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農民愛造飛機坦克潛水艇?

2021-02-18 軍武次位面


我們所生活的21世紀是一個科技發展速度爆表的時代,各種高大上的技術名詞經常充塞於耳,許多先進產品也是以最快速度被推向市場。在軍事方面亦是如此,軍迷小夥伴們肯定對近些年來不斷出現的新型武器裝備一點也不陌生——054、殲15、99A、東風飛彈……,如果要問這些新裝備是從哪裡來的,大家肯定會說,這當然是先由科研機構研發,再由軍工廠製造出來的啊。

 

飛機坦克農民造

 

但是在中國龐大的人口中,還有著這麼一群人,他們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更沒有高精尖的設備,卻愣是鼓搗出了飛機、坦克和潛艇……這是些什麼人呢?農民……這可不是在開玩笑,我們可以來看幾個例子。

 

 

 

要說中國農民造飛機的第一人,非四川綿陽老農曹正書莫屬。從1984年開始,他造飛機的行動已經持續了20多年,從旋翼機到固定翼都有,只是以現代的眼光看,他的飛機簡陋至極——機翼蒙皮是尼絨膠布;機身由輕鋁管加杉木棍構成;發動機是摩託車上的汽油機;飛機輪子則是來自童車……。他的飛機多次「改進」,先後六次試飛,卻無一成功。

  

 

山東濟南農民張學林以兩千元的成本造了一架由摩託車、PPC材料、三合板、木工板等材料組合而成的「山寨飛機」,這架總長3.4米,重235公斤的「飛機」於2012年11月29日進行了「試飛」。但這架飛機花了他11個月時間的飛機最終還是失敗了,並沒能飛上天空。

 

 

 

湖北省丹江口市的養雞專業戶譚勇,花費3萬元,用幾個月時間組裝起了一個重約兩噸,形似飛機的潛艇,起名「喜洋洋」號。這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潛艇——能潛到約10米深的水下。

 

 

農民造飛機並不總是歸於失敗——浙江衢州市江山農民徐斌,花費3萬元,製造了一架重約130公斤的旋翼機。2006年7月8日,徐斌駕駛他所製造的旋翼機在轎車的牽引下,在地面滑跑150米後,成功飛了起來,在50米以內的高度上飛行25分鐘,完成了俯衝、急轉彎等「高難度」動作,不過他的飛行因未經審批而後被航管部門約談並叫停。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的青年農民鄒炳玉和他的父親,花費數萬元,全部手工打造,仿製出了一輛1/2比例的T-34坦克(上左),別說,還真像……。綿竹市孝德鎮茶店子村農民簡林曾經在海軍服役,退伍後,在2014年花了4萬元,為自己6歲的兒子造了一輛長4.5米寬1.6米高2.1米,總重接近3噸「大頭坦克」,並且塗上了「海洋迷彩」(上右)。瀋陽市康平縣農民李國俊和他的幾個朋友經過6個月的努力,參照模型成功製作兩臺編號為「008、009」的「坦克」,能以每小時20公裡的速度行駛。

  

 

最牛的是這位——山東膠州市王家小莊村民彭豪傑,他花費了一年時間,在無圖紙參照,沒見過實物的條件下,造出了一臺1:1大小,以一臺2.0排量的柴油發動機為動力,時速15公裡,長10米寬3.5米,重20噸的仿真九九式坦克。

 

熱情從哪兒來

 

事實上,花費時間精力金錢來造飛機潛艇坦克裝甲車的農民,遠不止以上幾個人,如果仔細翻查近些年的中外新聞報導,這樣大大小小的例子可能得以百計。在傳統印象中,農民似乎就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而飛機坦克潛艇這些東西可是高科技,看上去反差巨大的兩個形象為何能如此怪異的聯繫在一起呢?

