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國協的未來究竟如何?還會是依附在俄羅斯身上的皮毛嗎?
一架隸屬俄羅斯國防部、搭載了俄羅斯著名軍樂歌舞團的圖-154軍用飛機,在莫斯科時間12月25日上午5點20分從索契起飛約20分鐘後,即在雷達上消失。
而這個著名的亞歷山德羅夫紅旗歌舞團,是成立於1928年的俄羅斯軍隊歌舞藝術團體,前身為蘇聯紅軍歌舞團。歌曲中充滿了一個紅色時代的偉大力量!
他們在鼓舞軍隊士氣,和各類宣傳表演中起到的作用,堪比一個軍。許多的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都是該團的作品,而這類作品大多誕生於蘇聯時代,一個偉大紅色帝國的時代。
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那個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而之前聯盟中的那麼多小國家後來如何了呢?他們的現狀又是怎樣?不妨繼續往下看。
在1992年的奧運會上,出現過一支奇特而又曇花一現的「國家」代表隊,這支483人的隊伍打著五環旗而不是國旗入場,神情不像其它國家的選手那樣歡快,內心也許是混亂而疑惑的,因為他們從出生起就無比熟悉的「祖國」已然消失,卻還得換個馬甲來參賽,這種奇特的景象在體育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一幕。
▲隊員們胸前印著的CIS便是獨立國協的英文縮寫,他們的隊服在蘇聯時期的式樣上增加了肩部的寬白條紋,算是區別於「前身」
這個奇特的「國家」怎麼稱呼呢?答案是「獨立國協」——獨立國家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作為已告解體的蘇聯之「替身」,以此名義參加的賽事,還有1992年的歐洲杯和遊泳世界盃。
在蘇聯解體之後,國際奧委會對突然多出來的十幾個國家毫無準備,只好「勒令」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各國必須以統一的形式參加奧運會,否則免談,於是奇葩的「獨立國協」代表隊便出現了。在國際奧委會幫忙找到贊助商解決了經費問題後(獨立後的各國都不願意出錢),這支四百多人的隊伍終於成行,並且憑藉蘇聯時代的老底奪得了金牌和獎牌總數第一的桂冠。但在歐洲杯上,人心各異的獨立國協隊軍無鬥志,僅僅一輪遊後就告出局。
▲獨立國協女子體操隊奪得了1992年奧運會冠軍,在頒獎儀式上,記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她們茫然無措的表情,四年後她們將代表各自國家作為競爭對手而出現在賽場上,這是整個獨立國協隊乃至獨立國協本身的一個縮影
獨立國協的出現與蘇聯解體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關,1991年12月8日,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舒什克維奇、葉爾欽和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布列斯特以北五十公裡的別洛韋日舉行會談,籤署了《別洛韋日協議》。根據協議,蘇聯被解散,新成立的獨立國家國協將替代蘇聯。
▲《別洛韋日協議》的籤字現場,
頗似「最後的晚餐」
12月21日,由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籤署的《阿拉木圖宣言》進一步確認了獨立國協取代蘇聯的合法性,蘇聯的國家地位和海外資產等都由俄羅斯繼承。獨立國協的誕生宣告了蘇聯這個紅色超級大國的徹底消亡,巨變來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全世界都沒有準備,原蘇聯境內的人民要花上很多年才能重新理解並適應這一切——有的骨肉至親一夜之間成了外國人,有的則成了雙重國籍,在摩爾多瓦甚至出現過三重國籍,而各國的地圖出版商們更是在那兩年中忙得不亦樂乎。
▲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在演講前籤署辭職文件,國產鋼筆居然不出水,還是用旁人遞上了萬寶龍原子筆完成了籤署,這是有些黑色幽默的一幕,這支筆由華盛頓The Newseum博物館收藏
說起來蘇聯解體居然還真是「合法」的,這個「法」不是指那些一堆協議和宣言,而是蘇聯憲法,因為歷屆蘇聯憲法都明明白白地寫著各加盟共和國「享有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這一當初誰也不會當真的條款,最後陰差陽錯地成了「消滅」自身的法理依據——既然可以自由退出,那麼退出就不違法,結果全都退了,「聯盟」自然也就化為烏有。
▲獨立國協的旗幟和徽章,看上
去形似「獨眼巨人」一般
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這裡暫且不去討論,不過既然都已經分家散夥了,大家就該各過各的,幹嘛還要搞出個獨立國協來呢?其實這還是原蘇聯「大家庭」各成員出於歷史和現實的考慮而做出的妥協之舉。首先,繼承蘇聯遺產最多的俄羅斯不會甘心從此退化為一個二流國家,將原蘇聯境內的各國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不過現在大家都獨立了,不好直接發號施令,搞一個以俄羅斯為主導的國際組織來達到目的再好不過。當然也有並不就範的國家,比如波羅地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從頭到尾就沒有搭理過這茬——這三國原本就是被蘇聯強行吞併的「自由人」,心懷憤恨久矣,好不容易獨立出來,對俄羅斯避之惟恐不及,哪有再回頭的道理?
