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冷炮歷史】
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2019年末,日本防務省正式通過撥款提案,提前為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進行中期大改。等到相關工作完成,購買自美國的F35B型戰機將能隨艦出海,成為日本戰後的第一類航母。
改裝後的出雲級將能夠搭載F-35B垂直起降戰機
此事若放在數年之前,定會引起媒體和軍迷的群體驚呼。然而,由於日本在近10年內的諸多提前布局,讓當今的看客對此類新聞是早有預見,不免導致審美疲勞。
日向級與被其替代的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早在2006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就宣布建造2艘日向級的直升機驅逐艦。雖然是要替代冷戰階段製造的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卻因酷似航母的全貫通甲板而飽受爭議。不過,細觀船上安裝的有限機庫、垂髮系統、反潛魚雷和區區17000噸的「渺小」排水,還是很快就讓周邊國家打消了相關隱憂。直到海自在2009年又推出了更大的初雲級直升機驅逐艦方案,才終於讓人意識到情況必會發生根本變化。
出雲級在設計之初就以日向級龐大不少
相比當時已經服役的日向級,出雲級從各方面看都更加具有航艦潛質。例如27000噸的滿載排水量,已經可以比肩義大利海軍的加富爾號輕型航母,也超過了英國、西班牙等傳統海軍勢力的同類裝備。乃至安裝在艦體後部的開放式升降機,明顯是在為運營更大體量的飛機做準備。加之配備武器只有密集陣近防炮和海拉姆近程飛彈,更顯得不會肩負親自上陣的一線作戰任務。自衛隊稍後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艘出雲級的載機量是較為可觀的28架。這就更讓人質疑其初衷是否帶有暗算性質。
服役早期的初雲級 依然兢兢業業的幹著反潛工作
不過,出雲級在規劃階段就不完全局限於單一功能。傳統上的日本海自,總是需要為護衛編隊安排專門旗艦。通過布置更強火力、更多艦載直升機和綜合指揮系統,充當海上反潛作戰的主心骨。但時局發展與技術升級,讓此類要素也跟著發生變更,而附加的兩棲奪島需求卻凸出起來。因此,出雲級從一開始就被要求能夠承載新式的MV-22魚鷹旋翼機,並可單次運送500名士兵和50輛軍用卡車。這些附加功能,也會對今日的航母化改造產生必然影響。
出雲級和被她替代的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
2015-17年間,首艦出雲號與姊妹艦加賀號先後開始服役。在並不算長的使用階段內,兩船主要替代舊的白根級驅逐艦,成為護衛編隊的龍頭老大。隨後又連續輔助美軍行動,為包括航母戰鬥群在內的各類編隊執行反潛護航。當時的空中自衛隊也向美國採購了陸基型F-35A戰機,讓有關出雲級是否應升格為航母的討論不絕於耳。直到2018年的12月,日本內閣才首次通過了相關提案。海自也在隔年宣布,向美國追加42架陸戰隊型的F-35B戰機。為這個由來已久的話題,添上了堪稱完美的休止符。
早早加入JSF計劃的日本 已經拿到了陸基版F-35A
當然,出雲級在製造時為避嫌而採用了許多低配標準,這也是海自目前急於重新動工的原因。簡單來說,原先的飛行甲板並未考慮操作垂直起降戰機,所選材料自然不能承受飛機引擎產生的巨大熱能。此外,原先的2座升降機也必須做改動。雖然艦體後半段的2號機,原本就為大中型直升機而造,但前半段的1號機卻只能容納通用直升機。所以勢必更換載重更大的款式,甚至可能在艦體的尾部或另一側再增加3號機。最後,出雲級的航空指揮系統也必須做相應調整,以便指揮協調更加龐大而複雜的空中單位。
搭載F-35B 意味著出雲級必須更換原有飛行甲板