 

 

從這些新聞中的「事跡」來看,農民「造車」是最容易的,雖然多數只是形似,但具備基本的行駛功能,可以上路。難度其次的是「造潛艇」,只要解決好密封問題,短時間潛水也能辦到,基本上是成敗各半,有的農民甚至還為自己的潛艇成功申請到了專利。以上兩種「製造」多數屬於自娛自樂的性質,相比之下,造飛機則是更有「情懷」的行動。但造飛機也最難,多數「農民造」只能在地面上打轉,順利離開地面已屬不易,能真正飛翔於天空者更是寥寥無幾。但從數量上看,「志在藍天」的農民發明家還不少,似乎難度大才更有吸引力。

飛機遠比汽車或簡陋的潛艇要複雜得多,這可以從各自艙內儀表數量上的巨大差異中看出來。從運動空間來看,飛機是三維運動,汽車和潛艇基本為二維運動。同時飛機對可靠性的要求要高得多——一旦飛機的發動機或操縱裝置出了問題,立刻就會像一坨鐵塊一樣砸向地面,留給飛行員自救的時間往往以秒計。造飛機用的材料也是最特殊的——汽車和潛艇用鋼鐵就行,但飛機的航材卻又要結實又要輕,而這也意味著最貴。

那麼,私人造飛機這個高難度的活,理應由相對來講更有錢,文化程度也更高的城裡人來幹才合理,可為什麼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呢?這就要說到一些實際條件的制約了。

 

首先,看你怎麼理解這個「有錢」。如果單論財富的多少,城市的平均水平確實比農村高很多,但對於大多數城市人來講,更多的財富只是意味著他們的房子更貴罷了,並不一定能拿得出來造大物件的流動資金。

 

其次,是時間和場地。農村由於農業生產的周期性,有一定的農閒時間,場地更是不缺,一般人家都有院子,空曠的野地也很好找,而這一切,在城市裡卻很難滿足——「城裡人」多數要常年上班,節奏快,業餘時間基本是碎片化的,而且自己做主的地方只有自個兒小家,能帶大院子帶大車庫的,那得是富豪才行……。在這些條件的制約下,「城裡人」頂多能做航模。


▲只有高中文化的銀川農民劉亦兵是「農民航空界」

中少有的「成功人士」,他設計的超輕型飛機在1996

年成功起飛,自己考取了動力三角翼飛行執照,現

從事航拍和觀光飛行,還被載入了《中國航空史》

 

其實飛天的夢想人皆有之,與地域或身份並無太大關係,在汽車相對普及的今天,即使財富不比城裡人的農民,坐車開車(坐船開船)也不再稀奇了,但要想「親自」上天,還真不那麼容易,在我國現有國情之下,自造飛機來圓夢幾乎就是唯一的可能。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把自己變成大富豪,直接買架飛機來開,只不過這可能性嘛……。

 

剛才已經分析了,農村反而更具備自造飛機的外在條件。但也不能不看到,農民造飛機雖然不缺時間和場地,但文化、經濟和物質水平決定了他們只能在非常簡陋的生產條件下「奮鬥」,心血來潮者多,嚴謹細緻者少,在既無理論指導又無試驗條件的情況下,造出來的基本上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丐版飛機,好點的可以勉強離地,多數只能地面趴,像劉亦兵那樣飛出了名堂的可謂鳳毛麟角。

實際上農民造飛機不僅難度大,而且由於缺乏製造和飛行經驗,還有一定的危險性。2008年4月13日,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田源鎮金樹村農民熊天華,駕駛他所製造的第四架飛機試飛,5分鐘後便因螺旋槳斷裂而墜落在一處山坡窪地上,所幸因為高度低而未導致人員傷亡。但另一位航空迷就沒那麼幸運了——2007年4月8日,曾經多數自造飛機失敗的山東濰坊農民譚成年,在駕駛一架租用的「小蜜蜂」超輕型飛機時,因操作不當墜落在平陰一處農家院中,當場身亡。

 

他山之石

 

「農民造飛機」現象雖不是中國獨有,但從數量上看,確實當屬中國最多(誰讓中國人多呢)。這這種現象所反映的,其實是一個國家的「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問題。「通用航空」是指除軍事、警務、海關緝私飛行和公共航空運輸飛行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所使用的飛行器包括滑翔機、動力傘、活塞式和噴氣式飛機。根據這個定義,「農民造飛機」正好可歸入其中。但回頭看看以上「農民造」,幾乎個個是十足的山寨,基本上停留在萊特的水平上,那麼真正的「通用航空」應該怎麼玩的呢?


