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波斯的王朝很多,記得4個就行了。1、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最偉大的古波斯帝國,曾統治全球44%人口,最後沒打贏希臘,所謂的馬拉松戰役只是其中一個水花;2、伊朗伊斯蘭化之前的最後一個王朝薩珊波斯,其末代皇帝被阿拉伯人趕到了長安;3、薩法維王朝,伊朗第一個什葉派王朝,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得兩敗俱傷;4、被教士聯合工會和知識分子推翻的巴列維王朝,試圖討好所有人,結果被所有人拋棄。
以下,先簡要介紹伊朗各王朝的傳承,再重點講薩珊波斯和薩法維王朝的故事。關於巴列維王朝的倒掉,在「世務」對話框中回復「82」,可取閱過往文章。
伊朗是有近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盛極一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為民族的融合、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公元前4世紀起,伊朗先後遭到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入侵和統治。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
公元前3000年,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居住著伊朗高原土著人:埃蘭人。他們定都蘇薩,建立起埃蘭王國,而這座王國的遺址就是巴比倫式、高五層、正方形的金字塔:喬加贊比爾,紅色磚上刻有大量由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著名的《漢姆拉比法典》也出土於此!
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
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滅亡。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
公元前2000-前1500年,中亞的雅利安人南遷至伊朗高原,並以自己的族名為之命名:雅利安納(Airyana),即雅利安人的土地。
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徵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託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
米底王國的都城,就是後來成為絲路重鎮的哈馬丹。
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消滅。
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
在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裡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徵服波斯全境。
亞歷山大三世東侵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
亞歷山大帝國,又稱馬其頓帝國,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第二個地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亞歷山大基本沿襲波斯帝國舊規,繼承波斯行政劃分和管理體制。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他的部將塞琉古奪得帝國東部大部分區域,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塞琉西王國全盛時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
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王朝。當時安息國的都城,就是今伊拉克巴格達的泰西封!
