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大規模採購「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將成為排級標準裝備

2021-02-13 hawk26講武堂

10月15日,美國陸軍武器官員宣布已經與薩博·博福斯動力公司(Saab Bofors Dynamics)籤署一份價值87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83億元)的合同。



這筆款項用於採購薩博最新型號的84mm無後坐力炮,這是一種能夠有效打擊土木工事和裝甲車輛的武器。據薩博官方新聞稿,這份為期七年的合同是不限數量採購合同,購買M3E1「卡爾·古斯塔夫」多用途肩扛式武器,首次交付將於2021年開始。


需要說明的是,M3E1「卡爾·古斯塔夫」就是薩博「卡爾·古斯塔夫M4」的美軍裝備型。M3E1最大的特點就是重量更輕,結構更緊湊,設計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空重6.7千克,比M3輕28%。相比之下,AT4火箭筒重約6.8千克,戰鬥狀態的FGM-148「標槍」反坦克飛彈重約22.7千克。M3E1還配備感應線圈,與火控系統連接之後,可以裝訂空爆引信。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就開始裝備M3「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並受到下屬的特種部隊(例如第75遊騎兵團)的喜愛。2011年,美國陸軍輕步兵部隊開始在阿富汗使用直接進口的「卡爾·古斯塔夫M3」,以彌補AT4反坦克火箭筒在實戰中暴露的效能不足問題。由於M3為線膛身管火炮,可以打擊1000米外的敵方目標。可以發射諸如破甲彈、高爆彈、煙霧彈、照明彈在內的多種彈藥,可以執行多種任務。



鑑於「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在阿富汗戰場的出色表現,2016年美國陸軍宣布將其作為反裝甲武器永久分配到步兵排,並於2017年批准了M3E1計劃。薩博總裁兼執行長埃裡克·史密斯(Erik Smith)表示:「薩博M3E1經過優化,可以滿足當今作戰的需求。這種輕巧有效的無後坐力炮通過配備多種彈藥,可執行反人員、反工事、反裝甲任務,確保其在現代戰場上的多用途能力。」



根據2017年9月美國陸軍的官方新聞稿,可以看到他們當時正與薩博進行談判,採購1100套M3E1無後坐力炮,並表示將努力確保該武器儘快裝備部隊。想不到這個「儘快」就是三年,當然,M3E1計劃還包括了改進和測試的時間,因此整體速度並不算慢。將這兩個方面的情報對照來看,此次美軍宣布的採購M3E1數量應該在1000套左右,基本上保證每個步兵排可以裝備一門M3E1。


2017年,美國陸軍研究所外國比較測試(FCT)項目經理蘭迪·埃弗裡特(Randy Everett)曾表示:「美國陸軍目前使用的AT4(如圖)是一次性火箭筒,發射後就要丟棄。」開發與工程司令部表示:「有了M3E1以後,士兵可以發射不同類型的彈藥,這讓他們在戰場上的作戰能力得到了增強。」


M3E1是84mm無後坐力炮,發射時部分火藥燃氣從後方噴出,這樣產生的反作用力可以抵消大口徑火炮的後坐力。儘管M3E1並非真正的「無後坐力炮」,同時從後方噴出的火藥燃氣會產生巨大的危險區域,如果噴口後方有障礙物,火藥燃氣可能被反彈造成炮手受傷(這也是無後坐力炮在很長時間被認為是落後武器的依據)。如果不使用特殊彈藥,士兵將無法使用這種武器在室內射擊。目前,這種武器只有一種「封閉空間發射」的特殊彈藥,而且還是反坦克彈藥。


目前,M3E1配備美軍標準的光學瞄準鏡,但在未來可能配備集成計算機的火控系統。美軍現役部隊在接收M3E1以後,將充分利用已有的雷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幫助士兵可以更快更準地打擊敵方目標,尤其是配備的彈藥具有不同的彈道特性時,現有的裝備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前握把的布線已經完成,因此在配備火控系統之後,可以在開火之前更改某些彈藥的設置,例如重新設定碰炸和延期引信。最主要的是,這種發射器是可重複使用的,薩博研製了多種不同用途的彈藥,因此一線部隊可以根據目標性質,靈活選用針對性更強的彈藥。


