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中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2022-01-05 空軍之翼

原創不易 認可價值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 以及來自空軍之翼

  冷戰期間,蘇聯海軍的優先戰略是在全球範圍內部署大量巡航飛彈,威脅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火力投射能力。在20世紀50-60年代,蘇聯軍事精英們把航空母艦視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否決了任何製造自己航母的倡議,但這種情況開始被逐漸改變。

重型載機飛彈巡洋艦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基輔」級航空母艦在設計上相當令人費解,該艦基本上屬於重型飛彈巡洋艦和直升機/垂直起降戰鬥機(雅克-38)母艦的雜交產品,除搭載有艦載機外,還裝備了全套巡洋艦的艦載武器,對護航艦艇的依賴性較小。蘇聯海軍把「基輔」級航母的任務定位為「航空反潛巡洋艦」。

「基輔」級航空母艦「新羅西斯克」號

  但「基輔」級的戰鬥力距離真正的航母相距甚遠。最終,蘇聯軍艦設計師被允許研製蘇聯第一種純粹的固定翼航母。新航母繼承了「基輔」級的雜交特點,同樣裝備有重型飛彈武器,與西方任何一艘航母都不同。無論其艦載航空聯隊是否在甲板上,這種航空母艦都會具有自己巨大的鐵拳。新型航母最後被稱為「庫茲涅佐夫」級,首艦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造。

  和「基輔」級一樣,蘇聯海軍把「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稱作「重型載機飛彈巡洋艦」而不是航空母艦。乍看上去,「庫茲涅佐夫」號是一艘大小和排量類似於美國「中途島」級的常規航母,但該艦裝備的飛彈的數量卻大大超過美國超級航母。

蘇聯海軍把「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稱作「重型載機飛彈巡洋艦」而不是航空母艦

  「庫茲涅佐夫」號的飛行甲板4角安裝了24套旋轉式「左輪」垂直發射系統,每套能容納8枚SA-N-9「臂鎧」點防禦艦空飛彈,全艦共裝備192枚這種飛彈。此外,「庫茲涅佐夫」號還具有一道由近程武器系統(CIWS)組成的銅牆鐵壁,包括有6套AK-630 30毫米加特林近防炮,以及不少於8套的「卡什坦」飛彈/高炮近防系統。該船甚至還有自己的反潛防禦系統,裝備了兩套UDAV-1反潛/反魚雷火箭系統。雖然UDAV-1並不是一套複雜的系統,但美國航母直到最近才具備了有效反魚雷武器。

SA-N-9「臂鎧」點防禦艦空飛彈

發射中的SA-N-9和「卡什坦」飛彈/高炮近防系統

  上述武器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都是防禦性質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真正的攻擊鐵拳是12枚重型的SS-N-19「海難」/P-700「花崗巖」超音速反艦飛彈。這種野獸重7噸,與相當於一架戰鬥重量的F-5E「虎II」戰鬥機,重達725千克的戰鬥部可以是常規、燃料空氣或核裝藥。

SS-N-19「海難」/P-700「花崗巖」超音速反艦飛彈

瘋狂的P-700「花崗巖」

  P-700「花崗巖」設計於20世紀70年代末設計,旨在讓蘇聯海軍的未來主力艦船夠在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打擊範圍之外對其實施有效攻擊。作戰時,蘇聯海軍會密集發射P-700「花崗巖」,飛彈以超音速(高空2.5馬赫,或掠海1.5馬赫)向各自的目標呼嘯而去。

  P-700「花崗巖」在當時非常先進,能以「蜂群」的方式互相協同,聯合作戰,飛彈火控系統中裝訂的目標坐標通常來自第三方(如偵察船、海上巡邏機甚至潛艇)。「花崗巖」在密集發射後先依靠慣性導航向目標飛行560公裡,接近目標區域時,蜂群中的一枚會爬升到較高高度,使用自己的主動雷達和反輻射傳感器不斷更新目標信息,然後對信息進行分類,並分配給下方的飛彈蜂群。

