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壯志凌雲2就要來了,蹭一蹭熱度。第一,如果當年我國順利引進F-14並山寨之,對比現在的引進蘇-27,那個更合適我國空軍和海軍?第二,當年美國海軍的第四代隱身版F-14是否技術上可行?感覺可變後掠翼破壞了所謂的隱身原則。第三,有部分可變後掠翼戰機的機翼下方是可以外掛武器的,那麼機翼角度變化的時候,武器掛架也會隨之變化角度以適應嗎?
如果引進F-14,那對於我們肯定是很有好處的。蘇-27相對於F-14的優勢主要是氣動上面, 同時引入了半吊子的電傳飛控代替了F-14的控制增穩。除此之外,發動機、結構設計、設備都遠不如F-14系列。同樣是引進,引進好的肯定比引進差的強得多。
圖:我國引進F-14隻能是在1980年代,所以F-14B/D是來不及了,只能拿到A型。A型最強的就是遠程空空飛彈和雷達,還有巨大的航程與夥伴加油,那麼到80年代末南海衝突時,我軍不用因為缺乏防空掩護而放棄擴張戰果,南沙就可以一鼓而下。
蘇-27強的部分也毫無意義,因為當時我國氣動上已經在學習更先進的F-16和陣風等,電傳飛控是搞數字式主動控制系統。
圖:蘇聯米格1.42都還使用帶鋸齒的鴨翼和大量控制面,說明其飛控技術仍然很差,所以不得不採用這些降低難度、提高複雜度、增加重量的手段。所以在飛控上,我國真是沒什麼可以向毛子學習的。
而蘇-27隻有俯仰通道也就是平尾是電傳控制,像副翼還是機械的,還要在機翼裡面打很多孔來布置機械連杆,重量大還影響結構強度,這種設計比殲-10要LOW20年,學不學根本毫無影響。
圖:蘇-27中央翼的液壓管路,其機翼的襟副翼還是液壓管路直接連接控制,其平尾則有2個單獨的液壓杆控制,圖上未顯示。這種縱向電傳、橫向機械控制的方案也出現在我國FC-1上,這有利於降低技術難度、節省開發費用,適合低端飛機和技術實力不足者。
隱身問題堂主已經回答過了,變後掠翼影響很大,很難實用化。
翼下掛武器的,有的可以旋轉有的不可以。比如F-111內側的兩對是可以跟著旋轉的,外側的兩對不行,所以只用內側兩對掛架的時候可以改變後掠角,外側也用上的話就只能固定在最小後掠角了。
圖:F-111內側兩個掛架只有轉軸的,外側的掛架就沒有了,所以他一般只用內側2個掛架,外側的只掛炸彈或副油箱。
問:堂主能否分析一下,中國出境率最高的西安、洛陽、北京三大古都的優劣之處?