「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最初是作為反坦克武器研製的,因此首先研發的是空心裝藥破甲彈,並有標準的高爆榴彈、白磷煙霧彈和照明彈。薩博還專門研製了混凝土破壞彈,用於擊穿混凝土牆和其他硬化結構。近距離霰彈配備1100枚小型飛鏢,殺傷密集敵人。甚至還有一種溫壓彈,以超高壓和衝擊波殺傷封閉空間的目標,例如洞穴中的敵人。


有些彈藥配備可編程引信,使某些特定類型彈藥在敵方人員頭頂爆炸,用彈片對其造成致命殺傷,或彈丸穿透牆壁、障礙物之後再引爆。薩博·博福斯動力公司正在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合作,研究開發精確制飛彈藥的可能性。



美國陸軍之所以決定將「卡爾·古斯塔夫」作為排級制式裝備,充分考慮到它已經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服役,其中包括許多北約成員國,這也使美國陸軍更容易與盟友、合作夥伴一起訓練。如有必要,美軍甚至可以共享後勤資源。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體驗瑞典陸軍裝備的「卡爾古斯塔夫M3」改進型無後坐力炮,炮身外側的聚合物護套在炮口前有四個突起,與美軍裝備的M3E1有所區別。當然,更大的區別就是提把部分。


儘管這種無後坐力炮具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阿富汗戰場,武裝分子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精確射手步槍(SVD)、迫擊炮和無後坐力炮(蘇聯B-10、SPG-9,中國65式,如圖)襲擊美軍及其盟友,但美國陸軍高層仍對採購M3E1的提議嗤之以鼻,多年來該計劃一直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對於執著於新式武器的美國陸軍高層來說,「卡爾·古斯塔夫」絕對不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新產品。

中國無後坐力炮發展簡史:美國師傅領進門 蘇聯師傅搬石頭砸自己腳


這種無後坐力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末,瑞典國家軍工廠Carl Gustafs StadsGevärsfaktori(意為卡爾·古斯塔夫鎮步槍廠)研製了第一批無後坐力炮M/48,許多人稱之為「卡爾·古斯塔夫」或「卡爾·G」,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今。1991年,博福斯收購了這家國有企業並將其私有化。過了幾年,薩博又收購了博福斯的母公司Celsius集團,並更名為薩博·博福斯動力公司,繼續對這種無後坐力炮進行改進和優化。圖為最新的「卡爾·古斯塔夫M4」(上)與最初的「卡爾·古斯塔夫M1」(下)的對比,儘管兩者細節差異非常明顯,但總體設計並沒有改變。


「卡爾·古斯塔夫」系列無後坐力炮長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就是耐久性、可靠性和多用途性。儘管瑞典人最初研製這種可攜式武器是為了反坦克,但很快發現它可以對付土木工事、建築物,一枚高爆榴彈對輕型車輛和士兵也非常有效。圖為1964年開始裝備的「卡爾·古斯塔夫M2」。


二戰期間的德國「坦克殺手(Panzerschreck)」(左)與美國M1「巴祖卡」(右)兩種肩扛式火箭筒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啟發了「卡爾·古斯塔夫」,但它採用了較老的無後坐力炮設計。不過,這也意味著它可以發射相對較重的彈丸,其飛行速度比火箭彈要快得多。而且重量較輕,可以單兵操作,甚至能夠以立姿開火。


參加過韓戰和越南戰爭的美軍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筒(如圖),火箭彈的最高速度為104米/秒,相比之下,「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的炮彈初速可達244米/秒,甚至更高。不幸的是,這種性能是以重量作為代價的。「超級巴祖卡」的空重只有6.8千克,甚至比同時列裝的M60輕機槍還要輕便,因此成為美軍大量裝備的步兵武器。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瑞典人一直在努力減輕無後坐力炮的重量。1991年投產的「卡爾·古斯塔夫M3」(如圖),重量仍有10千克,可見當時的材料技術和製造工藝,在保證性能不縮水的前提下,只能減重到如此程度。


同時,美軍也意識到無後坐力炮的性能特點,上世紀60年代初,部分陸軍部隊開始裝備M67型90mm無後坐力炮(如圖),空重超過16.8千克。最終,美軍步兵班通過配備M47「龍」單兵反坦克飛彈,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矛盾。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多數美軍部隊將M67無後坐力炮退役。


由於M67過於笨重,為了給步兵部隊提供更加輕便的反坦克火力,美軍列裝了M72輕型反坦克武器(LAW),其實就是66mm一次性火箭筒。由於型號不同重量2.5~3.6千克,攜行長度630mm,戰鬥長度881mm,初速145米/秒,有效射程200米。直至上世紀80年代,美軍開始裝備AT4反坦克火箭筒,定型為M136,這種火箭筒同樣是薩博研製的。