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薩珊王朝推翻。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遊,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遊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裡發推翻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全境,伊斯蘭教取代拜火教。被徵服的伊朗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
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徵服巴格達、敘利亞、拜佔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
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伊朗全境。其統治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
蒙古的侵略和伊兒汗國
成吉思汗於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徵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兵佔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汗王朝。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的侵略
隨著伊兒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帖木兒在奪取中亞地區後徵服伊朗全境,繼而侵佔美索不達米亞,併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
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
而「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稱號,正是興起於此時!
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阿富汗人自立為伊朗國王。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
1736年,來自伊朗的部落首領,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以伊朗東北角的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
凱伽王朝
凱伽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1960年代初,巴列維為鞏固其統治,緩和國內各階層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提出一系列社會改革計劃。但由於脫離國情、觸及宗教人士利益,導致矛盾激化。
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走海外。2月1日,因領導反國王運動而流亡國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2月11日,忠於國王的軍隊倒戈,巴列維王朝覆滅。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關毛 「關毛的野生歷史」
薩珊王朝崛起後,吊打羅馬帝國和貴霜帝國,幾乎是要恢復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世界霸主地位了。到了沙普爾二世統治期間,砍死了羅馬皇帝尤利安的波斯意識到羅馬雖然衰落但仍然有一定實力,於是將主力開赴中亞,在橫掃中亞後,他們招惹來了一群難纏的遊牧民族。
就是嚈噠人……
沙普爾二世皇帝,是薩珊鼎盛時期的一代雄主
嚈噠人自稱匈奴,但他們的首領不叫單于,官爵也沒有左賢王、左谷蠡王、左沮渠之類的東西,大概是冒牌貨。但這群冒牌貨是高仿的,跟匈奴人的戰術一毛一樣,騎馬來去如飛,波斯人的大軍無法對其做到有效打擊,反而大批駐防軍的開支加重了帝國的負擔。再加上南方阿拉伯人叛亂和西邊被羅馬人煽動的其他軍閥和臣服國的叛亂,大波斯感到有點力不從心。
這時候,北魏統一中國北部,並順著前秦和後涼的徵討足跡開始經略西域,並在太延元年(435年)向西域派出六個使團,要求西域各國臣服,否則就哈喇。
就在這六個使團派出的時候,著名馬球運動員、綽號為「野驢」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五世也在率大軍徵討嚈噠人。他得到消息說嚈噠人正在中國的西域拜見北魏的使團,於是派了使者前去刺探消息,並沒有說我是來朝貢的。
在此之後,波斯國力一直昌盛,也懶得再去和北魏外交,當然更談不上朝貢。