西安的核心地理優勢是關中四塞,處於關中盆地,守住幾個要塞就能穩如老狗。同時交通又不像四川盆地那麼閉塞,利用渭水可以方便的溝通黃河流域,還控制了向西方的商路。不過關中地區相對貧瘠,而且離海太遠了。
圖:陝西的核心是渭河平原或者叫渭河盆地,它四面是山,且處於國內核心區的西部,可以全力應對東面一個方向的威脅,最多加上北面遊牧部落的威脅,因此適合新勢力作為起家的根據地。但這裡畢竟偏了點,對東南控制不力。
圖:從歷史氣溫看,唐代之後(中間豎線)持續下降,導致我國西部降水減少,於是關中的植被、糧食產量持續下降,也就不再具備作為核心地區的實力。於是唐代之後,再沒有大一統王朝定都長安。
洛陽是天下之中,這點很奇葩。從夏商時代,洛陽就是天下之中,到現在也還是。這裡向北越過黃河可以迅速的進入山西地區,向西直接進入關中,向南就是南陽盆地和漢水流域,向西就是黃河,是整個中國交通線的匯合處。
圖:以洛陽為中心,最小的圓圈是其在古代可以牢固控制的範圍,也就是炎黃二帝起家時的區域,包括了西面的渭河盆地、南面的南陽盆地、北面的山地谷地,以及東面的中原中部;中層圓圈,基本包括了我國宋代之前的核心區域;外層圓圈,基本涵蓋了我國當前主要區域。
尤其是水運,洛陽離淮河、長江的很多支流比如潁河、沙河、唐白河都很近,雖然未必能直接水運,但是陸運距離也很短,可以迅速的輻射全國。當然防禦性就不如長安了。
圖:洛陽向東北有黃河,向東南有漢江、淮河可通長江,向北有沁河、汾河進入山西,向西有渭河、黃河進入關中,對中國核心區的水運交通都很方便。宋代開始想定都洛陽,因為漕運還在修所以先定都開封,後來就懶得換了。
北京是燕山流域河流的匯聚地,突破燕山後要進入大平原地區其實都要經過北京附近,這是一個防禦樞紐,但是自己往往也容易被圍攻。經濟上也比較差一些,但是本身作為中原到草原,到東北的交通樞紐,地位非常重要。
圖:北京的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作為我國古代東北方向防禦的二線支撐點,為東到大海,西到山西的防線提供支持,這也是明代定都北京的目的。但在現代,北京已經發展到超出環境承載極限的地步,於是無法像上海、廣州-深圳那樣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反而形成環北京塌陷帶。
問:我看之前的文章,堂主也對日本戰國時代有興趣,想問個問題。就是當時日本設計的那些城堡,和我國及歐洲的城堡比,哪個更實用?
從實用角度來說,我國的堡壘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作為軍事要塞的作用往往讓位給了政治中心作用。那些設防城市首先是作為官府駐地,而不是要塞。比如長安城,周長几十公裡,恢弘壯麗無比,但是毫無卵用……
圖:唐代長安城面積84平方公裡,也就是9*9公裡多,城牆周長約40公裡。按照守城錄要求的每3米2個人計算,城頭守軍需要2.7萬人,加上三班輪換,城頭兵力就得8萬。
因為這麼大的城市,你不塞個十幾萬人根本沒法防守,很可能就被敵人集中一點突破了。問題是你要有十幾萬守軍幹嘛要防守城池?而且大城市幾十萬上百萬人口,要是守城光是糧食就要命。
因此守城史上,這種大城市往往很容易被攻克,最能守的反而是大軍防禦縣城級別的小城市。當然這些小城市大部分根本沒兵防守,也是很難守住的,畢竟小縣城周長也幾公裡了。
圖:我國最擅長的還是雁門關等關卡的防禦,兩邊是山地無法通過大部隊,中間道路被城牆一擋,對方就得拿人命慢慢磨。
圖:要說技術,甕城、馬面的出現就標誌著我國城池防禦技術走向成熟,到守城錄就趨於大成,這些方面都不差。
日本和歐洲的城堡是基於封建體制的,核心就是要塞,城裡幾乎或根本沒有平民,打起來基本都不缺人手,而且往往設置在險要地形上,打起來要困難很多。
圖:典型日本城堡的結構,要打破多重城門才能抵達城主居住的天守閣。
圖:日本城堡模型,中心是城主的獨立城堡,四周是家臣武士的小塢堡。和歐洲人的城堡比,日本城堡還是要臨近居民區,因此交通通常還是比較方便的。而且日本多地震,曾經有日本人在山上修了個極其險要的城堡,結果在地震中崩塌了……於是不敢玩的太過。
圖:同等守軍情況下,最難打的還是歐洲城堡,大都修在小山頭上,再自己有水源,類似我國釣魚城那種堅固堡壘;加上人少,長期圍困和強攻硬打都不怕。
圖:這種城堡用投石機都不好展開布置,純靠人力攀爬就是找死,所以直到火炮實用化,攻克難度才大幅度降低。
問:堂主,晚清軍隊是不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就名存實亡了?兩次鴉片戰爭,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基本打光了八旗和綠營,地方團練在甲午戰爭中一蹦,中央政府就沒有可以控制的有力軍隊了吧。像袁世凱這種新軍清政府也指揮不動吧,不然袁世凱敢逼宮?