▲每年夏季,美國民間航空愛好者都要齊聚威斯康星州

奧什科什(Oshkosh),參加美國飛來者大會(EAA),

場面壯觀,還有模擬珍珠港事件的表演(2015年)

 

不管是農民還是城裡人,玩飛機得是像上面這樣才對——至少這些飛機都是安全可靠,用真正的航材組裝起來的飛機,而不是七拼八湊的東西。美國的民間航空十分發達,無論是製造飛機用的零部件和材料,還是駕駛飛機所需的執照,以及飛行空域的許可都不難取得,一個中產之家就足可以跨入飛行界的門檻,只要你有興趣和時間。

 

 

事實上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通用航空便飛速發展起來,在強大航空製造業的支撐下,普通老百姓完全可以從市場上購得足夠專業、安全、符合航空規範的材料和發動機,自己設計製造(其實是組裝)一架飛機並不是難事。另外,美國航空方面的教育培訓很普及,要學得一個飛行執照並不比考個汽車駕照難多少(普通民用小飛機約花費50到60小時的訓練時間,總費用平均約1萬美元左右),多數民用機場也對通用航空開放。這一切的結果就是——美國有飛行駕照的人接近600萬人, 通用航空的飛機超過200萬架,按2001年的數據,美國約有205,000架通用航空器(佔96%),而飛固定航班的商用飛機只有7100架(不到4%)。

 

反觀我國通用航空的現狀則要差得遠,據國際民航組織統計,截止2005年,183個成員國註冊的通用航空飛行器總數為338820架,是從事商業運輸飛機數量的七倍多,而中國全部通用航空飛機數量僅為450架,僅相當於世界總數的1.3%,其中私人擁有的就更少了,整體處於一個非常低的水平,與中國的經濟水平極不相稱。因此,農民造飛機這一現象從微觀看是人類飛翔之夢的自然流露,從宏觀上看則是因通用航空發展不足而在民間形成的自發行為(正好農村有條件就在農村萌發了)。

 

想要飛行不容易

 

那麼在現階段,如果一個農民真的造了一架能飛的飛機,是不是就能自由上天飛行了呢?這其實還是有點難。

 

首先是我國空域管理相對嚴格。按我國法律規定,空域由政府和空軍共同管理,「離地三尺就要打報告」,雖然在2003已經對審批程序進行了一定的簡化,但過程複雜,涉及單位、層級多的問題仍然存在,不可能做到「想飛就飛」。

 

其次是機場奇缺。我國通用航空機場及臨時起降點只有286個,這一情況還是審批嚴格的結果,因為通用航空機場建設與公共運輸用途機場的審批過程完全一樣,也就是說想在一個小鎮上建個小機場,要和在廣州建大機場走一樣的程序,如此的麻煩,自然導致機場很少了。

 

第三是培訓機構少,執照難拿。目前國內經民航局審批的飛行學校僅有7家,每年培訓員額為千人規模,多流向了公共航空運輸業,而且費用高昂,不是普通老百姓有能力負擔的。還有一個問題是飛機本身的「執照」——適航證,要知道這個東西的申請時間長度是要以年為單位的。

在我國的航空法規中,還是有一個可以實現「自造飛機飛上天」的小口子。根據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於2007年2月頒布的《一般運行和飛行規則》,「超輕型飛機」無需適航證,駕駛員也無需取得執照,當然空域申請還是需要的。但即使能順利上天,「超輕型飛機」的體量也決定了你只能在方圓數十公裡的範圍內飛行,長途飛行就不要想了。

 

「城會玩」有前途

 

