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重溫安妮日記(圖)

2020-12-20 搜狐網
 
  今年10月,我從德國的法蘭克福轉車去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這是60多年前安妮一家曾經走過的路線)。因為待的時間不長,所以博物館只去了兩個,一個是凡·高的,另一個就是「安妮·弗蘭克之家」——安妮稱之為「密室」,我則更願意稱之為「安妮小屋」。

  安妮先和她姐姐瑪格特後與醫生達塞合住的那間屋子實在太小了,大約只有六七平方米,雖然按照安妮父親的願望,屋子保持著被德國人洗劫一空的原樣,但是她的小屋也只能夠同時容納五六個參觀者。

  去的時候是上午11點,從一個大樓後剛剛拐過去,遠遠地,就看見了「安妮·弗蘭克之家」那棟樓下排著的幾十米長的隊,這讓我十分驚訝。在這之前我已經參觀了歐洲國家的多個博物館,很多名人的故居也並不大,但是,見到門前排著這麼長的隊還是第一次。我對此的解釋是:「安妮·弗蘭克」作為一個符號,她的意義早已經超越了所謂的「名人」,而成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象徵。所以,這個博物館對人們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從心理學角度看,對安妮這樣一個具有超健康心理的少女的行為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從中發掘出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和成長資源。

  現實中,人們常常認為自己的快樂與否、滿意或者幸福與否,都是由環境決定的。從宏觀上看,的確如此。但是,如果一個人因此而放棄個人的努力,那麼首先受損失的就只能是微觀的自己而非宏觀的社會。

  其實,一個人主觀上感受到快樂與否,滿意與否甚至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他個人的選擇有關。個人的努力和選擇能夠在環境的制約中為自己和周圍人爭取儘可能多的滿意和幸福感,並把可能遇到的損失降到最低。

  生活中這樣的榜樣其實很多,而他們中的典範應該是早在61年前被納粹集中營殺害的15歲猶太小姑娘安妮。

  不需要任何想像力,只要對歷史有一點了解的人都能想到,在納粹佔領的城市中躲藏25個月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更何況那還是在不確定的時間中進行的。要知道,對不確定性的容忍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標之一,因為不確定性會導致很高的焦慮。

  當時,年僅13歲的安妮不僅面臨著極為危險的外在環境,而且經歷著幾乎所有青春期少年都會經歷的親子衝突和種種內心掙扎。在那樣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棄,可以聽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視,還可以選擇放棄,但是,她所做的卻是如下這樣一些選擇:

  她選擇——熱愛自己的小屋並且以決不敷衍的態度對待臨時居所,「我們的小房間牆上起初是光光的,什麼也沒有,可是感謝爸爸,他早已經把搜集的電影明星照片和明信片帶來了。在糨糊桶和刷子的幫助下,我們把牆壁變成一幅大壁畫,看上去愉快多了。範·當恩一家來了。我們又一同上樓去搬些木頭下來,做了幾個小柜子,還做了些別的小玩意兒,掛在牆上,這就更顯得有生氣了」(見安妮1942年7月11日日記,摘自《一個少女的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是的,安妮臥室的牆上有著和當代青少年沒兩樣的繽紛的明星照片,當然,他們推崇的明星不同。

  在每天都有許多猶太人被一車車抓走並被煤氣毒死的時候,在令人驚恐的空襲聲中,她選擇——讀書,讀希臘、羅馬神話,為之著迷,學習速記函授課程,自學法文並且翻譯法語文章,整理歐洲各國王室族譜,還認真學習家長們規定的英語、數學、歷史課程,編寫讀書卡片,甚至還學芭蕾舞!