在甲午戰爭之前,這些軍隊清政府也一樣指揮不動……
都是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地方大臣有商有量的,跟他們講價錢,要多少開拔費,每個月協餉多少,還要有多少個官位拿出來給他們,這樣談下來才能出兵。實際上當時人的認識就是,國政其實是這些地方大員執掌的,滿清朝廷只是這些大員的議事協調機構而已。
圖:左宗棠西徵新疆之前,派胡雪巖在上海向外國借款,最終以江蘇、浙江、廣東海關收入作擔保,先後六次出面借外債1870萬兩白銀。沒有清廷的同意,這些海關收入左宗棠也是無權抵押的。
在甲午戰爭之後,實際上清政府的集權是上升而不是下降了。因為隨著清朝屢次戰敗,所以擔負巨額財政壓力,鹽稅、關稅和很多商品稅都作為抵押品被洋人拿去了。以前的督撫可以侵奪中央的財權,這是其權勢的核心。而現在這些財權都被洋人拿走沒得侵奪了,賠款之後剩下的餘錢洋人也給中央財政,所以反而清政府有錢了。
圖:從這個角度看,清朝在二次鴉片戰爭後還能續命50年,最大的功臣是英國人赫德。他1863年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離職,死後清廷追授其為太子太保。赫德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近50年,創建了一整套海關管理制度和現代郵政系統。沒有他提供的資金,清廷在1860年代後就是唐末軍閥並起的結局了,哪等得到袁世凱這個中央系掌權。
在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反而能經常調換總督,甚至任命大量旗人督撫,就是力量上升的體現。當然這是虛火,攝政王他們以為自己真有權了,就想不光旗人督撫,各地的中高級官員也要換旗人,結果就把新軍逼反了。
圖:1900年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中,英國支持策動了東南互保,這標誌著外國人都拋棄了清政府,地方大員也正式和清政府撕破了臉。
圖:清政府1908年在第一份官方報紙《政治官報》上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建立皇族內閣,仍然想獨攬大權,就是其頭腦不清醒的最大證據。然後全國上下一起拋棄他,不過3年就完蛋了。
問:壇主,知道你不是黑毛一派,只是經常看到你死擂鵝毛的電子體系和產品。據說伊朗搞定米國那個哨兵無人機,就用的是鵝毛的「汽車場」系統,而且天朝為了奧運會還進口過兩套大量仿製。到底該怎麼評價鵝毛的電子體系或者系統?