不過現在也有城裡人開始加入了造飛機的大軍——深圳市建築裝飾商人李曉平在自己的門面裡動手製造了我國首架民間越野飛機,並於2013年4月8日成功試飛。與大多數農民造飛機「跟著感覺走」不同,這架飛機是有著成熟設計和安全保證的,因為它的原型是美國「JDTmini-Max」家用飛機,從圖紙到部分零件也由美國購入——這更接近於工業化條件下普通老百姓玩飛機的「套路」,如果將來農民和城裡人都有條件開始這樣造飛機,那麼中國的通用航空就有希望了。

  

 

相比於飛機,造車其實更好實現,那些造「坦克」的農民們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飛機不一定飛得起來,但「坦克」開出去溜溜還是沒啥問題的,而且有的農民還在這方面修成了正果,發家致富了。四川射洪縣農民吳智勇對模型製作很感興趣,開了一家模型製造廠,曾為中國航空博物館製作過萊特兄弟的飛機模型,後來為《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組製造了一臺日軍95式坦克和美軍謝爾曼坦克作為道具,影片《南京!南京!》中6輛仿真日軍95式坦克、一輛日軍輪式裝甲車、一輛英國維克斯坦克也是出自這位農民之手,而最讓他聲名遠揚的是電影《金陵十三釵》中使用了他仿製的日軍94式坦克道具。

  

吳智勇和「中國農民第一飛」劉亦兵的經歷正應了那句著名的心靈雞湯——「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從中賺到錢,這就是理想的人生」,各位軍迷朋友們是不是也有所心動呢?不過這裡還是要提醒大家,真正的武器,無論是飛機,坦克還是潛艇,都不是單槍匹馬的個人能搞出來的。如果你的確是「有錢有閒」,想要造一個會動的模型來玩玩,或者造個灰機灰上天,一定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不然的話,被警察蜀黍請去喝茶可就不好咯!

 

參考資料:

民航資源網

網易新聞

中新網

新浪財經

大象公會

全球軍事

中國民航總局

www.pbs.org

www.theatlantic.com


購票方式:

購買門票請登錄軍武微店在線購買(購票截止時間2016年7月8日晚20點)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票(限量供應,先到先得)

