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強國重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規律探索與體系構建

2021-03-01 三思派

關鍵核心技術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等具有極端戰略重要性,突破和掌握那些我國處於「卡脖子」短板位置的關鍵核心技術,對於我們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標誌意義。因此,我們需要立足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視前瞻布局,加強戰略研究。本文將在分析識別關鍵核心技術特性的基礎上,系統反思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挑戰與瓶頸,並從支撐重大技術突破的組織模式、人才培養機制以及新評價激勵機制等維度設計等方面,思考如何構建充滿活力和效力的攻堅創新體系,真正鑄造強國重器。

我國的科技事業和高技術產業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一些領域已在國際上處於並行或者領跑地位。但是,在以高端晶片、基礎軟體、核心發動機、高檔數控工具機、特種材料等為代表的關鍵性領域,依然存在顯著的短板。而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對我國中興公司的制裁,造成了舉國震動。這從一個側面暴露了,由於核心技術短板使得國內戰略性產業受制於人的現狀以及帶來的巨大潛在風險,也警示我們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等具有的戰略重要性。

關鍵核心技術的缺失,已經引起國家最高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對解決當前「卡脖子」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要求我國科技界和產業界切實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科技強國建設是一場新的長徵,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全球科技競爭愈發激烈,能否突破和掌握作為強國重器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有效的高端科技供給能力,真正改變戰略性領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對我們向科技強國邁進具有決定性的標誌性意義。形勢逼人,而對關鍵核心科技的突破規律及攻堅創新體系構建的戰略研究至關重要,急需加強相關的研究思考。

我國近年來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以高端晶片、基礎軟體、核心發動機、高檔數控工具機、特種材料等為代表的諸多戰略性領域,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掌握著大量的關鍵核心技術,而我國的研究水平和產業能力差距仍然很大,存在一系列明顯的「卡脖子」短板。例如,在以核心處理器、存儲器和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等為代表的高端基礎晶片產業,國內的商用化研發剛剛起步;作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國和顯示面板製造國,我國在晶片光刻機、面板真空蒸鍍機等產業核心工藝設備和材料方面仍然高度依賴國外產品與技術;在金融、能源以及銀行等國計民生重要部門關鍵業務IT(信息技術)系統方面,國產產品舉步維艱;在重要資料庫軟體系統、軟體作業系統以及重要工業設計軟體系統等領域,國內產品很多是空白;在重要關鍵材料方面,高端軸承鋼、航空關鍵鋼材以及基礎電子化學品等領域,我國存在太多的產品空白等;另外,涉及航空動力系統、高端數控工具機、機器人控制和高端醫療設備以及重大科學儀器等產業的很多核心技術我國還遠沒有掌握。應該說這些「卡脖子」短板很多是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老大難」問題,關係到戰略性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可能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已經引起舉國上下的高度重視。

根據前期調研分析,我們認為作為強國重器,關鍵核心技術一般具有如下主要特性。

1)高投入、長周期。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巨大,單個國際集成電路巨頭一年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投入往往可以達到百億美元之巨,而我國相關的一個國家科技重大創新專項數年來研發資金投入也達數百億元人民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複雜程度高、探索周期長,例如一款核心發動機的研發周期往往達到15—20年。

2)知識的複雜性、嵌入性。例如集成電路晶片工藝技術,進入極紫外光刻(EUV)階段,涉及大量緘默知識、專利和know-how(技術訣竅)。從國際經驗看,從名校科班博士畢業成長到獨當一面核心技術團隊負責人,一般要在研發一線(前沿企業實驗室或者和一線企業合作的科研院校實驗室)潛心打磨10—15年以上,積累大量緘默知識並經歷階段性失敗的錘鍊。

3)國際核心系統與部件市場的寡頭壟斷。整體上看,核心系統與核心部件市場往往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例如,全球集成電路中關鍵的光刻機等重要裝備和核心關鍵材料往往是由1—2家跨國公司壟斷。

4)核心技術突破的商用生態依賴性。關鍵核心技術的商業化突破,需要構建包含上、中、下遊研發夥伴協同合作的產業生態,面向商用來持續推動技術和產品持續市場化。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的高度複雜性往往需要在產業實踐中不斷試錯和測試,積累大量經驗數據來持續提高性能;另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需要通過產品轉化和大規模應用的解決方案來實現其產業價值,而那些缺乏產業生態支持的實驗室「樣品」性能再高,也難以形成規模商用。

通過前期調研,我們也發現在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取得進步的基礎上,國內在「卡脖子」短板背後的基礎科學源頭供給、核心技術商用突破路徑以及科研組織方式和人才體系機制等方面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問題,攻堅創新體系的活力和效力急待提升。

