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大風吹倒《安妮日記》中描述的慄子樹

2020-12-20 騰訊網

2007年11月16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攝的這棵年齡達150-170年之久的慄子樹。(資料圖)

新華網海牙8月23日專電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為躲避納粹迫害,藏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密室時寫下的日記,安妮多次寫到她透過天窗仰望一棵慄子樹憧憬自由的場景,這棵著名的慄子樹23日被一場大風吹倒,樹幹被折斷。但這棵樹早已後繼有「樹」,它的種子已經在許多校園成長為小「安妮慄子樹」。

這棵已有150多年樹齡的慄子樹位於安妮博物館後面一處私人建築的院子裡,該博物館就是當年安妮躲避德國納粹追捕的藏身之所,這棵慄子樹因此成為自由和希望的一種象徵。

由於這棵樹年齡很大並且得了病,2007年是否砍伐這棵樹引發地方政府同博物館及社會團體間的官司。最終,經過專家鑑定和法庭裁決,這棵慄子樹被認為能繼續存活5至15年,在採取加固措施後避免了被砍伐。

自此之後,荷蘭安妮基金會開始收集這棵慄子樹的種子,分別送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繁殖,歐洲不少學校都有了自己的小「安妮慄子樹」。

1942年7月至1944年8月,安妮和家人為躲避德國納粹迫害,藏匿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中。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被人告密而被德國納粹逮捕。次年,不足16歲的安妮死於納粹集中營。她在藏匿期間寫下的日記後來被出版,迄今已被翻譯成近60種語言,累計出版數百萬冊,並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舞臺劇。

