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說戰艦】《目標!蘇聯黑魚!》 日本海上自衛隊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2021-02-28 中外艦聞

從日本海上自衛隊組建開始,就要直面日益強大起來的蘇聯水下力量,在美軍的直接「關懷」下,被後世戲稱為「第七艦隊反潛大隊」的海自開始圍繞遠洋反潛打造自己的驅逐艦隊。

水下的威脅,美軍分配的任務迫在眉睫,自衛隊提出購買美軍CVE的方案又被駁回,幸好當時相關艦體設計和直升機輔助降落系統逐漸成熟(義大利的安德裡亞·多利亞級做了很好的示範)。於是在1965年,日本防衛廳擬定「第三期防衛力整建計劃」(1967~1972年)時,決定建造兩艘直升機驅逐艦,計劃每艘搭載三架HSS-2A/B反潛直升機 。1968年,第一艘直升機驅逐艦正式列入年度造艦計劃,由於地位重要,且在水面艦艇中處於核心地位,於是海自決定啟用舊日本帝國海軍時代金剛級戰列艦中的「榛名」來命名這條絕對主力艦。

榛名號戰列艦(你們的小天使)

首艦榛名號在於1968年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開工建造1973年竣工(一條6000噸級的DDH造了4年多,可見這種新生艦艇對於日本造船工業還是有些難度的)。建成時標準排水量4700噸,滿載排水量6500噸。艦體全長153米,最大寬度17.5米。蒸汽輪機動力,裝有兩臺三菱重工的水管鍋爐(二號艦由於建造廠商為石川島播磨重工,所以主機也換成了相應品牌),兩臺汽輪機功率70000馬力, 雙軸雙槳推進,最高航速32節。

新建成的「榛名」號DDH,注意其獨特的上層建築

由於海自也是第一次設計此類艦艇,所以在研究艦體配置的時候經過了反覆討論,最後決定採用這種簡潔而又獨特的設計。由於航空反潛的核心設定,所以榛名最早明顯的特徵就是寬大的飛行甲板,該級艦通過一架飛機起降,一架飛機準備的原則確定了飛行甲板長度, 寬大的直升機甲板約佔全艦長度的1/3。甲板上安裝有從加拿大進口的捕熊肼助降系統。寬敞的機庫可以容納三架HSS-2型反潛直升機,這是榛名的核心戰力,也是直升機驅逐艦的王牌。為了給騰出空間飛行甲板,榛名的艦橋和機庫全都 緊湊地整合成單一方塊狀結構,煙囪與桅杆也合為一體。為了保證必要的甲板寬度,艦體側面的折線從艦艏一直延伸到艦艉。其艦體水下部分還設有減搖鰭,以增強遠洋適航性。

全艦武備大部分被集中布置在了前甲板(其實也沒多少),榛名級艦首縱列排布兩門美制MK-42 127mm/L54艦炮,該炮最大射速可達40發/分,但由於故障率率較高,因此一般都將射速調低至20發/分(真是辣雞啊)。為了避免前面第一門MK-42擋住射界,艦首第二門MK-42安裝於一個凸起的方形基座之上。這兩門MK-42艦炮榛名唯一的制海武器,也是防空武器(這在60年代還不算毛病,進入70年代就顯得捉急了)。在艦橋之前還裝有一具74式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火箭發射器(美制MK-112發射器的日本版),這是艦上的核心武器,除了反潛直升機以外唯一的中遠程反潛手段,也是對航空反潛的有效補充。艦橋結構底層內設有阿斯洛克的16發彈艙與裝填機構。除了反潛火箭之外,榛名級上層建築兩側各有一座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作為近程反潛自衛武器。榛名級在艦艉還配備有日本自製的OQS-3主/被動艦體聲納與美制SQR-18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從配置來看,榛名級幾乎從頭到尾都貫徹了反潛至上的理念。(不愧是美帝忠實的小夥伴)

艦艉聲吶投放艙門 圖片來自@DCNS夢局

榛名的二號艦同樣「復活」了金剛級戰列艦的艦名,採用的是二號艦之名「比叡」,在金剛級中比叡是二姐,榛名是三妹,結果在戰後新建艦艇上姐妹位置互換了(若有來生,你做妹妹,我來做姐姐)。比叡號於1970年在石川島播磨重工東京工廠開工建造1974年11月竣工服役。除了主機型號有區別之外,榛名早期由於廢氣絮流造成發動機進氣不足的問題在比叡身上得到了針對性改進,為此修改了桅杆和煙囪的外形。比叡服役時搭載的反潛直升機也略先進,為HSS-2A型。