相關焦點

  • 【航展進行時】世界最大兩棲飛機、中國首艘飛彈無人艇……想不到,航展上竟有如此多「珠海智造」!
    來看看人家隨隨便便一個簡歷,不火都難啊▼"鯤龍"AG600飛機是我國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要求自主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飛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雲洲智能攜帶以中國首艘飛彈無人艇為首的8款無人艇產品參展。
  • 潛水航母這樣的「黑科技」,為什麼失傳了?丨局器
    1915年1月,德國海軍成功試驗了用U艇搭載水上飛機起飛,延長飛機航程以轟炸英國本土。不過在實驗中,暴露出了飛機在潛艇上存在受到水淹的風險,因此這一計劃被放棄。同一時期,英國也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但也沒有得到採用。
  • 軍旅潛水艇生涯往事系列:之三
    (4)2013年8月22日海軍北海艦隧飛彈驅逐艦青島艦,飛彈護衛艦,臨沂艦和綜合補給艦,組成113艦艇編隧奔赴太平洋海域訓練,在日本自衛隊艦艇,飛機跟蹤監視拍照情況下,我113編隊舉行了隆重的追逐強軍夢,走向深藍的宣誓儀式。
  • 中國造潛水支援船打撈日本墜海F-35,美日頗為尷尬
    萬事如意據日本相關媒體報導,日本和美國目前正在展開對本月初墜毀的空自F-35戰鬥機的打撈工作,但令美國和日本政府頗為尷尬的是,打撈隊伍中最關鍵的一艘潛水支援船是中國造。但根據調查,失事戰機已沉入1500米的海底,即使是美軍,也從未在如此巨大的深度打撈過飛機。為了確保打撈成功,美國海軍第7艦隊上周四宣布,美軍正在使用曾用來尋找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370號航班的裝備,來搜尋這架F-35戰機。美軍稱,海軍當天派遣一支海軍打撈隊赴相關海域,其中包括商用的潛水支援船(DSCV)「梵谷」號、商用深海潛水器、未知型號的無人水下航行器和TPL-25「黑匣子探測器」。
  • 魚雷坦克——特四式內火艇與龍捲作戰
    這是一種運輸用途的水陸兩棲坦克,並沒有立刻製造,而是僅僅停留在設計圖的階段。12月,軍令部參謀黑島龜人突然提出,為什麼不能在大發艇(日軍登陸運輸艇)上裝魚雷進行襲擊呢?於是日軍委託三菱重工東京開始試製這種兩棲戰車,到44年3月,完成了3輛樣車,命名為特四式內火艇。
  • 【親子遊戲】神奇的潛水艇 —— 中1班親子科學遊戲
    它就是我們中國第一次自主製造的潛水艇「蛟龍號」,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真厲害,你們想不想也製作一艘潛水艇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製作一個「神奇的潛水艇」吧!材料準備:紙、彩筆、礦泉水瓶、吸管、一字髮夾、繩子。拿出一張白紙,畫出潛水艇的形狀,再為潛水艇塗上漂亮的顏色。(建議繪畫小一點哦!)。
  • 體現二戰日本技術的伊-400潛水航母
    , 所以日本當時在20世紀末期也非常關注潛艇攜載飛機的試驗,但是一直沒有動手做這個事情。1937年開始利用一種水上偵察飛機讓潛艇攜載,飛機的名字是「零」式水上偵察機(不是二戰時期的「零」式),1938年試飛,速度246公裡,航程能達到882公裡, 飛機的機體是採取金屬和木質結合,機翼是上單翼或者中單翼布局,日本在這時候就實驗可摺疊機翼放在潛艇上 ,然後推到地庫裡去,從潛艇上摺疊狀態把它打開10分鐘就可以組裝完畢處於飛行狀態, 1943年之前這個飛機一共建造了126架,二戰初期的時候日本的潛艇力量是比較差的
  • 咱瀋陽人自己發明的飛機、坦克 看後驚!呆!了!
    瀋陽市康平縣農民李國俊年少時通過電影喜歡上坦克,感覺開坦克特別威風,一直夢想能夠開上坦克。2014年初李國 俊萌發了自製坦克的想法,經過6個月的努力,他已經成功製作完成兩臺編號為「008、009」號坦克。李國俊終於實現了 駕駛坦克的夢想,開心時和朋友們駕駛著自製的坦克兜兜風。坦克體長6米,寬2.5米,重量達2.5噸,時速為每小時20公 裡。2.造飛機 實現「飛行夢」
  • 印度為什麼不會自己造戰機和武器,印網友:我們造了阿瓊坦克
    (3)為什麼印度自己不會造國產戰鬥機和武器?(3)Quora讀者的評論:AnonymousBecause one time we tried to build on our own, we ended up with Arjun  main battle tank.
  • 為什麼中國總是用棍子打印度?正是因為我們有坦克飛機大炮
    中印都不缺槍炮坦克飛機,卻又都備而不用,打了幾十年的群架,實在有悖常識。 為什麼會這樣呢? 別著急,咱們先從二戰德軍說起。  不只是德軍,美軍也一樣搞了不少根本沒用上的防化裝備,甚至連軍馬也有,至於毒氣彈,其實也造了不少。 不過,化學戰在歐洲還真就沒打起來,雙方都老老實實的用步槍、坦克、飛機硬打。