裝填中的P-700「花崗巖」

  如果這枚「耳目」被摧毀,則會有另一枚飛彈自動取代它。飛彈蜂群還可以接受來自第三方的目標坐標更新,據稱還能與已經停止使用的蘇聯電子情報型海洋偵察衛星(EORSAT)網絡連接。一旦「花崗巖」進入末端攻擊階段,每枚倖存飛彈都會鎖定各自的目標並發動攻擊,P-700「花崗巖」以超音速掠海的方式飛行,留給美國軍艦近防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並不多。

  毫無疑問,P-700是威力巨大的航母殺手,其速度和蜂擁而至的數量會淹沒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系統,威力巨大的戰鬥部足以擊沉美國海軍最大型的水面艦船。蘇聯海軍的思路十分清晰:給「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奧斯卡」級飛彈核潛艇和「庫茲涅佐夫」級航母裝備「花崗巖」飛彈後,蘇聯航母編隊就能用這種致命武器來抗衡強大的美國航母戰鬥群。

P-700威力巨大的戰鬥部足以擊沉美國海軍最大型的水面艦船

  即使目前俄羅斯海軍只擁有一艘「基洛夫」級巡洋艦(即將增加到兩艘)、五艘「奧斯卡」級潛艇和一艘「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但無論它們組成編隊亦或單獨作戰,都是一種強大威脅。唯一不同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中巡洋艦和驅逐艦近防系統和電子戰能力的也逐步提升,並且普及了「宙斯盾」戰鬥系統,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這些飛彈的威脅。

  在「基洛夫」級巡洋艦上,巨大的20管P-700「花崗巖」發射系統佔據了艦艏很大一塊區域,但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卻看不到類似的結構。而且最令人困惑的是光滑的飛行甲板上看不到任何垂髮系統的痕跡,和傳統航空母艦別無二致。

綠框內就是「基洛夫」級巡洋艦巨大的20管P-700「花崗巖」發射系統

  但近距離細品,你就會發現12管「花崗巖」發射管其實被斜著埋入滑躍甲板下方,分成兩列,每列6根。發射筒蓋板覆蓋著和飛行甲板相同的防滑塗料,合上就完全與甲板融為一體,絲毫不影響艦載機滑躍起飛。

  這個設計非常有趣,難度也很高。要知道蘇-33在滑躍起飛時,滿載燃料和彈藥的30噸重的戰鬥就徑直從蘇聯最強大的反艦飛彈上方滑過,所以發射筒蓋板必須堅固耐用才能保證兩者的安全。


12管「花崗巖」發射管其實被斜著埋入「庫茲涅佐夫」號滑躍甲板的下方

「庫茲涅佐夫」號發射「花崗巖」的情景

  蘇聯設計師最終實現了設計目標,但由於航母內部空間寸土寸金,為「庫茲涅佐夫」號增加巨大的12管「花崗巖」發射管必然會影響到艦載機的操作,所以在做出這一決定之前一定經過了激烈辯論。不管怎樣,「庫茲涅佐夫」的確不愧於「重型載機飛彈巡洋艦」這一稱呼,在蘇聯解體很長時間後仍帶著「花崗巖」到處跑。

  2010年曾有傳言說「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將在大修和現代化改裝中拆除P-700「花崗巖」反艦飛彈,把機庫擴建至4500~5000平方米,以停放更多的飛機。「庫茲涅佐夫」長久以來一直深受機庫空間過小的困擾,這限制了航母的艦載機數量。但目前看來這次大修並沒有發生,該艦隻是在2015年6月6日開始了一次小規模維修和升級,目前「庫茲涅佐夫」號已經被部署到敘利亞海岸參加作戰。據推測這次升級的主要內容是為航母整合米格-29KR新型艦載戰鬥機。

「庫茲涅佐夫」長久以來一直深受機庫空間過小的困擾,這限制了航母的艦載機數量

  目前還不知道「庫茲涅佐夫」號的P-700飛彈發射管是否還裝填有實彈,不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等結束敘利亞部署返航後,該艦將接受更深層次的大修升級。這次P-700飛彈的發射管可能被徹底拆除,擴展機庫空間以容納由米格-29KR戰鬥機和卡-52K攻擊直升機組成的現代化艦載機聯隊。

