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要聞】我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2021-02-25 深圳市海洋產業協會

實現波浪穩定發電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海洋波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清潔能源?據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消息,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為利用好這一天然能源「發動機」,中國電科38所在海南島進行海浪發電試驗,歷經3年技術攻堅,項目組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裝置模型,採用智能偵調綜合控制技術,提升了波浪能裝置的轉換效率,增強了吸能效果;首創的寬幅逆變穩定技術,實現了海洋能千伏級逆變系統的高效轉換。近3個月的海上試驗表明,該發電裝置浮體擺動正常、吸波穩定,飛輪蓄能均勻而連續,發電性能穩定。

      該項目組負責人王振收介紹,他們研製的岸崖浮擺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由浮子、擺杆、壓載框、液壓系統、飛輪系統、逆變器、控制及監控系統等組成,其浮子既可以像船舶一樣漂浮,也可以在颱風來臨時收攏到岸邊。目前,這款波浪發電裝置前期裝機5千瓦,採用浮體重構模塊化設計理念,後續可以擴大波浪能發電系統裝機容量,通過併網可以提供標準電力供給。

相關焦點

  • 38所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近日,由38所最新自主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這標誌著我國在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方面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 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
    2011年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成功發明了「一種具有半潛船特徵的新型漂浮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獲中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發明專利授權
  • 我國海洋能技術的進展與展望
    ,並列舉了波浪能和潮流能的發電裝置;最後指出,海島能源示範與深遠海資源開發緊密結合,將成為我國海洋能開發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搶佔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領域的制高點,掌握核心技術,有利於提升我國海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發展海洋能是解決我國沿海地區和海島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我國沿海地區人口集中、資產密集、經濟發達,且海島地區因國防或人民生活需要有待開發,而電力缺乏將成為制約沿海特別是海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 海流發電?厲害了我國
    這標誌著中國海流能發電已攻克「穩定」難題,成為世界上繼英國、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海流能發電併網的國家。海流發電?這是什麼操作?早就知道大海是「藍色油田」,這海流發電對地球的汙染是否更小?產生的電能較傳統方式又有什麼進步?海洋能要說以海流作為能源,那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它的源頭——海洋能是什麼。
  • 新型波浪能發電已經準備好接入真正的電網
    海洋波浪能量強大,且永不停歇。但與風能和太陽能不同的是,儘管海浪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它仍然是一種基本上尚未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一系列的項目正在試圖改變這一狀況,一些大型的原型試驗設備正在海岸線上安裝架設。在夏威夷,海洋波浪能發電項目準備下個月連接瓦胡島的電網。749公噸的裝置最近被從俄勒岡州波特蘭拖到美國海軍波浪能試驗場,亮黃色浮標將在那裡接受一年的性能測試。
  • 深度 | 我國大噸位沉船打撈技術有了重大突破!
    「大噸位沉船打撈」項目包含4個子課題,解決了我國大噸位沉船整體打撈過程中面臨的沉船探測、起浮等核心問題,重點突破了大噸位沉船水底姿態探測、沉船船體損傷高清晰觀測、模擬沉船打撈的計算機處理、可視化監控與指揮、鏈式液壓同步提升技術、冷態磨料水射流開孔等重大關鍵技術。
  • 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我國真空蒸鍍機取得關鍵突破!
    我國目前已成為了OLED面板生產大國,佔據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份額。但我國在OLED生產設備真空蒸鍍機技術發展上一直較為落後,不得不受制於日韓。值得欣慰的是我國一直在關鍵裝備國產化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國最近在真空蒸鍍機關鍵技術上已取得重大突破,擺脫國外技術依賴指日可待!
  • 技術突破!中國150噸巨型鍛件建造成功,核電站最大難題被解開
    技術突破!中國150噸巨型鍛件建造成功,核電站最大難題被解開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物質,核能的威力是巨大的,然而提到核能源的利用,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核武器的毀滅性作用,在歷史上美國曾經在日本境內投放核彈,給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損失,經歷了多年的時間才有所緩和。
