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造世界最強坦克,花三十年造了個鐵疙瘩,美國「自愧不如」

2022-01-02 有趣汽車資訊

我們都知道坦克研製成功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作為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在戰鬥武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有關各款坦克的話題,總會引起討論甚至引發爭議世界哪款現代坦克最強?美國M1、德國豹2、俄羅斯T90、中國的99式改進型坦克……

這些優秀坦克的忠實粉絲們個個互不相讓,但若是提起印度阿瓊主戰坦克,大家都心平氣和地笑著承認它是世界第一了,然而這款研發時間最長、成本最高、質量最重的坦克幾十年來卻始終無人問津。

因其存在著缺陷和技術故障,據說只有兩顆腦袋的駕駛員才能駕馭,所以也只能將它當做吉祥物供起來。

印度方面曾試圖將其出口到中國,當然被我們斷然拒絕,甚至被網友調侃「白送給我們都沒地方放」。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款世界第一的印度阿瓊坦克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說阿瓊坦克的駕駛員要存在兩顆腦袋呢?這實際上是一句生動的調侃,因為該坦克的炮塔和車體設計極其不合理,同廣泛意義上的安全操作完全相悖。

坦克駕駛員在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撞到其頭部,由此可見印度的這個阿瓊坦克在實際應用中充斥著結構和技術缺陷。

那麼如此華而不實的坦克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事情還要從五十年前說起,1971年,印巴第三次戰爭爆發,印度不滿意德國生產的坦克,認為自己完全能夠把坦克製造得更好。

於是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印度下定決心要自己製造出先進的坦克,並且決定造出的坦克要百分之百國產。

印度政府對自己將要製造的坦克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要求其各項指標都要超出市面上現存的坦克,阿瓊坦克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意思是

「陸地上戰鬥力最強的坦克」

同時印度對德國的坦克製造提出挑戰,揚言要超過號稱工業水平世界第一的德國,製造出吊打德國豹2的超強坦克。

於是德國政府專項撥款1.5億盧比,折合美金360萬元,開始了這款坦克的研發,按照最初的設計構想,坦克全重50噸,裝有大功率發動機,裝配120毫米的線膛炮、複合裝甲和高效的傳動系統並且這一切都建立在國產的基礎上。

然而現實卻遠遠不如現象那般美好,很快坦克的製造就面臨了重重問題。首先是坦克的發動機製造方面,原本發動機的指標大約是1500馬力,但實際上以印度自身的工業生產力,遠遠達不到諸如此類的指標,因此研製了九年多,仍然沒有進展。

原計劃在1983年年底之前完成的首輛樣車,也是毫無動靜,遙遙無期。印度政府只好再次斥資30億盧比,折合美金約4600萬元。

終於在1984年3月造出了兩輛樣車,然而好不容易研發出的坦克樣車,發動機只有可憐的500馬力,僅達到預計指標的三分之一,離大功率發動機的設想更是相去甚遠,根本帶不動質量巨大的阿瓊坦克,更別提實現當初設想的膛炮、裝甲了。

至此印度的國產坦克夢算是破滅了,只好以購買代替自主研發,開始尋求別國強大技術製造的坦克零配件,哪國的配件先進就買哪國的。將全世界範圍內搜羅出的優秀配件集合起來,七拼八湊出這世界第一的坦克來。

如此簡單粗暴的製作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很快又遇到了問題,來自各國的先進零部件彼此之間並不適配,缺少相互組裝所必須的兼容性。

因此即使強行裝配到一起,也無法發揮印度方面想要達到的作用,可以說是狀況不斷,故障頻出。

以坦克的組成部分之一:炮管為例,當時的德國豹1坦克使用的線膛炮是115毫米,而印度非要超過德國,按照其自身預先給定的指標,為坦克裝配了來自英國的120毫米線膛炮。

但是在阿瓊坦克的炮擊測試時問題就顯露出來了,大約每發射120枚炮彈,坦克的炮彈管就會完全報廢,不能再用。果然說是「120」 就是「120」。

不僅是炮彈管道方面,阿瓊坦克的其他表現也不盡人意,比如每跑幾十公裡就要更換的雙銷掛膠履帶,真實作戰時難道還要背負幾套履帶上前線,在槍林彈雨中停下來為坦克換上嗎?

就這樣阿瓊坦克預先設計的每一項指標,都被印度的研發部門自己推翻了,製作出的坦克總也無法通過性能測試怎麼辦?

