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海軍從1919年就擁有了第一艘航母,但是由於發展經驗不足,加上受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裡對總噸位的限制,因此其航母發展較為緩慢。cv-1蘭利是拿運煤船改的,船太小只有1萬多噸;CV-2列剋星敦和cv-3薩拉託加號看著三四萬噸的艦體夠大,但都是脫胎於戰列巡洋艦裝甲太厚導致艦體空間分布不合理。隨後美海軍又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許可的噸位範圍內全新設計建造了突擊者號(cv-4),但由於該艦艦體太小(不到2萬噸)航速太慢(最大航速不到30節,這在1930年那會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那時還是炮戰為主的思想),高海況下飛機起降能力差,因此可看做是一個不成功的型號。
在航母發展過程中,美海軍通過多次的「艦隊問題演習」,不斷探索航母在海戰中的作用定位和使用方法,逐漸發展出了一套「全甲板攻擊理論」(大載機量且甲板儘量大,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出動儘可能多的飛機)。在此理論指導下,美海軍設計建造第一型重型航母「約克城」級航母,「約克城」號航母便是該級航母的首艦。從整個二戰美海軍戰史來看,「約克城」級航母在二戰前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後期則是「埃塞克斯」級發揮主要作用,這兩型航母都算是當時的重型航母。
「約克城」號航母艦長246.74米,寬33.38米,標準排水量2萬噸,滿載排水量2萬5千噸。該艦可載機75架左右,採用了開放式機庫,擁有3部升降機,飛行甲板為單層、全通式木製,沒有裝甲防護(木質甲板強度不夠但被炸壞了可短時間修復,不至於喪失作戰能力)。該艦艦員2200-2700人左右,根據資料顯示設有5個戰鬥包紮站(下圖中黃色部分為戰鬥包紮站分布位置,圖中只找到了4處)。
全艦戰鬥包紮站總體分布圖
02甲板戰鬥包紮位置
(飛行甲板下靠近艦島位置,負責飛行甲板和艦島救護)
3甲板戰鬥包紮位置(機庫向下2層)
「約克城」號航母服役後參加了歷史上第一次航母對戰-珊瑚海海戰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戰-中途島海戰。在這兩場海戰中,約克城號除了展現了神奇的損害管制能力外,其在傷員救護中的一些做法也非常值得我們回味和研究。
1942年5月,美、日航空母艦編隊在珊瑚海進行的海戰。珊瑚海海戰是戰爭史上航空母艦編隊在遠距離首次以艦載機實施交戰。在5月8日的戰鬥中美軍參戰的2艘航母1沉1傷。約克城號被1枚炸彈直接命中。炸彈從靠近艦島位置直接穿過多層甲板在3甲板位置爆炸,造成了40人死亡,26人重傷,40起輕傷(不需要列入傷病員名單);1人被正式列為「失蹤人員」。
珊瑚海海戰中「約克城」號航母受損示意圖
由於二戰中美軍很早就開始使用艦載雷達,因此5月8日「約克城」號在日機距其約60海裡處就發現了敵情並拉響了戰鬥警報。警報響起後各戰鬥包紮站衛生人員首先按規定準備好急救器材,然後就是躺在甲板上,胳膊上抬遮住臉(估計是為了防止面部燒傷),直到被召喚前去救援。
在戰鬥包紮站中除了嗎啡、繃帶、斯託克斯擔架等常用急救器材外,臨時增加的以下器材被證明在救護中很有作用:1. 單寧酸粉末,裝在1加侖的罐子裡,可用1加侖的蒸餾水來製備5%的單寧酸溶液(單寧酸溶液具有收斂創面和消毒的作用,以前常用來治療燒傷,現在因為毒性太大而被淘汰)。
