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名」級驅逐艦後甲板很長,機庫也設計得非常奇葩

2021-02-26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在艦載直升機相關技術早就成熟至極的21世紀,相關的艦船總布置設計也趨於同質化;而回首上世紀艦載直升機初出茅廬之時,由於技術、戰術都在一片朦朧之中,艦船的形態便在工程師的「大開腦洞」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姿多彩。前有60年代初期法國海軍帶有試驗意味的T56型驅逐艦上如包裝盒般的開花式機庫設計,後有70年代蘇聯和美國不謀而合地在「基洛夫」級、「維吉尼亞」級上採用的內置機庫。在此期間,其實還有一型驅逐艦本有可能成為「奇葩機庫」團隊的一員,只是在綜合評估之下,讓位於更為平衡和可靠的常規設計,這就是日本海軍第一型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

圖1 「榛名」級驅逐艦擁有寬闊的起降平臺和機庫

「榛名」級來源於日本「第三次防衛力整備計劃」(1967-1972年,簡稱「三次防」),在「三次防」的研究中,日本海上自衛隊認為,艦載直升機是應對不斷強大的蘇聯核潛艇力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戰術研究表明,4架反潛直升機是能遂行有效反潛任務的必要配置,考慮稼動率則需要6架直升機。為此,在「三次防」中提出了建造2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的要求,每艦搭載3架直升機,加上1艘防空驅逐艦和5艘通用驅逐艦,就構成了日本海自最初的戰術編隊,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八八艦隊」的前身——「八六艦隊」。

作為介於直升機航空母艦和常規水面艦之間的新生事物,「榛名」級的總體設計頗費周折。最初的三個設計方案重點就是圍繞3架直升機所需要的機庫、起降甲板和2門127毫米艦炮之間的總布置平衡。在沒有類似參考案例和經驗的基礎上,日本艦船工程師大膽創新,在激進的方案一中採用了位於起降甲板(01甲板)下船體內置機庫設計,起降甲板上設置了用於運送直升機進出機庫的升降機,2門主炮則分別布置在艏艉主甲板上。儘管方案一擁有較長的起降甲板,但日本海自認為01甲板下內置機庫形成了巨大的側面投影面積,海戰中被彈概率相對其他方案來說更大,因此否決了方案一。最終起降甲板最長、艦艏集中布置艦炮、採用常規機庫,也是最為穩妥的方案三演進為「榛名」級。

圖2「榛名」級基本設計方案:方案一,升降機+主炮艏艉配置。方案二,甲板機庫+主炮艏艉配置。方案三,甲板機庫+主炮集中在艏部。

無獨有偶,到了80年代中期,處於西方陣營卻受種族隔離政策帶來的軍售制裁之苦的南非海軍,在考慮新型護衛艦過渡方案的「總統」級護衛艦深度改進中,也設想了可以容納2架「美洲豹」型艦載直升機的甲板下機庫,其目的和日本海自如出一轍——應對逡巡於好望角航線的蘇聯潛艇威脅,其結局也與「榛名」級方案一相同——最終束之高閣。

艦載直升機從誕生到廣泛使用,伴隨著的是艦船總布置設計的日趨平衡,同樣也伴隨著設計思路的日益「僵化」。而各種艦載無人載具的出現以及相應的技戰術探索,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腦洞大開」,是否會產生革命性的「無人機+」模式呢?一切拭目以待。

