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高速攝影中,小導杆的表現似乎並不好。作為引導部件,小導杆本身像做廣播體操一樣擺來擺去,自動機也是「一蹦一跳」的。自動機的穩定性關乎槍械的精度,95式的自動機「跳」成這樣,那精度怎麼可能會好?好多小夥伴發私信給老王,說95式的小導杆也太坑了吧,這軟綿綿的東西有個P的引導左右啊?
我們都知道,槍械的槍機組/自動機天然存在一個矛盾,那就是靈活和穩定之間的矛盾。當槍械的自動機和機匣之間間隙較大、比較鬆散時,自動機就像在4車道馬路上開車,運動是非常靈活的。靈活的的自動機對可靠性有好處,較大的配合間隙能夠容得下、或者排得出汙垢,也有利於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當自動機和機匣配合緊密時,自動機就像火車,配合比較穩定。槍械要執行很多動作,比如閉鎖、進彈這幾個動作,本身需要較高的一致性、需要自動機穩定。穩定的自動機往往精度較好,但靈活性並不理想,藏汙納垢的能力較低,同時對加工要求較高。顯然,靈活和穩定之間是有矛盾的,兩者就像魚和熊掌,很難得兼。AK步槍的自動機和機匣、活塞筒配合間隙比較大,自動機運動非常靈活,但穩定性不足,GLOCK手槍也是如此。CZ75手槍的套筒和握把配合緊密,但靈活性就有欠缺。△ GLOCK也是很「松」的槍,你甚至能明顯看出套筒和握把之間的間隙答案是找時機,利用動作執行的時間差。槍械自動機在後坐、復進的過程中,有很多自動動作,比如開鎖、抽殼、拋殼、後坐到位、推彈、進彈、閉鎖。其中,要求穩定的,是閉鎖、進彈這幾個動作動作,而其他幾個動作對穩定性要求不高,閉鎖到位時還應該儘量的靈活。顯然,要求穩定的閉鎖、進彈動作,發生在自動機即將復進到位時。說白了,在後坐、復進過程中,自動機「走遠了」,對穩定性要求低、對靈活要求高,「走近了」,對穩定要求高,對靈活要求低。小導杆的特性完美符合「遠松近穩」的定律。作為一個懸臂,小導杆遠處撓度大、近處撓度小,離懸臂點越遠的地方,小導杆的彎曲變形程度越大,離懸臂點越近的地方,彎曲變形的程度越小。在開鎖、抽殼等過程中,自動機完整的套在小導杆上,小導杆的根部(接近懸臂點的位置)引導,自動機較為穩定。當自動機繼續後坐,開始拋殼時,自動機套住小導杆的長度降低,小導杆的引導開始下降,自動機開始「釋放自我」,蹦蹦跳跳。當自動機運動到最後方,即將後坐到位發生撞擊時,自動機套在小導杆最淺,引導性最低,靈活性最高。尤其是95式步槍採用了槓桿式緩衝器,緩衝器槓桿迴轉中心布置在自動機下方。而不是國外的圓柱形緩衝器,並布置在自動機正後方。圓柱形緩衝器的優點是撞擊對心,受力情況比較好,自動機撞擊緩衝器時候是正撞擊,不容易產生偏轉,但缺點是圓柱形緩衝器必須布置在自動機最後方,佔用一定的體積。因此,圓柱形緩衝器要麼礙於空間不足,設計的比較小,要麼就只能放在槍託中。95步槍採用了無託布局,沒有槍託空間可用。必須採用結構較為緊湊的槓桿式緩衝器,但槓桿式緩衝器的撞擊不對心,自動機在撞擊時容易偏向一邊,就像「單輪剎車」一樣,造成自動機偏轉。因此,在緩衝瞬間,95步槍的自動機必須非常靈活,才能避免偏轉導致的卡滯。因此,我們都能看到,95式步槍自動機在後坐到位時,明顯有一個上跳,小導杆也像麵條一樣,隨之甩動。如果小導杆幾乎不變形,那自動機真要徹底卡死了。換而言之,95式步槍的「麵條」小導杆並不是缺陷,而是刻意為之,是一種精心的設計。朵英賢老師說小導杆是彈性引導,實際上是很貼切的——引導部件本身彈性很好,這在世界各國的槍械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且確實很好用。△ 當年朵老師談及彈性引導時候,老王也是想了很久才想明白好消息好消息
老王的書上線啦
賣的太好已經在清倉了
錯過時機只能等N年後的第二次印刷啦
我的書終終終終於上線啦
本文由《曉槍》編輯&發布
付費是小作者的,讚賞是老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