  這次深度改裝還將為航母安裝全新的動力系統,徹底解決困擾「庫茲涅佐夫」號多年的可靠性不佳且會冒出濃濃黑煙的鍋爐問題。以及增加新的艦空飛彈防禦系統,其中包括中距艦空飛彈和「鎧甲」點防禦系統的艦載型。此外,新型通信系統和傳感器也將取代過時已久的系統和傳感器。

「庫茲涅佐夫」號的黑煙已經成為了笑柄

孤獨的航空母艦

  俄羅斯這艘孤獨的航空母艦至少有一個豐富多彩的過去。在成為「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之前,該艦先後被叫過「裡加」、「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和「提比里西」號。「庫茲涅佐夫」號的姊妹船「瓦良格」已經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該艦輾轉曲折到達中國的故事已成為一段傳奇。

1985年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建造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號

1989年,與正在建造中的「瓦良格」停泊在一起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

  「庫茲涅佐夫」號在重新服役之前被閒置多年。蘇聯解體前夕,俄羅斯人沒等航母全部完工就從烏克蘭南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把航母偷偷開走,逃離黑海來到了北莫爾斯克。

「庫茲涅佐夫」號接近完工時的海試照片

  1991年11月18日,即將擔任烏克蘭總統的克拉夫丘克向停泊在塞瓦斯託波爾港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發去一份電報,內容大致是「庫茲涅佐夫號」屬於烏克蘭,要求「庫茲涅佐夫號」在烏克蘭舉行獨立公決前不得離開塞港。蘇聯北方艦隊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出副司令烏斯基緬科中將來克裡米亞處理電報事件。中將在11月20日抵達後連夜乘坐交通艇登上航母,命令立刻升起錨奔赴北方艦隊的北莫爾斯克基地。「庫茲涅佐夫」號關閉航行燈離開塞瓦斯託波爾港,花了三個多星期航行到北莫爾斯克。艦上沒有任何飛機,還缺少三分之二的船員,他們都被留在了基地。不過副司令並不擔心,他說水手們會「乘火車趕上我們」,留在陸上空軍基地的飛機將「自己飛到這裡」,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可悲的是,這艘航母近年來被悲劇氣氛所籠罩,出海時冒出的濃厚黑煙使「庫茲涅佐夫」號看起來更像是俄羅斯海軍的一個老舊宣傳工具而不是作戰軍艦。在之前的部署中,航母曾遭遇多次機械故障和致命墜機事故,以至於每次出海都會有一艘遠洋拖船會跟著航母以防萬一。航母搭載的蘇-33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甚至在服役時就已經過時,缺乏精確攻擊能力。這個缺陷直到最近的SVP-24升級後才得到了彌補。

  在俄羅斯海軍的計劃中,「庫茲涅佐夫」號至少還要再服役十年,所以有必要對該艦實施大規模升級。

戰鬥中的「庫茲涅佐夫」號

  2016年11月15日起,俄羅斯軍隊加強了在敘利亞的作戰節奏。伴隨著敘利亞政府軍對阿勒頗東部的敘利亞叛軍發動的密集攻擊,俄軍除在陸地和海上發動飛彈襲擊外,「庫茲涅佐夫」號上的艦載機也從航母上起飛參與了作戰。

蘇-33艦載戰鬥機起飛執行作戰任務

  俄羅斯國防部發布的早期視頻顯示從航母上起飛的只有蘇-33艦載戰鬥機,而且大多數掛載的空空武器。隨後俄羅斯電視臺的新聞顯示甲板上的蘇-33開始在機腹中線掛架掛載500千克的FAB-500M-54自由落體炸彈。


蘇-33機腹下掛載的兩枚FAB-500M-54自由落體炸彈

  根據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命令,俄羅斯空軍於2015年9月30日對敘利亞各恐怖分子和叛軍集團發動了空襲,協助敘利亞政府軍解放和保護該國西北和西部地區。

  到2016年3月中旬,俄羅斯空軍已經在敘利亞部署了60架戰鬥機,其中包括12架蘇-24M/M2、12架蘇-25SM/UB、4架蘇-30SM、8架蘇-34和4架蘇-35S,這些飛機分別來自車里雅賓斯克-沙戈爾、濱海阿赫塔爾斯克、多姆娜、沃羅涅日和澤姆加空軍基地。