當美國陸軍將M67無後坐力炮退役後,第75遊騎兵團卻保留了這種武器,就是因為了解到它的價值,可以作為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和飛彈的有力補充。1988年,第75遊騎兵團決定採用更加輕便的「卡爾·古斯塔夫M3」來取代M67,稱之為「遊騎兵反裝甲/反人員殺傷武器系統(RAAWS,Ranger Anti-Armor/Anti-Personnel Weapon System)」。隨後,美軍其他特種部隊認識到無後坐力炮的實用性,陸軍特種部隊和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都先後採用了這種武器,並將其命名為「多用途反裝甲/反人員武器系統(MAAWS)」。


但是,在美國陸軍普通部隊中,「標槍」反坦克飛彈與AT4的組合持續了十多年,這就是陸軍士兵在部署到阿富汗的前十年使用的重武器。當時大多數美軍部隊的主力槍械就是M16步槍、M4卡賓槍和M249輕機槍。



阿富汗的武裝分子比伊拉克更多,而且更加專業,他們使用蘇聯製造的德拉貢諾夫狙擊步槍(SVD)、RPG-7火箭筒、無後坐力炮、迫擊炮襲擊美軍部隊。對於只配備了M16步槍、M4卡賓槍(如圖)的美軍來說,阿富汗武裝分子經常採用遠距離射擊方式,利用射程優勢襲擊美軍,讓後者非常無奈。儘管M4卡賓槍的14.5英寸(368mm)槍管對於近距離戰鬥和進出裝甲車輛都非常方便,但它減弱了5.56×45mm彈藥的終端能量和有效射程。


阿富汗戰場的情況非常糟糕,以至於美軍不得不向敵方單兵目標發射昂貴的「標槍」反坦克飛彈,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自身安全的距離擊中躲藏在巖石或土牆之後的武裝分子。考慮到一枚「標槍」飛彈就要80000美元,這樣的成本讓財大氣粗的美軍也有點吃不消。


駐阿富汗的美軍部隊大量使用「標槍」反坦克飛彈,以至於製造商雷神公司的傑裡·施拉巴赫(Jerry Schlabach)在2012年專門使用運營研究、建模、仿真和分析技術,在國防工業協會的年度聯合軍備會議現場展示了一個PPT。其中引用了在阿富汗作戰的美軍部隊稱讚「標槍」飛彈有能力擊退伏擊的武裝分子,打擊躲藏在山洞內或堅固掩體後面的武裝分子。甚至還有美軍士兵單獨使用發射模塊上的紅外瞄準裝置,執行夜暗條件下的監視任務。



這是傑裡·施拉巴赫PPT中的一張幻燈片,詳細展示了當時駐阿富汗美軍各種武器的性能參數。通過這張幻燈片可以看出,能夠在阿富汗武裝分子使用的德什卡重機槍、B10無後坐力炮有效射程之外,精確進行打擊的只有「標槍」和「陶」式反坦克飛彈。考慮到「陶」式反坦克飛彈過於沉重,美軍步兵能夠攜行的就只有「標槍」。不過,這也帶來一個負面效應,就是美軍徒步巡邏隊會優先發射「標槍」反坦克飛彈,因為這個飛彈戰鬥狀態重達22.7千克。發射之後,只需要背著瞄準模塊進行剩餘的路程,顯然會讓士兵更加身心愉悅。


傑裡·施拉巴赫PPT中的另一張幻燈片,本人將其翻譯了,可以看到美軍發射「標槍」飛彈更喜歡打擊什麼樣的目標。能夠發現,他們甚至喜歡直接用「標槍」來對付單兵目標,阿富汗武裝分子每人都值80000美元。這麼敗家美軍實在吃不消,要知道,「卡爾·古斯塔夫」最貴的炮彈,一枚也只要3000美元。



美軍後勤部門非常清楚這樣的敗家行為意味著什麼,他們尋求一種最佳性價比,同時能夠快速實施的解決方案。2011年,美軍從某軍火庫中挖出了一些老式的M67無後坐力炮,以及配套的90mm炮彈,緊急配備給第101空降師第4旅戰鬥隊,然後將他們一起空運到阿富汗。即便是這樣的過時武器,美軍依舊非常激動,他們可以發射多種彈藥對付各種各樣的目標。小規模的步兵單位終於有了遠射程、多用途的重火力,M67的輕型人員殺傷榴彈給士兵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圖為第101空降師第4旅戰鬥隊的士兵,正在操作M67無後坐力炮進行射擊。