印度又彰顯出了其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降低標準再次測試,降低標準之後還是通不過測試,那就再次降低標準。就這樣,研發時間最長的阿瓊坦克用著英國的線膛炮、德國的發動機,對外宣稱坦克的複合裝甲是自己研發的,但卻一直對具體的防彈能力避之不談。甚至連印度的國防部長和參謀長都無從得知。在新聞發布會上他們含糊其辭,由此阿瓊主戰坦克的性能一降再降。

印度陸軍在1991年對其進行試駕之後,聲稱該坦克根本無法滿足實際作戰需求,別說衝上前線打擊敵人了,以阿瓊坦克的表現,自己開著半路炸膛都是有可能的,畢竟戰場上可是性命攸關,容不得半點不達標。

即使軍隊拒絕使用阿瓊坦克,印度政府已經對其投入了太多成本,不願就此放棄、承認失敗。只能繼續砸錢,為毫無用處的坦克續命。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阿瓊坦克仍然只是個擺設,無法滿足已經降到最低的作戰標準,印度方面早已誇下要做世界第一的海口。

不甘心就這樣被打臉,請來了德國當時設計豹2坦克的研究人員幫忙,終於在開始研發28年後的2000年。投資共計耗費35億美元的阿瓊坦克開始批量生產了。

然而阿瓊坦克的表現相比之前也並沒有非常大的進步,而其高昂的成本,更是讓本就難以投入使用的坦克更加雪上加霜。

要知道阿瓊坦克的價格,達到同等性能下其他坦克的5倍之多,性價比可以說是極低了,這種情形下的阿瓊坦克究竟有什麼作用?

印度陸軍給出了答案:留著在每年的印度閱兵儀式上使用,畢竟只有閱兵儀式上的行進距離和路面狀況才能讓阿瓊坦克展示出自身的風採。

如此印度政府當然不能滿意,一心想讓阿瓊坦克上戰場的他們繼續斥資10億美元改進阿瓊。時間推移到2011年3月,印度官方宣布阿瓊主戰坦克改進型,MK2型樣車研發完成,結構調整後的阿瓊坦克再也不會碰撞到駕駛員的頭部了。其炮塔和車體安裝了爆炸反應裝甲新增熱成像瞄準儀、車長周視瞄準儀、導航系統……看上去確實先進了很多。

實際上這些都只是現代主戰坦克的標準配置,印度花了大價錢、長時間、兜兜轉轉,才初步達到了其他坦克的起點,然而它的造價更是高達每輛802萬美元,幾乎成了全球範圍內最昂貴的坦克之一。

並且改進後的阿瓊坦克增重6噸,重達世界第一的68.2噸,比美國的M1A1坦克還重3噸多,由於總質量太大,運輸過程也極其不便。過橋時橋梁難以承載,即使使用飛機也很難吊起來,之後將如何投入使用,仍然是個讓人拭目以待的謎團。

以上就是阿瓊坦克面世和改進的故事,縱觀其誕生的整個歷程,不難看出印度對自身軍工事業的強烈堅持,但為什麼不計成本的巨大投入,反映在重工業上卻是這樣的結果?

究其根本 俗話說「一步一個腳印」,無論是哪個國家和民族的工業發展都離不開堅實的基礎支撐,印度的最大問題是缺乏配套的工業設施,沒有自主研發坦克的能力就貿然開始先進坦克的製造。甚至懷著衝擊世界第一的野心,想一蹴而就,自然是無法成功,只能獲得諸如此類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