  • 大型垂直軸風力發電(微風發電)可持續發展能源的又一尖兵
    尤其是:葉片開合速度及限位,閉合撞擊力,活動葉片的開啟及限位復位,大型機葉片的緩衝裝置設計及布局,均取得了極大的收益。該技術已成功獲取了特大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新型風機風輪或葉片及利用此風輪或葉片的風力發電機、浮力型風力機風輪或葉片、一種超大型風機風輪及風力機、一種抗強風風機風輪或葉片及風力機、特大型垂直軸風力發電裝置的機械傳動系統等二十多項發明專利,現已經全部授權。
  • 我國在第四代核能系統革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6月18日,第四代核能系統鈉冷快堆關鍵技術研究中「鈉-超臨界二氧化碳換熱器研製和試驗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
  • 中國研製出世界最強斯特林發動機,能用於發電和潛艇推進,厲害了
    隨著殲-20換裝國產發動機成功亮相,現在我國航海領域的發動機方面也取得新的突破——《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研製出世界最強斯特林發動機
  • 【動態】|「黑珍珠」波浪滑翔器長期實時波浪觀測應用
    孫秀軍等2016年7月7日,「黑珍珠」波浪滑翔器技術開發團隊(TOMOT)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吳淑萍、王久珂等人利用「黑珍珠」大型波浪滑翔器在青島「千裡巖」海域進行了長時間的波浪要素的實時觀測,並與標準測波浮標的觀測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驗證了「黑珍珠」波浪滑翔器波浪要素觀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 我國關鍵技術得到突破,延遲時間減少1000倍,西方:藏得真深!
    相信大家都知道,時代在不斷進步,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也在跟隨世界的腳步,現如今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軍事武器的發展,比如美國隱形戰機,核航母等等,但凡有這麼多高科技武器的國家,作戰能力都非同小可,而我國在關鍵技術得到重大突破
  • 「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發電技術」專刊徵稿啟事
    我國能源結構將從化石能源主導的時代進入以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長期共存的多元化時代。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發電由於其獨特的優勢,是未來高效靈活火電、高溫光熱發電、新一代核電、餘熱發電和先進艦船動力系統的研究熱點。但在基礎物理規律、循環構建理論、關鍵設備優化設計、系統運行控制策略、材料選擇等方面還面臨很多挑戰。
  • 鑄造強國重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規律探索與體系構建
    本文將在分析識別關鍵核心技術特性的基礎上,系統反思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挑戰與瓶頸,並從支撐重大技術突破的組織模式、人才培養機制以及新評價激勵機制等維度設計等方面,思考如何構建充滿活力和效力的攻堅創新體系,真正鑄造強國重器。我國的科技事業和高技術產業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一些領域已在國際上處於並行或者領跑地位。
  • 今天,白鶴灘水電站正式投產發電!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突破
    |要聞|1、27日,國家航天局發布天問一號著陸和巡視探測過程中獲取的多個實拍視頻和圖像
  • 展望中國核動力航母建造,將突破哪些關鍵技術
    但是新一代國產核動力航母,並不是像外媒風傳中那樣正在上海建造,而是正在攻關突破核動力航母的關鍵技術。那麼,這些關鍵技術都有哪些呢? 要提國產核動力航母要突破的關鍵技術,其中的「重頭戲」,肯定是大功率航母核反應堆技術,它也是超大型航空母艦最核心、最關鍵的技術。
  • 2020我國令世界矚目的十大科技突破!背後是這些高校的鼎力相助!
    衛星系統的整體結構設計、信號收發、仿真軟體、星載銣原子鐘、星載氫原子鐘、信號處理等眾多關鍵環節上以中科院為首的科研單位,包括國防科大、清華、西工大、哈工大、北航、南航在內等眾多高校均做出巨大貢獻。七、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於2020年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任務歷時二十多天,於12月17日凌晨在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
  • 重磅|我國大長徑比半直驅高效水平軸海流能發電系列裝備誕生記
    2017年,團隊自主研製的大長徑比半直驅650kW機組成功海試併網發電,成為目前國內單機功率最大的海流能發電裝備。浙大650kW機組入水、併網發電運行2018年3月,由團隊提供支撐技術,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300kW半直驅水平軸電氣變槳機組在浙江大學摘箬山島海流能發電試驗基地入海並成功發電,實現270度變槳和併網運行(項目得到海洋局專項支持)。
  • 又一卡脖子技術獲突破,中國2.5米大型雷射陀螺儀試製成功
    據介紹,樣機是由湖南二零八先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二零八公司」)技術團隊研製而成,填補了我國在大型雷射陀螺領域的空白,為進一步推進該領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雷射陀螺儀——航天航空關鍵器件,卻被外國長期「卡脖子」雷射陀螺是一種高精度慣性傳感器,主要用來感知物體的角運動,其核心是四邊形或三角形環形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