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預算控制法》,造成預算優先級與削減軍費的矛盾不斷升級,最明顯的就是影響了「卡爾·古斯塔夫」進入美軍的步伐。當時美軍正在從阿富汗主要地區撤軍,儘管已經明確立刻需要這種武器,但一切都無濟於事。2011年,通過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的合同,購買了60門「卡爾·古斯塔夫M3」無後坐力炮送到阿富汗前線進行實戰檢驗。圖為駐阿富汗的第25步兵師的士兵正在炫耀他們裝備的「卡爾·古斯塔夫M3」。


2014年,俄羅斯派兵吞併烏克蘭的克裡米亞地區,並向烏東部武裝組織提供直接支持。面對俄羅斯更具進攻性的外交政策,北約通過加強與俄羅斯接壤的盟友之間的關係,來表明自身的立場。從那時起,美國陸軍越來越擔心與大國正規部隊進行所謂「相似實力衝突」,重新審視一線部隊的反裝甲能力。這對於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美軍來說,幾乎是完全不需要的,但是,很快這個方面成為美軍的當務之急。



2016年,美國陸軍明確表示,將推動「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列裝常規部隊的計劃。與此同時,阿富汗局勢朝著令人擔憂的新方向發展,部署在那裡的美軍需求再次受到重視。FCT項目經理蘭迪·埃弗裡特表示:「我們最初的300萬美元的投資,最終導致了陸軍採購了大約4000萬美元的裝備,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回報。最重要的是M3E1可以重複使用,讓士兵在戰場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戰鬥力。」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很多資料上認為將美軍M3E1與「卡爾·古斯塔夫M4」等同起來,但其實兩者還是有很多區別的。這是薩博發布的「卡爾·古斯塔夫M4」的廣告照片,可以看到身管上並沒有聚合物護套,在一些細節方面同樣有區別。這說明,美軍對於這種成熟的貨架產品,依舊要根據自身的使用需求進行相應的改進。加上各種測試,並制定相應的訓練和考核標準,能夠在立項後三年列裝,這樣的速度並不算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發揮M3E1出色的性能,當然要配備相應的火控系統。嗯,對的,瞄準鏡都不行哦。2020年6月,著名的光學瞄準鏡製造商瑞典Aimpoint公司宣布,已經與美軍籤署提供第二批FCS13RE火控系統的合同。Aimpoint在維吉尼亞州馬納薩斯市設有美國分公司,為美軍研製和生產各種瞄準鏡,並提供相關的培訓和後勤服務。這種火控系統就是為M3E1無後坐力炮配備的,當然也可以用於其他的包括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在內的輕武器。

美軍再次採購FCS13RE火控系統 集成雷射測距儀 可為空爆彈藥編程


FCS13RE是一款無倍率動態通用反射式瞄準鏡(DURS),集成了雷射測距儀和彈道計算機,根據目標的距離、彈藥類型、地形角度、環境條件等因素,彈道計算機將給射手一個經過校正的瞄準點。FCS13RE還可以串聯使用倍率鏡、熱成像儀進行功能加強,並與所有類別的軍用夜視儀兼容。有了FCS13RE的幫助,「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對固定和移動目標都擁有了很高的首發命中率。


由此可見,M3E1在列裝美軍排級步兵部隊時,會配備了FCS13RE火控系統,並有較為完善的操作規程、培訓規則、技術考核標準。畢竟第75遊騎兵團在1988年就已經開始使用「卡爾·古斯塔夫M3」無後坐力炮,並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完全可以作為培訓與考核的依據。另外要說的是,其實外軍班組內都是將機槍、反坦克火箭筒、無後坐力炮這類武器當作「不佔編」裝備。所有士兵的標準武器就是步槍,只有根據任務需要,才從載具上取出重裝備。在使用之後,還會放回載具,只要有載具的情況下就不會隨身攜帶。


