「性格內向」身上。但只要你跨過了這道坎兒,你會發現和人社交沒有那麼難。因為你本來就有能力,只是還沒習慣。

而且,你大可不必盲目羨慕那些外向的人。找出你最熱愛的東西,它也能激發你的另一面。說相聲的郭德綱,看上去就是一個很外向的人。但他在《魯豫有約》中提到,自己在臺下是很安靜、很內向的,甚至去陌生一點的朋友吃飯都不願意。

簡單來說,就像郭德綱、周星馳、梁朝偉一樣,他們找準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知道在哪些場合能激發自己的表達欲。於是,也就在社交和獨處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這些,其他內向的人同樣可以做到。

一個人可以主動選擇不交朋友,選擇獨處,享受安靜的空間。但如果因為「明明很想溝通卻不敢溝通」,錯過很多美好的事情,不是太遺憾了嗎?所以,那些內向的朋友們,給自己一點勇氣,從自己的小世界裡走出來,把你柔軟的一面也展示給其他人看,讓別人有機會了解你更多一點。這樣,你們才能從內心世界獲得能量的同時,更好地迎接世界的擁抱嘛。

相關焦點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古往今來,社會就是一個內外向群體交互存在的世界,那麼,關愛自己的你了解自己嗎?你的性格屬於外向抑或內向?我們參考一下內向型與外向型對照表,先做一個系統性的了解。● 文化背景在日本,安靜、獨處、沉思等內向行為會受到高度認同,而對於其它國家的內向者,置於外向文化的國家,比如美國,那麼,沉默內向的人多半在生活或職場中會處於尷尬或難堪中,不適應和諧的社會環境。
  •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易成功,因為內向者具有這8個特質,你內向嗎?
    你有沒有被這樣那樣地勸說過,要改掉你內向的性格。內向的你仿佛被貼上社交焦慮、自卑、不快樂、沒有幽默感等等的各種標籤。可是,有必要改變所謂的內向性格嗎?你知不知道,其實內向的人有很多可貴的品質,內向的人也可以光芒萬丈。
  • 安靜:內向性格者的競爭力,你不必執著於必須成為外向者
    生活中很多內向者總會認為自己與周邊的人格格不入,更有甚者在人際交往中逐漸變得自卑、敏感,陷入怪圈之中走不出自我。也有很多的人迫切想要改變自身的性格,認為只有改變自己的性格才能更好的發展。那麼真的像這些人心想的那樣,自己是內向的就非要改變自己的個性嗎?
  • 你會把自己定義為內向者嗎?內向者就註定一事無成?
    與此同時,很多內向的人則被貼上了「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沒用的人」等標籤。今天七哥想和大家來聊聊這個社會現象。希望能給那些認為自己內向而覺得自己失敗讀者朋友一點啟發。為什麼外向性格會變成社會主流性格?得益於科技的發展,生產力也隨之提升。生產資料慢慢的就會有富餘。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這是一個外向的世界,大家普遍會覺得性格外向比較吃得開;但很多中國人如果誠實地做自我評價的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麼,內向的人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自在生活呢?洛肯博士由於自己的性格與職業的衝突,讓她不斷思考和探索內向者本身的優勢。在《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這本書裡,洛肯博士重點介紹了內向高敏這個群體的個體所共通的12個特點:謹慎、專注、自我探索、善於傾聽、安靜、獨立、善於分析、擅長寫作、持之以恆以及有同理心。這12個特點既是內向高敏者的優勢所在,又可能會成為限制他們人生發展的桎梏。
  • 《性格拼圖》: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打通內向與外向者溝通的壁壘
    有意思的是,洛肯博士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性格拼圖》這本書,主要致力於在內向和外向的人群之間尋求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作者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的人的優勢與障礙,再介紹了這種性格差異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以及內向型和外向型人群如何與自己及對方相處。性格總是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物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意識的探尋,可以分為外向、內向與混合型。
  • 心理學:內向性格就真的比外向的差嗎?六道題測試你是什麼性格
    如果一個人在社交時表現得很容易害羞,不太愛表達自己,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很內向。而喜歡交朋友,性格看起來大大咧咧,就會說這個人很外向。只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性格,但是在心理學這一門學科中對人們性格的界定遠遠沒有那麼簡單。而且現在的社會對外向者傾斜更多,經常有人說,如果想要成功就應該大膽地走出去行動。外向的人在社會上混得如魚得水,但是內向者經常在人際交往中碰壁。
  • 內向性格真的不好嗎?生活中—你當然可以裝得外向,但那樣很累
    這或許是因為,在中國的「圈子型」社會文化下,良好的社交能力對生存有積極意義。也許在整體氛圍都比較內斂、尊重個人空間的社會(例如芬蘭,挪威),內向才被認為是常態呢。你當然可以裝得外向,但那樣很累作為一個內向者,我們也有想過要努力地變得更social一些,努力去尋找和人認識的機會。
  • 性格內向的人,真的難以被社會接受嗎?
    而在社會判定標準上,人們大多粗略地把人的性格只分為內向和外向。而且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內向的人被貼上了不受歡迎、不被認可的標籤。更有甚者,在他們眼裡,內向的人是異類一般的存在。就像社會屬性歧視一樣,沒有人願意承認,但它確確實實存在。
  • 你的性格可以管理,只需4個步驟,內向者即可獲取外向者的優勢
    經典4P法引爆內向者的領導潛力世界500強正在實踐的口碑之作...................※編輯推薦※☆ 世界頂級人類資源開發專家為內向者撐腰,影響千萬讀者的福音之書!珍妮弗·康維勒被譽為引爆無數內向者潛力的「務實博士」,被美國管理協會盛讚為「世界頂級專家」,她致力於內向者的領導力培訓,服務於通用電氣、美國航空航天局等著名機構,堅定了千萬內向者的信心。