此外,若要讓出雲級擁有完整的輕型航母戰力,還需引進具有早期預警功能的專業直升機。由於日本先前已裝備美式的SH-3海王和英國的EH-101默林直升機,相應的改造自然不是難題。至於是否執行,完全取決於海自對出雲級的未來功能定位。但筆者卻覺得此舉在短期內不太可能被立即實施。甚至2艘出雲級的未來戰力上限,也不宜做出過於誇張的高估。
從噸位體量來看 出雲級與加富爾號航母最為接近
首先,出雲自早期設計以來,就要兼顧反潛和兩棲登陸職能。也就是說,其非常有限的機庫可能無法容納超過8架以上的F-35B戰機。否則就會嚴重擠佔必要的直升機存儲空間。放眼當今的全球海軍,唯有滿載27000噸的加富爾號航母,在體量上與出雲級相仿。後者的功能定位也著重偏向於海基航空兵部署,卻也不過最多搭載12架F-35B。如果是大量搭載直升機的常規反潛任務,則F-35B的數量會進一步下降至8架。日本海自則不可能放棄出雲級的兩棲支援能力,自然不易割捨那些留給陸戰隊部署的硬性空間。
改裝後的出雲級 航空運營能力還是不可能強於加富爾
其次,日本海自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需繼續配合美軍行動。其作戰模式、標準制定和經驗取捨,也將完全以美式風格為藍本。因此,歐洲海軍所慣於使用的上翹甲板可能不會被予以採納,倒是與美式兩棲攻擊艦更為類似。將來登上甲板的F-35B,必須依靠自身的最大動力起飛,在性能上限方面存在不足。好處則是直接向駐紮在日本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學習,照搬一整套的訓練、作戰和維護運營經驗。以至於預警直升機也不過是可有可無的某個選項。
改裝後的出雲級 始終要兼顧反潛和兩棲作戰
然而,即便改頭換面的出雲遠沒有陰謀論者所吹噓的那麼可怕,依舊會因為技術和地緣政治優勢而具備重大威脅。因為F-35系列自服役以來,已經在數次實戰檢驗與模擬訓練中展露崢嶸。數量上的不足,從不影響其發揮巨大的性能優勢。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優勢,讓原本應是焦點中心的單機性能都似乎成為了點綴。
出雲級的航空運營模式 將更為接近美軍兩棲攻擊艦
日本海自的少量F-35B,不僅可以與美軍的所有作戰單位聯網,還能順其自然的和空中自衛隊的F-15J、F-2A、E-767等機群實現完美協作。加上受其引導的一桿高性能驅護艦,體系優勢盡顯無疑。
少量F-35B勢必聯網舊的F-15J與F-2A
同時,出雲號最常出沒的東海區域,恰恰有著不利於航母發揮的戰場環境。因為艦載航空兵實際上需要很多的釋放空間,才能較為從容不迫的發揮自身優勢。但當戰區附近密布著數個國家的千餘架高性能戰機,又有各類信息情報網絡的完整覆蓋,航艦自身的周旋空間便會遭到極度壓縮。換言之,許多距離內的重大目標可以用陸基航空兵去搞定。
日本西南群島本身就布置有數個空軍基地
所以,輕型航母在戰鬥中的作用更為精妙,而無需越俎代庖的大包大攬。只要自身能力達不到美式重型航母水準,單純是有限度的增加載機數量也不足以同步提升功效。2艘出雲級在日後的使用,依舊是依託空中自衛隊和駐日美軍機群的掩護,強化個別重點區域的快速反應能力。總數42架的F-35B,也會有相當部分駐停在日本西南群島的前線機場,與航程範圍內的母艦做到相互照應。初雲級的升格,更像是為連續作戰提供了海上移動補給平臺。
改裝後的出雲級 將會繼續扮演海自的無可爭議核心
由於日本自衛隊的嚴格保密措施,大部分有關出雲級改裝的具體方案都未向外界公布。但基於該型軍艦的起始設計、他國同類軍艦的性能類比和日本自身的地緣環境,我們還是不難做出判斷。總而言之,日後的出雲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輕型航母,而非讀起來非常拗口的直升機驅逐艦。由此開啟的政治和外交變局,也一定會超過軍事價值本身。
波濤與八重櫻:當代日本海上自衛隊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