到了455年,波斯皇帝伊嗣侯二世被亞美尼亞人的叛亂搞得焦頭爛額,嚈噠人又捲土重來,東邊又竄出個新的蠻族寄多羅人。伊嗣侯二世決定考慮下遠交近攻了,於是在西域的疏勒國的帶路下,朝貢了一次北魏,大略是想讓北魏出力打擊嚈噠人。
從此之後,嚈噠人越鬧越兇,波斯朝貢的次數越來越多,甚至還從海路打聽到了北魏南邊有個佛教腦殘粉梁武帝,還給梁武帝送了一顆佛牙。
原因很簡單,嚈噠人在此後不但完全奪取了中亞,甚至還一度通過扶持波斯王室貴族的手段,粗暴幹涉波斯內政。薩珊王朝是焦頭爛額,完全把消滅嚈噠人的希望寄托在了東方國家身上。等到波斯妥協,開始籠絡嚈噠人的時候,由不得不跟著嚈噠人一起朝貢北魏。
而從455年一直到522年,波斯前後派遣了十次使團朝貢,北魏卻沒有給波斯一次回禮。直到西魏時期,這個分裂的割據政權才想起西邊還有個大國或許可以幫忙打擊突厥,才給波斯回禮一次。
這時候。
阿拉伯人開掛了。
突厥人開掛了。
夾在中間的波斯和嚈噠人被一鍋燴了。
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打成狗的伊嗣侯三世,連續向唐朝派遣兩次使者。當時唐軍最遠已至碎葉城,比北魏靠譜多了,然而西突厥新定並不安穩,李世民也不是齊桓公這樣的大善人,根本不予理睬。
於是在651年,伊嗣侯三世逃出波斯領土,逃到了波斯曾經的臣屬國吐火羅。
吐火羅國是西突厥統治時代「貴族換血」將中亞突厥化的一個典型,這個國家以前是吐火羅人和粟特人的國家,但現在他們的國王不叫國王,而是叫葉護……
很明顯,吐火羅早已是突厥人轄下的領地了。
吐火羅葉護名字還叫阿史那烏溼波,是藍突厥阿史那部貴族,手握突厥雄兵,今日的吐火羅跟以前不一樣了。
果然,蠢萌的伊嗣侯三世還在擺波斯皇帝的架子,無視阿史那烏溼波的敲詐勒索,阿史那烏溼波跟他說:「你現在國家都沒了,還跟老子耍大牌,滾粗。」
於是伊嗣侯三世只得滾粗,被追擊來的阿拉伯帝國追軍所殺。
這時候阿拉伯人宣布波斯帝國滅亡,聖火已經熄滅,天下清真了。當時阿拉伯帝國還給唐朝派遣了使者,史料上沒說這使者是幹嘛來的,可能是通知唐朝波斯被我們滅了,你們不要管我們還可以交朋友之類的。
但其實波斯並沒有滅亡,伊嗣侯三世的兒子卑路斯在阿史那烏溼波的支持下,仍然據守著波斯的最後一座城,毗鄰吐火羅國的疾陵城。
卑路斯同時也向唐朝求援,但這時候阿史那賀魯在西域叛亂,唐朝就算犯傻想去援救都援救不了。於是卑路斯這個波斯末代皇帝,成了阿史那烏溼波的傀儡。
654年,阿拉伯大將愛彌兒渡過烏滸水,趁著滅波斯的餘威,滅了昭武九姓中的米國(今塔吉克斯坦的片治肯特)。唐朝差不多於同時平定阿史那賀魯,西域道路重新打通。
這時候中亞各城邦震恐,因為眼前只有兩條出路了,一是投降阿拉伯,一是投降唐朝。再沒有第三條路了。
然後對比之後,覺得阿拉伯人賦稅重、又歧視異教徒。而唐朝只是象徵性地收一些土特產,行軍時徵糧,最大的麻煩不過就是被強逼著參戰而已。
於是,幾乎所有的中亞城邦一邊倒,全部降唐。
包括那個還養活著卑路斯皇帝的吐火羅葉護。
這時候唐朝皇帝是李治,李治比李世民奔放多了。李世民時期中亞城邦早就有康國率先獻表歸降了,但李世民覺得西突厥問題複雜,西邊的阿拉伯情況不明,就拒絕了康國歸順。李治則全部答應,還讓他們提供兵力和國力的清單,按照實力安置官爵和羈縻州府。
661年,阿史那烏溼波就把自己能控制的16個小城邦的兵力放衛星了N倍,上表聲稱自己手下的國王、都督、刺史有200多人,每個國王兵力5萬到20萬不等……
話說真有這兵力,阿史那烏溼波腦殘才降唐。
於是李治就按照他提供的國王名單,封他為月氏大都督,其他16個國王為都督。這些都督都受他節制,他這個大都督則受安西大都護的節制。
很可憐的是……
卑路斯皇帝就在這個名單裡,被封為波斯都督,受月氏大都督管轄……
這就是波斯都督府的由來。
其實當時的波斯都督,就管一座隨時都有可能被阿拉伯帝國擤鼻涕一樣抹掉的疾陵城。
662年,李治可能忽然知道了波斯的事,然後馬上廢除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為波斯王。這一下,算是公開跟友好多年的阿拉伯帝國決裂了。
雖然李治這一舉動太過輕率,但由於當時中亞所有城邦無一例額外都變成了唐朝的羈縻州府,原來的國王都變成了都督和刺史,這個變化讓阿拉伯帝國也嚇尿了。阿拉伯帝國並沒有為李治親率的舉動激怒,而是繼續遣使友好往來,卑路斯的疾陵城暫時維持了十多年。
675年,經過十多年的觀察,阿拉伯人明白了,中國人不過紙老虎,就算是真老虎,中國離中亞也是太太太太太遠了。
於是阿拉伯人一舉攻下疾陵城,卑路斯皇帝和泥涅師王子一路奔波逃到了長安,卑路斯皇帝就在長安駕崩了。
泥涅師王子還有利用價值。
679年,電視劇裡是個耙耳朵,正史中想當地球球長的男人李治,派裴行儉護送泥涅師回國就封……
《大明宮》裡的泥涅師王子(左)和裴行儉
裴行儉率軍到了碎葉城,注意,碎葉城是駐守正規唐軍的最西邊了,再西邊雖然還是唐朝領土,但就都是羈縻之地了。於是裴行儉就告訴泥涅師:「你自己去吐火羅吧,吐火羅人要是難為你,我揍他。」
於是泥涅師就在吐火羅當了9年波斯王,最後可能受不了手握實權的突厥人了,就又上表要求回長安,跟他爹一樣,最後死在了長安。似乎也沒留下什麼後人。
但波斯就這麼沒了嗎?