  她還選擇——懷抱希望和夢想:「我得學習,才不會變成蠢人,我要上進,將來要當個新聞記者,這是我的願望!」她發現,「總有一些美依然存在——在大自然裡,在陽光裡,在自由中,在你自身中。這一切都能鼓舞你……你觀看一下就會重新得到內心的平衡」。

  安妮的選擇還包括:信念、愛、正義、感恩、自律和勇氣……

  這種從資源取向的角度看世界的視角往往是心理健康與不健康者的重大差異所在,這兩種生活態度所導致的情緒、行為也常常有很大的差別。

  和那些因為一些事件就坐以待斃的人比,小姑娘安妮的選擇實在是太讓人欽佩了。

  在樓下拐彎處的牆上貼有幾段文字,其中有安妮的一段話。

  我的熱淚奪眶而出。幾乎同時,身邊響起一聲哽咽,一位金髮中年女子也同樣坐在了我身邊的凳子上,我看了她一眼,她眼圈發紅,也正盯著牆上安妮的話:」Iwantto be useful or bring enjoyment to all people.And therefore Iam sograteful to God for giving me this gift of w ritin g ,o f e xp ressin g all th at is in m e .」(March25,1944)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想做一個對人們有用或給人們帶去快樂的人。感謝上帝賦予我寫作的天賦,讓我可以表達我內心中的一切。」(1944年3月25日)在幾乎遭受著整個世界的迫害的時候,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走出藏身之地的時候,在她完全喪失在陽光下行走的權利的時候,在她連正常說話的權利都被剝奪的時候,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感謝安妮,她讓我們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嚴峻的環境中,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安妮13歲生日過後沒幾天就開始藏匿的日子,在納粹集中營去世時還不滿16歲),讓我們知道人原來不僅有選擇的權利,更有做出正確選擇的無限能力。

  還有必要談談荷蘭那些援助者的選擇。當我走進安妮的「家」,電視中正在放錄像,一位老婦人——她曾經是安妮父親的僱員,正在述說當年對安妮一家及其他人的藏匿是怎樣開始並進行的。她是幾位堅定的援助者之一。

  這位荷蘭老人和她的同事在當年是被指定的迫害者之一,他們當年完全可以選擇去迫害猶太人,也可以選擇對納粹的罪行視而不見。但是,她和她的幾位同事卻選擇了冒著生命危險去援助被害者。這是一個多麼艱辛的任務!但是「許許多多的人在戰場上,在反法西斯的鬥爭中顯示了英雄精神,而我們的援助者,卻是在他們高興而親切的笑容中,顯示了英雄精神。」(見1944年1月28日日記)這樣的人格是健康的。

  我發現,安妮的日記原來可以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讀本,因為其中有著一個小姑娘所做的許多非常健康的選擇,我們從中不僅可以了解擁有心理健康的女孩子的人格特質,還可以了解她、他們和他們的援助者所做的種種健康的人生選擇,了解有關人性的第一手資料,對父母而言,這又是一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第一手資料。

  ……

  幾十種文字版本的《安妮日記》陳列在展廳中央的玻璃櫥中,她那個紅、白、灰格帶金屬搭扣的日記本也在那裡,我的耳邊響起安妮的話:「我希望我死後仍然繼續存在!」

  「夢想皆有神助」,今天安妮的夢想已經實現,她獲得的是永生。她在所有愛她的、欽佩她的、懷念她的、以她為典範的人中獲得了永生。

  小資料

  《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

  安妮是個猶太少女,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同年7月6日,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日緊,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1944年8月4日因被檢舉而遭到逮捕,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1945年3月初死於集中營,屍骨難覓。

  日記中寫到避難時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寫阿姆斯特丹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滿了恐怖,這樣的真實記錄在平凡中打動著人心,見證著戰爭與迫害。

  

