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坦克研製成功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作為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在戰鬥武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有關各款坦克的話題,總會引起討論甚至引發爭議世界哪款現代坦克最強?美國M1、德國豹2、俄羅斯T90、中國的99式改進型坦克……
這些優秀坦克的忠實粉絲們個個互不相讓,但若是提起印度阿瓊主戰坦克,大家都心平氣和地笑著承認它是世界第一了,然而這款研發時間最長、成本最高、質量最重的坦克幾十年來卻始終無人問津。
因其存在著缺陷和技術故障,據說只有兩顆腦袋的駕駛員才能駕馭,所以也只能將它當做吉祥物供起來。
印度方面曾試圖將其出口到中國,當然被我們斷然拒絕,甚至被網友調侃「白送給我們都沒地方放」。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款世界第一的印度阿瓊坦克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說阿瓊坦克的駕駛員要存在兩顆腦袋呢?這實際上是一句生動的調侃,因為該坦克的炮塔和車體設計極其不合理,同廣泛意義上的安全操作完全相悖。
坦克駕駛員在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撞到其頭部,由此可見印度的這個阿瓊坦克在實際應用中充斥著結構和技術缺陷。
那麼如此華而不實的坦克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事情還要從五十年前說起,1971年,印巴第三次戰爭爆發,印度不滿意德國生產的坦克,認為自己完全能夠把坦克製造得更好。
於是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印度下定決心要自己製造出先進的坦克,並且決定造出的坦克要百分之百國產。
印度政府對自己將要製造的坦克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要求其各項指標都要超出市面上現存的坦克,阿瓊坦克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意思是
「陸地上戰鬥力最強的坦克」
。
同時印度對德國的坦克製造提出挑戰,揚言要超過號稱工業水平世界第一的德國,製造出吊打德國豹2的超強坦克。
於是德國政府專項撥款1.5億盧比,折合美金360萬元,開始了這款坦克的研發,按照最初的設計構想,坦克全重50噸,裝有大功率發動機,裝配120毫米的線膛炮、複合裝甲和高效的傳動系統並且這一切都建立在國產的基礎上。
然而現實卻遠遠不如現象那般美好,很快坦克的製造就面臨了重重問題。首先是坦克的發動機製造方面,原本發動機的指標大約是1500馬力,但實際上以印度自身的工業生產力,遠遠達不到諸如此類的指標,因此研製了九年多,仍然沒有進展。
原計劃在1983年年底之前完成的首輛樣車,也是毫無動靜,遙遙無期。印度政府只好再次斥資30億盧比,折合美金約4600萬元。
終於在1984年3月造出了兩輛樣車,然而好不容易研發出的坦克樣車,發動機只有可憐的500馬力,僅達到預計指標的三分之一,離大功率發動機的設想更是相去甚遠,根本帶不動質量巨大的阿瓊坦克,更別提實現當初設想的膛炮、裝甲了。
至此印度的國產坦克夢算是破滅了,只好以購買代替自主研發,開始尋求別國強大技術製造的坦克零配件,哪國的配件先進就買哪國的。將全世界範圍內搜羅出的優秀配件集合起來,七拼八湊出這世界第一的坦克來。
如此簡單粗暴的製作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很快又遇到了問題,來自各國的先進零部件彼此之間並不適配,缺少相互組裝所必須的兼容性。
因此即使強行裝配到一起,也無法發揮印度方面想要達到的作用,可以說是狀況不斷,故障頻出。
以坦克的組成部分之一:炮管為例,當時的德國豹1坦克使用的線膛炮是115毫米,而印度非要超過德國,按照其自身預先給定的指標,為坦克裝配了來自英國的120毫米線膛炮。
但是在阿瓊坦克的炮擊測試時問題就顯露出來了,大約每發射120枚炮彈,坦克的炮彈管就會完全報廢,不能再用。果然說是「120」 就是「120」。
不僅是炮彈管道方面,阿瓊坦克的其他表現也不盡人意,比如每跑幾十公裡就要更換的雙銷掛膠履帶,真實作戰時難道還要背負幾套履帶上前線,在槍林彈雨中停下來為坦克換上嗎?