不。
還有。
阿拉伯帝國不是一個對地方有絕對控制力的帝國,而是有點類似漢武帝之前的西漢,「分封諸侯」和「中亞直轄領土」交錯的混合式帝國。但對分封諸侯的控制上,阿拉伯帝國真不如西漢,而是接近周朝。
阿拉伯帝國還有個叫陀拔斯單(即塔巴裡斯坦)的諸侯,他們是波斯貴族出身,一直是那裡的諸侯,由於交通不便,且主動歸順阿拉伯所以沒有被清洗。阿拉伯帝國改朝換代為阿拔斯王朝後,曾短期派遣總督對其進行管理,維持了十來年也不了了之,任其獨立了。
這個國家,如果玩《十字軍之王》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想要體驗祆教國家的,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了……
這個國家名義上是阿拉伯的諸侯或者藩屬,但狂熱地給唐朝朝貢,而且都是以波斯王的名義……
開元年間,由於唐屬突騎施叛亂被平定,唐朝在中亞的抗阿拉伯代理人沒人做了,唐軍正式負擔中亞軍務。於是李隆基還給這個小小波斯國封了歸信王。
至於住在中國並最終漢化的波斯人,安息帝國時期就有很多,唐朝也有,而且還有很多有名的:
阿羅喊:長期為唐廷做使者,曾擔任過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拂林國,本指法蘭克,後被混同為東羅馬。大概是專門招待羅馬使者的。
李元諒,中唐名將,宦官駱奉先養子,在鎮壓朱沘叛亂和抗擊吐蕃中立功,後來擔任隴右節度使。
李珣,五代十國詩人。
李舜弦,五代十國女詞人,前蜀後主王衍的昭儀。
1514年,奧斯曼帝國和伊朗薩法維王朝在伊朗的西北角大不裡士附近,展開一場大決戰。
這場戰爭中,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親自率領12萬大軍,攜300門大炮、數千火槍兵,到了大不裡士戰場。早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用火炮轟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奧斯曼土耳其是第一個穆斯林國家中的火藥帝國,從那兒以後奧斯曼就非常重視發展炮兵,但是這種重炮有好幾千斤非常重,要是攻打固定目標如一個城市還行,在野戰中,對付騎兵就不好使了。
所以奧斯曼帝國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戰法,這個戰法叫野戰炮,就是把整個的火炮小型化,小到一匹駱駝可以扛兩門炮。他們還做了很多專門運炮的炮車,這要求火炮大規模的小型化,雖然犧牲了射程和威力,但是它的機動性變得非常強大,而且這個炮車把火炮運到戰場上後,還能在炮車上發射,這是奧斯曼帝國進行了重大改造。
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中間,奧斯曼帝國應該是在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了野戰炮技術,他們當時有300門野戰炮運到了前線。他們整個隊形的最前列是幾百輛炮車,炮車之間全部用鐵索連在一起,兩車之間還放了一些大盾牌,然後還有幾千火炮兵全部躲到大盾牌之後,在那嚴陣以待。而當時薩法維王朝的伊斯梅爾還不知道,他們從沒有跟火炮帝國交過手。他帶領6萬人的大軍主要是突厥騎兵和波斯步兵,主要的武器是大刀長矛。
兩軍對陣的時候,伊斯梅爾覺得按照傳統慣例,只要集中騎兵攻擊對方的中部戰線打開一個缺口,那麼對方的大陣就全亂了。所以,他還是按照傳統辦法,沒有想到當他的騎兵大規模攻擊的時候,奧斯曼帝國這邊300門野戰炮同時發射震天動地,火槍齊射馬上就把伊斯梅爾衝鋒的騎兵給打得成片掃倒。這個時候,伊斯梅爾看到傷亡太大立刻改變陣型,攻擊對方的兩翼。
因為奧斯曼帝國火炮底下裝了輪子可以迅速轉變炮位,所以很快兩翼騎兵又被大炮齊轟,這仗伊斯梅爾本人負傷落荒而走,敗得實在太慘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大軍,乘勝攻佔了它的首都大不裡士,不僅搶了很多金銀財寶,而且還搶了伊斯梅爾的兩個王后。