2. 手提式噴水槍,用於撲滅身上的火。
3. 含鎮痛藥(古柯鹼)的蓖麻油,用於眼部燒傷。
4. 磺胺粉(二戰美軍戰場救護四大法寶之一)。
5. 血漿(二戰美軍戰場救護四大法寶之一)。
6. 用於骨折的木質夾板,長5英尺(152cm)寬4英寸(10cm),看長度是用於腿骨骨折的。
7. 拉鏈式擔架(zipper-type stretcher,一直沒找到是什麼樣子的)。
8. 裝在1加侖的金屬罐裡的300份無菌紗布。
由於位於3甲板後部的醫療區裡的的主戰鬥包紮站離爆炸現場最近,因此接收了大部分傷員。幾乎所有帶到包紮站的重傷員都已經服用了一粒嗎啡;醫護人員利用手腕上的標籤來區分傷員傷勢和處置措施(很眼熟啊)。為了提高救治效率,各種救治工作都明確了操作的醫務人員,如有人處置燒傷表面,有人負責噴灑丹寧酸溶液,有人負責給病人飲水等。在主戰鬥包紮站,收治了17例休克和燒傷傷員,4例多處傷傷員,6例槍傷傷員,1例左腿複合骨折(可能還有腰椎骨折)傷員,1例簡單骨折傷員,1例眼部傷傷員;2例跟骨骨折。許多骨折傷員也伴有燒傷,有兩個重傷需要手術治療,但由於當時艦艇情況還很緊急,所以決定推遲手術。直到天黑航母遭襲的危險降低(當時戰鬥機都只能白天作戰)以後,才開始進行手術。由於傷員數量較多,有些傷員在傷後還被暫時分流至其他戰鬥包紮站救治:1號包紮站救治了30例輕傷。
2號包紮站救治了8例,包括腹部碎片傷和腿部複合骨折。
4號包紮站救治了6例嚴重燒傷。
5號包紮站救治了15例,其中嚴重燒傷7例,重傷3例。
這些傷員一旦等到解除作戰警報,就被送醫療區進行後續救治。
在66名死亡和受重傷的人中,除14人外其他人都被嚴重燒傷,死者也大多被炸得肢體殘損。死者被暫時存放到船尾01甲板的螺旋槳修理室。由於預計第二天還將繼續戰鬥以及出於士氣的原因,艦上決定在當夜就把死者海葬。下葬前首先要對死者進行鑑定、採集指印等留樣工作。在40名死者中,有21人能通過身上佩戴的識別標籤被立即識別,19人找不到識別標籤的被留取了指紋。隨後在由船上的牧師主持下將這些亡者進行了海葬。在1942年6月5日爆發的中途島戰役中,約克城號起初是正常的放飛飛機去攻擊日軍。中午戰機返航時,有些戰損戰機在降落時出現了意外,甲板上的醫護人員先是其進行救護。但同時日軍「飛龍」號航母起飛的戰機跟著這批返航的美機找到了約克城號,所以當約克城號艦上在回收飛機並給部分已返回飛機加油時,就響起了戰鬥警報(還得感謝美軍的雷達在11時52分發現了日軍戰機)。要說混亂,美軍比日軍面臨的處境強不到哪裡。但由於珊瑚海海戰後美軍及時總結了經驗,所以他們這時(中途島作戰時)把所有的油路都斷了且在油管裡充滿了二氧化碳(珊瑚海海戰中美列剋星敦號航母就是遭襲後油管斷裂,造成了後續的幾次劇烈爆炸,不得不棄艦,日軍「大鳳」號航母也是因為此類原因損失的)。
約克城號的艦載機雖然對日軍戰機進行了驅趕,但由於日軍戰鬥力太強(這時期的日軍無論是從艦載戰機性能還是飛行員技術水平來說,都可以隨便把美軍按在地上摩擦的,此輪攻擊中7架戰機中過半數對航母造成了傷害),約克城號還是遭到了4枚炸彈襲擊(3枚直接命中,1枚近失彈也造成了人員傷亡)。第一枚炸彈是在約12時10分由被擊毀的日戰機投放的,穿透力不強(當時艦載機攻擊分水平魚雷攻擊和俯衝轟炸攻擊兩種形式,日軍俯衝轟炸丟下的炸彈是要能穿透數層甲板到機艙爆炸的,具體可看中途島相關題材電影),只是在穿過艦體中後部的升降機在機庫爆炸,由於美軍提前做好了相關預防工作,因此艦體損失不大,被炸壞的飛行甲板很短時間內就被修好了(木質的好修,要是金屬的就沒那麼快)。主要造成的人員傷亡位於是艦體中部右側的一處炮位。那個炮位上有大約40個人,其中20人當場死亡,其餘的人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傷。他們湧向位於飛行甲板下的戰鬥包紮戰(02甲板),由於傷員來的太快了,造成場面一片混亂。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航母遭炸彈攻擊示意圖
