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到底有什麼區別?

2021-02-13 瀚海狼山

如果說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武器,他們的外形居然非常相似;而且作戰用途也幾乎一樣;很多專業人士都不好馬上區分。這樣的常見武器系統,居然真的有!這就是無後坐力炮和單兵火箭筒。無後坐力炮最早出現在1914年,由美國人戴維斯發明,因此也被叫做戴維斯炮。看其發明的年份,就知道正好趕上一戰。不過在一戰中基本沒有什麼表現,因為其原始設計很不完善,沒有派上大用場。直到二戰爆發前,經過各國軍工工程師的改進,無後座力炮才成為戰場上的反坦克和反裝甲車輛的利器。當然也可以打擊單兵火力點,壓制有生力量。無後坐力炮的最大價值,就是可以通過兩三個人,甚至在極端情況下,一個人就可以發射中口徑的炮彈。早期直瞄射擊200米之內的裝甲目標和火力點,在狹窄環境下可靈活運用。

而同口徑的身管火炮都有數噸自重,需要整個炮班操作。目標大,無法輕易越過障礙在城市戰和複雜地形下運用。無後坐力炮的優點,讓其成為坦克和裝甲車輛的噩夢。從二戰期間到越南戰爭大量裝備。大國陸軍幾乎每個營都有幾門無後坐力炮。而二戰期間,單兵反坦克火箭筒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其射程和破甲威力和無後座力炮大同小異。而且多為單兵用肩扛的方式簡易發射。因此很容易被外界弄混。那麼兩者到底有哪些區別呢?第1,在於單兵火箭筒從剛剛出現。就有超口徑的。也就是單兵火箭筒可以發射彈頭直徑超過發射筒直徑的火箭彈。而無後坐力炮,大多數時候仍然只能發射炮管直徑之內的炮彈。第2,兩者的發射筒強度不一樣,無後坐力炮仍然是炮,必須有炮膛部分,需要承受發射藥爆燃後的膛壓。

因此早期的無後座力炮仍然是鋼製的炮管;當代有用鈦合金製造的輕質炮管。而單兵火箭筒從一開始就不怎麼承受管內壓力。只需要扛住火箭彈噴流的燒蝕即可。因此很早就可以用輕質金屬材料製造發射筒。而當代則直接採用玻璃鋼等複合材料製造低成本的發射筒,甚至一次性使用,發射後直接拋掉外筒,這樣不佔編制。第3,兩種武器最大的區別,還在彈藥的推進原理本身。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無後座力炮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火炮,不過在其後部集成了硝化棉的發射藥包。藥包被激發點燃後,在炮筒內部,向前向後都有爆燃壓力,向前的壓力把炮彈一次性推出去;而向後的爆燃火藥壓力直接噴出。兩者基本抵消,因此後坐力不明顯。不過也因為爆燃壓力向炮筒的前後兩側都卸掉了。因此這種炮的炮彈獲得的推力值和正規的身管火炮沒法比。

同口徑的正規身管火炮可以至少把炮彈打出十幾公裡,而無後座力炮彈最多只能打出去一兩公裡,直瞄射擊能力只有兩三百米,不過在戰場上近戰已經足夠。炮彈飛出去以後,則完全靠慣性飛行。而火箭彈卻是飛行過程的前半段,彈體一直在噴出燃氣,獲得反推動力。火箭彈沒有發射筒也可以放到地面上發射。但是無後坐力炮的炮彈卻必須需要炮筒發射。無後座力炮炮彈的單發成本低於火箭彈。因為製造工藝更簡單,因此到目前還有新型號出現。