  然後,普京突然命令大批俄羅斯戰機撤出敘利亞,在拉塔基亞南部的赫梅明空軍基地只留下12架蘇-24M、4架蘇-30、4架蘇-34和4架蘇-35。不過後來,新的武裝直升機抵達並加入了留在赫梅明的米-24P和米-35M機隊。

  敘利亞獨特的地理條件、豐富的目標和任務類型、以及各種地面(地空飛彈和可攜式防空飛彈)和空中(聯軍戰鬥機)威脅,為俄羅斯空軍創造出真實的作戰環境,非常適合在此測試和評估最新戰機。蘇-25撤離後,俄羅斯向敘利亞部署了更多的先進攻擊直升機來接手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先是3月14日抵達的3架卡-52和一架米-28N,後來又增加了兩架米-28N。其中一架米-28N後來因技術故障而損失,提前結束了該機在敘利亞的實戰測試計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卡-52的實戰測試進展順利,後來俄軍又向赫梅明增派了3架卡-52,與米-35M一起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

在敘利亞進行實戰測試的卡-52武裝直升機

  俄軍在地中海東部部署「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的一個原因似乎讓敵人無法觀察自己的戰機在何時起飛,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作戰目的。赫梅明附近敵人眼線眾多,之前蘇-24和蘇-34戰鬥轟炸機一起飛就暴露了。

  於是俄國防部在2015年6月開始研究把俄羅斯海軍唯一的航母部署到敘利亞戰區,初步計劃在艦上搭載米格-29KR/KUBR、蘇-25UTG、蘇-33和各種武裝直升機。

全新艦載戰鬥機

  其中米格-29KR/KUBR是全新的艦載戰鬥機。2012年2月29日,俄羅斯國防部與俄羅斯飛機公司米格籤署了一份合同,生產20架米格-29K和4架米格-29KUB雙座戰鬥機,定於2013-2015年間交付。根據合同,首批四架飛機(兩架米格-29K和兩架米格-29KUB)在米格盧霍維齊的1號生產中心下線後,於2013年11月交付茹科夫斯基試飛中心進行國家試飛。

米格-29KR「藍37」

  按照莫斯科的命令,這批米格-29K/KUB在其編號後綴中加上了字母「R」,表明專為俄羅斯海軍設計並配備了俄羅斯製造的全套航電,其中包括羅曼斯科耶設計公司研製的IKSH-1M平視顯示器(HUD),俄羅斯製造的頭盔瞄準具(HMS)和慣性導航系統(INS)。

  2013年10月22日,俄羅斯海軍的第一架米格-29KUBR「藍51」在高級試飛員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的駕駛下進行了首飛。該機的第一階段試飛在茹科夫斯基完成後,第二階段試飛立即在阿赫圖賓斯克的第929國家試飛中心展開。在「藍30、31、50、51」參加第二階段試飛的同時,其餘8架米格-29KR和兩架米格-29KUBR被部署到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葉伊斯克的第859海軍航空兵訓練中心,開始第三階段試飛,涉及在這裡的全新滑躍起飛平臺和訓練設施上進行航母模擬起降。

第一架米格-29KUBR「藍51」

  駐摩爾曼斯克州北莫爾斯克-3基地的第279獨立艦載戰鬥機航空團(該團下轄三個中隊,第一個中隊裝備蘇-33、第二個裝備蘇-27UB、第三個裝備蘇-25UTG)被命令換裝米格-29KR/KUBR。2015年12月1日,第279團在葉伊斯克正式重組為第100獨立艦載戰鬥機航空團,幾個月後的2016年3月20-21日,第100團駕駛米格-29KR/KUBR進行了首次飛行。

  2016年4月,俄羅斯國防部宣布米格-29KR將在7月1日開始上艦測試,第二天塔斯社首次報導了俄國防部計劃在敘利亞附近海域部署「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新聞,並表示航母將搭載15架蘇-33和米格-29KR/KUBR戰鬥機,以及12架以上的卡-27和卡-31直升機,還可能搭載卡-52K艦載武裝直升機。這次戰鬥巡航將從2016年10月持續到2017年1月。

