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艦載直升機相關技術早就成熟至極的21世紀,相關的艦船總布置設計也趨於同質化;而回首上世紀艦載直升機初出茅廬之時,由於技術、戰術都在一片朦朧之中,艦船的形態便在工程師的「大開腦洞」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姿多彩。前有60年代初期法國海軍帶有試驗意味的T56型驅逐艦上如包裝盒般的開花式機庫設計,後有70年代蘇聯和美國不謀而合地在「基洛夫」級、「維吉尼亞」級上採用的內置機庫。在此期間,其實還有一型驅逐艦本有可能成為「奇葩機庫」團隊的一員,只是在綜合評估之下,讓位於更為平衡和可靠的常規設計,這就是日本海軍第一型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
圖1 「榛名」級驅逐艦擁有寬闊的起降平臺和機庫
「榛名」級來源於日本「第三次防衛力整備計劃」(1967-1972年,簡稱「三次防」),在「三次防」的研究中,日本海上自衛隊認為,艦載直升機是應對不斷強大的蘇聯核潛艇力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戰術研究表明,4架反潛直升機是能遂行有效反潛任務的必要配置,考慮稼動率則需要6架直升機。為此,在「三次防」中提出了建造2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的要求,每艦搭載3架直升機,加上1艘防空驅逐艦和5艘通用驅逐艦,就構成了日本海自最初的戰術編隊,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八八艦隊」的前身——「八六艦隊」。
作為介於直升機航空母艦和常規水面艦之間的新生事物,「榛名」級的總體設計頗費周折。最初的三個設計方案重點就是圍繞3架直升機所需要的機庫、起降甲板和2門127毫米艦炮之間的總布置平衡。在沒有類似參考案例和經驗的基礎上,日本艦船工程師大膽創新,在激進的方案一中採用了位於起降甲板(01甲板)下船體內置機庫設計,起降甲板上設置了用於運送直升機進出機庫的升降機,2門主炮則分別布置在艏艉主甲板上。儘管方案一擁有較長的起降甲板,但日本海自認為01甲板下內置機庫形成了巨大的側面投影面積,海戰中被彈概率相對其他方案來說更大,因此否決了方案一。最終起降甲板最長、艦艏集中布置艦炮、採用常規機庫,也是最為穩妥的方案三演進為「榛名」級。
圖2「榛名」級基本設計方案:方案一,升降機+主炮艏艉配置。方案二,甲板機庫+主炮艏艉配置。方案三,甲板機庫+主炮集中在艏部。
無獨有偶,到了80年代中期,處於西方陣營卻受種族隔離政策帶來的軍售制裁之苦的南非海軍,在考慮新型護衛艦過渡方案的「總統」級護衛艦深度改進中,也設想了可以容納2架「美洲豹」型艦載直升機的甲板下機庫,其目的和日本海自如出一轍——應對逡巡於好望角航線的蘇聯潛艇威脅,其結局也與「榛名」級方案一相同——最終束之高閣。
艦載直升機從誕生到廣泛使用,伴隨著的是艦船總布置設計的日趨平衡,同樣也伴隨著設計思路的日益「僵化」。而各種艦載無人載具的出現以及相應的技戰術探索,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腦洞大開」,是否會產生革命性的「無人機+」模式呢?一切拭目以待。
圖3 艦上兩門主炮都布置在艦首,機庫頂部設有「海麻雀」近防飛彈,艦橋兩側設有「密集陣」近防炮,反艦防空能力僅限於自衛。
(全文完)