相關焦點

  • 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傻傻分不清楚?他們其實完全是兩種東西
    但他們其實並不是一種東西,一個是火箭發射器,一個是無後坐力炮。儘管功用類似,但其原理大不同,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說說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區別。從兩者出現的年代上來講,無後坐力炮要更早一些。早在1910年,美國海軍司令克萊蘭·戴維斯就設計並製造了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無後坐力炮,當時命名為戴維斯炮Davis gun。
  • 圖說:RPG Cv-75訓練器材 看似火箭筒卻發射子彈 模擬無後坐力炮
    RPG-75是蘇聯研製,由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輕型無後坐力炮,口徑68mm,一次性使用。國內很多介紹文章都把RPG-75稱為火箭筒,其實它與RPG-7一樣都是無後坐力炮,之所以這樣說,本文後面會詳細介紹。RPG Cv-75並不裝填炮彈,而是裝填.32 Auto手槍彈,專門用來訓練。
  • 美軍大規模採購「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將成為排級標準裝備
    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體驗瑞典陸軍裝備的「卡爾古斯塔夫M3」改進型無後坐力炮,炮身外側的聚合物護套在炮口前有四個突起,與美軍裝備的M3E1有所區別。當然,更大的區別就是提把部分。有了FCS13RE的幫助,「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對固定和移動目標都擁有了很高的首發命中率。
  • 匈牙利首次打響「卡爾古斯塔夫M4」無後坐力炮 將取代RPG-7
    9月11日,瑞典「卡爾古斯塔夫M4」無後坐力炮首次在匈牙利進行射擊。
  • 中國不用, 為何精度好射程高的無後坐力炮, 中國淘汰美國卻要用?
    二戰時的無後坐力炮因為無後坐力炮是有膛線的,因此在炮彈發射之後能夠產生自旋,不僅穩定性更好,而且射程也更遠。89式火箭筒的彈種經過了優化表面上看,400米的射程仍然不足,但是實際上PF-89式火箭筒是和98式重型火箭筒搭配使用的。
  • 【互動】什麼是後坐力?槍炮發射時為什麼有後坐力?後坐力有多大?
    上幾張圖非常直觀的展現出來槍枝和火炮在發射時伴隨的後坐力,但是在軍事術語中對於後坐力是怎樣定義的呢?但是有的槍或炮在設計時有緩衝機構,可以延長撞擊時間從而減低後坐力,同時,高效的槍口制退器同樣可以減小後坐力(原理類似火箭向後噴氣),所以,後坐力的大小和口徑有關,但槍械本身的結構設計影響更大。
  • 最常見到的「火箭筒」竟然不是火箭筒啊!
    不少人的直觀思維中,把那種一根大粗管子,扛在肩上發射的武器統稱為火箭筒。卻忽略了一種與它類似的武器——無後坐力炮。甚至把可攜式飛彈,也當成了火箭筒。由於這三類武器外觀和使用方式看起來差不多,所以經常被人搞混。這期我先給大家講一講到底哪些是真正的火箭筒,哪些是無後坐力炮。下期我們再給大家講可攜式飛彈。
  • 未來戰爭裡,曾經是碉堡殺手的無後座力炮還有發展空間嗎?
    無後坐力炮是線膛好還是滑膛好?無後坐力炮能搞高膛壓高初速的麼?大家有什麼新信息可供討論?戰列舢板:火箭筒大概上可以歸納為「專門發射火箭彈的無後座力炮」。kgb1059:不一樣,無後坐力炮是平衡拋射原理,火箭筒都要依靠火箭發動機反作用力。
  • 美軍再次大批增購卡爾古斯塔夫無坐力炮,每班一具
    其實美軍也裝備有大量火箭筒,即AT-4型火箭筒,但該火箭筒更多的是針對冷戰時期美軍的近程反坦克任務,其射程較近,彈藥初速也慢。更關鍵的是,AT-4型火箭筒為一次性火箭筒,原意是能夠做到人手一具,提高反坦克火力密度,而如今其龐大的體積卻降低了士兵們的攜帶量。美軍通常只能在車輛內部攜帶幾具,通常由於需要用於破牆和攻堅,而捨不得隨時使用。
  • ​同樣是山地師,第三帝國和阿三的,有什麼區別?
    摘要:同樣是山地師,當年最著名的第三帝國山地師,和今天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度山地師,區別到底在哪裡?
  • 對越作戰解放軍步兵的經典武器---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