米格-29KUBR著艦

  2016年8月9日,第100戰鬥機團的一架米格-29KR首次降落在「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上,而僅僅在9天前,航母才完成維修和技術升級,重新服役。

第100戰鬥機團的米格-29KR/KUBR

蘇-33重返地中海

  1989年11月1日,由共青團飛機工廠(KnAAPO)製造的第一架蘇-27K完成了蘇聯歷史上的首次常規航母降落。這種戰鬥機很快就獲得了蘇-33的編號,但一開始並不是正式編號。共青城隨後開始製造蘇-27K預生產型,到1990年已經製造出8架,其中一架用於靜態測試。所有7架預生產型蘇-27K都參加了該型號的國家試飛,先是在1991年3月前往尼特卡進行陸上試飛,然後在1991年9月登上「庫茲涅佐夫」號進行上艦測試。

蘇-33 T-10K-4原型機

1989年11月1日,蘇-27K的首次著艦

  1991年蘇聯解體後,「庫茲涅佐夫」號的姐妹艦「瓦良格」和「烏裡揚諾夫斯克」號停止了建造,配套的米格-29K艦載機的研製也隨之暫停,最後被取消。俄羅斯集中有限的國防預算完成了蘇-27K項目,這才使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的旗艦「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擁有了自己的固定翼艦載機。

  1992年,北莫爾斯克的俄羅斯海軍第57混合艦載航空師獨立艦載戰鬥機航空團被選中換裝蘇-33。該機的批量生產隨即在共青城展開,該廠在1993-1997年間共向俄海軍交付了25架蘇-33,其中1993年是17架,1994年7架,1997年是最後一架。首批四架蘇-33於1993年4月1-5日抵達北莫爾斯克基地。

  「庫茲涅佐夫上將」號在1995年12月中旬開始執行首次國際任務,搭載著12架蘇-33、4架蘇-25UTG和各種直升機駛向南斯拉夫,然後是敘利亞領海。該艦航行了160000公裡,駛過巴倫支海、挪威海、地中海、愛奧尼亞海和亞得裡亞海,為俄羅斯海軍飛行員提供了評估和測試自己的「海側衛」戰鬥機的寶貴機會,期間他們還遭遇了美國和以色列戰鬥機。

「庫茲涅佐夫」號在1995年的首次部署

  蘇-33戰鬥機在二十年後重返地中海,這一次是確保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利益,在戰鬥中面對敘利亞境內的17個恐怖主義和三個所謂溫和派武裝組織。為了完成這個重要的使命,蘇-33已經具備了精確轟炸的能力,同時全新的電子戰設備也在防止該機在敘利亞上空被擊落。

  第20飛機修理廠(ARZ)在2014年從俄羅斯國防部獲得一份合同,以1033億盧布的價格大修和升級9架蘇-33。計劃在2014、2015和2016年每年大修並交付3架蘇-33。但由於包括財務在內的各種原因,該計劃被推遲到2016年進行。這是一次適度升級項目,主要目標是通過給蘇-33安裝SVP-24「赫菲斯託斯」瞄準系統使其具有精確轟炸能力,投擲無制導炸彈時能降低平民傷亡和附帶損害。2015年9月部署到敘利亞的蘇-24M2和蘇-25SM已經成功測試了這套系統。

  2015年9月15日,第20修理廠完成了對首架蘇-33的大修和升級,該機(「紅60」RF-33705)很快就開始了對SVP-24系統的工廠試飛,並一直持續到到2016年9月15日。接下來完成升級的是「紅88」,於2016年6月下線,然後是8月31日的「紅71」。「紅85、78、67、77和66」是第二批接受SVP-24升級的飛機,在2016年9月和10月完成。


在這次敘利亞作戰中,「庫茲涅佐夫」號搭載的正是經過SVP-24升級的蘇-33(上),與沒升級(下)前相比,儀錶板右側顯示器的外形有所不同

「支點」墜落

  俄羅斯海軍航母戰鬥群在10月15日當地時間15時15分離開北莫爾斯克開始執行地中海任務,編隊由「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北莫爾斯克」號和「庫拉科夫海軍中將」號驅逐艦、「歐希普夫」號補給艦和「尼古拉·切克」號救援拖輪組成。