相關焦點

  • 荷蘭大風吹倒《安妮日記》中描述的慄子樹
    2007年11月16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攝的這棵年齡達150-170年之久的慄子樹。(資料圖)新華網海牙8月23日專電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為躲避納粹迫害,藏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密室時寫下的日記,安妮多次寫到她透過天窗仰望一棵慄子樹憧憬自由的場景,這棵著名的慄子樹23日被一場大風吹倒,樹幹被折斷。但這棵樹早已後繼有「樹」,它的種子已經在許多校園成長為小「安妮慄子樹」。
  • 德媒:激勵反思《安妮日記》作者荷蘭故居重開
    (路透社)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德媒稱,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打動了全世界,如今她位於荷蘭的故居重新布置開放。據德國之聲網站11月25日報導,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大街263號就是安妮曾經寫這些日記的地點。
  • 荷蘭:「安妮慄樹」暫逃刀斧之災(圖)
    11月19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樹木專家用繩索將一棵慄樹連在房屋上,以防止這棵生病的樹倒下。二戰時,德籍猶太小女孩安妮·弗蘭克曾經在這座房屋內藏身,並在日記中充滿感情地描述過這棵慄樹。1945年,安妮因傷寒死於集中營,其日記1947出版後成為世界上閱讀量最廣泛的書籍之一。新華社/法新  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家法庭20日裁定,暫時保留「安妮慄樹」,使這棵因《安妮日記》而聞名的百年老樹暫時躲過刀斧之災。  法官J·貝德說,雖然這棵樹大部分已因真菌感染而腐爛,有倒塌危險,但市政部門仍應設法挽救、而不是砍伐這棵頗具歷史意義的大樹。
  • 猶太女孩安妮15歲病死集中營 堅持寫日記(圖)
    猶太女孩安妮15歲病死集中營 堅持寫日記(圖) 安妮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到1944年間她的生活與情感,這本「日記」已經成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而當年她在阿姆斯特丹藏身的那所房子,按照當年的樣子重新布置,被稱為「安妮之家」,吸引了大量愛好和平的遊客。
  • 《安妮日記》出現版權之爭
    然而,由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創建的安妮·弗蘭克基金會最近表示,《安妮日記》的70年版權期限到2016年還沒有期滿,因為《安妮日記》實際上有幾個版本,其70年版權期限應該從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去世時的1980年開始算起。   一場《安妮日記》的版權之爭由此引發。   安妮是德國猶太人奧託·弗蘭克的小女兒。
  • 《安妮日記》作者同班同學紀念安妮90歲冥誕
    2019年6月12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故居,現年89歲的阿爾貝特·戈梅斯·德梅斯基塔(右)和90歲的傑奎琳·范馬爾森與幾名學生一起紀念安妮90歲冥誕。(新華社/歐新)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歐颯)《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的兩名同班同學12日來到安妮故居,與阿姆斯特丹國際學校的幾名學生一起紀念安妮90歲冥誕。安妮故居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梅爾韋德廣場37-2號。現年89歲的阿爾貝特·戈梅斯·德梅斯基塔和90歲的傑奎琳·范馬爾森1942年6月12日陪伴安妮在這座公寓度過13歲生日。
  • 荷蘭攻略,玩轉阿姆斯特丹周邊
    在阿姆斯特丹,相比汽車人們更喜歡自行車,在路邊有租~也可以坐船船,有100-400的,差別在於船的大小和航程長短。去阿姆斯特丹一定要去的就是梵谷博物館了,最好從官網提前訂票,否則到現場可能需要排隊,可惜裡面不讓拍照,不過可以一飽眼福也很幸福了,特別震撼,藝術真的是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
  • 奧黛麗·赫本緣何對《安妮日記》無法釋懷
    赫本與《安妮日記》作者、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同年出生,後者卻沒能逃脫德國納粹暴行,16歲時死於納粹集中營。作為二戰倖存者,赫本憎恨自己比弗蘭克幸運,終身無法釋懷。童年陰影赫本1929年5月4日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1939年二戰爆發後,赫本跟隨身為荷蘭貴族後裔的母親來到荷蘭東部城市阿納姆附近的費爾普鎮。