伊斯梅爾以前身上是有光環的,大敗以後完蛋了,身上的光環沒有了,這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因為在波斯西北部是庫德人聚居區。當時的庫德人已經歸順了波斯,認為伊斯梅爾很厲害,但是經過這一仗大敗,發現奧斯曼帝國那才叫真正的厲害,所以他們紛紛倒向了奧斯曼,提出了條件——歸順奧斯曼自己實行自治,奧斯曼人也很痛快答應了。
這場戰役奧斯曼帝國雖然大獲全勝,但是它也碰到了很大的問題。它雖然打了勝仗卻不能滅掉薩法維王朝,主要原因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已經轉化為了以火炮為主的火藥帝國,這東西跟騎兵作戰不一樣,騎兵可以長途作戰,只要有草料就可以了,火炮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而波斯的西北地區全部是叢山峻岭,雖然佔領了它的首都大不裡士,不過後勤運輸怎麼辦?那得從君士坦丁堡這邊運,那可太費事了。
伊斯梅爾打仗也有特點,他要進行「堅壁清野」然後進行「焦土政策」,就是把當地農田燒光,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呆在這進不得——對手跑了,但是又守不住——沒有糧草彈藥。而且,奧斯曼帝國有個傳統,每年冬天必須要回家。奧斯曼還是兩邊作戰,既打亞洲又打歐洲,士兵每年回家之後才知道第二年蘇丹是想往哪個地方打。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它的軍事採邑制度要求每年冬天這些西帕希的騎兵封建領主必須回到自己的封地上,進行騎兵的補給,這樣就導致奧斯曼大軍撤兵回去了。
他們一撤兵,薩法維王朝捲土重來佔領當年的失地,這種拉鋸戰在大不裡士持續了40多年。而在拉鋸戰中,當地的人民在奧斯曼帝國來的時候就被迫改信遜尼派,薩法維王朝反撲的時候這些人再被迫改信什葉派,這些人就像風中的草一樣。
雙方在這個地區進行了幾十年的拉鋸戰,最後也打累了,發現確實打不下去了,奧斯曼帝國想要滅掉薩法維是不可能的,薩法維也明白想打敗奧斯曼也是不可能的,對方力量太強大,最後達成了和平協議:以扎格羅斯山脈作為分界線,山脈以東歸薩法維,山脈以西歸奧斯曼。西邊的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的一部分和整個伊拉克,劃歸了奧斯曼,所以奧斯曼的勢力直達波斯灣,這個時候奧斯曼帝國處於全盛時期。
在薩法維立國前90年間,都是被奧斯曼帝國打壓著,非常的鬱悶,情況什麼時候發生好轉的呢?就是1587年他們的阿巴斯大帝繼位以後開始轉運了。當時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了,蘇萊曼大帝已經死了20多年了,它在歐洲戰線打得不太好,比如1571年奧斯曼的整個海軍全軍覆沒,它在陸地上的擴張基本也停滯了。不過,阿巴斯大帝繼位的時候情況卻是非常不妙,他繼位的時候僅僅17歲非常的年輕,但是正好碰上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情況,可以說是險象環生。
由於奧斯曼在歐洲的擴張停止了,所以可以集中全力對付波斯,這次第四次打下大不裡士,還在那裡呆著不走了,準備長期據守。這對薩法維王朝構成了沉重的壓力。另外,奧斯曼還動員了波斯的老對頭烏茲別克,烏茲別克人也從東邊殺過來,一直打到伊朗的一個重要城市馬什哈德。波斯面臨東西兩面夾擊,局面非常的危險,再加上波斯內部的爭權奪利,沒什麼戰鬥力。
這時候新任的阿巴斯權衡利弊:如果薩法維開戰,真有可能亡國,所以他進行了和談,首先要穩住奧斯曼帝國——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的地區全部承認佔領,甚至割掉了以前的首都大不裡士,還把自己的王子送到奧斯曼帝國 作為人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薩法維王朝立國以來,從來沒有遭受這麼大的恥辱。