「庫茲涅佐夫」號的敘利亞之旅

  啟航前一天,「庫茲涅佐夫」號的甲板上停了4架米格-29KR/KUBR和5架蘇-33。

「庫茲涅佐夫」號甲板停放的蘇-33和米格-29艦載戰鬥機

  其中雙座的米格-29KUBR配備了全新的電子對抗裝置和空中加油吊艙,將發揮類似於美國海軍的EA-18G「咆哮者」和F/A-18F夥伴加油機的作用,而單座米格-29KR的主要任務則是參與打擊任務。

夥伴加油機掛載的米格-29KUBR

  在這次戰鬥部署中,「庫茲涅佐夫」號搭載了10架蘇-33,其中兩架(「紅62」和「紅76」)尚未進行升級,只能用於空空任務,掛載R-27和R-73空對空飛彈執行快速反應警報和戰鬥空中巡邏任務。根據俄羅斯海軍的公告,除了這10架蘇-33和4架米格-29KR/KUBR外,「庫茲涅佐夫」號還搭載了4架卡-27PL反潛直升機、4架卡-27PS搜救直升機、4架卡-29戰鬥運輸直升機、兩架卡-31R艦載預警直升機、4架由阿爾謝納夫飛機公司在2015年製造的新型卡-52K攻擊直升機。

兩架蘇-33(「紅62」和「紅76」)尚未進行升級,只能用於空空任務

  米格-29KR/KUBR能夠發射多種精確制飛彈藥,包括Kh-35U空地飛彈和KAB-500精確制導炸彈家族,以及各種空空飛彈。

  11月13日,一架米格-29KR(據說是「藍49」)在地中海墜毀,飛行員被卡-27PS搜救直升機救回。當時三架米格-29KR完成對阿勒頗的偵察後返回「庫茲涅佐夫」號,第一架飛機順利降落,第二架飛機在降落時拉斷了一根攔阻索,但隨後勾住了備用攔阻索成功降落。由於攔阻索崩斷,第三架米格-29KR盤旋等待,最後因燃油耗盡而墜毀。

米格-29KR「藍49」

  12月4日,又有一家蘇-33戰鬥機在著艦中拉斷了攔阻索墜海,飛行員安全彈射。這兩次重大事故無疑反映出了「庫茲涅佐夫」號年久失修的不堪狀態。

結語

  俄羅斯海軍把唯一的航母編隊部署到敘利亞海岸應該是要實現三個主要目標。首先是在地中海建立俄羅斯霸權。其次是保護俄羅斯在塔爾圖斯和拉塔基亞的軍事設施,並支援敘利亞政府軍及其盟友的軍事行動,特別是解放阿勒頗。最後,測試和評估俄羅斯海軍新型米格-29KR/KUBR艦載戰鬥機和卡-52K艦載武裝直升機在實戰環境中的表現。此外,這次作戰部署也是蘇-33戰鬥機服役在服役23年後的首次實戰。

關注「空軍之翼」公眾號給你最專業的航空感受

微信公眾號搜索:kongjunzy(空軍之翼)