  • 內向?外向?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性格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外向的人偏向於能說會道,善於交際;內向的人就不善表達,羞於展現自己。人們常說,不同的性格適合不同的工作崗位,真的是這樣嗎?人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受什麼因素影響?在生理層面,內向外向者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系統的差異。多巴胺能給人短暫而強烈的愉悅感,讓人更熱情衝動,而乙醯膽鹼的作用則更為溫和持久,讓人體驗到放鬆和滿足。多巴胺是大腦釋放的一種神經化學物質,會促使人去尋找外部的獎勵、刺激。而乙醯膽鹼系統的激活則會讓人有更多的同情心、反省力和情緒體驗。
  • 「內向」的孩子非要變「外向」嗎?家長別幹涉,讓孩子自己走
    但是亮亮的父母卻不這樣認為,亮亮的父母不止一次的和我說過想要改變亮亮的性格,讓他變得開朗起來,甚至大大咧咧都不嫌棄,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怎麼能說改就改呢?家長們似乎都有一個偏見,那就是內向並非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有點內向的傾向,就會讓孩子開朗一點。但是卻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成功者,大多都是內向的性格。
  • 《內向心理學》——了解內向者的需求,讓你的內向成為盔甲
    她與許多內向者一樣,喜歡在一整天的研習過後獨自呆在房間,靜靜恢復能量,但是她的丈夫與她正好相反,是個外向者,能在緊張工作一天後,跟朋友出去踢球聚會。可見,內向者也能在社會發揮出巨大的影響力,也可以與外向者親密相處,只要足夠了解自己,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內向者絕對不遜於外向者。
  • 我們真的是內向者嗎?內向與假內向
    【這就是真內向的表現,而群友極力想改變自己現狀我認為應該是假內向, 假內向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事面前比較內向,而在熟悉的一切面前便顯得十分活潑外向了。這也是普遍人群有的一種心理。 也就是所謂的「慢熱」】還有一個簡單的測試:1,請認真回憶一下,你年紀非常小的時候是外向還是內向?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於是,他們就會對自己孩子內向的性格感到擔憂,害怕孩子會因為不好的性格而吃虧,就會強迫著孩子去交友變得更積極外向一些。但這種做法往往最後的結果都不盡人意,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受到傷害,難道性格內向的孩子就真的有問題嗎?其實,我們作為家長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因為內向同樣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內向的性格同樣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 好的演講者通常是內向者心理學:不要妖魔化內向者
    你的社交能力有限對於內向者和外向者,我們有一個簡單而粗糙的劃分-外向者喜歡社交,內向者不喜歡社交。這是真的嗎?外向者能否無休止地參與社會生活?不,外向者也需要獨處,內向者也需要社交,不同的是他們在社交生活中花費的精力不同。
  • 《內向心理學》:外向,其實是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我無法想像那些內向型的孩子,在面對家長和老師的期待時心裡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壓力,想必不比任何一位家長在面對生活壓力時輕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孩子活成自己的樣子?因為內向的性格在社會根本沒有競爭力。——這個答案無疑是錯誤的,是人們對內向者的誤解。
  • 內向的人如何變外向呢做到這七點能讓你變得開朗活潑
    內向的人如何變外向呢?性格內向的人,話往往不多,選擇沉默是金。這樣的人,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往往沒有更多的朋友。選擇在生活中默默無聞,工作上往往也會因為這樣的性格而黯然失色。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也是可以慢慢改變的。那麼如何才能從內向變為外向呢?
  • 內向和外向的兩種人
    人類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動物;然而,也可以說,我們中的一些人確實比其他人更主動地去社交。這就是內向者和外向者的主要區別:一方面,內向的人,他們喜歡獨自度過空閒時間,有時在與他人交流時感到情緒枯竭。另一方面,也有外向的人,他們喜歡和其他人在一起,在社交場合也很活躍,但在獨處的時候可能並不滿足。
  • 《內向者溝通聖經》:豆瓣評分7.2,內向者也能逆襲成溝通高手
    前言:你好,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內容是《內向者溝通聖經》,作者是珍妮弗.康維勒,她是美國人力資源開發專家,被稱為「內向型人格之王」,她本人特別擅長幫助內向的人進行改變。因此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有所收穫。因為內向的性格,不敢言,怕說錯導致自己在職場上止步不前?甚至在遇到自己喜歡的男生女生不敢表白錯過一段感情,或是在同學、同事聚會不敢在眾面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顯得不合群?難道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活的風生水起,遊刃有餘嗎?難道內向型的性格不好嗎?當然不是!很多商業領袖都是內向型性格,其中包括巴菲特,比爾蓋茨這樣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