正在海試的DDH142比叡號,1974年

在入役十年後的1986年,海自希望提升榛名級的戰力和現代化水平,決定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進(Fleet Rehabilitation And Modernization,FRAM)計劃。 FRAM主要是強化榛名級的自動化程度、信息傳輸/處理以及防空自衛能力 ,相關標準都按照白根級DDH進行升級改造,改裝內容包括加裝了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在機庫頂上)、MK-15密集陣近防系統(艦橋後上層建築上部兩側)以及Link-11/14數據鏈,並換裝OPS-11對空搜索雷達、OPS-28C對海搜索雷達、ORN-6導航雷達、NOLO-1-3電子支援系統以及OE-82C衛星通信系統等,並增加了OYQ-6型戰鬥指揮系統(比叡安裝的是OYQ-7型)。兩艘艦的直升機一律升級為HSS-2B型(在93年和94年榛名和比叡又換裝了SH-60J反潛直升機)。為了改善兩艦的穩定性和轉彎性能,在船底艙還增加了壓艙物。改進後榛名排水量達到4950噸/6800D噸而比叡為5050噸/6950噸,航速降低一節為31節,連操作艦員也增加了10人,達到了370人。

改進後的DDH-142比叡號,此時艦載直升機還未更換為海鷹

榛名於比叡是日本建造的第一型直升機驅逐艦,於70年代服役後旋即成為日本海自最重要的反潛水面艦艇。兩艦皆編於新組成的第一護衛群第51護衛隊,而第一護衛群其他成員包括一艘飛彈驅逐艦、一艘通用驅逐艦與四艘反潛驅逐艦,總共配置有八艘艦艇與六架直升機。這就是海自組建的第一種專職反潛獵殺艦隊「八六艦隊」,作戰時以四架反潛直升機構成一個戰術單位 (其餘兩架作為備份機),定時輪替,在限定海域形成一個持續不間斷的空中反潛搜索/獵殺網絡,發現目標後可由自身發動攻擊或呼叫護衛艦群的阿斯洛克進行打擊,從而對水底的敵國潛艇進行輪流獵殺 。

改進後的DDH-141榛名號,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寬敞的機庫佔據了整個後部上層建築

榛名和比叡在服役期間經常與美軍開展反潛演習,作為70年代的海自絕對主力,算是出盡了風頭。

與提康德羅加和阿利伯克同臺獻藝的榛名號

掩護哈伯斯費裡號兩棲登陸艦航渡的榛名號

與伯克共舞的比叡號,直升機此時已經換成了SH-60J

由於榛名級效費比頗高,反潛能力在當時同噸位艦艇中一時無二,嘗到甜頭的海自又陸續開工建造了兩艘榛名的改進型白根級DDH。四艘直升機驅逐艦一起構成了海自第一代「八八艦隊」的主力核心。海自冷戰時期的反潛能力也達到了巔峰。

進入新世界後榛名兩艦逐漸退居二線, 日本於2004及2006年度各建造一艘16DDH型大型直升機驅逐艦(其實是直升機航母)來取代兩艘年事已高的榛名級。這裡也充分說明海自非常認可這種以航空反潛能力為核心的水面戰艦。

DDH181日向號(萬噸大甲板還叫驅逐艦,簡直不要臉- ,-)

2009年3月18日,榛名號正式退役,位置被新服役的日向號(DDH-181)取代 。

2011年1月17日,比叡號退出作戰序列,並在同年3月16日正式退役,將旗艦一職交接給同日服役的日向級二號艦伊勢號(DDH-182)。 

自此,東方第一型直升機驅逐艦退出歷史舞臺,而他們設計用來獵殺的水下核艦隊也早已隨著紅色帝國的崩潰而幾乎灰飛煙滅。榛名二艦的反潛之魂將由更大更強的同樣「復活」二戰戰列艦之名的日向級來繼承,將來他們面對的將是冷戰後逐漸崛起的另一個紅星大國。

