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古代的丫環小姐是怎樣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
點心的製作方法很多,不一定全部要用到烤箱,可以蒸,可以油炸、可以煎、可以烙、還可以在爐子上烘烤等等。
我們小時候家裡沒有烤箱,吃的那些點心零食之類的很多是用蒸或是油炸等方法做出來的。但對於烤,則操作的不多,頂多是在家裡自己用爐火烤些紅薯、土豆、年糕等簡易的食材,或去街上買點烤好的燒餅。
從烹飪的角度上來講,從人類懂得用火後不久便已經有了「烤」這個烹飪方法。最初是在火中烤,後來又演變成將原料移至火焰之外的烤法,古代稱為「炙」,再然後有了各種相應的工具。歷史的文明總是一步步在往前進的,我們現在用的有些烹飪工具也是從古代慢慢的演化而來。
在我們當地的博物館裡看到過古代出土文物中有和烹飪相關的工具,其實古人也是很聰明的,心思很巧。所以即使沒有現代化的烤箱,我相信古人做出可口的點心也並不是件難事。
在中國古代106行民俗圖中有張賣吊爐燒餅的:其人用泥爐一個,內燒劈柴,鐵鏈掛在梁間,以白面做成燒餅,上粘芝麻,放在泥爐之下鐵盤內,少刻竟熟,名曰吊爐燒餅。
雖然沒有看到實物,但我們仔細看這段文字,這吊爐的構造,與現今的烤箱有什麼區別呢?無非是能源與外殼變了。以前燒柴火、木炭,用泥爐;現在用電烘烤、爐子的外殼變為鐵製的,但本質上都是用烘烤的方式使食物由生變熟。這古人能用吊爐做燒餅,同樣,其它需要烘烤的點心也可以用吊爐去完成。
其實真的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就說我們現代人常吃的麵包吧,麵包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發酵史的最早記載表明,奠定現烘焙食品工業的先驅者是古代埃及人,麵包作為一種技藝是由古代埃及人開創的。
古代埃及人沒有烤箱,那麼他們又是用什麼烤麵包的呢?最初埃及人所使用的烤爐是一種用泥土築成圓形烤爐,它上部開口,使空氣保持流通,底部生火,待爐內溫度達到相當高時將火熄滅,撥出爐灰,將調好的麵團放入爐底,利用爐內餘熱烤熟。
如果說起烘焙的發展史,那又有很多的故事,還是說說我們自己國家的古人是怎樣製作點心的吧。
《隨園食單》是清代美食家袁枚所寫,書中有一小部分內容專門介紹點心,大多為蒸的方法,我想製作點心用「蒸」這個方法在當時應該是比較普及的。
但也有不同類的,比如「楊中丞西洋餅」:
用雞蛋清和飛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銅夾剪一把,頭上作餅形,如蝶大,上下兩面,銅合縫處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銅夾,撩稠水,一糊一夾一熯,頃刻成餅。白如雪,明如綿紙,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一糊一夾一熯,這裡面「熯」,指的就是燒、烘烤的意思。看上面的文字,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出這做西洋餅的工具是怎麼樣的,而「白如雪,明如綿紙,微加冰糖、松仁屑子」的西洋餅倒有點兒讓我想起茯苓餅的樣子。
還有一則做「花邊月餅」的:
明府家制花邊月餅,不在山東劉方伯之下。餘嘗以轎迎其女廚來園製造,看用飛面拌生豬油千團百搦,才用棗肉嵌入為餡,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邊菱花樣。用火盆兩個,上下覆而炙之。棗不去皮,取其鮮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其工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
「用火盆兩個,上下覆而炙之」,這裡面的「炙」為烤的意思。古人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照樣能把點心做得精緻而美味,「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其工夫全在搦中」,烤餅的工具與方法是一方面,最主要還是廚師做餅的手藝。
有回我看見一家燒烤店將食材放在鵝卵石上面烤,當時我覺得挺新穎的。但看過了《隨園食單》中一則「天然餅」的做法,才知原來是我們今人在向古人學習。
涇陽張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餅,用上白飛面,加微糖及脂油為酥,隨意搦成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圓,厚二分許。用潔淨小鵝子石,襯而熯之,隨其自為凹凸,色半黃便起,松美異常。或用淡鹽亦可。
古人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點心花樣品種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述說了。我一直覺得古人在吃食方面比我們現代人要講究得多,這在很多小說中看到古代點心的取名,就能感覺到不同。雖然不知點心的味道好不好吃,但他們所花費的心思一定不會比現代人少。
生活是很真實的柴米油鹽,一簞食,一瓢飲。我是笑笑的麥子,謝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希望您能為我點個讚,並關注我一下,最後別忘了幫我分享,轉發一下!特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