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日本海上自衛隊,諸如亞洲第一、發展很久、底蘊深厚、遠洋作戰經驗豐富等詞語不時見諸網絡。這不僅讓人想起曾經也號稱亞洲第一,但卻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北洋水師。實際上,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實力已經只有日方的幾分之一,典型的名不符實。而前面半個世紀日本海上自衛隊亞洲第一的稱號,其實含金量也很低,因為從世界角度看,其一直不過是一支三流海軍罷了。
自二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美方軍事佔領日本之後,即開始著手解除其武裝。舊日本海軍被解散,其殘存下來的少量艦艇,有的被拆解,有的作為戰爭賠償被戰勝國接收,有的則淪為美方核實驗的靶艦,曾經不可一世的舊日本海軍從此不復存在、只可「緬懷」。輝煌已不在,此後日本海軍被迫開始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變強的徵程。
幾年後,美方為其遠東戰略考慮,對日本改壓制為扶植,日本武裝力量得以逐漸重生。1948年5月,日本海上保安廳成立;1950年7月8日,麥克阿瑟指令日本吉田茂內閣建立7萬5千人的國家警察預備隊,並將海上保安廳增員8千人;1952年,吉田茂內閣正式設立保安廳,改原警察預備隊為保安隊,並新設海上警備隊。
1953到1954年間,日本從美方接收了18艘「塔科瑪」級巡邏護衛艦,該級艦系美方二戰期間大批量建造的反潛護衛艦,排水量約1450噸。從1954年開始,日本又陸續從美方接收了6艘驅逐艦,分別是兩艘「科佛摩爾」級,兩艘「波士特威克」級,和兩艘「弗萊徹」級。這期間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還大多數延續二戰風格,以火炮、魚雷和反潛深彈為武器。
這是「海自」發展史的第一個階段。可以看到,日本海上力量,從舊日本海軍的以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等動輒幾萬噸大艦,航空兵和巨炮為主要作戰方式的遠洋海軍,變成以一千多到兩千噸的驅護艦為主力,中小口徑艦炮和艦載魚雷深彈為主要武器的近海近岸海上力量。日本海軍的輝煌,早已不在。
1954年6月9日,日本國H通過《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將原保安廳升格為防衛廳,並以自衛隊的名義重新組建陸海空三軍。原海上警備隊正式改編為海上自衛隊。
作為有一定造船工業的國家,其海上力量一直靠接收美方二手艦自然是不行的,日本於是開啟了自造艦艇的歷程。從1954到1960年,日本先後開工建造了「春風」、「凌波」、「村雨」(初代)、「秋月」(二代)4級總共14艘驅逐艦。這些驅逐艦均採用蒸汽輪機動力,武器系統為火炮、魚雷、反潛深彈,在戰術性能和科技含量上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僅相當於美方在二戰期間建造的「弗萊徹」級和「基林」級。
當時的海自在世界上處於怎麼樣的地位呢?1950~1960年的法國,擁有從英美租借和自行建造的5艘航母,1955~1957年更是連續開工兩艘「克萊蒙梭級」航母。英國皇家海軍則擁有「鷹」號和「皇家方舟」號兩艘大型航母,滿載排水量53000噸,配備蒸汽彈射器。蘇聯則大量建造常規潛艇,還在實驗巡航飛彈核潛艇。同時期的美方海軍除了二戰留下的一票「埃塞克斯」級航母,5艘「衣阿華」級戰列艦,世界上首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外,更有改造後高達62500噸的「中途島」級航母。
可以說,在他們面前,日本海軍根本就不起眼。1960年開始的60年代,日本又陸續建造了「山雲」、「峰雲」、「高月」、「天津風」四級14艘驅逐艦。除實驗用途明顯的「天津風」級裝備了美方「韃靼人」艦空飛彈系統外,其餘3型13艘艦艇從武器角度看進步有限。主要防空反艦武器依然是中口徑艦炮,還有用於反潛的魚雷,與上代的14艘相比主要是多了「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天津風」號艦艏為兩座雙聯裝MK-33型76mm高平兩用艦炮,艦腫為八聯裝74式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器,艦艉為MK-13單臂發射器一部,備彈40枚。初期裝備「韃靼人」近程防空飛彈,後期裝備「標準1」中程防空飛彈。
其中「峰雲」級3艘嘗試搭載美方剛剛裝備海軍的QH-50D艦載無人反潛直升機,不過受制於當時還不成熟的無人機控制技術,這個嘗試並不成功。QH-50D不久在美軍退役,海自的QH-50D隨後也退出現役。之後「峰雲」級接受了改裝,直升機甲板和機庫被拆除。