相關焦點

  • 帶3架直升機的驅逐艦,日本首代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驅逐艦
    ,允許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展自己的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的艦型設計——長艏樓船型在「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誕生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三次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曾經提出過「八六艦隊」的計劃,簡而言之,「八六計劃」就是用8艘驅逐艦攜帶6架反潛直升機組成一支反潛艦隊,在第一島鏈的範圍內圍剿蘇聯海軍的潛艇部隊。
  • 航母復活: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
    2019年末,日本防務省正式通過撥款提案,提前為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進行中期大改。等到相關工作完成,購買自美國的F35B型戰機將能隨艦出海,成為日本戰後的第一類航母。日向級與被其替代的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早在2006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就宣布建造2艘日向級的直升機驅逐艦。
  • 「榛名」級驅逐艦後甲板很長,機庫也設計得非常奇葩
    前有60年代初期法國海軍帶有試驗意味的T56型驅逐艦上如包裝盒般的開花式機庫設計,後有70年代蘇聯和美國不謀而合地在「基洛夫」級、「維吉尼亞」級上採用的內置機庫。在此期間,其實還有一型驅逐艦本有可能成為「奇葩機庫」團隊的一員,只是在綜合評估之下,讓位於更為平衡和可靠的常規設計,這就是日本海軍第一型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
  • 一直被高看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不過是三流海軍罷了
    1970年3月22日,「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首艦「榛名」號開工,二號艦「比叡」號於1972年3月8日開工;1971年,海上自衛隊組建第四個護衛艦群。至此,經過30多年發展,我們熟悉的以直升機驅逐艦為核心,四個護衛艦群體制的海上自衛隊才初現端倪。
  • 日本海上自衛隊亞洲第一?一直不過是三流海軍罷了
    1970年3月22日,「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首艦「榛名」號開工,二號艦「比叡」號於1972年3月8日開工;1971年,海上自衛隊組建第四個護衛艦群。至此,經過30多年發展,我們熟悉的以直升機驅逐艦為核心,四個護衛艦群體制的海上自衛隊才初現端倪。
  • 戰力十足,不可小覷-簡析日本海上自衛隊88艦隊編制
    )是日本自衛隊的的海上組成部分,成立於1954年7月1日。與陸上自衛隊不同,海上自衛隊是直接沿用了二次大戰前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軍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其內閣成員參加2015日本海上自衛隊觀艦式由於吸收了太平洋戰爭的經驗,海上自衛隊以對於反潛與掃雷(英語:Minesweeping)的高度重視而聞名,訓練也集中在這兩項,這兩項是海上自衛隊的長處;其中掃雷排名世界第一
  • 中國人用600塊錢就摧毀了自衛隊的王牌戰艦
    日本防衛省泣血報告中國人六百塊錢摧毀自衛隊王牌戰艦中國人……六百塊錢摧毀自衛隊的王牌戰艦?話說老薩最近剛進過一次醫院,這不是說胡話吧?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驕傲。在宙斯盾艦服役前的二十年中一直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戰艦,通常充當海上編隊的核心和旗艦儘管日本海上自衛隊將其稱為「護衛艦」,但其編號中的DDH卻是「直升機驅逐領艦」的含義。二戰後日本和義大利等國長期不被允許擁有航空母艦類戰艦,而其與盟國的戰略合作又需要它們具備一定的艦載反潛能力。
  • 從八八艦隊邁向九十艦隊:日本直升機護衛艦
    同時裝備防空能力更強的「愛宕」級「宙斯盾」護衛艦和「秋月」型通用護衛艦,實現八八艦隊的大型化升級。防空、反艦和反潛力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擁有直通甲板的航母型護衛艦入役後,日本海上自衛隊距離搭載固定翼戰鬥機又近了一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分類中,直升機航母、驅逐艦和護衛艦都稱為護衛艦,排水量從2000噸到萬噸不等。
  • 裝備SHOW 「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第一艘採用航母艦型的驅逐艦
    2009年3月18日,日本根據2004年艦艇發展計劃建造的「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在石川島播磨重工下屬的石川島聯合船舶公司橫濱工廠竣工,正式交付日本海上自衛隊。雖然日本一直宣稱「日向」級為驅逐艦,但其艦體採用了舷側艦島、直通式甲板、大型機庫及載機升降機等設計,這些特徵是航母區別於其他艦種的典型標誌,因此,「日向」級一經公布便引發了其艦種歸屬的熱議。
  • 日本海上自衛隊「加賀」號準航母下水
  • 夜話軍艦之日本海上自衛隊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