▲《阿拉木圖宣言》籤字國領導人的合影,他們臉
上的表情也許能夠說明各自不同的處境和心情
▲獨立國協聯合武裝力量名義上組建了,但不僅只有一個空架子,還要受多頭指揮,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空有司令的頭銜卻難有作為
其次,這也是為了處理蘇聯遺留下來的軍事力量而採取的一個措施。對於在蘇聯遺體上新獨立出來的許多國家而言,窮且小的他們在短時間內無法建立起有效的武裝力量,但收編前蘇軍也有困難,因為蘇軍中俄羅斯人佔了絕大多數,強行讓這些俄羅斯裔軍人向突然冒出來的新主人效忠既不現實又很危險,比較明智的辦法是讓俄羅斯把這個擔子扛起來,正好俄羅斯又有「控制」的欲望,於是多方一拍即合,這個棘手的問題以俄羅斯主導獨立國協防衛的模式來解決。
不過這個問題依然複雜,俄羅斯雖然當仁不讓地得到了蘇聯武裝力量的大頭,但蘇聯留下的核武器散落在各處,憑空多出了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個「有核國家」。雖然這三個「有核國家」在考慮到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後相繼把核武器或核材料還給了俄羅斯或銷毀,但俄羅斯建立獨立國協聯合武裝力量的設想也一直難以真正落實,無論是動用戰略武器,還是常規力量,都只能大家商量著來。蘇聯最後一任國防部長,也是首任獨立國協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曾這樣表達過他的無奈處境——常規力量方面,他有7個上級,而在戰略力量方面,他有11個上級(也即需要獨立國協全部成員國同意才能動用核武器)。
▲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國家的主要軍事存在
除了烏克蘭完全獨立建軍以外,其他成員國均向俄羅斯讓步,俄羅斯以獨立國協聯合武裝力量的形式實際控制了絕大部分原蘇軍,基本掌握了這些軍隊駐在國的軍權(這些國家實際上還是各自建軍了,只是規模較小,多數還是歸了俄羅斯,部分戰略力量撤入俄境內,黑海艦隊仍歸俄羅斯,但得向烏克蘭付租金,克裡米亞歸俄後,錢自然也就不用給了)。1992年5月,俄羅斯與亞美尼亞、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五國籤署了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此後, 白俄羅斯、亞塞拜然和喬治亞陸續加入,烏克蘭、摩爾多瓦和土庫曼則拒絕參加。俄羅斯通過該條約實現了軍事一體化,並向入約國提供安全保證,算是穩定了自己的「後院」。
▲俄羅斯介入獨立國協地區衝突(1992-2010)
此後, 獨立國協國家元首會議還先後通過了《防止和解決獨立國協境內衝突的構想》、《獨立國協維和部隊條例》等文件,獨立國協儼然成了小聯合國一般,而俄羅斯處於主導地位。1992年,摩爾多瓦與其境內宣布獨立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發生內戰,俄羅斯駐摩第14集團軍站在後者一邊,有了俄羅斯大哥撐腰,小小的摩爾多瓦無可奈何,只能接受停火,並於1994年加入了獨立國協。與摩爾多瓦命運類似的還有與亞美尼亞發生衝突的亞塞拜然,由於俄羅斯支持加入獨立國協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只能服軟,也不得不加入了獨立國協——俄羅斯就像被撞毀的星球留下的核心一樣,把飛出去的碎片又慢慢拉了回來。
▲2009年的獨立國協各國經濟狀況對比,無論
從哪個方面來看,俄羅斯都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第三個原因是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在一起過了幾十年的日子,除了對蘇聯怨念深重的幾個國家外,多數成員之間的「感情基礎」多少還是有一點兒的,蘇聯時期的民族政策雖然有製造矛盾的一面,但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經濟上更是有相互依賴的因素。獨立國協成員國合作部部長圖列耶夫在《除了一體化別無選擇》中指出:「在蘇聯時代, 俄羅斯從各加盟共和國進口102個部門的產品,同其他共和國一起生產2500萬種產品和商品。……目前,軍工綜合體可以在世界市場上找到市場,但如果沒有獨立國協國家的配套產品,俄羅斯只能生產18%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俄羅斯就不能生產出核潛艇、宇宙飛船、飛機、汽車、農業機械、高技術產品以及四分之一的機械製造業產品」。獨立國協各國離不開俄羅斯,俄羅斯也離不開獨立國協各國,大家組成一個集體繼續過日子不失為一個折中方案,這些方面的因素都構成了形成獨立國協的「向心力」。
▲休克療法曾在玻利維亞取得過非常不錯的效果,但俄羅斯國情不同,西方又未給予援助,缺少必要條件的冒進改革不僅使俄羅斯迅速滑落,還把昔日的兄弟國家坑得不淺