以上是「卡爾·古斯塔夫」進入美軍的全過程,是不是能夠找到一些可以借鑑的東西?美軍在擁有最強支援火力的情況下,依舊尋求最佳的步兵可攜行的重武器,其目標就是可以獨立對抗任何潛在的敵人。在發現阿富汗戰場的特殊性之後,立刻糾正以往淘汰無後坐力炮的錯誤,要麼拿庫存補充輪換部隊,要麼直接採購成熟的貨架產品(「卡爾·古斯塔夫M3」)進行應急。而在大規模列裝的裝備上,則直接瞄準薩博最新型「卡爾·古斯塔夫M4」進行有針對的改進,力求佔據裝備優勢地位。

薩博將向美軍提供一億美元的「卡爾·古斯塔夫」彈藥和AT4火箭筒


其實,中國陸軍在相關方面的問題比美軍還要嚴重,美軍M240機槍(口徑7.62×51mm)在安裝三腳架之後,還有1800米的有效射程。而中國陸軍連級部隊能夠打到這個射程的武器只有89式重機槍(口徑12.7×108mm),考慮到其糟糕的射擊精度,其有效射程應該打個大問號。因為M240在安裝兩腳架之後,可以用短點射打中1800米的單兵目標,而89式重機槍在射擊精度方面真的有些力不從心。

看圖說話:89式12.7mm重機槍精度究竟如何?能否壓制美軍步槍


這張照片可以充分展示出「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與AT4反坦克火箭筒(上)的區別,品種齊全的彈藥,可以滿足各種作戰任務的需要。儘管AT4也有多用途彈,卻無法在前線進行更換,因此使用靈活性方面相去甚遠。「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採用線膛身管,所以彈丸初速高,彈道低伸,有效射程遠,精度高,有了火控系統的加成,完全可以在遠距離保持很高的射擊精度。就算使用普通瞄準鏡的情況下,美軍在阿富汗多次創造過1000米距離準確命中的戰例。



中國陸軍現役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PF98型120mm火箭筒,儘管使用了玻璃纖維纏繞的薄金屬發射管,發射器重量仍達到10千克,壽命只有200發。這樣的重量與「卡爾·古斯塔夫M3」相當,但彈藥重量相差甚遠:PF98配備的破甲火箭彈和多用途火箭彈,重量分別為6.28千克和7.6千克,而「卡爾·古斯塔夫」一枚炮彈重約3千克,因此在火力持續性和使用靈活性方面,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多用途才是王道:給中國120mm火箭筒找個接班人


很多人有意無意地稱PF98火箭筒射程為2000米,但這個距離是三腳架狀態曲射實現的。實戰中,直射打擊目標時有效射程只有400米,加上火箭彈速度慢、風偏大等因素,射擊精度並不高。「脫離射程、精度,談威力就是耍流氓」,這話本人說過很多次,但重複一次又何妨?曾有人表示,戰場上地形複雜,完全可以攜帶戰鬥狀態的PF98火箭筒,抵近射擊在側面擊毀敵方坦克。但是,本人要提醒的是,戰鬥狀態下的PF98火箭筒重量超過16千克,長度接近1.6米,你想扛著做出什麼戰術動作?反坦克的任務還是交給反坦克飛彈,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還是對付其他目標好了。



不要動不動就說120mm火箭筒是為大國對抗準備的,「卡爾·古斯塔夫」只能打治安戰。人家美軍正是看到與俄羅斯這樣實力相當的強敵,發生直接對抗的機率增加的情況下,才考慮增加步兵部隊的反坦克能力。換句話說,美軍列裝M3E1正是為了大國對抗,當然,打一些不入流的武裝組織更是得心應手。實事求是對待武器裝備存在的問題,才是進步的前提。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的重要內容:

1. 「卡爾·古斯塔夫」能夠裝備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由其優異的性能決定的;
2. 武器的有效射程需要參照精度確定;
3. 彈種全面,可重複發射的無後坐力炮是未來較長時間的步兵支援火力之一;
4. 無後坐力炮並非落後武器類型,通過先進技術的改進,可以實現螺旋上升;
5. 無後坐力炮與一次性火箭筒並不矛盾,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

6. 對一線部隊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並根據實戰經驗修正武器發展路線非常重要;
7. 看待武器就應該保持客觀態度,不能因為這個是中國裝備的,那個是美國裝備的,就厚此薄彼;
8. 對外態度方面,尋找差距才是進步的基礎,尋找認同感就是「遺老遺少」賣弄情懷;
9. 經常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對自身知識進行迭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本人是原SC軍事貼圖區版主hawk26,為大家提供原創軍事內容,感謝大家收看。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或搜索「hawk26講武堂」微信公眾號,可以關注收聽,謝謝!