    本文作者:微博知名軍事博主@hqy1228(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外艦聞」特約稿,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金剛級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中第一種配備有宙斯盾戰鬥系統的飛彈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提升海上自衛隊八八艦隊中專屬防空能力而設計建造的。
  • 日本海上自衛隊の作戰能力到底如何?
    前日本防衛廳長官(現已升格為防衛省)石破茂議員在評價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時,曾狂言稱:「在像印度洋這樣的大海上,能夠既提供如『宙斯盾』戰艦這樣強大的護衛能力,又能夠為美軍戰艦提供加油支援的國家好像也就只有日本和英國了。 」
  • 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已超越歐洲大國海軍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前身是日本帝國海軍,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日本帝國海軍解散,1947年的日本憲法表示日本軍事武裝力量只用於維持自衛。1952年4月26日,重新建立了海上警備隊。1954年(昭和29年),在當時防衛廳的發動下成立了今天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現日本海上自衛隊是世界上裝備最現代化的海上武裝力量之一,噸位規模也在世界各國前列。
  • 日本海上自衛隊盤點
    今天咱們就看看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造船大國的日本一心想做「正常大國」,也一直想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
  • 80年代亞洲誰家驅逐艦最多?答案居然不是日本
    現在回首1990年,我們發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亞洲最強的海上力量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但擁有最多驅逐艦數量的海軍是臺灣。那時候的中國海軍還相當弱小,弱到無法與海峽對面的臺灣海軍相抗衡。為什麼要以1990年為時間節點呢,因為此時的大陸和臺灣海軍,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都剛剛開始建造第二代水面艦艇。
  • 和我國漁船在東海相撞的日本島風號驅逐艦,究竟是啥水平?
    日方的說法十分狡猾,如果看一下地圖會發現,實際上是在舟山群島以東130公裡,就在咱「家門口」,理論上說,12海裡以內是領海,200海裡內為經濟專屬區,事件發生在我國經濟專屬區內,日方也有消息稱,附近有我海軍的戰艦(056)監視。圖片:出事地點涉事的島風號飛彈驅逐艦,艦上公務員晚上還在加班加點,是為了什麼?
  • 軍情 美媒宣稱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亞洲最強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支由46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組成的艦隊——比英國和法國艦艇加起來還多。日本海自的小型護衛艦隊旨在保衛國家免遭入侵,幫助奪回日本的領土以及保持海上航道的開放。▲資料圖片:2014年6月19日,美國海軍網站公開了數張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航拍照。顯示有多艘美軍及日本海上自衛隊戰艦在港內停靠。
  • 平成「秋月」,下裡巴人,從「秋月」級看日本通用驅逐艦設計困局
    作為一個島國,海上作戰力量自然是戰後日本武裝力量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過,為了配合美國海軍的作戰需要,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主要建設方向都是如何更好進行反潛作戰和反水雷作戰,以應對冷戰期間蘇聯紅海軍龐大潛艇部隊的威脅。
  • 日軍海上火力王、日本最貴軍艦-細說造價13億美元一艘的愛宕級宙斯盾飛彈驅逐艦
    愛宕級宙斯盾飛彈驅逐艦——「亞洲最昂貴的主力軍艦」愛宕級是繼金剛級之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二代宙斯盾飛彈驅逐艦,主要用於取代3艘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目前,愛宕級創造了兩個紀錄,其一,它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宙斯盾飛彈驅逐艦,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役軍艦中,其排水量設計僅次於摩周級補給艦和日向級與出雲級直升機母艦;其二,它是亞洲最昂貴的主力軍艦,其單艦造價大約為1400億日元(大約合13億美元),超過4艘金剛級、2艘日向級直升機母艦、2艘出雲級直升機母艦以及2艘摩周級艦隊作戰補給艦的單艘造價。
  • 二戰後組建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都裝備有哪些武器?
    因此,日本將成立海上自衛隊前身的海上警備隊的那一天,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成立日。雖然這支海上力量是以全面依存美軍的狀態開始的,但僅到1956年4月日本自己便建成了戰後最早的水面作戰艦艇春風號驅逐艦。這艘1600噸的驅逐艦以戰前的白露型驅逐艦為原型,並參考了美國的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外觀上明顯兼具日美兩國艦艇之風。到了1960年6月,日本又建成了戰後最早的親潮級常規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