圖3 艦上兩門主炮都布置在艦首,機庫頂部設有「海麻雀」近防飛彈,艦橋兩側設有「密集陣」近防炮,反艦防空能力僅限於自衛。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帶3架直升機的驅逐艦,日本首代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驅逐艦
    「榛名」級的艦型設計——長艏樓船型在「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誕生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三次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曾經提出過「八六艦隊」的計劃,簡而言之,「八六計劃」就是用8艘驅逐艦攜帶6架反潛直升機組成一支反潛艦隊,在第一島鏈的範圍內圍剿蘇聯海軍的潛艇部隊。
  • 日本海上自衛隊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由於航空反潛的核心設定,所以榛名最早明顯的特徵就是寬大的飛行甲板,該級艦通過一架飛機起降,一架飛機準備的原則確定了飛行甲板長度, 寬大的直升機甲板約佔全艦長度的1/3。甲板上安裝有從加拿大進口的捕熊肼助降系統。寬敞的機庫可以容納三架HSS-2型反潛直升機,這是榛名的核心戰力,也是直升機驅逐艦的王牌。為了給騰出空間飛行甲板,榛名的艦橋和機庫全都 緊湊地整合成單一方塊狀結構,煙囪與桅杆也合為一體。
  • 裝備SHOW 「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第一艘採用航母艦型的驅逐艦
    2009年3月18日,日本根據2004年艦艇發展計劃建造的「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在石川島播磨重工下屬的石川島聯合船舶公司橫濱工廠竣工,正式交付日本海上自衛隊。雖然日本一直宣稱「日向」級為驅逐艦,但其艦體採用了舷側艦島、直通式甲板、大型機庫及載機升降機等設計,這些特徵是航母區別於其他艦種的典型標誌,因此,「日向」級一經公布便引發了其艦種歸屬的熱議。
  • 航母復活: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
    日向級與被其替代的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早在2006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就宣布建造2艘日向級的直升機驅逐艦。雖然是要替代冷戰階段製造的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卻因酷似航母的全貫通甲板而飽受爭議。不過,細觀船上安裝的有限機庫、垂髮系統、反潛魚雷和區區17000噸的「渺小」排水,還是很快就讓周邊國家打消了相關隱憂。直到海自在2009年又推出了更大的初雲級直升機驅逐艦方案,才終於讓人意識到情況必會發生根本變化。
  • 基洛夫級巡洋艦的機庫在哪裡?設計巧妙令人稱讚
    在基洛夫級巡洋艦的艦尾,可以看到一架艦載直升機,旋翼已經摺疊好了,甲板上兩側的蓋子已打開。這種巨型的核動力巡洋艦後甲板非常寬闊,可以站很多很多的人。圖中,直升機甲板上站了上百號人,也顯得空蕩蕩的。降至機庫甲板以下的位置時,升降機平臺還可以水平移動,把艦載直升機放就位。
  • 日軍海上火力王、日本最貴軍艦-細說造價13億美元一艘的愛宕級宙斯盾飛彈驅逐艦
    FLIGHT IIA型),因此,在設計艦載直升機機庫時,決定把機庫設計為能搭載一架SH-60K或SH-60J反潛巡邏直升機的機庫。相對於金剛級和美國阿利-伯克級只有直升機起降平臺而沒有支援設施來說,愛宕級有充足的直升機維護設施。機庫空間縮小之後增加了艦後部的可視區域,在艦橋的後方,兩部雷達的安裝位置也被提高了一層,所有這些設計都使得軍艦的整體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從直升機飛行甲板到機庫鋪設了3條著艦滑行導軌,相連的區域還設有搭乘員待機室。到目前為止,這級驅逐艦還沒有搭載固定的艦載機及同乘的飛行員。
  • 冷戰時英國腦洞大開,設計天鉤系統把戰鬥機裝進驅逐艦
    比如上面幾幅圖中這艘舷號「18」的航空驅逐艦設計。我們可以看到,在該艦的尾部設計了一個巨大的機庫,而機庫下方一直延伸到起降平臺下部,是空間更加大的機庫。在上層建築機庫中可以停放1架「鷂」式戰鬥機,機庫內還有一個升降機與下層機庫相連,下層機庫可以停放4架戰鬥機,這樣全艦就擁有5架戰鬥機。此外,該艦還能夠攜帶1架「海王」搜救直升機,以滿足航空作業需要。
  • 兵器鑑賞--日本 「日向級」 直升機驅逐艦