相關焦點

  • 軍事 |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真的那麼差嗎?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清單當中,"庫茲涅佐夫"號是目前唯一在列航母。實話說,有關該艦船的不高評價,有時也是俄羅斯國內一些負面文章引出的結果。俄羅斯網際網路上有一些相當高質量的媒體和專門涉及軍事技術題材的博客。其作者經常批評各種軍事規劃。有時,他們的品評是正確的,但有時也在誇大其詞,比如涉及"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 沉寂已久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未來還能給俄羅斯帶來什麼?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誕生在蘇聯的餘暉中,剛剛服役就看著祖國分崩離析;好不容易形成了初始戰鬥能力,又被人嘲諷為「黑煙航母」;好不容易等到燃氣輪機的大修,又因一系列倒黴事故而從2017年沉寂至今……據悉,未來的庫茲涅佐夫號仍將搭載14架蘇-33戰鬥機和10架米格-29K戰鬥機,並且在未來近十年內將不會有替代品。由於俄羅斯在艦載機方面幾乎沒有投入,以至於許多網友質疑:庫茲涅佐夫號到底是一艘航母,還是一艘載機巡洋艦?
  • 【百科】世界十大現役航母——第3名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
    建造於前蘇聯時期,原名蘇聯號、克裡姆林宮號、布裡茲涅夫號、提比里西號,1991年服役時易名為庫茲涅佐夫號,舷號063。與其他俄制航空母艦一樣,扣除艦載機仍有相當強大的戰鬥力量。現部署於俄羅斯北方艦隊,是俄羅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艦。1983年2月22日,前蘇聯在尼古拉耶夫船廠開工建造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艦,該艦又被稱為1143.5級。
  • 是「尼米茲」級航母的一半,俄最強軍艦「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原標題:是「尼米茲」級航母的一半,俄最強軍艦「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 遼寧號與庫茲涅佐夫號差異談(上)
    自帶隱身能力的「庫茲涅佐夫號」動力裝置「瓦良格號」上安裝了八臺KBΓ -4型渦輪增壓鍋爐,這種鍋爐的蒸發量為115噸/小時,蒸汽壓強為65兆帕,蒸汽溫度470度,該艦的最高航速29節(短時可到32節),航程8500海裡/18節。曾經有傳言說」瓦良格號」來中國時動力已經拆除,傳動軸被切斷,這是不正確的,已經安裝到內部的動力裝置體積巨大,甲板不開孔也無法拆走,拆卸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烏克蘭沒有必要這樣做。
  • 遼寧號與庫茲涅佐夫號差異談(下)
    HQ-10飛彈的技術性能嚴格保密,目前只能參考中國的另外一種出口型FL-3000N飛彈,以前有些觀點將FL-3000N認為是HQ-10的出口型,實際不準確,HQ-10是航天科技集團的產品,而FL-3000N是航天科工集團的產品,後者很可能因為競爭國內項目失敗後才轉為外銷。FL-3000N飛彈長2米,最大射程為9千米(改進型超過10千米),飛彈彈徑120毫米,導引頭採用被動雷達和紅外雙模導引頭。
  • 李莉 你所不知道的「庫茲涅佐夫號」
    按照俄羅斯國防部網站的情況,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出發前的所有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了,艦上各個部門的人員已經全部就位。首先,這次庫茲涅佐夫號參與實戰非常不容易。1989年11月,庫茲涅佐夫號進行了第一次艦載機的訓練。1991年11月,從黑海出發加入俄羅斯北方艦隊,直到1993年才接收艦載機,開始真正具備實戰能力。
  • 遼寧艦與「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的對比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是姊妹艦,是其二號艦。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是蘇俄1143.5型航空母艦,是其海軍第一型全通甲板的航母。之前的幾艘「基輔」級都不是直通甲板的航母,因此從「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級開始,俄國海軍才迎來了第一型真正的航空母艦。
  •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正式開始現代化升級
    4月23日消息,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ОСК)向俄新社、俄塔社等媒體表示,俄國防部已經同該公司籤訂了俄海軍現役唯一的一艘「航母」——11435型重型載機巡洋艦「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後文中簡稱「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合同。修理和現代化改裝工作交給位於摩爾曼斯克的第35修船廠(СРЗ-35)完成,預計於2020年完成,2021年重返海軍作戰序列。
  • 軍事 | 作為蘇聯海軍的遺孤、俄羅斯海軍的「獨苗」,論年紀都能當遼寧號姐姐的「庫茲涅佐夫」號還能和美國「硬碰硬」嗎?