1)關鍵領域基礎科學源頭創新供給和支撐不足。

核心技術的突破往往涉及系統的基礎知識和技術的聯接與支撐,隱藏著深層次關鍵科學問題的識別和突破。我國前沿基礎研究近些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關鍵核心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偏少,源頭創新供給仍明顯不足。

2)核心技術商用生態未建立,不少研發止步於實驗室與樣機階段。

國家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前期進行了不少前瞻的科研布局和政策引導,也對研發項目攻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才。但是有時研發的樣品和樣機某些技術性能達標了,在科技成果宣傳「報喜」後,面對後續產業商用研發的高度複雜性和困難性,往往缺乏長期堅持攻堅的決心和勇氣,最後半途而廢。

3)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的「中國路徑」識別與探索。

受資源稟賦、技術積累、歷史文化等多因素的影響,中國情景下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路徑、方式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是存在差異的。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下,必須準確把握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現狀,調整和優化我國與各類國際合作夥伴的合作方式。並以此為基礎,對我國核心關鍵技術突破的範式、機理和制度設計,核心技術突破的「中國路徑」進行系統總結和理論探究。

4)現有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科研組織方式和人才供給規模有待提升。

我國當前科技攻堅體系的效力和活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推動各個創新主體在技術突破不同階段形成深度的創新協同和資源整合。從部分關鍵領域的科研布局和現狀來看,需要優化各類科技投入結構,進一步探索重大戰略需求與單位短期利益的平衡點,有效克服當前存在的條塊割裂、利益分配及低水平重複的問題。同時,要解決關鍵領域人才隊伍存在的嚴重結構性矛盾,遵循領軍人才的成長規律,錘鍊和培養戰略性領域的「帥才」「將才」和頂尖研發團隊的培養、引進和成長。

「十三五」期間,在使命導向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支持下,我國在許多戰略性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為了進一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提升攻堅創新體系的活力和效力,需要高度重視前瞻性的戰略研究進行針對性的創新機制設計,動態優化產學研創新單元的戰略布局和協同,完善重大項目智慧財產權共享分配規則;通過政策設計建立攻堅創新命運共同體,構建充滿活力和效力的核心技術攻堅創新體系。 

聚焦關鍵性產業創新和產業技術競爭力形成規律,以全球開放視野分析戰略性技術研發和知識擴散特性,特別是研判戰略技術主航道和全球產業鏈結構的演變規律,圍繞主流市場用戶持續提升產品成熟度,研判關鍵性領域我國真實技術能力水平和對外技術依賴度。

要保持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等大環境變化的戰略敏銳性,特別是以大(大數據)、物(物聯網)、雲(雲計算)、移(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深度數位化、智能化趨勢,使得跨產業跨學科融合創新趨勢愈發明顯。分析識別產業核心技術新的「變革臨界點」和「突破切入點」。特別是當前軟硬體開源開放的大潮,傳統的軟體設計和晶片研發的範式都在發生重大變化,這為我國突破國際核心技術壁壘提供了新的戰略契機。

我國要攻克「老大難」核心技術短板的壁壘,在組織體系方方面,仍然有很多挑戰。例如:創新體系的各研究單元如何面向國家戰略任務,形成明確的實質性整合集成機制;如何提升跨單位團隊二次有效組合;如何實現跨研究單元合作成果認定、人員考核和激勵機制;如何避免重複投入、簡單拼湊和碎片化成果堆砌。這需要我們重構有利於「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組織模式和治理機制,形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強大合力。

核心技術的攻堅克難需要形成可持續組織模式,需要重新思考創新體系各個單元的戰略定位互補,推動源頭性基礎研究和前瞻性應用研究的深度契合。推動國立科研機構、研究型高校與創新企業進行面向攻克戰略性技術瓶頸的協同攻關,重點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上下遊環節互動合作,在戰略性領域的全球技術體系演進中形成有效卡位和及時補位。特別要重視建立高水平試驗測試平臺,將關鍵技術突破、樣品規模商用和產業生態培育緊密結合,重視提高核心產品與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斷驅動關鍵核心技術的商用突破進展。 

面向全球化的商用市場競爭往往是創新突破最好的催化劑,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需要充滿活力的一流科研組織人才和科技評價體系支撐。這需要我國在人才引入、人才激勵和人才發展平臺等方面建立體系化長效機制,努力將攻克國家戰略「瓶頸」、國際科技前沿「難點」和產業商用需求「痛點」緊密結合,在創新實踐中錘鍊培養一支核心技術突破的領軍人才隊伍。