    )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隸下的大型直通甲板直升機驅逐艦,日本將其稱之為「護衛艦」,根據英文原名「Helicopter Destroyer」而簡稱為「DDH」。在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服役前是日本在二戰結束、日本帝國海軍解散後所造過排水量最大的軍艦,均由石川島播磨重工建造,依照日本古國而命名為日向。 動力系統日向級的作戰系統相當先進並且高度整合化,並且擁有優秀的資訊傳輸能力以符合未來各軍種、單位之間「聯網作戰」的趨勢。
  • 075型兩棲攻擊艦艦首甲板又寬又厚,是為了增加機庫面積嗎?
    照片能看到的細節顯示,075側面有明顯的分級,複雜程度比西北風級、黃蜂級、美利堅級高得多,這也預示著075內部更加精細,也更加適合我軍的作戰需求。與其它強調全球霸權的國家不同,我們的兩棲攻擊艦隻需要滿足拿下灣灣的需要即可,因此對攻擊艦的自持力要求不高,對內部空間的需求也不會太大,設計師可以賦予它更豐富的功能。
  • 東海鐵拳——升級後的現代級驅逐艦!
    現代級4艦,當年曾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水面支柱作用,這是三代核心當機立斷的成果之一,三代在面臨重重困難下,對軍工的支持可以彪炳史冊,這個功勞不能忘。在強調同步化、集團化、信息化作戰的水面集群中,越來越跟不上形勢。雖然外表還能糊弄一下,實戰演習中已表現的拖後腿。海軍對此心知肚明,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 075艦首厚達5米,是因為艦艏飛行甲板下是機庫?絕無可能
    還是那句話,燃油管線,照明,信號傳輸,通風,機庫內調度的相關艙室全在本層甲板上半截,說人話就是機庫甲板吊了個頂,都吊頂了對層高能沒影響麼?因此因此機庫高度往往會有一個概念叫做機庫內淨高!通過075下水之初的照片能很明顯的看到075艦尾的飛行甲板下有著約1米左右高度的結構層,在下降一米高度之後還有一根鋼梁,粗略估計一下075的機庫應當佔據了3層甲板,機庫內淨高約為6米左右,出雲級直升機航母的機庫最大淨高4.7米,維修區高度7.2米,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日本想幹啥,所以出雲的參考價值不大,不過考慮到075沒準能滿臉高興的喜提航母退下來的KA-31預警直升機,所以075機庫淨高應當為
  • 艦艇中的兵工廠——MS機庫
    另外,比較精密的關節部位和機械手掌等可動零件都是很容易故障的地方,因此更需要非常頻繁的後勤維護。在戰時,MS經常需要因應敵方新武器出現而進行改裝(例如強化耐電敷墊以對抗電擊武器),OS和應用程式甚至還得在前線進行更新升級等動作。在宇宙世紀的戰場上,不光是整備作業、就連改裝作業也都必須在前線基地或是艦艇內的寬敞空間中進行,而進行這些工程的地點,則是MS機庫和整備甲板。
  • 得寸進尺,二戰後日本的航母發展史
    二戰結束後,盟軍最高司令長官麥克阿瑟恨得牙痒痒,為了報復日本,戰後頒布的《和平憲法》第九條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徹底打殘日本。第九條裡有非常嚴苛的條件,規定日本的軍事實力僅需保證其自衛需求,總兵力不能超過十萬人,軍隊不能超過三十艘,作戰飛機不能超過500架,同時規定日本不可再擁有航空母艦。
  • 1/350 基德級 DDG-995"斯科特"號驅逐艦
    做這條船的緣由主要還是愛屋及烏--提康的前輩,為提康德羅加設計完改件後,其中的機庫支撐以及槳葉和部分零件都是通用的,也為設計基德級改件節約了一定的工作量
  • 戰艦盤點: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現代驅逐艦的裡程碑
    模塊化設計概念的最大優點是便於艦的現代化改裝和艦的發展演變。 模塊化設計在今天已不是新的概念,德國的模塊化設計與建造在MEKO護衛艦系列的出口中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最早引用模塊化設計概念的是美國的DD963級驅逐艦,60年代末期的DD963級的設計中作了最早的應用。
  • 加爾各答級驅逐艦:承前啟後的印度海軍未來之星
    加爾各答級在設計過程中就表現的野心勃勃2000年,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布局基本定型。所以在匆匆服役的早期,加爾各答級就只能先湊合使用舊式的巴卡拉1飛彈防空。等到2017-19年間的試射流程逐個走完,才算擁有設計之初就期望形成的完整戰力。
  • 《超時空要塞》中戰機釋放裝置源於英國「天鉤」系統,打造航空驅逐艦
    比如上面幾幅圖中這艘舷號「18」的航空驅逐艦設計。我們可以看到,在該艦的尾部設計了一個巨大的機庫,而機庫下方一直延伸到起降平臺下部,是空間更加大的機庫。在上層建築機庫中可以停放1架「鷂」式戰鬥機,機庫內還有一個升降機與下層機庫相連,下層機庫可以停放4架戰鬥機,這樣全艦就擁有5架戰鬥機。此外,該艦還能夠攜帶1架「海王」搜救直升機,以滿足航空作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