相關焦點

  • 匈牙利首次打響「卡爾古斯塔夫M4」無後坐力炮 將取代RPG-7
    9月11日,瑞典「卡爾古斯塔夫M4」無後坐力炮首次在匈牙利進行射擊。
  • 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更新,徹底拋棄M16步槍,全部換成此型號
    「班組精確射手步槍」無後坐力炮、單發榴彈發射器和無人機——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的其他新裝備 美軍是世界上最早開始普及裝備輕型無後坐力炮的軍隊,在二戰期間,美軍就在步兵部隊中批量配備了57毫米輕型無後坐力炮
  • 對越作戰解放軍步兵的經典武器---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
    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7年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在仍有裝備部隊。
  • 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到底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無後坐力炮和單兵火箭筒。無後坐力炮最早出現在1914年,由美國人戴維斯發明,因此也被叫做戴維斯炮。看其發明的年份,就知道正好趕上一戰。不過在一戰中基本沒有什麼表現,因為其原始設計很不完善,沒有派上大用場。直到二戰爆發前,經過各國軍工工程師的改進,無後座力炮才成為戰場上的反坦克和反裝甲車輛的利器。當然也可以打擊單兵火力點,壓制有生力量。
  • 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傻傻分不清楚?他們其實完全是兩種東西
    但他們其實並不是一種東西,一個是火箭發射器,一個是無後坐力炮。儘管功用類似,但其原理大不同,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說說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區別。從兩者出現的年代上來講,無後坐力炮要更早一些。早在1910年,美國海軍司令克萊蘭·戴維斯就設計並製造了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無後坐力炮,當時命名為戴維斯炮Davis gun。
  • 美軍再次大批增購卡爾古斯塔夫無坐力炮,每班一具
    RPG、路邊炸彈和迫擊炮成了遊擊隊的三板斧裝備。而美軍步兵分隊通常只能使用機槍和自動榴彈發射器來壓制對方。其實美軍也裝備有大量火箭筒,即AT-4型火箭筒,但該火箭筒更多的是針對冷戰時期美軍的近程反坦克任務,其射程較近,彈藥初速也慢。
  • 36式57公釐無後座力炮
    1945年,國民黨政府得到這兩種美援無後坐力炮實物之後即開始著手仿製。1946年7月,第50兵工廠以M18無後坐力炮作為元型開始仿製,根據實炮進行測繪,後美方提供了該炮的圖紙。到1947年11月研製成功,兵工署將其命名為「民國36年式57mm無後坐力炮」。由於該廠有生產德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豐富經驗,所以進展較快。引信用37毫米反坦克炮引信代替,炮架準備利用瑞典「博福斯」山炮炮架零件改制。
  • 未來戰爭裡,曾經是碉堡殺手的無後座力炮還有發展空間嗎?
    無後坐力炮是線膛好還是滑膛好?無後坐力炮能搞高膛壓高初速的麼?大家有什麼新信息可供討論?戰列舢板:火箭筒大概上可以歸納為「專門發射火箭彈的無後座力炮」。kgb1059:不一樣,無後坐力炮是平衡拋射原理,火箭筒都要依靠火箭發動機反作用力。
  • 圖說:RPG Cv-75訓練器材 看似火箭筒卻發射子彈 模擬無後坐力炮
    RPG-75是蘇聯研製,由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輕型無後坐力炮,口徑68mm,一次性使用。國內很多介紹文章都把RPG-75稱為火箭筒,其實它與RPG-7一樣都是無後坐力炮,之所以這樣說,本文後面會詳細介紹。RPG Cv-75並不裝填炮彈,而是裝填.32 Auto手槍彈,專門用來訓練。
  • 美制M50'Ontos'輕型反坦克車-無後坐力坦克
    它安裝了6支106毫米手動裝載的M40無後坐力步炮,作為其主要武器,可以快速連續地向單個目標發射,雖然主炮的實際口徑為105毫米,但它被指定為106毫米,以防止與M40取代的105毫米M27無後坐力步炮的彈藥混淆。在美國軍隊取消這個項目後,它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生產的數量有限。海軍陸戰隊在越南戰爭期間使用Ontos對步兵的直接火力支援時,一直報告了出色的結果。