一方面,針對核心關鍵技術突破的高投入、長期性和知識緘默性等特點,需要我們結合技術創新突破的不同階段建立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等相結合的多元科技績效評估機制。要進一步採取針對性政策,讓甘於坐冷板凳、潛心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研究的攻堅科研人員能夠獲得穩定的預期和支持,建立適應核心技術攻堅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

另一方面,開闊視野引進全球核心技術領域人才。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吸引包括非華裔在內的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以一流研究平臺和領軍人才吸引更多全球優秀人才,形成具有核心攻堅能力的研究團隊群千帆競發之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鑄造強國重器,需要決策者在研發戰略布局上的決心、恆心和勇氣,也需要研發人員能夠在實踐中潛心磨礪,深入探索,真正透徹掌握核心技術的本質規律。作為國家科技政策與創新戰略研究者,更需要真正深入前沿研發一線,認真傾聽「炮聲」,深入了解核心技術攻堅的痛點和一線科研人員的心聲。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過程中,我國在高新技術消費端的龐大市場資源具有獨特的優勢,要推動新興應用場景與新知識、新技術深度連接和耦合發力,在戰略性領域努力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新技術、新需求與新架構。同時,在戰略上需要注意不斷引導和激勵攻堅體系的各個創新單元構建面向商用的創新生態,形成緊密的協同和接力研發,從而構建充滿活力和效力的攻堅創新體系。

 

(參考文獻:略)

 

餘江,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絡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曾經擔任劍橋大學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長期關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技術創新政策、數位化與競爭戰略等研究,在「中歐高層創新對話」中擔任中方專家組核心成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並出版英文專著。他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軟科學計劃重大項目等多項國家級重要科研課題。

作者:餘江,陳鳳,張越,劉瑞。本文首刊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年第3期,作者授權三思派發布。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相關焦點