就這樣阿瓊坦克預先設計的每一項指標,都被印度的研發部門自己推翻了,製作出的坦克總也無法通過性能測試怎麼辦?
印度又彰顯出了其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降低標準再次測試,降低標準之後還是通不過測試,那就再次降低標準。就這樣,研發時間最長的阿瓊坦克用著英國的線膛炮、德國的發動機,對外宣稱坦克的複合裝甲是自己研發的,但卻一直對具體的防彈能力避之不談。甚至連印度的國防部長和參謀長都無從得知。在新聞發布會上他們含糊其辭,由此阿瓊主戰坦克的性能一降再降。
印度陸軍在1991年對其進行試駕之後,聲稱該坦克根本無法滿足實際作戰需求,別說衝上前線打擊敵人了,以阿瓊坦克的表現,自己開著半路炸膛都是有可能的,畢竟戰場上可是性命攸關,容不得半點不達標。
即使軍隊拒絕使用阿瓊坦克,印度政府已經對其投入了太多成本,不願就此放棄、承認失敗。只能繼續砸錢,為毫無用處的坦克續命。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阿瓊坦克仍然只是個擺設,無法滿足已經降到最低的作戰標準,印度方面早已誇下要做世界第一的海口。
不甘心就這樣被打臉,請來了德國當時設計豹2坦克的研究人員幫忙,終於在開始研發28年後的2000年。投資共計耗費35億美元的阿瓊坦克開始批量生產了。
然而阿瓊坦克的表現相比之前也並沒有非常大的進步,而其高昂的成本,更是讓本就難以投入使用的坦克更加雪上加霜。
要知道阿瓊坦克的價格,達到同等性能下其他坦克的5倍之多,性價比可以說是極低了,這種情形下的阿瓊坦克究竟有什麼作用?
印度陸軍給出了答案:留著在每年的印度閱兵儀式上使用,畢竟只有閱兵儀式上的行進距離和路面狀況才能讓阿瓊坦克展示出自身的風採。
如此印度政府當然不能滿意,一心想讓阿瓊坦克上戰場的他們繼續斥資10億美元改進阿瓊。時間推移到2011年3月,印度官方宣布阿瓊主戰坦克改進型,MK2型樣車研發完成,結構調整後的阿瓊坦克再也不會碰撞到駕駛員的頭部了。其炮塔和車體安裝了爆炸反應裝甲新增熱成像瞄準儀、車長周視瞄準儀、導航系統……看上去確實先進了很多。
實際上這些都只是現代主戰坦克的標準配置,印度花了大價錢、長時間、兜兜轉轉,才初步達到了其他坦克的起點,然而它的造價更是高達每輛802萬美元,幾乎成了全球範圍內最昂貴的坦克之一。
並且改進後的阿瓊坦克增重6噸,重達世界第一的68.2噸,比美國的M1A1坦克還重3噸多,由於總質量太大,運輸過程也極其不便。過橋時橋梁難以承載,即使使用飛機也很難吊起來,之後將如何投入使用,仍然是個讓人拭目以待的謎團。
以上就是阿瓊坦克面世和改進的故事,縱觀其誕生的整個歷程,不難看出印度對自身軍工事業的強烈堅持,但為什麼不計成本的巨大投入,反映在重工業上卻是這樣的結果?
究其根本 俗話說「一步一個腳印」,無論是哪個國家和民族的工業發展都離不開堅實的基礎支撐,印度的最大問題是缺乏配套的工業設施,沒有自主研發坦克的能力就貿然開始先進坦克的製造。甚至懷著衝擊世界第一的野心,想一蹴而就,自然是無法成功,只能獲得諸如此類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
反觀我國的軍工製造業在幾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時期,由於製造軍工產品十分羸弱,武器只能依靠蘇聯的援助,但隨後我國腳踏實地,很快奮起直追,大力發展重工業,培養出一批具備真才實學的科技人才,再也不用依靠外來的援助,如今在國際社會中牢牢佔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