    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7年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在仍有裝備部隊。
  • 打槍的後坐力到底有多恐怖?
    文 | 諸葛兵只做優質軍事內容,讓你獲得軍事知識,充實軍迷每一天,一萬期的長徵路。
  • 美制M50'Ontos'輕型反坦克車-無後坐力坦克
    它安裝了6支106毫米手動裝載的M40無後坐力步炮,作為其主要武器,可以快速連續地向單個目標發射,雖然主炮的實際口徑為105毫米,但它被指定為106毫米,以防止與M40取代的105毫米M27無後坐力步炮的彈藥混淆。在美國軍隊取消這個項目後,它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生產的數量有限。海軍陸戰隊在越南戰爭期間使用Ontos對步兵的直接火力支援時,一直報告了出色的結果。
  • 什麼是後坐力?它和槍口上跳有什麼關係?
    從老生長談的M14在越戰亮相的時候因為全自動射擊時後坐力太大被加了快慢機鎖(Selector lock),M16後坐力比AK的小,到這幾年很火的使用恆定後坐的Ultimax 100輕機槍,這些都是圍繞後坐力進行討論的,同時,後坐力也是評價武器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後坐力在發射過程中是如何產生的。
  • 36式57公釐無後座力炮
    1945年,國民黨政府得到這兩種美援無後坐力炮實物之後即開始著手仿製。1946年7月,第50兵工廠以M18無後坐力炮作為元型開始仿製,根據實炮進行測繪,後美方提供了該炮的圖紙。到1947年11月研製成功,兵工署將其命名為「民國36年式57mm無後坐力炮」。由於該廠有生產德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豐富經驗,所以進展較快。引信用37毫米反坦克炮引信代替,炮架準備利用瑞典「博福斯」山炮炮架零件改制。
  • 【不止遊戲】槍口 槍託和握把 是如何減輕武器的後坐力的?
    在射擊遊戲中,武器的後坐力對玩家的射擊反饋至關重要。如果後坐力的反饋設計的恰如其分。會讓玩家的射擊手感和槍感非常好。但如果後坐力設計的非常糟糕,會嚴重影響玩家的遊戲體驗。而在多人對抗類的射擊遊戲中,基本上不少玩家都希望手裡的武器,後坐力越低越好。後坐力越低,讓連續射擊的子彈散布會大大減小,對於瞄準,控槍都有非常好的幫助。
  • 小議05式兩棲裝甲突擊車的低後坐力105毫米坦克炮
    之所以某些人會誤以為低後坐力105毫米坦克炮與125毫米坦克炮有著某些技術關聯,從名稱上看,一個叫某型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一個叫做某型125毫米坦克炮,這定型時間都是199X年,又都是內蒙古二機的產品,難免會有人想得太多。
  • 山炮、野炮、榴彈炮有什麼區別?迫擊炮和化學臼炮有什麼不同?
    口徑多為75毫米,重量較輕,能迅速分解組合,可用騾馬拖曳和馱載,也可以用人力搬運。野炮的概念更為寬泛一些。15世紀後,歐洲一些國家,根據火炮的重量和使用方法的不同,曾經火炮分為工程炮和野戰炮,廣義上的野炮就泛指野戰炮。狹義上的野炮泛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各國陸軍裝備的一種用於野戰的加農炮,口徑多為75毫米,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野戰中使用的主炮。
  • 中國單兵火箭筒也能當狙擊步槍,千米之外一炮斃敵
    不過,RPG類火箭筒都屬於無後坐力炮原理的火箭助推反坦克武器,能夠重複裝填發射,所以一般是2人戰鬥小組。此後我軍還研製了120毫米重型火箭筒,甚至裝備到了步兵班,也是2人戰鬥小組,射手攜帶發射筒,彈藥手背著兩枚火箭彈,一枚是反坦克破甲彈,一枚是多用途彈。這些火箭筒都屬於專用武器,需要佔用人員編制。部隊一直以來還急需一種不佔用編制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
  • 美陸戰隊考慮裝備M3E1無後座力炮
    美國陸戰隊準備要為每個步兵班配備一門M3E1無後座力火箭筒(Multi-Role Anti-Armor Anti-Personal Weapon System,MAAWS),同時也考量是否採用這種武器淘汰掉現有的肩射多用途突擊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