但另一方面,畢竟各國已經獨立,除了白俄羅斯算是完全鐵心親俄外,其它成員並不甘心完全受制於俄羅斯,加入獨立國協是根據自身實力而得出的權宜之計,而俄羅斯一貫奉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事風格也曾給予獨立國協各國以經濟重創,這使得獨立國協這一大家庭中的成員面和心異,除了「互通有無」之外的利益契合點不多。獨立國協剛成立還不到二十天, 急於「甩包袱」的俄羅斯就在未與其他成員國商議的情況下,突然搞了「休克療法」。由於其他成員還沒來得及發行貨幣,俄羅斯的舉動無疑是一場經濟領域的「珍珠港」式襲擊,各國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受到巨大衝擊,幾近崩潰。這些國家被迫發行臨時貨幣,並採取了禁止本國產品外運、建立邊界和海關等措施來緊急應對。俄羅斯此舉破壞並割裂了原本統一的經濟體,不僅「一損俱損」,還給人留下了不靠譜的印象,失去了小夥伴的信任。
▲獨立國協內生出的異數古阿姆集團,
土耳其和拉脫維亞是其觀察員國
對於獨立國協各國來講,東面是繁榮的亞太,西邊是富裕的歐盟和強大的北約,相比之下,一落千丈的俄羅斯顯然吸引力不夠大,再加上歷史遺留問題、摻雜以民族和宗教矛盾,各國或多或少地對起主導作用的俄羅斯懷有戒心,有「離心離德」之舉也就不奇怪了。2005年8月,土庫曼斯坦宣布退出獨立國協,2008年8月,喬治亞因南奧塞梯衝突也拂袖而去,2014年3月,烏克蘭也因為克裡米亞問題而正式啟動了退出程序。更有甚者,喬治亞、烏克蘭、亞塞拜然和摩爾多瓦四國在1997年另立山頭,建立了「古阿姆」集團(GUAM,取自這四國的首字母),一開始還宣稱是一個磋商性的非正式地區聯盟,到2006年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2009年5月,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喬治亞、摩爾多瓦及烏克蘭加入了歐盟的「東部夥伴關係」(這被普京視為「北約東擴的替代品」)。
▲普京會見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白俄羅斯是原蘇聯獨立出的各國中境況較好的國家,奉行親俄政策,1997年與俄羅斯籤訂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聯盟條約》,組成「俄白聯盟」,企圖以此作為形成獨立國協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但效果不彰
除以上變動外,在獨立國協內部,還有「俄白聯盟」,「中亞合作組織」、「關稅聯盟」和「統一經濟空間」等各行其道的亞組織,再加上獨立國協解決區域性問題的能力低下,各成員利益訴求不一,完全沒有歐盟、北約和上合組織那樣嚴密和高效,的確成了名副其實的「鬆散」組織。整體來看,獨立國協實際上已經一分為二,與俄羅斯一起結成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的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亞美尼亞和烏茲別克六國,仍屬俄羅斯勢力範圍內的親俄派,而其它成員雖然在名義上仍在獨立國協內,但實質上已經被歐盟和北約拉走了。
▲獨立國協地區的安全結構和外部因素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少在新聞報導中聽到「獨立國協」的稱呼,仿佛這是一個隱形的存在,1992年在奧運會和歐洲杯的亮相,反而成了獨立國協曝光度最高的時刻,作為一個規模不小的國際組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獨立國協原本是為了解決蘇聯解體後一眾兄弟怎麼過日子而生的特殊時代產物,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獨立國協明確要達成的一體化目標並沒有得以實現,不僅沒有過到一塊去,而且由於政治、領土糾紛多,文化宗教差別大,利益各異,以及域外勢力的吸引,獨而不聯的趨勢愈加顯著,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不過獨立國協雖然現在默默無聞,卻也沒有死去,對於俄羅斯來講,儘管這個組織問題多多,亂七八糟,半死不活,但到底還是俄羅斯的基本盤,放棄這個幾乎是自己唯一能說了算的地方是無法想像的事情,無論如何也得維持下去。
▲為長遠計,獨立國協事務也
是普大帝必須要操心的事
獨立國協的未來究竟如何,總的來講還得取決於其核心俄羅斯的發展,如果俄羅斯能再次崛起為超級大國,引力增加,並且能解決好獨立國協內部的一系列技術問題,獨立國協是有可能復興,並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的。倘若俄羅斯國勢遲遲不振,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繼續拉大距離的話,核之不存,體將焉附?作為蘇聯遺蹟而存在的獨立國協恐怕會重蹈覆轍,上演「獨聯解體」的一幕,究竟會發生哪一種結局,也許還得看普京的了。
參考資料:
《獨立國協的發展困境及根源探析》 戰略決策研究2015年第3期
《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1992 —2000 年) 》 歐洲研究 2001年第5期
《獨立國協地區安全結構分析》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2011 年第3期
《從雅典到北京:奧運風雲錄》 劉曉非著
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衝的博客
大視野
科羅廖夫的軍事客廳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