毛子的東西,尤其是中文翻譯的,你不要當真。
比如那個斯摩稜斯克還是什麼幹擾系統,號稱覆蓋範圍幾千公裡,通殺。堂主當年好歹是學通信相關的,一聽就蒙了,這違反基本電磁學規律啊。微波那是直線傳播,地球又是圓的,你怎麼可能干擾幾千公裡外的?波束都飛到外太空去了。
圖:俄國克拉蘇哈4電子戰系統,以營為單位部署,作為廣譜強噪聲幹擾平臺,使用多功能地面幹擾模塊,能夠對抗美國E-8C類預警機、「捕食者」無人偵察攻擊機、「全球鷹」無人戰略偵察機,以及「長曲棍球」系列偵察衛星。這看起來就是個拼功率的東西,不走欺騙式幹擾的路子,對上擅長過濾噪聲的新一代偵查系統,有效範圍必然大不了。
結果找原文一看,那玩意是幹擾中波和短波的,現在各國除了部分備份通信以外基本不用了。
還有吹蘇-35用的數據鏈,工作距離1500公裡,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仔細一看,其實也是指的短波數據鏈,F-15和F-14三十年前也有,現在全拆了。
圖:蘇-35BM使用S-108通信系統,工作波段2-400兆赫茲,天線包括垂尾頂端2個UHF/VHF天線,右垂尾前端的HF天線等等。短波是3-30兆赫茲波段,正好在其中。
圖:美國人的Link11就是短波數據鏈,現在只有E-2、P-3這類大型飛機才裝。為啥呢?因為Link11數據傳輸率很低,無法滿足現代戰機要求,而戰鬥機之間又不會拉開這麼大的距離。至於攻擊機群深入敵後怎麼辦……預警機裝一個傳遞命令就行了,或者用通信中繼機搭個橋,何必每個人都裝浪費重量。
毛子很多東西其實也比較有趣,但是中文網絡上毛粉吹的東西,連標點符號都不能信……
毛子的電真空設備做的很不錯,行波管發射機功率比我們的大,體積重量比我們的小,還很便宜。當然這只是一個部件,毛子雖然有好發射機,但是沒好接收機,沒好天線,沒好數據處理機,性能還是比較坑爹。
圖:俄國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用在蘇-27改裝升級上,我國殲-10B的雷達就是學的俄國路子,比之前的殲-10A的機械掃描雷達好太多了。只不過後面殲-10C發展很快,於是迅速取代了殲-10B。
毛子想法很多,但是實現想法的能力比較差,當然現在有韓國幫撐腰,數位化的東西可能好些了。
問:如果把FC-31改成單發,裝一臺WS-15可行嗎,這樣改能不能增加一點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你這意思還是小一點的F-35麼,那對方幹嘛不去買正牌的F-35?尤其是F-35現在就有了,渦扇15你還得慢慢等。
FC31核心問題就是定位到底是啥,是制空還是多用途?競爭對手到底是誰?這都不解決,那國際市場之類的問題都是瞎扯淡。
圖:要制空,有單髮帶彈倉的F-106作為模板,只要想盡辦法減重、提高機動性就可以。
圖:要對地,X-32以及沒進入工程型號階段的遠程攻擊機方案多的是,放棄機動性就可以盡情增重,然後設備和載荷航程都好看。
圖:FC-31選擇了常規布局,這個布局的特點是沒有大的缺點,但也沒有大的優點,想做好全靠設備能力出眾,尤其是機動性嚴重依賴發動機的能力。我國發動機本來就弱,所以常規布局怎麼都做不過美國,那FC-31選這個方案到底是幹啥,打獵嗎?
F-35是立足於美國自己就有2000多訂單的情況下,再出口四、五百架,這樣出口產品是跟龐大的自用型號一起分攤成本的。而FC31如果國內不買,只指望國外賣幾十、百把架,要麼就是研發因陋就簡,大量使用LOW逼的技術和設備,實際是拉皮三代機;要麼就是攤銷大量成本,貴出銀河系。不管哪樣,都沒啥競爭力……
圖:所有戰鬥機裡,FC-31其實最像F-20,二者都是主力飛機不能出口,意圖用既有技術搞一個低檔次戰鬥機搶佔市場,也都與當時的先進機型有很大的戰鬥力差距。F-20面臨F-16的競爭,FC-31面臨F-35的競爭。在我國傳統客戶連FC-1都買不起的情況下,很難想像他們會買FC-31。
所以你看FC31那些激動的推銷,其實主要是針對海、空軍,而不是國外用戶的。
圖:看了這本書,堂主想起了以前看到的另一本書。
圖:就是這個。總有些東西是一以貫之的,企業文化哪有這麼容易改變呢?