第一枚炸彈在飛行甲板炸出的彈孔
第二枚炸彈(近失彈)在艦尾爆炸,對艦體損傷較小,但因為那裡當時有很多人聚集(估計是戰時部署在那裡躲避的吧),因此造成的人員損傷不小。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航母遭魚雷攻擊示意圖
「約克城」號航母遭魚雷攻後傾斜
由於艦艇傾斜厲害(達26度),且內部通道很多舷梯都被損壞,因此轉移傷員變成了十分困難的事。不可能抬著擔架走,某些情況下只能把擔架拖過去。由於船體傾斜有些救生艇無法正常放下,有的傷員只能被先救生筏或橡皮船旁邊的水中,隨後被打撈上來。傾斜的甲板上正常人都很難行走(麥可·傑克遜除外)
一些能自行行走的傷員和艦員,大多通過舷側放下的繩子爬下船。周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有的負責形成警戒防禦圈,有的則負責協助損管和營救落水人員。航母上有2300名倖存者被巡洋艦和驅逐艦救起,雖然有些人在水中被泡了近3個小時,但「約克城」號航母的船員存活率超過了90%。視頻:中途島戰役裡的約克城號
6月6日,1名醫務官和6名看護兵返回傾斜漂浮狀態的「約克城」號傷,辨認仍在船上的死者遺骸,並準備立即埋葬他們。發現了35具屍體,除了10個以外,其他都被確認。採集了所有人的指紋。船長主持葬禮後,這些人被在海上海葬。大約在6日的15時36分,日本伊-168號潛艇對約克城號再次發射了4枚魚雷,主要是造成了旁邊拖帶的漢曼號驅逐艦的人員傷亡。在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共有141名美軍官兵陣亡。 珊瑚海戰鬥中「約克城」號航母發生的傷員燒傷佔了很多大比例,通過事後調查發現與艦員當時大多穿短袖短褲有關。當艦艇爆炸發生火災時,皮膚裸露的人員比四肢都有衣物覆蓋的人更容易被燒傷。1名傷員身穿長袖衫,雙臂交叉放在膝蓋上,頭枕在手臂上,褲子捲起,雖然他頭髮燒焦了,但身體唯一的燒傷是腳踝周圍。而那些穿著扣好的短袖套衫的人,臉部和手臂都被燒傷了。大多數人都穿著規定的藍色短袖襯衫,手臂和面部被二度和三度燒傷。
1. 艦艇擔架方面。兩次作戰克城號均機艙受損,艙室的一些舷梯被破壞,部分通道也變形,傷員有時只能垂直吊運出來。因此艦艇擔架的設計與配置,不僅要考慮正常通道,更多還要考慮到戰時的一些特殊情況。當一種型號的擔架無法滿足全部要求時,就得考慮多種擔架的有機組合。約克城號上除了框式擔架外其高級醫療官還設計了一種拉鏈型擔架,這種擔架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逃生口,而且拉鏈的特點節省了將傷員固定在擔架上的時間,在戰後的總結報告中獲得較高評價。
大型艦船也是大目標,雖然配備了眾多外科人員和先進的醫療設備。但是,如果這些大目標中的一個被成功攻擊,這些醫療資源的使用可能會受到損害或損失,然後救護就落到了較小的救援船的身上,它們的醫療資源通常不具備承擔如此高級救治的能力。如約克城號棄船後傷員雖然首先轉移至驅逐艦上,但由於不具備救治能力,後來還是再次轉移至巡洋艦上開展救治的。因此對於走向遠海大洋的人民海軍來說,應當發展能在一些其他作戰艦艇上臨時開設編隊救護所的能力。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您的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