反觀我國的軍工製造業在幾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時期,由於製造軍工產品十分羸弱,武器只能依靠蘇聯的援助,但隨後我國腳踏實地,很快奮起直追,大力發展重工業,培養出一批具備真才實學的科技人才,再也不用依靠外來的援助,如今在國際社會中牢牢佔據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潛艦國造」一定能帶來「驚喜」!!!
    據偽政府「中央社」引述路透社報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加拿大、西班牙、印度等等7個國家的廠商及專業人士正在暗中幫助臺灣的
  • 臺灣要造世界最大戰艦!?
    這個所謂「新海軍啟航」碑的意思呢,當然就是說要撥款幾千億新臺幣,開始搞「國艦國造」了。然而,這個紀念碑上,最引人注目的東西,卻是一個大得不可思議的船的側影。就是這個了臺灣媒體稱,這個側影是「新一主戰艦",而它旁邊看起來又短又粗的,則是6次招標才好不容易才有人願意來施工的「鴻運」計劃的「萬噸船塢登陸艦」
  • 中國造的054AP護衛艦,與韓國造護衛艦同框,巴鐵軍艦力壓菲律賓
    傳統歐美國家仍然佔據著世界主要軍火市場,加上中東的以色列和俄羅斯,而亞洲國家的軍火製造商也在近幾年崛起了,尤其是在小型軍艦和其它空、陸武器方面。中國和韓國的軍事武器也已經走向了世界,更多的時候,韓國成為了中國主要的軍火競爭對象,雙方在一些武器上會出現搶單的情況。
  • 苦熬近40年,印度最新型阿瓊坦克終於要服役了?
    如果說有人問這個世界最強坦克到底是哪家,印度衝上第一的「領獎臺」大喊:「還有誰」!美國、俄羅斯都得「抖三抖」。
  • 印度為什麼不會自己造戰機和武器,印網友:我們造了阿瓊坦克
    我們嘗試過自己建造,成果是阿爾瓊主戰坦克。坦克的研發始於1974年,原型建造於1984年,最初在1988年小批量生產14輛坦克。在測試期間,性能非常差,軍隊下令改進。儘管有幾次試圖終止該項目,但在花費了比原預算多20倍的資金、且比原計劃落後近20年之後,高層仍維持了該項目的存續。但是,生產問題導致了進一步的延遲,直到2009年坦克才得以全部部署,總產量248臺。
  • 有「沙雕」說日本要想造航母,分分鐘造出來!那麼造一艘航母有多難?
    當年,噴氣式飛機上航母,是海軍的一項「革命」,現在的成功,都是用事故和人命換來的,1954年,美國海軍航空兵創造了一個至今沒人超越的世界紀錄,在這一年裡因為各種飛行事故總共損失了776架飛機和535名機組人員。如今,全球現在擁有完整6萬噸級航母製造技術的國家只有兩個,中國和美國,俄羅斯造不出來了,英國的技術不完整。
  • 中國造世界最強填海怪物,6天填海上造個機場,100年讓國土翻翻
    視頻元素來自網際網路,由Maxonor創意公元剪輯製作,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無論是開挖運河還是填海造陸,都離不開造島神器重型絞吸船,之前我們就介紹過大名鼎鼎的天鯨號
  • 為什麼中國的農民愛造飛機坦克潛水艇?
    但這架飛機花了他11個月時間的飛機最終還是失敗了,並沒能飛上天空。  綿竹市孝德鎮茶店子村農民簡林曾經在海軍服役,退伍後,在2014年花了4萬元,為自己6歲的兒子造了一輛長4.5米寬1.6米高2.1米,總重接近3噸「大頭坦克」,並且塗上了「海洋迷彩」(上右)。瀋陽市康平縣農民李國俊和他的幾個朋友經過6個月的努力,參照模型成功製作兩臺編號為「008、009」的「坦克」,能以每小時20公裡的速度行駛。
  • 為什麼說豎版世界地圖的「中國造」優於「美國造」
    圖2:美國學者繪製的新地圖(圖片來源:普林斯頓大學)不難發現,將上圖向右旋轉90°,就得到了一幅「美國造」豎版世界地圖。圖3:美國學者繪製的新地圖雖說豎版世界地圖的「美國造」比「中國造」晚誕生了幾年,但二者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要較好表達南北半球的地理關係。
  • 平戎 蔡瑛文宣布臺灣要自主造戰機,網友認為最多造蘸雞
    到時候教練機的單價灣灣就H了~~@林某隊:一個航空業要十幾萬高科技人才的垂直分工,要上百萬的理工科人才做基礎,臺灣不是我說他那點大學畢業生還是7分大學生,能做出個模型來就不錯了。@男色傾城昀若張:哎喲喂,厲害了[表情]哈哈哈@馬曉瑩瑩:你咋不上天呢@瘦想說:不去發展經濟,不去照顧好老兵,還造戰機[吃驚][表情]花那冤枉錢[表情]幹嘛[弱]@銀魚天王:做紙飛機,便宜好做,隱形超過J20@大V--火星貓:雞年造雞,不錯其實這也難怪兩岸網友一邊倒的嘲笑,因為蔡英文當局就是個自欺欺人的玩意兒,無非就是那一套
  • 我軍步兵發展90年:曾憑鐵腳板追得坦克部隊無路可逃