  • 二戰時,日本的潛水航母,潛艇肚子裡裝飛機
    它就是二戰時日本研究的潛水航母————伊400型潛艇。伊400型潛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謂的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潛艇。伊400型潛艦是日本海軍為秘密接近美國西岸及巴拿馬運河作奇襲攻擊而設計、建造的潛艇,正式名稱為伊號第四百型潛水艦,通稱潛特型。伊-400型是二戰時期最大的也是直到現在常規動力最大的潛艇。
  • 湖底深藏的日本幽靈艦隊:50艘軍艦、250架飛機、7000名士兵
    二戰爆發後,日本人把這裡劃為「絕對國防圈」,建造了五個機場、水上飛機基地、魚雷艇站、潛艇維修站、通信中心、雷達站、戰壕和洞穴。特魯克瀉湖作為一個避風良港,成為日本在太平洋的最大海軍錨地之一,巔峰期駐紮了大部分主力艦隊。
  • 潛水飛機,何時能取得突破?
    1938年,經過反覆設計和修改,完成了這種飛行潛艇或是潛水飛機的方案,這就是LPL項目。設想中,它可以跨介質航行,在水下像潛艇般打擊目標,又可以衝出水面,像飛機一樣飛行。這種武器被稱作是「會潛水的飛機」,或「會飛的潛艇」。
  • 軍旅潛水艇生涯,作訓側記之二(上)
    (二) 噪聲在潛艇各型系列中,這麼強勁的螺旋槳噪聲特徵,確定是我潛水艇艇部隊。唯一僅有的一艘大型彈道飛彈實驗潛艇非1101號莫屬。(三) 監聽判斷這艘潛水艇裝配為三軸。並配有73-D柴油機三臺6000馬力,主電機三臺5500馬力,動力十分強勁。
  • 中國10萬潛水大軍--潛水業的蛋糕有多大?
    有位資深的常駐PG的潛水教練曾經推測過:中國有10萬持證潛水員,兩萬活躍潛水員,我當時覺得這個數字很靠譜,這兩天終於證實了其準確性。PADI中國區負責人Tommy Pan在接受新浪採訪時表示,在過去10-12年間,中國至少累積了10萬PADI持證潛水員。我個人認為,現在大陸潛水的現狀是,基數不大,發展迅猛。
  • 特二式內火艇的故事
    而日本海軍也於同期開發了一系列用於兩棲作戰的特種戰車,這便是型號從特二型一直排到特五型的「特式內火艇」。在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陸戰隊的裝甲車輛只有從陸軍借用的八九式中型坦克、九五式輕型坦克和從英國購入的維克斯M25裝甲車,這些裝甲車輛都沒有能進行涉水登陸作戰的能力。
  • 「瘦子」和「金魚」——二戰日本海軍潛艇部隊的艇載機(上)
    就此,德國人率先開創了「潛水航母」的概念並付諸實踐,綜合各種軍事科技和戰略戰術上的創新,日耳曼人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由於噸位限制,潛艇上的飛機主要用來執行特種作戰任務和空中偵察。1916年開始,英國、德國、美國、義大利和法國相繼開展了載機潛艇方面的研究和試驗,德國人更是設計了多款用於潛艇搭載的水上飛機,並在一戰中有多次出擊記錄。
  • 國產氣墊登陸艇搭載96A坦克狂野衝灘,全球僅兩國能造
    近期解放軍實施登陸演習,國產「野馬」726型氣墊登陸艇搭載96型坦克和海軍陸戰隊衝灘登陸,戰力可見一斑。
  • 古人潛水圖鑑
    實則不然,據歷史記載,我國早在二千七百年以前的周代(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就已經有潛水捕撈的技術,這才是人類歷史上有關潛水和潛水技術的最早記錄。距今1700年前的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中,也已經有了海邊漁夫在海裡潛水捕魚的場面描寫。也就是說,中國才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玩」潛水的國家。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為什麼會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玩」潛水的國家呢?
  • 裝備 從坦克到飛機 閱兵裝備如何成為世界一流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敵後遊擊戰可以這樣,捍衛新中國不能這樣。△視頻:9月4日《晚間新聞》  讓我們先以坦克為例,來看看中國國防裝備的自強之路。日式坦克「功臣號」 開國大典打頭陣  人民軍隊的第一輛坦克,是在抗戰結束時,從瀋陽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搜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