1970年3月22日,「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首艦「榛名」號開工,二號艦「比叡」號於1972年3月8日開工;1971年,海上自衛隊組建第四個護衛艦群。至此,經過30多年發展,我們熟悉的以直升機驅逐艦為核心,四個護衛艦群體制的海上自衛隊才初現端倪。
此時海自僅有「天津風」號一艘防空驅逐艦。為確保每個護衛艦群擁有一艘防空型驅逐艦,日本防衛廳決定再建造3艘「太刀風」級驅逐艦。1973年6月19日,「太刀風」級首艦「太刀風」號開工,歷經近10年,1983年3月30日,第三艘「太刀風」級驅逐艦「澤風」號服役。
「太刀風」級標準排水量約3800~3900噸,滿載排水量5200噸。武器裝備為艦艇後部一部MK—13懸臂發射裝置,用以發射美制「標準1」中程艦空飛彈,艦艇前部主炮後一部8聯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裝置。「太刀風」級並沒有專門配置反艦飛彈,僅三號艦「澤風」號的MK—13懸臂發射器可以兼容「魚叉」反艦飛彈,不過如果裝備了反艦飛彈,會影響「標準1」艦空飛彈的備彈量,因此大部分時間是沒有裝備的。
1976年,日本當局正式決定將海自每個護衛艦群的編成,確定為一艘直升機驅逐艦(DDH),兩艘防空驅逐艦(DDG),和五艘通用型驅逐艦(DD)的模式。為此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陸續建造了「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兩艘),「旗風」級防空驅逐艦(原本計劃四艘,實際建造兩艘),以及「初雪」級通用驅逐艦。從「旗風」級和「初雪」級開始,海自的艦艇才實現防空、反艦、反潛全飛彈化。
至此我們可以做個小小總結,戰後日本海上力量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接收美方舊艦;第二階段1954~1960年,為自建火炮驅逐艦階段;第三階段為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大變化是反潛飛彈「阿斯洛克」的加入,以及無人直升機的嘗試;第四階段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由「標準1」在「太刀風」上的裝備,以及「海麻雀」飛彈裝備「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帶來的防空飛彈逐步普及。
梳理一下海自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最開始,它不是一支引人注目的海上力量,甚至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平淡無奇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四五十年的時間裡,它都僅僅是一支近岸綠水海軍。
而其他海軍大國,不說動輒幾萬噸的航母,1959年,美方海軍已經在他們的巡洋艦上裝備了「黃銅騎士」遠程艦空飛彈;1960年,蘇聯已經裝備P15「冥河」反艦飛彈。而同時期,海自還在用他們剛剛完工不久的火炮驅逐艦,無論防空反艦都用火炮。可以說最開始的海自,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海軍相比,是相形見絀的。
「黃銅騎士」遠程艦空飛彈射程120公裡,是除艦載機外美方海軍艦隊防空的第一道屏障,與「小獵犬」中程艦空飛彈(射程32公裡)、「韃靼人」近程艦空飛彈共同構成遠中近三層防禦網。
而且我們還可以發現一點,那就是這四個階段的海自,武器裝備不盡相同。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舊日本海軍相比有很多不同,第二階段和第四階段有很多不同,第四階段和現在又有很多不同。如此不同,所謂的經驗又有多少意義?如果真論實戰經驗,二戰後中方才是有多次實戰經驗的那一方。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日美雙方就日本海自的所謂「1000海裡護航線」達成共識,即海自需要有保護本國1000海裏海上經濟交通線的能力,海自的遠洋海軍之路才逐步開啟。
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經行了一系列防衛政策和編制調整。如上文提到的,組建第四個護衛艦隊,研製和建造直升機驅逐艦,以及確立一個護衛艦隊一艘DDH,兩艘DDG,五艘DD的編制。每艘DDH攜帶三架反潛直升機,其餘五艘DD各攜帶一架,這樣一個護衛艦隊就有8艘艦艇和8架直升機,就是我們熟悉的所謂「八八艦隊」。
為滿足這一需求,實現一個護衛艦隊五艘通用型驅逐艦,日本在1982~1987年間建造了12艘「初雪」級驅逐艦,1983~1988年間建造了兩艘「旗風」級驅逐艦。1987~1990年間又建造了「初雪」級的改進型,「朝霧」級驅逐艦8艘。