    當年紅軍手中還有一種非常先進的連射武器,被稱為「花機關」的德制MP-18衝鋒鎗。這種德國現代化衝鋒鎗從一戰後就流入中國,並進行了仿製。紅軍在數次反圍剿和長徵途中繳獲不少花機關槍,其中紅四方面軍裝備得最多。 陳炯明叛變時,葉挺手持一支"花機關槍",為當時已懷孕的宋慶齡殺出一條血路。
  • 核動力航母有多難造?世界上除美國外,目前只有一個國家造出來了
    當今世界,航空母艦是海面上最強的主戰兵器,而航母之中核動力航母的綜合作戰性能又比普通航母高了一大截,因此一支真正的大洋海軍是需要核動力航空母艦的
  • 九州翻牆遊記——印度網友評論中國試飛殲31(第三期)
    所謂的雙引擎五代機,是中國對美國F35的回應,而後者是世界技術最先進的戰機。目前為止,他們連一輛車都造不好中國貨便宜,質量不行他們說的話值得商榷九州PS:(話說三哥用了三十年造了倆款「國產裝備」光輝咱們就不說了既然說到中國車了,就不得不提一下三哥的阿瓊坦克,當時印度三哥興衝衝的把剛剛造出來的阿瓊坦克開出去「兜風」結果阿瓊坦克不負眾望的翻溝裡了....)
  • VT-4坦克首次亮相巴鐵閱兵式,綜合性能碾壓印度T-90MS
    而在地面裝備方陣中,我國製造的VT-4坦克首次亮相巴鐵閱兵式,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據悉,巴基斯坦也是繼泰國和奈及利亞之後,第三個裝備我國VT-4坦克的國家。首批VT-4坦克還是在去年4月20日出廠發貨,而巴基斯坦採購該坦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抗衡印度的T-90MS坦克。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國產VT-4能不能成功擔負這項使命,為國爭光。
  • 中國裝備開始獨領風騷,ZBD05世界第一,美國次之,俄造不出
    中國航天廠房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這是聯合國對全部工業類型的分類,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國家僅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中國。日本離開美國連三代機都造不了,整個歐洲合起來算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 南亞鄰國打造了一款世界最貴坦克,叫囂可碾壓中國99A
    比如美國的航母就是越貴越好的典型。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我們的南亞鄰國就是一個經常創造「例外」的奇特國家。說起世界上最貴的坦克,印度的「阿瓊」坦克總是榜上有名,與它並列有美國的M1A2「艾澤拉姆斯」坦克、日本的10式坦克、法國的AMX-56勒克萊爾坦克、英國的挑戰者2坦克和德國的豹2坦克等。
  • 南造雲子:差點要了蔣介石命的日本"帝國妖花"
    其中,女間諜之一的南造雲子在一起密謀暗殺中,差點殺死蔣介石。南造雲子1909年出生在中國的上海。在她13 歲時,她的間諜父親就把她送到日本的一所間諜學校,師從日本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17歲時南造雲子從間諜學校畢業,並馬上被派到中國大連從事間諜活動。
  • 核彈威力巨大,為何要造5萬多枚?當前世界核武數量
    按照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的《全球核武報告》推測世界各國核力量統計,截止2017年初,全球共有9國擁有核武器,分別是美國約6800
  • 臺灣「潛艦國造」發展之路
    採購美國潛艇失敗後,2010年,臺灣隨即啟動了第一次的「國產潛艇」計劃(臺灣稱之為「潛艦國造」),希望只從歐美引進技術諮詢服務,在臺灣自主建造一種1500噸級新潛艇。2014年,臺灣舉行第一次多方參加的「潛艦國造」技術研討會,具體提出了將在未來20年內,編列1500億新臺幣,建造4艘1500到2000噸級的柴電潛艇,潛艇艇體、整合、推進系統在臺灣進行,仍然向美國求購武器系統和指揮系統。
  • 臺專家:造好已統一,直接上繳解放軍
    現有潛艇不完全拆解無法掌握整體細節,但臺軍應該捨不得這麼做,所以哪怕是三十年前的「劍龍」級技術臺軍應很難摸透,這也是為什麼此次臺軍潛艇排水量比劍龍級還小的原因。嗯,大致能趕上三十年前「劍龍」級的水平。並且,基於一些紙面上的數據就敢下血本,這樣來看臺軍自造潛艇很可能又是一個印度式的「自主研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