  • 突破核心關鍵技術,中國將邁向顯示強國
    《通知》指出,擬圍繞新型顯示材料與器件、第三代半導體及前沿電子材料與器件、大功率雷射材料與器件3個技術方向,啟動30個指南任務。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新型顯示與戰略性電子材料」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建議中涉及蒸鍍OLED、印刷OLED/QLED、Micro LED、LCoS、光場顯示、電致發光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
  • 中國科學報發表寧濱署名文章:高校應在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發揮重要創新主體作用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  寧濱        研究型大學要深入思考、認真謀劃、積極行動,深化科教融合、開展協同創新,充分發揮戰略性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主動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鏈條設計體系,力爭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 大族雷射智能裝備震撼亮相《大國重器》第二季!(附完整視頻)
    大族雷射系列智能裝備榮耀亮相《大國重器Ⅱ:發動中國》,展示大族雷射在智能裝備與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成就與突破,記錄大族人技術攻關的精彩故事,彰顯打造高端裝備、趕超世界先進的勇氣與智慧,引領著中國製造業向高質量、高效率加速躍升。
  • 【要論】任天佑:實現強國強軍的高遠戰略謀劃
    再次,創造性地把改革升華為強軍的核心內涵,把改革強軍提升為國家和軍隊發展帶有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時代課題。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構建能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打下更為紮實的基礎。
  • 交通強國指數(TPI)構建研究
    為科學量化評價我國交通強國建設進程,本文基於交通強國內涵和特徵、國內外研究經驗借鑑、交通強國評價指標選取、指數構建模型選擇等研究,探索構建了交通強國指數(TPI)。基於TPI指數研究表明,我國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交通運輸發展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安全等方面差距明顯,亟待加強和提升;同時,限於目前基礎數據情況,TPI指數還有不斷完善和深化的空間。
  • 展望中國核動力航母建造,將突破哪些關鍵技術
    但是新一代國產核動力航母,並不是像外媒風傳中那樣正在上海建造,而是正在攻關突破核動力航母的關鍵技術。那麼,這些關鍵技術都有哪些呢? 要提國產核動力航母要突破的關鍵技術,其中的「重頭戲」,肯定是大功率航母核反應堆技術,它也是超大型航空母艦最核心、最關鍵的技術。
  • 專家視點 | 胡波:中國的深海戰略與海洋強國建設
    此外,隨著海洋政治議程的日益多元均衡,海洋強國的內涵也正在發生變化,作為海洋大國,必須同時兼顧海洋控制、海洋發展與海洋治理三大議題,唯海權論、唯發展論、唯責任論都既不現實,也不可行。因此,中國要成為真正的海洋強國,就必須進行範式、科技和制度三大創新,而深海恰恰是中國在國際海洋政治中推動創新、成就新型海洋強國的關鍵領域或舞臺。範式創新。
  • 「透明海洋」:走向海洋強國的重要科技支撐
    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這一關鍵海區不僅關乎國家安全、資源、環境、氣候等方面的核心利益,而且涵蓋「一帶一路」倡議構想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是技術突破。在現有觀測技術難以支撐國家海洋發展要求的情況下,著重加強深海觀測系統關鍵設備與技術研發,特別是水下浮力平臺觀測技術,形成核心自主產品,提升觀測能力,突破國外封鎖。二是觀測網拓展。著力提高觀測網的時空解析度,從單一觀測拓展為多要素綜合觀測,形成立體、實時、多學科的觀測網。三是理論突破。
  • 又一國之重器橫空出世,三代核反應堆投入運營,頂尖技術引領世界
    ,當今社會,能源問題可以說是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對手,普通能源的利用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影響越來越大,能源的存儲量也在日漸減少,不能夠滿足我們的發展需求,因此,探索新能源領域勢在必行。我們一起來看下面這張照片,在這張照片當中顯示的是我國誕生的又一項國之重器,「華龍一號」三代核反應堆正式投入運營的場景,「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採用了許多頂尖的技術,我們又在這一領域領跑了世界。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對比之前的嶺澳與大亞灣核電站,國產化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 艦船裝備材料體系發展與需求分析
    目前全世界只有少數工業化強國具備從材料研發、生產、到應用的整體系列配套能力。因此,「材料先行」、「材料體系構建」是各海洋強國都十分重視的基本理念。艦船材料按照平臺類型分,有艦船結構材料、動力機電系統材料、水中兵器用材料。按照材料類型分為結構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特種功能材料3 大類。
  • 美國分散式空間體系構建淺析
    分散式空間體系是近年來美軍對於空間系統未來發展新思路的探索,是美空軍為應對當前安全和預算環境挑戰的重要轉型舉措,可能顛覆未來空間系統發展理念。SBIRS飛彈預警衛星星座為實現分散式空間體系的構建,美國DARPA等多家機構開展了相關研究,包括備選方案分析、技術驗證項目和備選方案採購試驗等。
  • 認知智能類腦模型技術體系之認知體系簡介
    認知層技術體系是連接更上層技術體系和下層技術體系的中間層次,脫離了認知層技術體系,上層類腦能力無法構建,下層類腦能力也無法再更進一步。認知層技術體系的核心在於認知維度的劃分識別,類腦結構的構建,類腦功能機制的模擬,以及萬維圖譜所支撐存儲的結構化數據。這一層技術體系落地的時候,先要劃分認知維度,然後構建萬維圖譜,最後組合了類腦結構,最後逐步實現其他相關類腦能力。
  • 消失模鑄造的發展與技術特點
    消失模鑄造(又稱實型鑄造)是泡沫塑料模採用無黏結劑幹砂結合抽真空技術的實型鑄造,是將與鑄件尺寸形狀相似的泡沫模型粘結組合成模型簇,刷塗耐火塗料並烘乾後,埋在幹石英砂中振動造型,在負壓下澆注,使模型氣化,液體金屬佔據模型位置,凝固冷卻後形成鑄件的新型鑄造方法。
  • 中國公布建設網絡強國時間表 將給百姓生活帶來8點影響
    《綱要》以建設網絡強國為目標,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核心關鍵技術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第三代移動通信(3G)、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覆蓋城鄉,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研發和標準取得突破性進展。
  • 電子戰的未來:認知電子戰概念及關鍵技術
    通過分析美軍近年來展開的電子戰項目可以看出,以提高電子戰系統智能化水平為核心,具備自主感知能力、實時反應能力、準確打擊能力以及評估反饋能力的認知電子戰技術必將成為未來電子戰的發展趨勢。因此,為了緊跟電子戰的發展趨勢、不斷適應日趨複雜多變的戰場電磁環境、增強電子戰裝備同作戰對象之間的對抗能力,就必須對認知電子戰概念及其所涉及的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 舉國之力突破核心技術: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新近成立
    ——美國國家關鍵技術計劃說明書中這樣寫道。作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發動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科技工業基礎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28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國產FWS10航空發動機。
  • 【國之重器職涯講壇第十八期】「AI戰爭大腦—'決策中心戰'背景下的制勝核心」
    本次我們邀請到了航天三院體系對抗與智能信息系統總體部主任,研究員張克為大家講解「AI戰爭大腦—『決策中心戰』背景下的制勝核心」,讓大家了解AI鮮為人知的一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成立於1961年,是目前我國集預研、研製、生產、保障於一體,配套完備,門類齊全的飛航技術研究院,共有院直屬單位33家,本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雲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