迷你踢館
問:我有個思路你看是否可行:發展一種無人半潛飛彈艇集群。這些無人艇在水面下半潛行進,露出水面的部分很少,因此比較難被發現。它們沒有自己的遠程探測能力,這方面信息要由體系來提供,因此只能在近海使用,或者伴隨艦隊使用。但它們有大航程,跑個5000公裡沒問題,可以長時間巡航。由於不需要深潛,不需要大型雷達,不需要潛射飛彈,只需要垂髮,因此單價比較便宜,可以多造,被打掉幾艘也不心疼。一旦這樣的「狼群」動起來,可怕得很,發起飛彈飽和攻擊連航母都完蛋,這樣就可以稱霸第一島鏈了。這樣的思路對嗎?
飛彈發射量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永遠是信息獲取問題,這樣的狼群沒有信息獲取能力,還是必須要依靠大量岸基飛機或者航母才行。
圖:你這個想法建立在它們潛水時不易被發現的基礎上,可這時候其實是很容易被發現的,一個是因為噪聲大,一個是因為尾流強,還有紅外輻射也高。衛星看這樣的艇群,一找一個準。
問:堂主你好,看韓國人寫的韓戰時初期韓國軍隊戰鬥力很差,但後期經過美國的訓練後戰鬥力大增,我志願軍寧願找美國軍隊打也不願跟韓國軍隊交戰,是真的嗎?現在韓國的軍隊(拋開裝備水平)官兵軍事素養,訓練水平怎麼樣?在世界上屬於第一梯隊嗎?
訓練水平很不咋地……韓國是輕度弱智都必須服役,大家在軍隊裡面還是走個過場為主。
問:堂主,俄國人的電子技術這麼落後,黑客卻被傳的這麼牛!怎麼做到的?
因為俄國黑客有英特爾的處理器、現代的內存、三星的固態硬碟、英偉達的GPU、華為的光纖網絡,幾大強國伺候著。
問:堂主,F-14的發動機距離也很遠,那F-14是怎麼解決滾轉問題和機身強度問題的?
解決不了,F-14的滾轉性能比蘇-27還差……所以在假想敵中隊,哪怕A-4這樣的攻擊機,近戰中老手控制下利用滾轉性能也能欺負F-14。
圖:A-4在老鳥控制下,打菜鳥駕駛的F-14勝率很高。
問:西班牙大流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的一個關鍵因素。那麼請問矘钃,歷史上還有哪些戰爭受到疫情或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
蒙古西徵導致歐洲黑死病大爆發,西班牙人把水痘、天花傳到美洲,毀滅了印第安文明。
問:堂主好,希望踢中。從基洛夫級俯視圖上看,它的利夫飛彈射口不是後來光榮級上的左輪式,而是方型。為什麼3×4的布局不均衡,右邊兩列靠得更近呢?有說法認為方形蓋板下是左輪垂髮,但從尺寸上看至少靠得近的兩列是排不開兩組左輪的,是不是利夫的早期型並非八聯裝呢?那麼彼得大帝經過改進的利夫好像垂髮外形並無變化啊?
早期也是八連裝,那一個蓋板下面就是八發彈。
圖:外觀看,間隔是很大的。
圖:蓋板結構,只擋住了發射口,非待發彈不能應急發射,光榮則是可以的。一個八發轉輪直徑超過3米,比後面SS-N-19的發射口還要大,可蓋子實際反而小,所以可認為只遮擋了發射口。
圖:內部照片,各組之間緊挨著,間隔很小,所以說蓋板只蓋了發射口。之所以是不對稱的3排,就因為內部設計了人員通道,不然怎麼檢修啊。
問:美國又要讓A-10重新服役了,堂主你怎麼看,國內有和A-10定位差不多的軍機嗎?
沒有,這玩意是60年代的航炮邪教產物,我國沒趕上那個時間,等到我們自己能大量研製飛機,都是飛彈時代了。
問:請問堂主,為什麼我國軍艦上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都是四邊形的,而美帝的是八邊形,有什麼講究嗎?
346雷達也是八邊形的,四邊形是外面的蓋子而已。
圖:暴露的052C雷達天線,就是近似的八邊形,上邊的橫條不屬於雷達天線主體。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