  • 美陸戰隊考慮裝備M3E1無後座力炮
    對於陸軍和特戰司令部(SOCOM)而言,M3E1是現有的M3 84mm卡爾古斯塔夫(Carl Gustaf)無後座力炮的最新改良版,但對於陸戰隊來說卻是全新的武器,而他們也計劃與陸軍一起採購M3E1以獲得最優惠的成本價格,陸戰隊目前預計採購約
  • 中國不用, 為何精度好射程高的無後坐力炮, 中國淘汰美國卻要用?
    二戰時的無後坐力炮因為無後坐力炮是有膛線的,因此在炮彈發射之後能夠產生自旋,不僅穩定性更好,而且射程也更遠。美軍面臨的戰場環境比較特殊中國和美國在步兵基層火力上的選擇都有各自的道理,中國更強調高低搭配使用,靈活性更高。
  • 【互動】什麼是後坐力?槍炮發射時為什麼有後坐力?後坐力有多大?
    上幾張圖非常直觀的展現出來槍枝和火炮在發射時伴隨的後坐力,但是在軍事術語中對於後坐力是怎樣定義的呢?但是有的槍或炮在設計時有緩衝機構,可以延長撞擊時間從而減低後坐力,同時,高效的槍口制退器同樣可以減小後坐力(原理類似火箭向後噴氣),所以,後坐力的大小和口徑有關,但槍械本身的結構設計影響更大。
  • 《軍人志》朝鮮戰場上「鋼多氣少」的美軍到底有多剛?火力支援配置到排
    在炮兵武器方面,美軍步兵師團以下單位配備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為步兵作戰提供火力支援,師直屬各炮兵營使用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支援全師作戰。美軍步兵師裝備的火炮包括57毫米無後坐力炮81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39門、60毫米迫擊炮84門、81毫米迫擊炮40門、107毫米迫擊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54門、155毫米榴彈炮18門,全師各型火炮數量多達352門!
  • 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M3A1新型火箭彈發射系統
    正在測試M3A1火箭彈發射器的美國陸戰隊隊員今年早些時候,在美軍步兵學校的新設備和實彈訓練活動中,近1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對M3A1火箭彈發射器進行了實操測試。M3A1火箭彈發射器是一種可重裝、無後坐力的火箭系統,旨在補充現有的肩扛式火箭彈能力。該系統由M3A1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火力控制系統和一個備用反射瞄準具組成。M3A1火箭彈發射器組成包括M3A1型「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火控系統和反射式瞄具(主光學系統出現故障時使用),它的彈藥能提供遮蔽、照明、人員殺傷、裝甲穿透、突破掩體和硬化設施穿透以及其他破壞能力的彈藥。
  • 中國版「古斯塔夫M4」即將裝備,第五代「大炮」性能如何?
    後根據燕興公司在微信裡的「官宣」,這次競標成功的,是早在2019年八月份就完成了首批五門樣炮組裝、奔赴預定演習場進行了多輪試驗評估的國產新一代無後坐力炮。根據中國陸軍部隊、分隊及以下火力配系,當年定型的80式95毫米無後坐力炮,原本是作為團屬炮兵營下屬反坦克連裝備的部隊一級反坦克直射火力列裝的。但是該型火炮最後由於威力偏弱,減重相比原有裝備優勢又不明顯,性能高不成低不就而沒有列裝,導致我軍步兵團級單位始終只列裝了老舊的75式105毫米無後坐力炮。從那以後,我軍就再也沒有研發過同類裝備。75式105毫米無後坐力炮
  • 「步兵的噩夢」:內格夫機槍,雙持腰射火力猛後坐力還小的驚人!|輕武專欄
    相應的,這把槍的精度也不太好,前十發的散布非常大。但是在十發之後,散布將會逐漸降低。在早期,這把槍非常適合用來「RUSH B」,但是在後面的版本中,內格夫輕機槍在移動射擊的時候會降低移動速度,使得P90在「RUSH B」方面仍然處於不可撼動的地位。
  • 中國陸軍大規模採購軍用防彈插板,中國單兵防護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近日,中國陸軍在全軍裝備採購信息網分別發出兩項招標需求,分別採購93萬套普通等級防彈衣和46.7萬套高等級防彈衣的防護插板,兩項合計總計約140萬套。從這條信息看,中國陸軍即將大規模列裝軍用防彈插板,我軍單兵防護水平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此前有沒有裝備防彈衣等防護裝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