    停在浮船塢中鏽跡斑斑的「庫茲涅佐夫」號經公眾號「 瞭望智庫」(微信ID:zhczyj)授權轉載。相較美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艦載機數量較少,因此,裝備了大量SS-N-19「花崗巖」反艦飛彈(可通過衛星導引攻擊目標,實施超視距打擊,最大射程達550公裡)作為主要火力輸出。蘇聯擔心,僅憑艦載機無法有效保護航母自身,所以,像刺蝟一樣密布了大量的中近距防空火力。
  • 這國將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無航母,船塢砸壞航母,修不起
    如果退役,俄羅斯將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個沒有航母的國家。與此同時,俄羅斯塔斯社4月9日報導稱,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周二宣布,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維修和現代化升級工作已經完成了25%。紹伊古在國防部舉行的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正在按照總的計劃進度表開展工作。「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技術準備程度已經達到了25%。
  • 印度航母還沒服役,俄羅斯航母先著火了…
    而這次「庫茲涅佐夫」號著火,並不是這艘航母在大修中的第一次事故。「庫茲涅佐夫」號航母1991年正式服役。航母長306米,寬72米,最大吃水深度約10米,最大排水量為6.139萬噸,最高航速達29節。而且她是俄羅斯唯一現役航母
  • 庫茲涅佐夫號上有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為何不能稱為大盾?
    昨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的推文中談到三哥海軍的加爾各答級上面的巴拉克4面盾防空系統和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系統根本就是從來不搭腔,由此可以稱為全球帶盾艦艇中的超級奇葩
  • 與中俄失之交臂的核動力航母,被美國坑殺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
    蘇聯在航母領域發展較晚,由於當時蘇聯篤信飛彈萬能論,而且蘇聯的地緣劣勢和發展策略也註定了蘇聯海軍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擁有眾多的海外基地和全球性的海軍。再加上高層喜好問題,導致蘇聯的航母發展非常遲緩。蘇聯航母始於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終於庫茲涅佐夫號。
  • 遼寧號姐妹艦遭詭異事故,中國雙航母驚豔,一招令美無奈
    當地時間10月29日,俄海軍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大修期間遭遇詭異事故,浮船塢起重機倒塌,砸在「庫茲涅佐夫」號的艦體上,造成船體和人員傷亡,這對於本已實力萎縮的俄海軍無異於雪上加霜。與此同時,中國航母發展卻不斷迎來好消息,正在加速追趕美國海軍的步伐。
  • 蘇聯下馬的核動力航母計劃:烏裡揚諾夫斯克號只是「小妹」
    12月11日一艘退役的潛艇在被運往拆解廠的路上沉沒;12月11日晚間一架米-28N直升機在進行訓練時墜毀;12月12日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發生火災,12月14日PD-16浮船塢進水沉沒,浮船塢內搭載的B-380號柴電潛艇也隨之側翻。可以說,這樣的接二連三的打擊,或許連小說都寫不出來。
  • 生不逢時的典範——淺談蘇聯「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42架、彈射起飛改為滑躍起飛,最終方案在上世紀80年代初定型並開工建造,也成為了「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雖然該彈射裝置可以將14-17噸的重物加速到180-250千米/小時,但在後面2年的陸上彈射試驗中,發生了多起嚴重的事故,其中包括拖車中綁縛的重物脫落,彈射裝置按原功率空彈出去,使得彈射活塞末端速度達到了400千米/小時,彈射氣缸前部嚴重損毀。
  • 我國山東號航母,北約給出的代號
    新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小鹿情感深處」,再點關注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俄羅斯唯一航母出事了,中國可完美解決!
    10月30日凌晨,俄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修船廠維修完畢準備出塢時發生緊急事故,PD-50浮動船塢突然沉沒。一夜之間,「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面擺滿了杯具,一座倒塌的塔吊將航母砸出了一個4乘5米的大洞。同時,PD-50浮動船塢的沉沒也造成了4名工人受傷,其中1名失蹤,好在隨後這名工人又被找到。
  • 俄羅斯唯一航母下水30年,終於要參加實戰了:將赴敘利亞
    近期,一些俄羅斯媒體紛紛報導,俄軍將於下個月向敘利亞派出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參加打擊在敘恐怖分子的活動。日前,這一消息終於得到俄羅斯國防部的證實,據俄羅斯衛星網9月21日報導,俄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表示,為了增強俄駐地中海艦群的能力,計劃向那裡派遣航母群和「庫茲涅佐夫」號。這也是該艦服役以來首次參加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