相關焦點

  • 荷蘭:「安妮慄樹」暫逃刀斧之災(圖)
    11月19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樹木專家用繩索將一棵慄樹連在房屋上,以防止這棵生病的樹倒下。二戰時,德籍猶太小女孩安妮·弗蘭克曾經在這座房屋內藏身,並在日記中充滿感情地描述過這棵慄樹。1945年,安妮因傷寒死於集中營,其日記1947出版後成為世界上閱讀量最廣泛的書籍之一。新華社/法新  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家法庭20日裁定,暫時保留「安妮慄樹」,使這棵因《安妮日記》而聞名的百年老樹暫時躲過刀斧之災。  法官J·貝德說,雖然這棵樹大部分已因真菌感染而腐爛,有倒塌危險,但市政部門仍應設法挽救、而不是砍伐這棵頗具歷史意義的大樹。
  •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重溫安妮日記(圖)
    感謝安妮,她讓我們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嚴峻的環境中,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安妮13歲生日過後沒幾天就開始藏匿的日子,在納粹集中營去世時還不滿16歲),讓我們知道人原來不僅有選擇的權利,更有做出正確選擇的無限能力。  還有必要談談荷蘭那些援助者的選擇。
  • 《安妮日記》新增兩頁文字
    新華社海牙5月15日電  荷蘭戰爭、猶太大屠殺和種族屠殺研究所15日宣布,知名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當年所寫《安妮日記》中兩頁無法辨讀的文字現已被「破譯」。  根據研究所發布的信息,安妮日記本的第78頁和第79頁被褐色紙張粘貼覆蓋,原頁上的字跡被重重塗抹,一直無法辨識。
  • 奧黛麗·赫本緣何對《安妮日記》無法釋懷
    赫本與《安妮日記》作者、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同年出生,後者卻沒能逃脫德國納粹暴行,16歲時死於納粹集中營。作為二戰倖存者,赫本憎恨自己比弗蘭克幸運,終身無法釋懷。童年陰影赫本1929年5月4日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1939年二戰爆發後,赫本跟隨身為荷蘭貴族後裔的母親來到荷蘭東部城市阿納姆附近的費爾普鎮。
  • 男孩版《安妮日記》重現
    講述二戰歷史  一部《安妮日記》,讓眾多讀者通過13歲少女安妮的視線,目睹了納粹恐怖下猶太人在荷蘭的惶恐生活。如今,一部由一名同齡男孩記下的日記,則向人們講述了納粹鐵蹄下,生活在捷克布拉格的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與《安妮日記》巧合的是,這本男孩版《安妮日記》,同樣是在作者遇害多年後,由其家人出版的。
  • 德媒:激勵反思《安妮日記》作者荷蘭故居重開
    (路透社)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德媒稱,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打動了全世界,如今她位於荷蘭的故居重新布置開放。據德國之聲網站11月25日報導,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大街263號就是安妮曾經寫這些日記的地點。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安妮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朋友,她的家庭是猶太人,遵循一些猶太人的節日和習俗,安妮喜歡讀書,夢想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的領導人,他是納粹政黨的領導人,希特勒不喜歡猶太人,他將德國的許多問題歸咎於他們,許多猶太人開始逃離德國。
  • 《安妮日記》出現版權之爭
    原標題:《安妮日記》出現版權之爭   著名的《安妮日記》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讀者。該著作的版權保護期是否在2016年結束,最近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是德籍猶太人,1945年2月至3月間,15歲的安妮在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因感染傷寒而死。
  • 《安妮日記》:我想把快樂帶給所有人,甚至是那些我從未見過的人
    可是,當我一頁頁地翻下去,發現這麼多細膩、真切、樸實又深刻的描述和感想都是出自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時,我開始為自己隨便翻翻的淺薄想法羞愧不已。千萬別以為這只是小女孩的無中生有與絮絮叨叨,她思考過的一切,如今的我也未必想明白過。以下是安妮的生平。1929年安妮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家庭。
  • 安妮日記:黑暗時代的一段真實記錄
    但一家人並未逃脫納粹的魔掌,納粹在西線開戰時進攻了中立國荷蘭。荷蘭迅速淪陷,女王威廉明娜流亡到英國,離開前發誓:「在適當的時候,在上帝的幫助下,荷蘭將收復其在歐洲的領土。」荷蘭在5年後光復,期間荷蘭猶太人有10.6萬人被屠殺,佔戰前荷蘭猶太總數的76%。
  • 《安妮日記》在日遭毀 安倍晉三拜訪"安妮之家"
    日本圖書館《安妮日記》被大量撕毀遭撕毀的圖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於周末參觀拜訪了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弗蘭克之家」(Anne Frank House),此舉被外界疑為日本政府對之前國內圖書館藏大量《安妮日記》被撕毀行為的回應
  • 安妮日記,黑暗時代的一段真實生命記錄
    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完整版的《安妮日記》為何會成為西方校園的禁書
    但是,你也許不知道,在西方,《安妮日記》也曾經因為安妮描述自己的身體發育狀況而遭到一些家長的抗議,因而被許多校園拒之門外,成為校園禁書。30%的內容,其中有安妮對自己發育中身體的解剖式描寫,比如安妮在發現青春期自己身體的變化後,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變化。
  • 靜謐的生長與偉大的沉寂——《安妮日記》
    小姑娘的名字叫做安妮·弗蘭克,世界名著《安妮日記》的作者。阿姆斯特丹老城幾百年了,沒有太大的變化,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每一個故事。1929年的6月12號,安妮·弗蘭克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臺了,在德國掀起了迫害猶太人的浪潮,安妮一家被迫遷居荷蘭。
  • 《安妮日記》被遮頁面內容曝光 竟是——
    《安妮日記》中被遮頁面 (圖片來自路透社)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英媒稱,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中有兩個單頁是被棕色黏性紙粘起來的,因此留下一個小小的謎題:這名猶太少女——她當時完全沒想到自己的日記會變得多麼出名
  • 《安妮日記》作者同班同學紀念安妮90歲冥誕
    2019年6月12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故居,現年89歲的阿爾貝特·戈梅斯·德梅斯基塔(右)和90歲的傑奎琳·范馬爾森與幾名學生一起紀念安妮90歲冥誕。(新華社/歐新)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歐颯)《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的兩名同班同學12日來到安妮故居,與阿姆斯特丹國際學校的幾名學生一起紀念安妮90歲冥誕。安妮故居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梅爾韋德廣場37-2號。現年89歲的阿爾貝特·戈梅斯·德梅斯基塔和90歲的傑奎琳·范馬爾森1942年6月12日陪伴安妮在這座公寓度過13歲生日。
  • 《安妮日記》破譯新增兩頁曾無法辨讀文字:被作者用紙粘蓋
    《安妮日記》破譯新增兩頁曾無法辨讀文字:被作者用紙粘蓋 新華網海牙5月15日消息,荷蘭戰爭、猶太大屠殺和種族屠殺研究所15日宣布,知名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當年所寫《安妮日記》中兩頁無法辨讀的文字現已被
  • 記錄人類歷史黑暗一頁:回顧《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
    但一場恐怖的災難在安妮少女時期就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場恐怖災難有名有姓:納粹主義和種族仇恨。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12日報導,安妮·弗蘭克就是那個擁有會笑的大眼睛的女孩,她的形象似乎被時間冰凍起來。在享譽國際的書籍《安妮日記》的封面上,她永遠笑盈盈地看著我們。
  • 研究人員破解《安妮日記》 隱藏內容重見天日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臺媒稱,研究人員日前利用數字科技,破解了知名反納粹作品《安妮日記》中兩頁被作者安妮.弗蘭克以棕色牛皮紙黏住的內容。發現安妮想掩蓋住的日記內容是四則「葷段子」,還有她對性發育、避孕、賣淫的看法。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