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說,航母是進攻型的武器,光想著防,不想著打,那是不行的,光防不打,那豈不是光挨打嗎?那我們還造航母幹啥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遼寧艦航母的另一面,也就是遼寧艦的進攻能力。
(遼寧艦航母戰鬥群)
航母的進攻能力,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看艦載機的性能水平;一部分是看航母自身的技術水平。所以下面我們也分兩個部分來介紹一下遼寧艦的進攻能力。
首先,就是殲-15艦載戰鬥機。一眼看上去,殲-15戰鬥機特別像俄羅斯的蘇-33艦載戰鬥機,而且兩種戰鬥機都是脫胎於蘇-27雙發重型戰鬥機,都使用了帶鴨翼的三翼面氣動布局,但是如果你認為殲-15是蘇-33的山寨版,那就大錯特錯了。殲-15在研製中確實參考了蘇-33的原型機,當時中國從烏克蘭把當初蘇-33的三號原型機,也就是T-10K-03號飛機給買回來做參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T-10K-03號飛機是用於測試蘇-33的摺疊機翼的,根本就不是一架完整的原型機,也從沒有試飛過,要說參考的話,咱們也就是參考了一個摺疊機翼設計,而殲-15其他的設計完全是中國獨立完成的。
(遼寧艦和殲-15戰鬥機)
殲-15和蘇-33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其內部設計進行過修改。殲-15安裝了全套中國自己研製的數位化飛控系統,而蘇-33還安裝的是蘇-27同型號的模擬式電傳作業系統,從靈敏度和可靠性上,無法和殲-15相比。而且殲-15還安裝了殲-11B型戰鬥機的全套數字式火控雷達系統,可以發射國產PL-8/10/12等多種空空飛彈,目前安裝相控陣雷達的殲-15B型戰鬥機已經在進行試飛,殲-15B型戰鬥機直接移植的殲-16的航電系統,性能上優於美軍F/A-18E/F"超級大黃蜂"的航電系統。
(殲-15艦載戰鬥機,中國海軍航空兵艦載戰鬥機的起點)
除了空對空飛彈外,殲-15戰鬥機還可以攜帶多種中國自己獨立研製的空對艦、空對地飛彈和炸彈,最常見的有鷹擊-83空艦飛彈、鷹擊-91空間飛彈、KD-88空對地飛彈、雷石-6衛星制導滑翔炸彈、雷霆-2雷射制導炸彈、FT-2北鬥導航炸彈等等多種精確打擊武器,可以執行反艦和對地攻擊任務,而且,中國還為殲-15研製了多種配套吊艙,例如殲-15可以掛載電子幹擾吊艙充當電子壓制飛機,也可以掛上夥伴加油吊艙,為其他殲-15進行空中加油。可以說,殲-15在中國軍工的手中實現了真正的一機多用,而且殲-15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3噸,是一款真正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當初蘇聯海軍在蘇-33和米格-29K兩種戰鬥機中選擇了蘇-33作為航母艦載機,就是看重了蘇-33戰鬥機載荷更大,航程更遠,改裝潛力也更大。
(外掛鷹擊-91飛彈的殲-15戰鬥機)
殲-15說完了,咱們再來看看遼寧艦航母。上次說過遼寧艦的標準排水量是大約5萬噸,滿載排水量大約是6萬噸,本來就不算太大,而殲-15是雙發重型戰鬥機,所以遼寧艦的正常搭載數量是24架殲-15戰鬥機、10架直升機,這其中機庫中可以停放22架殲-15和7架直升機,還有2架戰鬥機和3架直升機必須擺在甲板上。
(1969年1月14日的事故差點擊沉人類第一艘核動力航母)
這裡先小小的科普一下:由於海上和陸地不一樣,海上空氣溼度大,艦載機的電子設備容易受潮,而且海上還會出現所謂的"鹽霧",就是我們日常吃的那個鹽,鹽霧對飛機有很強的腐蝕性,潮氣加上鹽霧,會導致航母艦載機的表皮被腐蝕,內部電子設備短路失靈。1969年1月14日,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正在進行進行海上訓練,一枚"祖尼人"火箭彈因為電路受潮短路而意外走火,走火的火箭彈直接命中了一架準備起飛的戰鬥機,戰鬥機隨即爆炸,整個企業號甲板炸成一片火海,企業號的甲板被炸穿了8個洞,事故導致27人死亡,343人受傷,15架飛機報廢。海上航母艦載機受潮短路,就是這麼可怕的事故。
(被炸得一片狼藉的企業號航母后甲板)
因為機庫帶有大門,可以有效隔絕潮氣和鹽霧,而且機庫中還有專門的乾燥通風系統,所以,美國海軍後來大幅減少了海外部署時航母搭載的飛機數量,如今美軍航母執行遠洋部署的話,搭載的戰鬥機原則上必須收攏到機庫內,也就是說機庫能裝多少飛機,航母就帶多少飛機,畢竟都是鮮血換來的教訓。所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的最大載機量雖然可以達到80~90架,但是真正執行作戰部署時通常只攜帶64~72架戰鬥機,因為再多的飛機,機庫就裝不下了。
(正在排隊起飛的殲-15戰鬥機)
不過我國的遼寧艦航母短期內不大可能到印度洋或者大西洋去部署,由於出航時間相對較短,所以放幾架飛機在甲板上問題不大,而且甲板上擺放的2架戰鬥機可以作為預備戰鬥機,一旦需要可以立即緊急起飛,縮短艦載機的反應時間。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遼寧艦的實際戰鬥力並不弱,若在西太平洋作戰,並充分發揮殲15重型機的優勢,其攻擊能力足以達到尼米茲級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