但是阿巴斯這招卻為波斯贏得了時間,他可以集中全力擋住烏茲別克人的進攻,使得整個局面緩和下來,這樣他才能騰出手來進行內部改革。當時波斯內部王權不穩是最大的問題,薩法維王朝起家是靠突厥人騎兵,但是這些人已經尾大不掉了,隨著權力越來越大不僅幹預軍政,甚至連總督的職位也要去搶。
重騎兵不是「野戰炮」的對手
這就造成了兩大陣營的衝突,一邊是突厥騎兵,另一邊是波斯王朝的貴族。雙方鬥得昏天黑地,突厥騎兵看誰不順眼,就有可能把誰暗殺了,像阿巴斯大帝的母親就是被他們暗殺的。這種局面如果不得到遏制,別說對外戰爭了,連穩定自己的王權都做不到,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阿巴斯大帝借鑑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制度——德米舍梅制度,重用基督徒的奴隸,在到處徵服的過程中搶人家小孩,然後對他們進行系統性的教育,重點提拔這些人,因為他們在奧斯曼帝國無親無故只效忠於皇帝本人。阿巴斯一看這個行,也要這麼幹,所以他就開始利用高加索地區的基督徒,一共徵召了50多萬人。阿巴斯就是利用這些人,開始組建他的德米舍梅制度,選拔培養自己的人,組建了4萬人的新軍,而且他的王宮的宮廷衛隊也進行了調整,由以前的幾百人增加到3000人。
通過這個辦法,逐步邊緣化突厥兵。打仗還是主要得靠突厥騎兵,但是阿巴斯在這個體系之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體系,這樣使兩派武裝力量達到了平衡,把大權重新收歸自己所有。經過十年的改革,阿巴斯大帝的新式陸軍在一次作戰中可以投入500門野戰炮,變得非常強大。除此之外,他還進行了其他一系列改革,比如遷都。以前首都是在大不裡士——伊朗的西北角,這個地方離奧斯曼太近了,每次打仗這個地方都會被打下來,後來遷都內地還是不安全。
阿巴斯決定遷到伊斯法罕(位於德黑蘭南方、扎格羅斯山脈東麓)。這個城市歷來就是南北交通的樞紐,也是貿易通道——中國的絲綢之路過來之後,通過撒馬爾罕然後再通過馬什哈德,沿著厄爾布爾山脈走到德黑蘭附近,有一支繼續往大不裡士走,通過土耳其,還有一支往南走到伊斯法罕,然後翻越扎格羅斯山脈達到巴格達,通過地中海最後跟歐洲進行貿易;另外還有一條從印度過來,也要經過伊斯法罕。對新都的建設,使得伊斯法罕變得非常壯麗。
阿巴斯還是個地緣政治高手,奧斯曼常年以來跟歐洲打,歐洲人每年被迫要跟奧斯曼進行長期的戰爭,已經受不了,所以非常希望在奧斯曼帝國的背後找到一個同盟者。阿巴斯正是這樣一個非常好的結盟對象,所以歐洲人和薩法維王朝形成了同盟。這就使得奧斯曼帝國處於東西夾擊的不利戰略狀態之下。阿巴斯還非常積極推行國際貿易,他需要軍火也需要出口,就跟葡萄牙人、英國人進行貿易。
經過十年的改革,薩法維王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大漲,特別是軍火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在1598年,阿巴斯大帝決定進行全面的戰略反攻,在奧斯曼和烏茲別克這兩大對手之間,阿巴斯選擇了先打烏茲別克,因為他們比較弱。
經過數年的血戰,阿巴斯不僅收復了馬什哈德這些核心地帶,而且一直打到撒馬爾罕,還迫使阿富汗臣服。收拾完東境,轉過頭來集中力量打奧斯曼。這個時候奧斯曼國力已經不如他了,阿巴斯經過十年血戰,收復了西北的所有失地;休息幾年之後,再次發動第二次大規模戰役,打了5年收復了伊拉克的兩河流域。
在阿巴斯大帝執政的時候,薩法維王朝達到了歷史的頂峰。他死了之後,奧斯曼帝國又開始局部反攻。雙方的戰爭從1514年開始一直打到再也打不動,一共打了130年,現在中東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分布,基本上全是這130年戰爭的結果。比如巴格達地區往東和往南全是什葉派,這就是薩法維王朝當時奠定的統治基礎;往北和往西,那就是奧斯曼的天下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