「初雪」級滿載排水量4000多噸,武器裝備為艦尾一部MK—29八連裝「海麻雀」艦空飛彈發射裝置,艦艏一門奧託·梅萊拉76mm艦炮,艦炮後部有八連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裝置,艦舯兩部四連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裝置。
「旗風」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5900噸,艦艏裝備MK—13懸臂發射器一部,用以發射標準1型艦空飛彈;懸臂發射器後面是MK—42艦炮一門;最後面是八連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裝置。艦舯同樣是兩部四連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裝置。
「旗風」級雖然較「太刀風」級噸位大了不少,多了反艦飛彈,總體上有不少進步,但防空能力上並無太大不同。該艦防空系統依然是僅有兩部火控雷達,這意味著海自一個護衛艦隊兩艘防空艦,最多僅能一次性接戰四個目標。
標準1型艦空飛彈射程40公裡左右,可以算是區域防空飛彈,所謂區域防空,就是能兼顧整個艦艇編隊的防空。而其他艦艇上的「海麻雀」飛彈為點防禦飛彈,所謂「點防禦」就是只能防禦對本艦所發動的攻擊。
如果我們這時看世界上其他海洋強國的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蘇聯海軍,已經擁有956型驅逐艦(也就是「現代級」),「基洛夫」級巡洋艦,「基輔」級航母。海自的這點家當和蘇聯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更為關鍵的是,此時的蘇聯海軍陸基航空兵的圖-22M加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組合,足以對水面艦艇發起飽和攻擊。美方海軍對此的防衛手段是用F14遠程截擊,在圖22發射飛彈前擊落它。
而海自一個護衛艦隊區區兩艘防空驅逐艦,每艘只能同時接戰兩個目標,要在本土空自和駐日美空軍防禦圈外抵禦蘇聯海軍的飽和攻擊,顯然是力不從心的。因此1985年,日本就取消了其餘「旗風」級的建造計劃。
之後,為建設更加強大的艦隊區域防空力量,日本海自看上了美方此時方興未艾的宙斯盾系統。「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在1983年1月就加入美軍,但首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1989年才開工建造,兩年後,日本版的「阿利·伯克」級——「金剛」級驅逐艦開工建造。歷經八年,1998年,全部四艘「金剛」級驅逐艦完工並加入海自。
1991年第八艘也就是最後一艘「朝霧」級驅逐艦服役後,海自除了建造「金剛」級外,也在考慮發展「初雪」級的替代者的問題。此時距「初雪」級首艦「初雪」號開工的1982年,僅過去9年。
日本海自急於研製新一代通用型驅逐艦的一個原因是,「初雪」級的武器配置在90年代有點落後。其「海麻雀」點防禦飛彈依然採用八連裝發射架,而不是國際上逐漸流行的垂直發射裝置。另一個原因,應該說當時正值日本經濟發展的巔峰期,經濟是海軍發展的基礎,海軍建設沒有繁榮的經濟是不行的,財大氣粗的日本自然有快速更換艦艇的客觀條件。
海自的新一代通用型驅逐艦,就是「村雨」級。首艦「村雨」號1993年8月18日開工,1994年8月23日下水,1996年3月12日服役。該級艦共建造了9艘,第9號艦「有明」號,於2002年3月6日服役。此後到2006年,日本又陸續建造了5艘「村雨」級的改進型「高波」級驅逐艦。2004年4月5號到2005年4月6號,又連續開工了兩艘「宙斯盾」型驅逐艦,並依序於2007年3月15日與2008年3月13日交艦成軍。
接下來幾年,日本又建造了「日向」級直升機母艦兩艘,「秋月」級驅逐艦四艘,「出雲」級直升機母艦兩艘。這就已經進入我們當下的時代了,此時也迎來我國海軍的高速發展。
縱觀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美蘇英法等國,都是以中大型航母、核潛艇為主力的遠洋海軍,攻防能力強大;而日本海上自衛隊,由於受美方限制,長期以來只是配套美方第7艦隊的反潛大隊,如果單獨拿出來的話,只能是在岸基航空兵護翼下作戰的近海海軍,在遠洋將會變得十分脆弱。
如果說美方海軍是世界第一檔次,英法等國海軍處於世界第二檔次,蘇聯海軍不上不下的話,日本海上自衛隊只能是居於英法等國海軍之下的第3檔次,也就是缺乏真正的遠洋作戰能力的3流海軍罷了。這才是這些年我方海通過大規模的海軍建設,能夠快速趕超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關鍵原因——說到底,日方海軍是有先天重大缺陷的;沒有真正的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的航母,日本海軍就沒有多少遠洋作戰能力。
作者:鄭曦(網名:面壁者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