  • 靜謐的生長與偉大的沉寂——《安妮日記》
    所以,阿姆斯特丹沿著運河邊上的老房子,屋頂上都會有一個突出的大鉤子——吊貨用的。小姑娘的故居也是這樣的,進入進了狹小的門,邁上陡峭的樓梯,在會議室的角落裡,轉動那著名的書櫃,你就可以鑽進書櫃後面那個充滿鐵色冷清狹小的空間。小姑娘的名字叫做安妮·弗蘭克,世界名著《安妮日記》的作者。
  • 記錄人類歷史黑暗一頁:回顧《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
    《安妮日記》一書封面(資料圖片)報導稱,安妮的願望是成為一名作家,她在1944年5月11日的日記中提到了這一點:「戰爭結束後,我想出版一本名為《隱秘的家》的書。」她的願望後來實現了,但卻是以最殘酷的方式。
  • 《安妮日記》在日遭毀 安倍晉三拜訪"安妮之家"
    日本圖書館《安妮日記》被大量撕毀遭撕毀的圖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於周末參觀拜訪了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弗蘭克之家」(Anne Frank House),此舉被外界疑為日本政府對之前國內圖書館藏大量《安妮日記》被撕毀行為的回應
  • 研究人員破解《安妮日記》 隱藏內容重見天日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臺媒稱,研究人員日前利用數字科技,破解了知名反納粹作品《安妮日記》中兩頁被作者安妮.弗蘭克以棕色牛皮紙黏住的內容。發現安妮想掩蓋住的日記內容是四則「葷段子」,還有她對性發育、避孕、賣淫的看法。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奧託·弗蘭克決定他的家人也應該離開,1934年,他們搬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安妮只有四歲,不久安妮交了新朋友,會說荷蘭語,而且要去一個新的國家上學,安妮和她的家人再次感到安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已經接管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們也會入侵荷蘭嗎?奧託考慮過再次搬家,但決定留下來。
  • 《安妮日記》新增兩頁文字
    新華社海牙5月15日電  荷蘭戰爭、猶太大屠殺和種族屠殺研究所15日宣布,知名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當年所寫《安妮日記》中兩頁無法辨讀的文字現已被「破譯」。  根據研究所發布的信息,安妮日記本的第78頁和第79頁被褐色紙張粘貼覆蓋,原頁上的字跡被重重塗抹,一直無法辨識。
  • 男孩版《安妮日記》重現
    講述二戰歷史  一部《安妮日記》,讓眾多讀者通過13歲少女安妮的視線,目睹了納粹恐怖下猶太人在荷蘭的惶恐生活。如今,一部由一名同齡男孩記下的日記,則向人們講述了納粹鐵蹄下,生活在捷克布拉格的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與《安妮日記》巧合的是,這本男孩版《安妮日記》,同樣是在作者遇害多年後,由其家人出版的。
  • 美國開始辯論《安妮日記》涉嫌色情 歐洲震驚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加拿大小天王賈斯汀·比伯前不久參觀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弗蘭克故居時,希望《安妮日記》作者是自己粉絲,被歐洲人炮轟。現在,美國又開始辯論《安妮日記》是否是色情書籍,讓歐洲人頗為震驚。
  • 安妮日記,黑暗時代的一段真實生命記錄
    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猶太女孩安妮15歲病死集中營 每天堅持寫日記
    1942年6月12日,在被德國佔領下的荷蘭阿姆斯特丹生活的猶太人女孩安妮·弗蘭克開始寫她的日記。那天是安妮的13歲生日,她開始有著寫日記的習慣,即是她與母親伊迪絲、父親奧託、姐姐瑪格特及其餘四人躲進父親在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的一個密室。
  • 誰出賣了二戰寫日記的安妮?退休FBI探員著手調查 有望2019年揭秘
    如果讀過《安妮日記》的人,對於安妮·弗蘭克一家長達兩年的躲藏故事應該並不陌生。但是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長達兩年多的隱居生活被打斷,蓋世太保在一次突襲中發現了這個秘密藏身之處,隨後將安妮一家和另外幾名藏在活動書櫃後方的人全部逮捕。究竟是誰向蓋世太保告密出賣了他們?
  • 荷蘭日記:這就是阿姆斯特丹
    荷蘭日記:這就是阿姆斯特丹在烏特勒支的民宿吃完豐盛的早餐之後,便起身前往下一個景點-羊角村。羊角村是我相當期待的景點之一,因為如此,即使它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星期日甚至沒有公車可從steenwijk前往,我們還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