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美國雖然擁有全球最強的海軍實力,但對反艦飛彈這類武器卻並不感冒,其理由在於可以利用航母艦載機來解決問題,根本不需要反艦飛彈。直到1967年以色列戰艦被埃及飛彈擊沉後,美軍才開始重視對反艦飛彈的研究,於是就有了「魚叉」飛彈的問世。
據悉,該飛彈於1979年開始服役,逐步發展出諸如AGM-84空射型等多種類型,能夠擔負多重目標打擊任務。由於型號不同,「魚叉」飛彈的各類參數也存在差異,比如其射程最遠可達310公裡,而重量可高達800公斤。作為一款亞音速飛彈,魚叉沒有末端突防性能,因此沒有打擊大型水面艦艇的時效性。其實,在設計這款飛彈之初,美軍給其的定位就是為集中攻擊並破壞敵方的雷達系統,從而為艦載機發起最後攻擊奠定基礎。所以,魚叉飛彈在打擊性能上確實不如其他超音速飛彈,不過它卻在抗幹擾方面表現強勁。
另據了解,阿根廷曾在馬島戰爭期間使用過飛魚這款反艦飛彈攻擊英國「無敵者」輕型航母,後因受制於電子幹擾而失敗,不過卻最終攻擊了「大西洋運送者」這艘貨輪。當前各類戰艦都配備了種類不同的防空武器,這對於打擊大型目標而言非常有幫助,但卻對諸如反艦飛彈等無可奈何,但通過開發電子幹擾技術,很好的解決了這方面問題。
隨著現代戰爭環境的變化,魚叉飛彈已經變得無法適應了,為此美軍逐步對其進行抗幹擾能力提升,以此增強其有效殺傷力。而於此同時,我們國家也在電子幹擾能力方面取得顯著突破,所以在對抗魚叉飛彈時也積累了十足的信心。
你的讚賞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